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學校都會迎來新的學生。開學,意味著「神獸」歸籠,這對於當下大多數家長來說算是一種解脫,無論是肉體還是心靈。
陝西西安一所小學為590名新入校的一年級學生舉行入泮禮,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也是對這些新入學的孩子的一種美好寓意。
入泮禮,古代稱學校為泮,入泮禮是中了秀才的童生的入學典禮。
入泮禮步驟:正衣冠,拜孔子、拜先生,行六禮(芹菜、蓮子、紅豆、棗子、桂圓、乾瘦肉條),淨手,點硃砂。
傳統文化應當得到傳承,不僅僅在於其對於師者的尊重,也在於它對於學子的祝福勉勵。
入泮禮作為新生入學的第一課,也自然引起了很多質疑。稱之為繁文縟節,是在增加家長的負擔,紮實學習才是正道......不一而足,其實質疑之聲在所難免,但很多的質疑卻是不可理喻的存在。
稱之為繁文縟節。其實這與質疑山東春節行跪拜禮是相同的心理,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若是少了禮節便少了他原來的氣質。學習的目的不僅僅在於學習知識,還應當學會做人,入泮禮是讓新入學的孩子學會尊師重道,禮節是一種生動的體現,這才能夠讓孩子們學會人生最重要的一課。
跨過先輩學古代,這無疑是捨本逐末。歷史不僅僅用來觀賞,正如魏徵所言:「以史為鑑可以知得失」,我們的現在本就是在古代的基礎上不斷改進而來,學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又有何不可?古代不是貶義的存在,在某些方面當下不如古代。
自然,入泮禮不該成為家長的負擔,無論禮服、儀式也不能全然由家長買單。學校才應當成為入泮禮的組織者、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