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知識結構體系中,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是「求真」的學問,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則主要是「求善」,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更傾向於「求美」。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不同知識、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融,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世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日益頻繁、自然環境保護已成共識的今天,承載著歷史文明和人類情感的藝術,已經成為各種場域對話的「通行證」。《藝術的故事》以寬廣的認知視野和宏大的學術格局,梳理了世界藝術的起源、發展以及未來之路,構建了一幅恢弘的藝術發展全景圖。
別具一格講述藝術的故事
《藝術的故事》一書作者E.H.貢布裡希(E.H.Gombrich,1909—2001)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史專家,生前曾任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教授。除了本書之外,他還著有《理想與偶像》《象徵的圖像》《木馬沉思錄》等作品。《藝術的故事》英文版1950年初版於英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修訂,共再版十六次。中譯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中國美術學院範景中教授翻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楊成凱研究員校對後出版。正是由於學者的「強強組合」,使得本書中文版自問世以來一版再版,成為廣大讀者案頭的必備書。
坦率地講,近年來問世的藝術通史類書籍不在少數。歐美學者當中,如美國藝術史學者克雷納的《加德納藝術通史》、美國藝術史家詹森的《詹森藝術史》、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法辛的《藝術通史》等,華人學者當中,如北京大學教授朱龍華的《藝術通史》、臺灣學者蔣勳的《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維度探求藝術的歷史和魅力。
相比之下,《藝術的故事》長期以來更受青睞,原因何在?用貢布裡希自己的話講,那就是此書對於青少年也好,對於成年人也罷,都能讀得懂。書中用精妙的語言將藝術史濃縮為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將深奧的藝術理論融匯其中。
《藝術的故事》共分28章,首先論述了古代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克裡特等藝術遺產對後世的影響,接著介紹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庭的藝術成就,然後對中世紀的藝術進行「問診」,再次是對文藝復興時期至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期間的藝術作品、人物、流派進行梳理,最後對紛繁蕪雜的當代藝術流派進行反思。貢布裡希雖為英國人,但對待西方藝術、東方藝術、非洲藝術、南美藝術不抱偏見,難能可貴。
自然歷來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
如果從書名直觀理解,《藝術的故事》似乎應該涵蓋藝術的不同類別,然而本書並未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於繪畫、雕塑、建築這3個方面。繪畫、雕塑、建築,作為古老的視覺藝術,從直觀上能帶來更多的心靈撞擊。另外,這3種不同的美術類型都頗為古老,且有大量的遺蹟和作品傳世。
藝術從誕生以來,就和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同的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乃至差異性的地理環境,會形成不同的藝術價值追求。而不同的文明形態,則會影響藝術的發展路向。《藝術的故事》並沒有就藝術論藝術,就作品論作品,而是在人類文明走向何處這一終極哲學問題下開展敘述。在《導論:論藝術和藝術家》中,他寫道:「我們都喜愛大自然,都對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中的藝術家感激不盡。我們有這種趣味,藝術家也不負所望。」簡要回顧世界藝術發展歷程便可發現,無論是哪個區域的藝術家,很多藝術作品中,均能看到對自然的敬畏和迷戀。西班牙和法國的深山洞穴中,就能看到一萬年前栩栩如生的牛、馬之繪畫。當時的人類為何熱衷描繪動物?無人能給出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史前文明時期,原始的人類部落和自然萬物相互依存,儘管當時的「藝術家」是無意識的。
古埃及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當時的古埃及人對大自然心懷種種嚮往。本書中列舉一幅名為《內巴蒙花園》的繪畫,則是典型的見證。該畫以類似裝飾畫的風格,進行平面構圖。畫中,有人在成排的果樹下採摘果子。畫面的中心,一個長方形的水塘裡,鴨子、魚兒、水鳥、水草格外生動。整個畫面,一派安逸的田園盛景。再如《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畫》,畫面場景宏大,有人在漁船上叉魚,有人在捕鳥。各種鳥兒或站或飛,而水中大大小小的魚兒在自由遊弋。5000年前的繪畫,表現主題直指豐富的自然。客觀上講,任何一種文明的繁榮和存在,水土肥美、環境宜人是前提條件,如果生態環境持續破壞,必將給文明帶來厄運。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後來的衰落,也許是有力的明證。
自然寄託著藝術家的喜怒哀樂
世界藝術之旅中,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藝術,其輝煌成就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星空。其中最為搶眼的,非雕塑和建築莫屬。雅典衛城神廟、阿波羅雕像、米洛的維納斯雕像、亞歷山大大帝雕像、拉奧孔父子雕像、羅馬圓形大劇場、泰比裡厄斯凱旋門、羅馬圖拉真紀功柱等,已經成為藝術家族的瑰寶。古希臘雕塑和古羅馬建築,奠定了西方藝術的標準和審美範式。地中海區域雕塑和建築藝術之所以能夠光彩照人,其實和當地盛產白色的、堅硬的各種巖石有關。假如這裡遍地都是鬆脆的黃土,那麼再傑出的藝術家,也無從雕琢。獨有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對藝術家的創作帶來直接的影響。
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在藝術作品中孜孜不倦地描繪自然、發現自然。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西方油畫家對大自然的描繪蔚然成風。書中提到安託萬·華託的《遊園圖》,看後令人回味無窮:一片森林中,法國貴族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在品聞花草的芬芳,有的侃侃而談。植物和人的關係,在畫面中顯得從容美好。而康斯特布爾的畫作《乾草車》,那風和日麗中的歐洲鄉村風景使人愜意,心生嚮往。但也有不少藝術家,將個人各種強烈的情感借風景畫進行傾訴,如特納的《暴風雪中的汽船》,畫面色彩陰沉,構圖傾斜,給人動蕩和不安之感。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系列組畫,畫面雖然有紅黃色的亮光,但是迷霧重重,令人捉摸不透。他為什麼會用這種朦朧的色彩?有人給出這樣的解釋: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城市汙染嚴重,他只是如實地描繪了眼前的風景而已。梵谷也是風景畫大師,他筆下的星空、麥田、樹林、村莊等,色彩和造型誇張,筆觸也如同他的生命那般短暫,他藉助身處的自然,表達個人內心的痛苦、孤獨和掙扎。
《藝術的故事》一書中,在不算多的篇幅裡專門提到了中國古代繪畫。貢布裡希對中國藝術家和大自然的關係這樣寫道:「中國藝術家不到戶外面對母題坐下來寫生,他們用一種參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來學習藝術,這樣,他們就不從研究大自然入手,而是從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首先學會怎樣畫松、怎樣畫石……只是在全面掌握這種技巧以後,他們才去遊歷和凝視自然之美,以便體會山水的意境。」中國古代藝術家,傳承古法、飽讀詩書,把天地山水放在心靈深處,他們描繪的山水圖景,看重筆墨情趣,善於借景抒情,對造型的真實性並不看重,更傾向「意象」的表達。正因為中國古人對山川大地的敬畏,繪畫類型中才有專門的山水畫類別。古往今來,湧現出的山水畫名家名作不勝枚舉。中國藝術家不僅對氣勢撼人的山水描繪情有獨鍾,對日常中的各種動植物描繪,也樂此不疲。完全可以這麼講,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追求和中國生態思想中所倡導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閱讀《藝術的故事》,帶來的思想啟示是多方面的。當前中外很多藝術家,受到後現代主義等理念影響,創作的主題從外部自然轉向內心的自我表達,各種先鋒藝術、實驗藝術粉墨登場。筆者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藝術創作的源泉依然是腳下這片大地和藝術家個體的生命體驗,藝術作品如果和繽紛的大自然分道揚鑣,那麼未來人類的藝術故事,誰也無法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