我國500家網站個人信息保護水平實證研究

2021-02-23 新聞記者

網站只要存在個人信息收集行為,便須受《網絡安全法》的法律約束。我們因此分析了這500家網站收集個人信息的概況,並依據五個類別(即政府類、社會組織類、教育類、商業類、敏感信息類)進行歸類統計(見表1)。我們發現:收集個人信息的網站在所有類別網站中都佔據了極高比例。教育類網站收集比例最高,高達100%,因為所有教育類網站都需要通過學號(或其他帳號)以及密碼來登陸,以查詢成績、課程表、考試日程等個人不同情況。敏感信息網站作為挑選出的一個單獨類別,收集個人信息的比例也高達95%。另外,絕大部分網站均需要進行身份識別。商業類網站需要身份識別的也達到84%。再者,除了教育類網站,大部分網站是為了註冊需要而採集個人信息的。尤其是敏感類網站,為了註冊需求收集個人信息的近90%。最後,我們發現不少網站允許用虛假個人信息註冊。在所有類別的網站中,社會組織類的網站允許用虛假個人信息註冊的比例最高,達到34%;其次是政府類網站,也高達26%。在這些網站中,雖然有些服務(如使用市長信箱)需要用個人真實信息註冊才能使用,但是用戶可以用虛假信息進行註冊並享受服務。

鑑於絕大部分網站都在收集個人信息,因此我們有必要知道這些網站在收集信息的時候,是否較好遵守了《網絡安全法》的相關規定。如前所示,《網絡安全法》要求所有網站必須明示收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疇。這是個硬性要求,集中體現在各個網站的隱私政策聲明(含信息保護政策)是否合規上。因此,我們對各網站的隱私政策進行了如下內容分析:

(一)隱私政策的發布

首先,我們審查了收集個人信息的網站中提供隱私政策聲明的比例,在此基礎上評估了三項明示要求的遵守程度。主要指標包括:該政策是否包含數據收集的目的;該政策是否包含數據收集的方式;該政策是否包含數據收集的範圍。其中,第一項指標在下文中會有具體分析。第二項指標不限於用戶自身提供個人信息的方式,也包括第三方來源,通過cookies、web beacon等技術手段收集信息的方式。第三項指標主要涉及所收集個人信息的類型等。

表2顯示,各類網站發布隱私政策的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在相互獨立的四類網站中,商業類網站提供隱私聲明比例最高,為66%;比例最低的是教育類網站,只有4%;73%的敏感信息類網站提供了相關政策,顯示出相對較高的合規性。

然而,大部分發布隱私政策的網站,圍繞《網絡安全法》明示原則的合規程度不容樂觀。在相互獨立的四類網站中,明示原則合規程度最高的是商業類網站,但商業類網站中包含數據收集的目的、方式、範圍等信息的網站仍均未過半,其中告知用戶數據收集的範圍的比例最高。敏感信息網站對於三類信息的明示表現出較高的合規性,但也只是略微過半。可見,大部分網站都沒有明確告知用戶明示原則所要求的三類信息,尤其是教育類網站在此方面的表現最差(但其收集信息的比例卻最高)。

(二)個人信息收集的目的

《網絡安全法》明確要求向個人信息主體明示數據收集的目的。目前,一些網站收集個人信息的目的確實是為了優化服務,比如了解用戶的興趣點,以推出個性化服務;或者優化網站的整體性能,以更好地和用戶交流。另有一些網站允許用戶對其數據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提供選擇性加入或退出機制,比如允許用戶訂閱或退訂網站的廣告郵件、RSS服務等。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很好的個人信息保護實踐。為此,我們對相關網站的隱私政策進行了進一步分析,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商業類網站為優化服務收集信息的比例相對較高,但也不到50%。相比之下,只有2%的教育類網站聲明收集個人數據是為了優化網站服務,是所有類別網站中最少的。此外,部分網站隱私政策中包含了選擇性退出機制,但比例都不高。其中,商業類網站和敏感類網站勉強達到20%以上,其他類型的網站均不超過5%。包含選擇性加入機制的網站比例也不高,除了社會組織類網站超過20%之外,其他類型的網站均不超過6%。大部分網站均表示,註冊本網站就表明已默認將接受相關推送服務。

(三)信息保密性與安全保障

《網絡安全法》第42條要求網絡運營者應採取措施確保信息安全,第49條還要求網絡運營者建立網絡信息安全投訴、舉報制度,並公布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為此,我們審查了各類網站的隱私政策是否包含信息安全保障聲明以及更加細化的安全保障舉措等信息。考慮到僅表明建立了信息安全投訴、舉報制度而並未公布投訴、舉報方式是毫無意義的,我們還審查了網站隱私政策中是否包含投訴、舉報方式等信息。

統計顯示,各類網站對「提供信息安全保障聲明」這一舉措的執行程度不一,與網站是否 「提供隱私政策」的比例數據比較一致。其中,敏感網站比例最高,達到72%;其次為商業網站,達到67%;政府類和社會組織類基本持平,分別為30%和32%;教育類網站最低,僅為4%。

在有信息安全保障聲明的網站中,提供詳細保障聲明的,社會組織類和教育類均達到100%。需要說明的是,教育類網站中有且僅有一個網站提供了數據保護聲明,且比較詳細,因此出現100%的比例。商業類網站提供詳細聲明的比例也達到了91%,政府類則為75%,敏感信息類網站則達到了94%。

雖然大部分提供數據保護聲明的網站都提供了詳細的數據保護聲明,但是其中包含了投訴、舉報方式的網站比例明顯較低。在四個獨立分類網站,「包含投訴、舉報」方式的一項中,佔比最高的是社會組織類網站,達到69%。其次是教育類網站,為50%(但適合統計的基數較小)。商業類網站所佔的比例僅有47%,政府類網站為37%,基本上僅為「提供詳細保障聲明的」一項數據的二分之一。敏感網站提供投訴、舉報方式的比例為46%,其網絡安全的反饋機制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四)刪除權與更正權

《網絡安全法》第43條規定用戶有權刪除和更正其個人信息。與信息保密和安全保障職責一樣,該法並未規定用戶的刪除權與更正權應予以明示,但網站有義務尊重用戶的刪除權與更正權,我們因此審查了網站隱私政策中是否提供了這樣的信息。

統計顯示,在四類獨立分類並具有隱私政策的網站中,「聲稱用戶有權刪除其個人信息」這一項,政府類網站的比例最高,達到52%,商業類網站則為30%,社會組織類則僅為16%。教育類網站中,沒有一個網站提供用戶有權刪除其個人信息的聲明。敏感網站此項數據僅為30%。

而「聲稱用戶有權更正其個人信息」的統計結果則比前項稍高。按類別分,比例最高的仍為政府類網站,達到74%。商業類網站達到了50%以上,社會組織類則僅為21%。教育類網站雖然達到了50%,但同樣是基數較小所致。敏感網站的該項數據為58%,顯示其對於用戶數據的準確性和更新較為重視。

(五)隱私政策的可見性

隱私政策如果明顯可見,無疑有助於提升用戶的信息保護意識和實踐,也可進一步彰顯網站保護用戶信息的誠意和決心。假設隱私政策可見度非常高,那麼它應該擁有一個獨特的、易發現的標題,其次還應充分考慮其他影響可見性的因素。具體來說,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隱私政策的可見性進行檢測:主頁是否有隱私政策聲明,該聲明是否採用了獨特的標題(比如包含「隱私」、「數據保護」等字眼),該聲明是否包含在服務協議等相關材料中,該聲明在網站主頁的位置,網站的主頁是否可連結到隱私政策聲明。

表6顯示,四類含有隱私聲明的網站中,社會組織類網站「主頁有隱私政策聲明」的比例最高,佔58%;其次為政府類網站,佔55%;商業類網站佔比最低,僅為45%。統計範圍內的教育類網站中,僅有兩個網站具有隱私政策聲明,在主頁顯示隱私政策的教育類網站僅一個。敏感網站在主頁顯示隱私聲明的比例僅為52%。

在主頁有隱私政策聲明的四類網站中,教育類和政府類的隱私聲明全部包含「隱私」字眼。商業類網站和社會組織類網站主頁隱私政策聲明中包含「隱私」字眼的比例依次為84%和64%。敏感信息類網站在這一項目的統計指標中也並不是特別突出,僅為82%。相比於關鍵詞「隱私」來看,隱私政策聲明在主頁中以「數據保護」等為關鍵詞的比例較低,最高為社會組織類,達到55%,教育類和政府類則均未出現「數據保護」等關鍵詞。

在四類網站中,隱私政策包含在服務協議等相關聲明中佔比例最高的是商業類網站,達84%;政府類網站僅為39%,佔比最低。教育類網站雖達到100%,但是由於僅有兩個網站具有隱私聲明,該兩家網站的隱私聲明均包含在服務協議等聲明中。

在主頁有隱私政策聲明的四類網站中,絕大部分的隱私聲明發布於網頁底部。僅有3%的隱私聲明出現在商業類網站主頁頂端,9%的隱私聲明出現在主頁中部。而主頁具有隱私聲明的敏感信息類網站中,則分別有3%和2%出現在主頁的頂部和中部。

此外,社會組織類、商業類均出現了隱私聲明連結不可用的情況。在具有隱私聲明的網頁分類統計中,社會組織類連結不可用情況達到5%以上,商業類則達到了5%。而在具有隱私聲明的敏感信息類網站中也有3%的網站隱私聲明連結不可用。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丨德恆研究
    我們這裡有各種優惠的金融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 「××女士,你家小孩需要一對一的輔導嗎?我們這裡有各大名校的任教老師,一定可以解決你家孩子的學習問題」 「××先生,你在某小區新購房屋需要裝修嗎?
  • 社交網站與孤獨的實證研究
    因此,本研究嘗試從網絡使用中的一個方面——社交媒體的使用,來探討其與孤獨之間的關係,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就社交媒體使用與孤獨之間這一具體層面上對前人研究做補充。     微博作為社交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用戶獲取信息、進行娛樂、相互之間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
  • 好的會計實證研究的方法基礎:規範研究與實證研究的融合
    因此,有學者尖銳地指出,我國現有大部分會計實證研究只是在抄襲 「洋八股 」的理論和文章格式,創新性很少,能夠捕捉中國自己獨特環境因素的研究不多,總體上我國會計實證研究依然停留於模仿美國實證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的階段(陳孟賢,2007)。
  • 從日本個人信息保護法修訂大綱談疫情下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
    但是,修訂大綱同時提出為了避免對經營者造成過重的負擔,對於提供信息的內容和方法等應當具體研究。⑤ 統一規則修訂大綱提出致力於民間經營者、行政機關、獨立行政法人等不同主體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統一以及主管部門(個人信息保護委員會)統一的研究。
  • 我國立法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13日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確立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有望為破解這些問題提供法律依據。草案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並且個人有權撤回同意;重要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個人信息處理者在處理個人信息前,應當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個人信息處理者的身份、聯繫方式,個人信息的處理目的、處理方式,處理的個人信息種類、保存期限,個人行使本法規定權利的方式和程序等事項向個人告知。
  • 實證研究| 高校教師教學學術水平的實證研究 ——基於我國內地40所高校教師樣本(李志河 鍾秉林 等)
    ❑ 研究得出,男性教師在知識維度得分顯著高於女性教師,男性教師對教研知識和信息技術知識掌握的更為系統完整,在技能操作中表現出一定的優勢。❑ 研究得出,高校教師教齡對於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水平具有顯著性影響,教齡在5年以下的教師的教學學術水平普遍比較低,而教齡在30年以上的教師教學學術水平明顯高於其他年齡段。
  • 規範會計研究與實證會計研究比較分析
    而這場論戰也恰恰反映了我國會計研究者對實證會計研究和規範會計研究存在著的普遍模糊認識。進入九十年代以後,西方會計學界已經開始平心靜氣地評價這兩種各具特色的會計理論研究〔3〕,本文將結合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現狀,來客觀地評價規範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希望能對我國的會計研究有所啟發。  一、名稱考辨關於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的基本內容,馬克。
  • 怎麼做實證研究?
    為轉變我國教育研究長期以來「重思辨、輕實證」的嚴重傾向,使實證研究在我國教育界能夠蔚然成風,華東師範大學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首屆論壇於2015年10月17-18日舉辦,重點討論了為什麼要做實證研究、什麼是實證研究、開展實證研究不同的方式與方法等理論和方法層面的問題,旨在形成教育實證研究的文化氛圍(王春麗等,2015)。
  • 劉貴華:時代呼喚教育實證研究
    近二十年來,思辨研究是我國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實證研究雖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但比例很小。在2016年評選的第五屆全國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中,實證研究的成果不到10%。由於實證研究結論的缺失,某些對策建議往往淪為大話、空話和套話。強調基於事實和數據的實證研究,推動我國教育研究範式轉型,既是時代使命,更是提高質量、弘揚學風的歷史擔當!
  • 丁曉東:個人信息保護的難題| 新書《個人信息保護:原理與實踐》
    在近年來的法學研究中,恐怕沒有哪個議題比個人信息保護更具爭議了。儘管個人信息保護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理論問題卻仍無定論。首先,個人信息需要法律保護嗎?如果需要法律保護,其理由何在?或者用法言法語來說,個人信息保護的法益基礎是什麼?個人信息可以成為一種權利嗎,還是一種權益或僅僅是一種利益?
  • 我國文化傳媒企業股權結構與企業績效關係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  文化傳媒 上市企業 股權結構 企業績效  我國文化傳媒企業的發展一直是國家及政府關注的重點。在我國,對於股權結構與績效關係的實證分析不在少數,但很少有人分析文化傳媒產業的股權結構以及績效的關係,即使有部分研究成果,也多是理論分析,缺乏數據的支撐。
  • 我國民法典對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
    來源:人民法院報 | 作者:程嘯  現代社會中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更好地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格權,針對實踐中隱私權與個人信息領域存在的各種突出問題,我國民法典在現行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對於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專門規定。
  • 聚焦個人信息保護突出問題 落實個人信息保護責任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亮相
    數字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際網路用戶已達9億,網際網路網站超過400萬個,應用程式數量超過300萬個,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更為廣泛。應當看到,近年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等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 研究者的困惑:實證研究怎麼做?
    為轉變我國教育研究長期以來「重思辨、輕實證」的嚴重傾向,使實證研究在我國教育界能夠蔚然成風,華東師範大學連續兩年成功舉辦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首屆論壇於2015年10月17-18日舉辦,重點討論了為什麼要做實證研究、什麼是實證研究、開展實證研究不同的方式與方法等理論和方法層面的問題,旨在形成教育實證研究的文化氛圍(王春麗等,2015)。
  • 薪酬水平對高校教師科研生產率的激勵——基於「全國大學教師調查」的實證研究
    大量研究是以企事業知識型員工為分析對象, 探討薪酬 (工資/收入) 對員工的激勵作用以及薪酬水平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彼得·德魯克 (Peter Drucker) 將「知識型員工」定義為「掌握和運用符號與概念, 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1], 高校教師符合德魯克對知識型員工的定義。高校很大程度上屬於知識生產型組織。
  • 法律解釋方法應用的實證研究
    法律解釋方法應用的實證研究 2019年09月07日 08:52 來源:《法律適用》2018年第23期 作者:王築紅 字號 關鍵詞:法律解釋方法;實踐應用;規範說理;機制保障
  • 2015.12: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空間指數探討和實證研究(趙彥雲等)
    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空間指數探討和實證研究 趙彥雲 王雪琪   居民消費價格空間指數的提出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不僅可以對不同地區的價格水平差異進行計算和測度,比較某一時期不同地區各種商品價格的綜合差異程度;還可以消除各地區價格因素的影響,得到代表真實價格水平的數據,如各地區實際工資水平、實際人均收入以及實際居民消費支出等,這對我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 探索學習的奧秘:我國近五年學習科學實證研究
    比如陝西師範大學馬穎峰和胡若楠(2016)採用問卷調查法對遊戲類型與沉浸體驗的關係進行實證研究,探索了不同類型遊戲與人口統計學特徵、遊戲平臺、遊戲時間等變量對沉浸體驗水平的影響。(e-portfolios)以及基於原則的教學法來研究學生知識建構的過程和模式,證實了反思性評估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和個人知識能力。
  • 工業信息化部:進一步保障國家數據安全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
    本文轉自【央視網】;央視網消息:隨著我國5G建設飛速發展,保障國家數據安全、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等信息安全都備受關注。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在發布會上介紹,將持續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研究制定APP個人信息保護暫行規定。工業和信息化部已連續兩年組織開展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截止到目前,已經對52萬款APP進行了技術檢測,責令1571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了500款,120款涉及整改不到位及拒不整改的被直接下架。
  • 丁曉東|個人信息私法保護的困境與出路
    當前我國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研究中,將個人信息視作一種個體性的私權,主張以私法的框架對其進行保護的觀點,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認同。與之相關的兩個核心論點也被廣泛接受,對我國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第一個論點是比較法上的事實判斷:域外的隱私權益保護經歷了從隱私權到個人信息權的演進,並且都採取了私法的保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