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的自然 自然中的藝術

2020-12-13 中國綠色時報電子報

    傳統知識結構體系中,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是「求真」的學問,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則主要是「求善」,繪畫、雕塑、音樂等藝術更傾向於「求美」。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不同知識、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之間的相互滲透與交融,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世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不同文化之間交流日益頻繁、自然環境保護已成共識的今天,承載著歷史文明和人類情感的藝術,已經成為各種場域對話的「通行證」。《藝術的故事》以寬廣的認知視野和宏大的學術格局,梳理了世界藝術的起源、發展以及未來之路,構建了一幅恢弘的藝術發展全景圖。

    別具一格講述藝術的故事

    《藝術的故事》一書作者E.H.貢布裡希(E.H.Gombrich,1909—2001)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史專家,生前曾任英國牛津大學和倫敦大學教授。除了本書之外,他還著有《理想與偶像》《象徵的圖像》《木馬沉思錄》等作品。《藝術的故事》英文版1950年初版於英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不斷修訂,共再版十六次。中譯本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由中國美術學院範景中教授翻譯、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楊成凱研究員校對後出版。正是由於學者的「強強組合」,使得本書中文版自問世以來一版再版,成為廣大讀者案頭的必備書。

    坦率地講,近年來問世的藝術通史類書籍不在少數。歐美學者當中,如美國藝術史學者克雷納的《加德納藝術通史》、美國藝術史家詹森的《詹森藝術史》、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法辛的《藝術通史》等,華人學者當中,如北京大學教授朱龍華的《藝術通史》、臺灣學者蔣勳的《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維度探求藝術的歷史和魅力。

    相比之下,《藝術的故事》長期以來更受青睞,原因何在?用貢布裡希自己的話講,那就是此書對於青少年也好,對於成年人也罷,都能讀得懂。書中用精妙的語言將藝術史濃縮為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將深奧的藝術理論融匯其中。

    《藝術的故事》共分28章,首先論述了古代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克裡特等藝術遺產對後世的影響,接著介紹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庭的藝術成就,然後對中世紀的藝術進行「問診」,再次是對文藝復興時期至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期間的藝術作品、人物、流派進行梳理,最後對紛繁蕪雜的當代藝術流派進行反思。貢布裡希雖為英國人,但對待西方藝術、東方藝術、非洲藝術、南美藝術不抱偏見,難能可貴。

    自然歷來是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

    如果從書名直觀理解,《藝術的故事》似乎應該涵蓋藝術的不同類別,然而本書並未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於繪畫、雕塑、建築這3個方面。繪畫、雕塑、建築,作為古老的視覺藝術,從直觀上能帶來更多的心靈撞擊。另外,這3種不同的美術類型都頗為古老,且有大量的遺蹟和作品傳世。

    藝術從誕生以來,就和人類的生存、生產、生活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同的歷史傳統、宗教信仰、文化習俗乃至差異性的地理環境,會形成不同的藝術價值追求。而不同的文明形態,則會影響藝術的發展路向。《藝術的故事》並沒有就藝術論藝術,就作品論作品,而是在人類文明走向何處這一終極哲學問題下開展敘述。在《導論:論藝術和藝術家》中,他寫道:「我們都喜愛大自然,都對把自然美保留在作品中的藝術家感激不盡。我們有這種趣味,藝術家也不負所望。」簡要回顧世界藝術發展歷程便可發現,無論是哪個區域的藝術家,很多藝術作品中,均能看到對自然的敬畏和迷戀。西班牙和法國的深山洞穴中,就能看到一萬年前栩栩如生的牛、馬之繪畫。當時的人類為何熱衷描繪動物?無人能給出標準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史前文明時期,原始的人類部落和自然萬物相互依存,儘管當時的「藝術家」是無意識的。

    古埃及文明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當時的古埃及人對大自然心懷種種嚮往。本書中列舉一幅名為《內巴蒙花園》的繪畫,則是典型的見證。該畫以類似裝飾畫的風格,進行平面構圖。畫中,有人在成排的果樹下採摘果子。畫面的中心,一個長方形的水塘裡,鴨子、魚兒、水鳥、水草格外生動。整個畫面,一派安逸的田園盛景。再如《克努姆赫特普墓室壁畫》,畫面場景宏大,有人在漁船上叉魚,有人在捕鳥。各種鳥兒或站或飛,而水中大大小小的魚兒在自由遊弋。5000年前的繪畫,表現主題直指豐富的自然。客觀上講,任何一種文明的繁榮和存在,水土肥美、環境宜人是前提條件,如果生態環境持續破壞,必將給文明帶來厄運。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後來的衰落,也許是有力的明證。

    自然寄託著藝術家的喜怒哀樂

    世界藝術之旅中,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的藝術,其輝煌成就照亮了人類文明的星空。其中最為搶眼的,非雕塑和建築莫屬。雅典衛城神廟、阿波羅雕像、米洛的維納斯雕像、亞歷山大大帝雕像、拉奧孔父子雕像、羅馬圓形大劇場、泰比裡厄斯凱旋門、羅馬圖拉真紀功柱等,已經成為藝術家族的瑰寶。古希臘雕塑和古羅馬建築,奠定了西方藝術的標準和審美範式。地中海區域雕塑和建築藝術之所以能夠光彩照人,其實和當地盛產白色的、堅硬的各種巖石有關。假如這裡遍地都是鬆脆的黃土,那麼再傑出的藝術家,也無從雕琢。獨有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對藝術家的創作帶來直接的影響。

    古往今來的藝術家們,在藝術作品中孜孜不倦地描繪自然、發現自然。文藝復興時期之後,西方油畫家對大自然的描繪蔚然成風。書中提到安託萬·華託的《遊園圖》,看後令人回味無窮:一片森林中,法國貴族們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在品聞花草的芬芳,有的侃侃而談。植物和人的關係,在畫面中顯得從容美好。而康斯特布爾的畫作《乾草車》,那風和日麗中的歐洲鄉村風景使人愜意,心生嚮往。但也有不少藝術家,將個人各種強烈的情感借風景畫進行傾訴,如特納的《暴風雪中的汽船》,畫面色彩陰沉,構圖傾斜,給人動蕩和不安之感。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系列組畫,畫面雖然有紅黃色的亮光,但是迷霧重重,令人捉摸不透。他為什麼會用這種朦朧的色彩?有人給出這樣的解釋:工業革命時期歐洲城市汙染嚴重,他只是如實地描繪了眼前的風景而已。梵谷也是風景畫大師,他筆下的星空、麥田、樹林、村莊等,色彩和造型誇張,筆觸也如同他的生命那般短暫,他藉助身處的自然,表達個人內心的痛苦、孤獨和掙扎。

    《藝術的故事》一書中,在不算多的篇幅裡專門提到了中國古代繪畫。貢布裡希對中國藝術家和大自然的關係這樣寫道:「中國藝術家不到戶外面對母題坐下來寫生,他們用一種參悟和凝神的奇怪方式來學習藝術,這樣,他們就不從研究大自然入手,而是從研究名家的作品入手,首先學會怎樣畫松、怎樣畫石……只是在全面掌握這種技巧以後,他們才去遊歷和凝視自然之美,以便體會山水的意境。」中國古代藝術家,傳承古法、飽讀詩書,把天地山水放在心靈深處,他們描繪的山水圖景,看重筆墨情趣,善於借景抒情,對造型的真實性並不看重,更傾向「意象」的表達。正因為中國古人對山川大地的敬畏,繪畫類型中才有專門的山水畫類別。古往今來,湧現出的山水畫名家名作不勝枚舉。中國藝術家不僅對氣勢撼人的山水描繪情有獨鍾,對日常中的各種動植物描繪,也樂此不疲。完全可以這麼講,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追求和中國生態思想中所倡導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閱讀《藝術的故事》,帶來的思想啟示是多方面的。當前中外很多藝術家,受到後現代主義等理念影響,創作的主題從外部自然轉向內心的自我表達,各種先鋒藝術、實驗藝術粉墨登場。筆者認為,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藝術創作的源泉依然是腳下這片大地和藝術家個體的生命體驗,藝術作品如果和繽紛的大自然分道揚鑣,那麼未來人類的藝術故事,誰也無法預料。

相關焦點

  • 藝術如何重回自然?建築與藝術的跨界思考
    記者丨何安安近期,「藝術對話空間系列論壇」第二期在北京寶隆藝術區上方美術館開啟,這一論壇旨在為建築師、室內設計師、當代藝術家、策展人、批評家等搭建一個跨領域交流與對話平臺。本期論壇聚焦動態藝術,藝術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數字藝術與空間等話題。
  • 「擁抱自然 · 享受藝術」利用自然的藝術感,打造生動藝術社區
    從杭州城市累積數千年的建築文化出發,利用生態自然的藝術感, 打造藝術活力社區的理念。入口處融合了人文與自然的微妙互動。 一株枝葉紛繁的樹與如緩慢延遲落下的水滴狀藝術作品交錯而立,小小一隅, 卻囊括了自然的靜美與崢嶸。 The entrance is a subtl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 新書速遞|當自然賦予藝術靈感
    新|書|坊《當自然賦予藝術靈感》【內容簡介】本書獨具匠心,揭示果蔬、花卉與樹木漫長的視覺歷史,講述繪畫作品中不可思議的自然故事。200餘幅經典畫作,49種植物的藝術肖像,精裝大開本,將自然與藝術帶到讀者身邊。【作者簡介】艾萊娜穆尼埃,藝術史學家,畢業於羅浮宮藝術學校,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化部發言人。自2005年以來在羅浮宮藝術學校藝術管理專業教授藝術史。
  • 亞里斯多德,可見自然是四種形式的合一,自然是藝術也是藝術家
    當雕塑家有了材料以後,雕塑家雕刻材料,必須腦海中有一種關於雕塑理想的方案或形式,所以雕塑家進行雕刻工作腦海中必須具有某種理想形式作為前提與原因,雕塑的形式因。在雕塑家有了手裡中的材料,與心中的理想形式後,為了將這種理想形式安置在材料上,雕塑家必須運用某種力量(或工具)才能使這一形式安置在材料上,所以雕塑家必須具有某種力量的原因,動力因。
  • 讓自然成為藝術,龍美術館演繹「中國色」
    它不是一幅畫,因為有著瓷器的硬度;它的邊緣微微捲曲,有著輕微含蓄的微妙觸感,提醒你關於材質的重構,這也是東方人對於物質和自然的理解。劉建華說,素瓷雖然什麼都沒有,但好像什麼都有,因為它會把人的痕跡留下來。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白瓷的脆弱和永恆的凝定,看到了中國留白藝術的秘密,感受到中國藝術弔詭與極致的一面。
  • 藝術|這些藝術家們以大地為媒介,用藝術與自然對話!
    大地藝術,是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一種藝術運動,其表現為大地景觀和藝術作品本身不可分割的聯繫。大地藝術家的作品大多創作於自然界中,作品隨自然的變化而變化,一段時間後會自我消亡,有種取材於自然,最終又回歸到自然的意味。
  • 福之家自然藝術體驗營
    專業的教師團隊:將華德福教育、自然教育、中國文化教育三者相融合,結合石家莊本地有教學經驗的教師,組成了有愛又有修養的全面師資團隊,全力助陣冬令營。以音樂為主線的多重藝術體驗:音樂老師是一個渾身都散發音樂氣息,會帶孩子們在自然中聆聽風吹樹搖,共同體驗屬於大自然的交響樂。
  • 以自然元素為靈感的大拼貼藝術
    生活中碰到的發黴的桔子;藝術家用珠寶or石頭之類的材料做了只發黴的橘子,眯著眼粗看是只「爛的有點厲害的橘子」,細看禁不住頭皮發麻。個人覺得:雖然朋友家的橘子也發黴了,但它還是那個可以讓人握在手裡的可愛小傢伙;只是抵不過時間,變得有點風塵僕僕了而已。
  • ACF藝術作品展《自然·Nature》@啟皓北京
    5月 13 日,臺灣藝術家李霽在啟皓北京揭幕了系列作品《自然·Nature》。該系列創作由啟皓文化基金會委約、ACF(Art Cell Forum)聯合創意完成。在本次為ACF創作的作品中,輕盈又明確的姿態,主動且噴薄而出的生命力,也成為ACF及啟皓北京人文社區在北京這所城市中所希冀的狀態。臺灣藝術家李霽先生在藝術作品展上還介紹道,作品《自然·Nature》是表達了對自然關係的再創造與再反思。材料的組織與對話揭示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多種關係,如植物一樣擁有無限生長的可能性,在動靜轉化中塑造了獨特的場域氛圍。
  • 她用藝術繪畫著生活與自然,帶給人一種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
    ▼色彩的養育與畫面的特效,可以將作品發揮出極致,擁有別樣的藝術美感。無論你眼前看到的條紋布還是小碎花布,都可以將水果映襯得特別徹底,配以透明質感的玻璃,堪稱完美的藝術表達。克裡斯Krupinski的作品在賓夕法尼亞州伊利市的查爾斯頓市中展出,同時還在許多藝術商店和玻璃畫廊中展出。
  • 《莊子》崇尚自然的藝術特點
    莊子崇尚自然,主張以樸素為美,同時又是在精神上翱翔於「無何有之鄉」,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也表現了其崇尚自然的文藝美學思想。
  • 影像裡的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是自然,也是藝術的回聲
    五年前,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開館,而對許多人而言,老館裡有他們的兒時記憶。上海自然博物館老館最初落成於1923年,曾是華商紗布交易所的所在。1958年,上海自然博物館遷入這幢新古典主義的大樓中,直至搬遷。
  • 「嚮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特展將於9月在瑞士立達公園開幕
    誰會不嚮往自然呢?尤其是在新冠來臨的高危時期,高山和溪流對閉塞在家的我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我們渴望走出門去,被自然治癒。無獨有偶,千百年來,對自然的嚮往亙古不變的作為中國藝術家和思想家創作的核心,被一次次重提。山水代表著什麼,它如何反映了社會與個人的改變,山川河流中又蘊藏著什麼秘密,這都是此次裡特貝爾格博物館通過「自然的嚮往」展覽試圖詮釋的。
  • 環保藝術 商業向善 「2020自然夢想家」在歡樂海岸落幕
    歡樂海岸一年一度的大型公益活動「2020自然夢想家」將於11月29日落幕。活動為期10天,以「做喜歡的事,持續環保」為主題,從環保藝術、商業向善等角度,攜手「藝虛亦實」環保藝術IP,同歡樂海岸30家品牌、商戶一起共同發出環保倡導!讓更多人通過藝術的表達,了解到環保的重要性,讓環保生活方式真正深入人心!
  • 龍華區高峰學校:藝術在校園自然發生
    威風凜凜的老虎、可愛軟萌的貓咪、大眼神氣的螃蟹……這個暑假前,深圳市龍華區高峰學校(以下簡稱「高峰學校」)的低年級孩子們帶領著他們的「動物夥伴」在班級中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地「假前大Party」,這場快樂的「動物遊戲」中,每個孩子頭戴的動物卡牌都由學生親手製作,通過完成一個個不同的動物情景劇,學生們將美術與勞技的融合展現的淋漓盡致,而這,僅是這所學校發展校園藝術文化的一個小小縮影。
  • 龍華區高峰學校:藝術在校園自然發生
    走進高峰學校,你會發現這裡的多元課程、德育活動、家校共育等與藝術教育完美融合,每一個生命都在藝術的浸潤中迸發著蓬勃的力量。其中,藝術特色課程,不僅繼承了百年老校的優良傳統,還不斷追求革新,在拓展藝術課程內涵、發展學科融合、聯合社區拓展活動中,大大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作為「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近年來,高峰學校藝術教育成績單亮眼,在各級藝術展演、管樂節、合唱節等權威賽事中,喜報頻傳,獲獎人次多達5000餘人。
  • 周末 | 華德福自然探索課:語言藝術 & 手工滋養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語言環境的營造,更談不上語言的聯結。沒有真實的體驗,聽沒有得到輸入,自然也談不上說的輸出。從華德福教育的角度來說,英語學習是另一翻景象。教室的布置,課前的頌詞,與孩子們問候,喚醒身體和頭腦的優律詩美律動。在華德福學校看來,外語可以令我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認知他國的文化、思維、生活方式以及語言本身,同時獲得一種與他人觀點共情的能力。
  • 「鳥鳴集-走進心中的自然」藝術作品展深圳南山開展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19日訊(記者 張玲 實習生 龍豔霞)「鳥鳴集——走進心中的自然」藝術作品展於近日在南山區文化館開展。本次展覽展出多名新銳藝術家作品,大型裝置作品:關於藝術工作室LYNN《待歸》、吳珍妮花藝空間Abbie《聽,雲端的鳥鳴》;纖維藝術雷婧一《四時花開》、繪畫/插畫作品 何佳檜《四季四季》、侯康升《誕》、哥斯拉四代《夏天結束了,好像什麼都沒做》、冼朝幹《晨鳥》,以及特邀紅樹林基金會(MCF)自然攝影志願者朱興超(星期五)展出國際獲獎作品,為公眾展示深圳灣紅樹林溼地飛翔的精靈,重新認識它們獨特的美,並呼籲共同守護
  • 森博館•自然課堂|植物的藝術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新植物,了解新事物,森博館再一次帶領小朋友們共同走進「植物的藝術」自然課堂,一起探索植物的奧秘!家鄉的植物通過親切幽默的互動方式,讓小朋友們了解家鄉的森林背景、植物資源以及市樹紅松的生長過程。
  • 「水天一色」的自然風景將文化藝術渲染的格外妖嬈~水彩風景畫
    每一幅風景水彩所呈現的自然風貌在光與色之間瞬息萬變,無處不在的自然風景通過水彩畫的形式呈現。在自然美觀的面前,畫已經不是畫,是藝術陶醉在美中,在美中宣洩文化,酣暢淋漓的表現藝術,這樣的水彩風景畫美觀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