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邵忠田
年齡:63歲
職業:玉石雕刻家
信條:有人說我就像一塊石雕,本來是埋藏在泥土中一塊平淡無奇的大石頭,一朝重見天日,經過精心打磨,成為一個極具觀賞價值的工藝品,受到人們的關注。
成績:我的雕刻手藝是祖傳的,但我的創作卻在不斷創新。微雕、浮雕、工筆、線條……將這些工藝統統用到玉石版畫裡,我是第一個;給玉石漆色我也是第一個;用玉石雕刻能夠演奏的民族玉樂器,我同樣是第一個。凡是能畫出來的,我就能創作的出來。
夢想:我曾經雕刻過全套的《紅樓夢》玉石版畫,一共有230塊。接下來,我準備帶著弟子一起雕刻《水滸》、《西遊記》、《三國演義》,補全四大名著。還有一個夢想是帶著我雕刻的22件玉樂器,繼續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演出。
邵忠田的名字,是與纖維玉雕聯繫在一起的。在即將開始的保利夏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邵忠田的幾件舊作赫然在列。
出生於雕刻世家的邵忠田,自學習雕刻,喜歡玉石與音樂,「今年3月剛雕完《富春山居圖》,最近正在創作《千佛圖》。接下來最想做的就是雕刻一架玉三角鋼琴,順利的話今年年底就能開始雕刻背板了。」
在邵忠田看來,製作玉樂器是自己興趣的最好結合,「有個形容詞說玉振金聲,形容的就是聲音洪亮,音韻和諧,這也是玉樂器的特點。把玉石雕刻和音樂結合起來,是我的一個夢想。」
1991年至2005年,從第一把玉二胡開始,邵忠田一發不可收拾,雕出了琵琶、古箏、月琴等22件民族樂器,更「雕」出了一支玉樂團。憑藉著獨一無二的全玉制樂器,這支樂團走進了維也納新春音樂會,也走進了甘迺迪藝術中心,「下一步要去雪梨歌劇院,玉鋼琴是主力,這也是玉鋼琴首次出國演出。」邵忠田如是說。
跟著父親學雕刻
我是山東文登人,搞雕刻算是家學淵源。
爺爺早年間做大石工藝品,專門搞石雕,父親是個章印雕刻家。
我喜歡玉石、喜歡雕刻,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輩們的影響。
四五歲開始,我就對雕刻特別感興趣,父親看我喜歡,跟我講了不少雕刻的門道。
8歲的時候,父親教我學刀法,也就是怎麼用刀。大一點兒就學構圖,學著刻章印。
我現在雕刻手藝,都是小時候打下的基礎。
1956年,父親闖關東,我也跟著去了哈爾濱,趕上過上山下鄉。
1979年,我考上長春地質學院,選的專業是礦業。專業是我自己選的,我自幼就喜歡石頭,再加上當時戰天鬥地的思想影響,有點兒年輕人的熱血情懷在裡面。
能用刀切割的纖維玉
我搞雕刻,用的都是纖維玉。很多人沒聽說過這種玉,說起來,這還是我發現的。
這種玉石深埋於秦嶺山脈,料石軟中帶硬,非常適合雕刻。在1996年舉辦的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這種玉被正式定名為秦嶺玉。
剛剛發掘出來的纖維玉硬度很低,大概只有3.2,稍微鋒利點的刀就可以直接切割,切起來像切膠皮。將料石擱置在陰暗通風的山洞中3個月左右,料石會慢慢變硬,當硬度變為3.5左右時,就成了非常適合雕刻的胚石。
這種玉石硬度低,用機器根本雕不了,一雕就塌,所有的作品都必須全手工雕刻。我的刻刀都跟別人的不一樣,都得單磨,磨刀的時候先用油蘸,磨完之後再用水蘸。
學小提琴打下聽力基礎
我以前拉了18年小提琴,二胡也拉過五六年。那時哈爾濱會小提琴的人很少,生性好奇的我覺得小提琴很奇怪,就特別想學。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找個小提琴老師可不容易,父親不忍心看我失望,著實費了不少勁。
小提琴易學難精,到現在,我也說不上精通。但經過這麼多年的學習,我的聽力不錯。這聽力的功夫,給我後來製作樂器幫了大忙,只要一聽聲,我就能聽出來對不對。給我幾百個碗,我能用它們敲出一首歌來。
有了小提琴的基礎,我又對二胡產生了興趣,因為它的弦更少,只有兩根弦。
玉二胡被成龍收藏
把樂器和雕刻結合起來,是1991年的事。
受古代編磬的啟發,我開始琢磨著用玉雕刻樂器。第一件玉樂器,我選定了二胡。
琢磨了一年半,1992年年初,我開始動手雕刻二胡的琴桶盒。
傳統的二胡琴桶盒是木製的,改用玉石,麻煩隨之而來。先是掏制琴桶盒,快完成的時候炸裂了,我心疼了好幾天。一連炸裂了3個,我才找到了解決方法。玉石琴桶盒在掏制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裂紋,有瑕疵,音就不實,我只能用膠將裂紋處人為黏合。新的問題又來了,黏合後桶壁厚薄不均,薄的地方聲音悶,我只好通過貼玉片加厚。沒想到,加厚的位置聲更悶。為了改變聲音效果,我又在內壁雕刻了直線和波浪線,就這樣,一連做了4個才算成功。
1994年7月,我終於做成了第一把能演奏的玉二胡。後來還製作過一把玉二胡,被成龍收藏了。
「雕」出一支玉樂團
有了一把成品玉二胡,我總算是鬆了一口氣。做完第二把玉二胡後,我開始製作玉古箏。
製作過程中完全沒有什麼規律,就是利用聲學原理,靠我的耳朵反覆去聽,去改。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複雜。
為了追求音樂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我在樂器上雕刻的圖案也很費了番心思。小時候聽說書人講諸葛亮「空城計」,特別喜歡這個故事,為此我把諸葛亮撫琴退敵的場景雕在玉箏上。玉箏雕完不過癮,又接著製作了一架玉古琴。就這麼陸陸續續,花了14年的時間,我一共雕刻出了22件玉制民族樂器,既有中阮、笙、月琴這樣的傳統樂器,也有馬頭琴等少數民族樂器。
2005年,我組建了中國忠田玉石樂團,到現在已在全球範圍內巡迴演出了二三十場。
給1000萬不賣玉鋼琴
民族樂器雕完了,我想嘗試一下雕刻鋼琴,畢竟鋼琴屬於西方重量級樂器。
為了雕鋼琴,我一共備了35噸料石,備料備了一年半,前後構思了兩年。為什麼這麼長時間?怕失敗。
開始想找制琴師合作,但人家說我是異想天開,做個工藝品還行,要能達到演奏的水平沒戲。我幹事有股犟勁,我的夢想是想做架鋼琴,如果不能演奏就失去意義了。
陸陸續續的,我請教了不少製作鋼琴的、修理鋼琴的、彈鋼琴的、調音的,跟他們學習了不少知識。加上我畢竟做過那麼多樂器,也算積累了不少經驗。
為這架鋼琴我前前後後雕了3年多,雕了50多個部件。
曾經有人出價1000萬元跟我買,我沒捨得。
玉鋼琴是我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個嘗試,接下來我打算挑戰三角鋼琴,用自己的方式去推進玉石文化、音樂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
晨報記者 何安安
(原標題:邵忠田:玉雕大師的玉樂器夢)
本文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