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哄一年級學生上學 校長把小學改名「幼兒園」

2020-12-11 騰訊大浙網

大家還記得9月初開學時,在全國各地幼兒園和小學門口出沒的「神秘人」嗎?

他們不是壞人,更不是人販子,只是一群操心的爸媽,唯恐孩子第一天上學不適應,想多看幾眼。

然而,半個月過去了,部分學校門口並沒有恢復平靜,因為還有些孩子不能適應新環境,每天早上都哭著喊著不肯進門。讓小編吃驚的是,不止幼兒園小朋友這樣,有的小學新生竟然也如此,爸媽們束手無策,一年級老師也很頭痛。

前天(9月18日),記者收到一位小學家長報料,說是心疼孩子的校長,為哄一年級的萌娃進校上課,不惜臨時「改」了校名!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

這所小學今年的新生中,有個小朋友每天一到校門口就哭,無論家長和老師們如何勸解,就是不願意進門。

某天,問起為啥不肯上學,小傢伙給出的理由居然是:「這裡不是我的學校,你看,連名字都不一樣。」他一邊說,一邊指了指校門口的名牌。

「那你的學校叫什麼名字?」站在門口迎接學生的校長問。

「是XXX幼兒園。」原來,小傢伙認為之前讀的幼兒園才是自己的「學校」,其他統統是冒牌的。

現場僵持不下時,還是校長想出的主意,做通了小傢伙的思想工作:「那這樣吧,以後我們學校就叫XXX幼兒園,你可以在你的課本、作業本都寫上『XXX幼兒園』,好不好?」小傢伙止住哭,點點頭……

好吧,聽到這裡,小編也覺得這位校長犧牲好大。要知道該校在杭州城裡名氣可不小,如今在這個小傢伙的課本、作業本上卻變成了「XXX幼兒園」。

昨天(9月19日)早上,記者又和校長本人求證,確有此事。他透露,在家長和一年級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小傢伙最近的表現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可是話說回來,小傢伙為什麼一開學就不願上學,還把小學誤認為是幼兒園呢?「原因很複雜,沒有做好幼小銜接是主要問題之一。」這位校長分析說。

暑假裡,許多爸媽忙著給準小學生做學前準備,送娃去學拼音、識字、英語等新技能時,卻忽略了最重要必修課——幼小銜接。在杭州主城區,錢報記者隨機選了8所小學做調查,有公辦學校,也有民辦學校,結果發現每所小學都有新生不適應新環境。老師總結,這些孩子不適應的表現主要分為三種:

一是不肯進校,二是上課哭鬧,三是不能遵守課堂常規。

表現一

把小學誤認為是幼兒園的那個小傢伙,屬於第一種。不肯進校的一年級新生,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少的一兩個,多的四五個,超出老師預期。

和錢報記者相識多年的一位公辦小學校長,掰手指算了算:「每年都有哭著不讓媽媽走、不肯進校的孩子,今年我碰到兩個,一個女生一個男生。」

小姑娘的情形要好一些,儘管每天到校門口都會大哭一場,但在來送她上學的外婆離開後,她就能平復情緒到教室上課。

「今天早上,我看到她又在校門口流眼淚,不放外婆走,就幫她分析,要是老這樣,以後外婆不敢送了。她想想有點道理,不哭了,然後被一個熱情的同學拉走了。」

男生的情況麻煩點。起初幾天,一直哭喊著要媽媽,媽媽只能陪著,就坐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連廁所都不敢上,又心疼兒子,說不想讀書就算了。

後來學校把男生父母約來商議,在勸說教育鼓勵都無效的情況下,大家協商決定採用「嚴酷」手段,不準媽媽送,告訴孩子,再哭就把媽媽趕出家門了,但如果表現好的話,媽媽每天放學都會準時來接。結果就這樣治癒了。

「其實歸根到底,是父母沒有提早給孩子做好上學的心理準備,種種不適應的表現就會在開學爆發,後果可能超出你的想像。孩子的適應能力不同,適應期有長有短,我去年遇到過一位哭鬧的,媽媽整整陪讀了一個學期。」校長回憶說。

表現二

遇到第二種情況的,是一位民辦小學的一年級班主任和她的搭檔。「那孩子每天進校時都好好的,可一坐進教室就明顯情緒低落,經常會哭。今天好不容易勸好了,明天又這樣,已經兩個星期了。」說起這件事,班主任和副班主任都很頭痛。

她們找來家長了解情況,分析又分析,得出的結論是:

孩子讀幼兒園時各項表現都很出類拔萃,在班裡簡直是眾星拱月。可是一上小學,優秀的小夥伴很多,孩子發現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別人優秀,比如,跳繩沒人家多,口算沒人家快等,有了心理落差。如果老師當天能刻意關照,多誇幾句,孩子的情緒會穩定些,不然就會爆發。

「可班裡這麼多孩子,我們不可能只顧著一個誇,那不是厚此薄彼了嗎?」班主任覺得,當務之急是要讓孩子明白,讀幼兒園和小學是完全兩回事,調整心態,家長也應該給孩子適當減壓。

表現三

第三種情況更普遍,上課坐不端正、隨意插話、打打鬧鬧;又或者丟三落四,今天作業本不見了,明天語文書又弄丟了等,不止每所小學,每個一年級班裡都有。不過,相對於前面兩種情況,動靜要小一些,老師會常常提醒,但徹底糾正估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杭州市人民小學施富娟老師的記憶中,就有這麼一位「極端」的學生。

上一年級後,這個男生經常會在上課時間自顧自地走來走去,甚至有時還會打斷老師上課。男生的行為很快就引起了同學和家長的反感,甚至有家長向施老師反映,想把他請出去。「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獨生子,家裡條件也不錯,所以比較寵他,被慣壞了。」施老師說,尤其是孩子爸爸,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出差,孩子上小學前還經常帶著他一起出差。所以,缺席幼兒園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一般來說,孩子上一年級後會對老師有所敬畏,但是他一點也不怕,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形成規矩意識。爸媽在幼兒園時錯失了教育的機會,也沒有好好把握幼小銜接階段對孩子該有的教育,到了小學就成了大問題。」施老師說。

施老師採取的辦法是,讓他養成好習慣,首先要做的是消除同學對他的成見。「其實他是很聰明的。」施老師觀察到,這個孩子很愛看書,尤其是在軍事和歷史方面,而且幾乎可以做到過目不忘,讀完能以故事的形式講出來。因此,施老師經常在課上有意讓他展示這些優點。一段時間後,同學們都在議論,原來他是這麼厲害的一個人!之後男生的學習開始慢慢步入「正軌」,朋友也多了起來,大家碰到不懂的問題,還會向他請教。

施老師認為,對於行為習慣有差異的孩子,老師要做的就是多關注、多鼓勵,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才能幫助他們儘快融入集體。「而家長要做的,是在孩子上小學前就把好關。」

關於幼小銜接,爸媽到底該做些什麼?

施老師說,最關鍵的是父母的陪伴。

施老師碰到過一個孩子,因為爸媽工作原因,從幼兒園就開始寄宿。上小學後,孩子變得性格孤僻,情緒極不穩定,而且從來不寫作業。「相當於他在上小學前,已經獨立生活好幾年了。這個年紀的孩子,其實最需要的就是來自原生家庭的陪伴。」

想要孩子平穩渡過幼小銜接,儘快適應小學生活,施老師給出了兩點建議:

首先,家長寵孩子無可厚非,但是得定下規矩,像是上課期間不能隨意走動,老師講課時不能發出聲音等。否則孩子在家無法無天慣了,到了學校也會一樣。「孩子不可能永遠是孩子,他們也會長大成人,這個階段形成的行為習慣必然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品行。」

其次,爸爸和媽媽應該在孩子的教育上達成共識。比如,有的家庭中,爸爸慣著孩子,媽媽管得嚴,導致兩人的教育方式嚴重失衡,最終會在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上反映出來。

杭州青藍小學曾對一年級100位家長進行幼小銜接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知識、習慣、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幼兒心理和社會性方面的銜接。調查結果顯示,家長最怕孩子在識字方面存在問題,所以為此做的準備也是最充分的。但其他幾項重要內容卻往往被家長忽視了。

其實,比起多認幾個字,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更有助於孩子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

據幾位小學校長總結,在上小學前,一般存在三種類型的家長:

1、急功近利型。沒上小學前報很多培訓班,霸佔孩子的大量時間,為的是讓孩子提前進入一年級學習的狀態,最後往往導致孩子在課堂上不願意聽,對學習缺乏興趣。

2、任由發展型。任由孩子成長,造成孩子太有個性,而且好動,個人意願比較強。

3、溫室培育型。這類家長什麼事都代替包辦,最後孩子什麼事都不會做。

這些爸媽表現不同,但都屬於沒有做好幼小銜接。那麼,這個階段,爸媽們到底該做些什麼呢?

杭師大附小校長孫麗女認為,幼小銜接,爸媽需要做四件事:

1、幫助孩子積極轉換角色,告訴孩子做小學生和念幼兒園有哪些不同,而不是通過誇張描述,讓孩子畏懼學校和老師。

2、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小學的行為規範和作息時間,和幼兒園比,有很大差異,良好的習慣能抵消孩子新入校的陌生感,提高孩子的適應力。有了時間觀念,還有助於預防今後作業拖拉等壞習慣。

3、和孩子一起準備必要的學習和生活用品。比如餐具等。

4、告訴孩子上小學的一些基本信息,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寫自己的名字,父母的名字和聯繫電話,知道每天上下學的路線、學會整理餐具、書包等。

半山實驗小學校長周曉婷,建議父母提前明白三個道理:

1、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意識到什麼才是最適合孩子的。

2、習慣是孩子持續發展的最大資本。

3、所有的過程中,成功和失敗都需要經歷,這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

她說:「幼小銜接階段,家長應該做好生活習慣的準備——穿衣、吃飯、個人的衛生清潔等;學習習慣的準備——每天親子閱讀20分鐘,培養靜心和學習狀態,最好再有20分鐘的交流時間,可以聊聊學習,也可以聊聊生活;情緒教育的準備——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這很重要。

長江實驗小學體育公園校區書記幹定雄說,從幼兒園進入小學,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具備這個年齡該有的能力,包括:

獨立的生活能力,會自己吃飯,繫鞋帶,整理書包,學會如何和同學交往;

適應社會的能力,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周圍的路,了解有困難可以找誰,哪些人不能信任等;

運動的習慣,孩子的身體狀況是否良好,對他以後的影響非常大。

閱讀的習慣,真正識字很多的,一般都是那些書看得多的孩子,他們在閱讀的同時就會掌握更多的知識。

對於一年級新生的不適應狀況,儘管老師們已經琢磨出了不少辦法應對,但比起亡羊補牢,更好的解決辦法是未雨綢繆,家校合力做好幼小銜接。

記者了解到,今年開學,杭州不少小學直接把幼小銜接課程排進了課表——

像杭州長青小學總共排了兩天課,一天是給家長上課,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另一天是新生訓練,全校100多位老師全部下到一年級,帶300多位新生熟悉校園路線,指導整理書包、課桌,上課怎樣舉手發言,中午怎樣排隊領飯,下午怎麼排隊放學等等。

杭州娃哈哈小學、杭師大附小、勝利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開學第一周壓根沒上課,全拿來做幼小銜接了。讓新生們通過玩遊戲練坐姿、認識新校園、結交新朋友等等。

杭州濱和小學則是通過雙向選班,讓新生提前了解老師,同學,並在暑假裡給新生發了一本《點讚好習慣手冊》,建議孩子們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體育鍛鍊的習慣,家務勞動的習慣,閱讀的習慣和交流的習慣。校長田燕芳說,幼小銜接,養成這些習慣比學拼音和認字重要。

相關焦點

  • 一年級孩子每天哭鬧不肯進校門,校長同意其稱學校為幼兒園
    昨天,錢報記者收到一位小學家長報料,說是心疼孩子的校長,為哄一年級學生進校上課,不惜臨時「改」了校名。這所小學今年的新生中,有個小朋友每天一走到校門口就哭,不願意進門。在校門口執勤的校長問孩子為啥不肯進學校,小傢伙給出的理由是:「這不是我的學校,你看,連名字都不一樣。」他一邊說,一邊指了指校門口的名牌。
  • 昆明小學一年級電腦分班,孩子上學已成全家長的心事
    還是非常懷念80零後的小學,那時候的我們上學,無論是幼兒園,小學還是高中,都沒有現在那麼讓人操心。那個時候沒有跟風,沒有攀比,也沒有所謂的哪裡好哪裡壞,學校只要就近就好。然而現在的幼兒園,小學生,初中和高中,都集中彰顯了一股風氣,人多的學校是天堂,人少的學校是地獄……讓我說哪裡什麼天堂和地獄,根本就是時代變了。
  • 一年級女孩不想上學,怎麼辦?
    一年級女孩不想上學,在學校愛哭,說肚子痛,噁心。早上不愛坐校車,開學半個月不到家長早接回家兩次了,自己說是心理有問題。這是孩子還不適應小學生活的反應,就跟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有分離焦慮症哭鬧是一樣的道理。只是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只懂得用哭表達,而一年級的孩子懂得找藉口而已。
  • 蒙城小學一年級不滿6歲也能上學?
    裡面明確提到,就讀小學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也就是說,8月31日有可能不再是小學入學鐵定的截止日期了。廣州蔡女士的女兒涵涵目前就讀華景小學,因孩子出生在2006年10月,涵涵比同年出生的幾個小夥伴晚了一年上學,她多讀了一年幼兒園,在近7歲的時候讀的一年級。
  • 黃島區實驗小學一年級學生臨時被通知換「校區」上學
    通知書寫明,一年級學生到臨時租用的校舍上學。(視頻截圖)(視頻截圖)  齊魯網7月16日訊(山東臺 蘇恆)昨天,青島黃島區實驗小學一年級的家長們接到了孩子的入學通知書,可家長們卻高興不起來。原來,孩子雖然被學校錄取了,卻不能在自己的學校裡上學,而被安排在了臨時租的「校區」裡。
  • 「校長說」來了|花園小學曹永鳴校長,「種子」教育的打開方式
    新學期開始,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起點,為幫忙每個階段的孩子儘快建立自信,讓家長與孩子的心弦對上音調,本報正式推出「校長說」專欄,第一期將以「教育銜接」為主題,在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學關鍵時期,特邀哈市中小學知名校長、幼兒園園長從家庭教育、心理疏導、學習指導、行為規範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權威指導,讓每個孩子心中那根獨特的琴弦都可以不同凡響。
  • 通過繪製家譜圖,分析小學一年級學生為什麼不愛上學
    又到了開學季,很多孩子開始離開幼兒園走進小學一年級,真正開始了學生生活。尤其是有很多孩子將要面臨學校的住宿生活。有的家長非常擔心,覺得自己的孩子獨立性不強,非常粘人,多次表示不想上學,更不想去學校住宿。孩子還沒有開始上學,家長和孩子就開始焦慮起來。下面我們通過繪製家譜圖來分析一下家長和孩子出現焦慮的原因。
  • 尚未開學,這所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為何先「學」起來了
    最近,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一年級新生家長們先「學」起來了。臨近開學,這所學校的新生家長學校開啟,300多名一年級新生家長先上了一課。這一屆「幼升小」的一年級新生很特殊,因為防疫,他們在幼兒園階段沒有進入小學實地體驗「幼小銜接」活動,「幼升小」報名時也沒有和家長一同去小學參加現場驗證,幼兒園大班時上學期幾乎整個學期在家度過,對小學充滿了陌生感和新奇感。
  • 小學一年級學生需要課外補習嗎?正確答案,你也許不願接受
    一年級是小學的開始,是基礎教育的第一站。沒上學之前,每個家長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很聰明,特能幹。然而,一旦進入小學一年級,全班四、五十個學生,通過做作業和考試,一下子就有了比較,分出了等次。「十個手指頭不可能一樣長」。大部分家長看到自己孩子不如別人,心急如焚。怎麼辦?
  • 第一次上學,家長為孩子做好這3個準備,就能快速適應小學生活
    臨近開學,又將有一批一年級的新生入學了。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小學,家長對於孩子即將開啟另一段學習徵程寄予了非常多的希望。家長擔心孩子入學後,不能適應小學生活,和同學相處不好怕被欺負,甚至擔心老師根本關照不到,來自家長的焦慮已經超過了學生的好奇心。開學典禮、晨會、早操的時候,那些「埋伏」在學校周圍,甚至爬到樹上進行觀望的,不用猜,都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
  • 第一次上學,家長為孩子做好這3個準備,就能快速適應小學生活
    臨近開學,又將有一批一年級的新生入學了。大家都是第一次上小學,家長對於孩子即將開啟另一段學習徵程寄予了非常多的希望。家長擔心孩子入學後,不能適應小學生活,和同學相處不好怕被欺負,甚至擔心老師根本關照不到,來自家長的焦慮已經超過了學生的好奇心。
  •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小學一年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學校
    九月份入學季,又有一批小朋友順利升為一年級的「小豆包」了。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一年級打好基礎,讓以後的學習更加順利,可是這個基礎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聽聽北京四大名小之一的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老師怎麼說。
  • 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小學一年級,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愛上學校
    九月份入學季,又有一批小朋友順利升為一年級的「小豆包」了。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一年級打好基礎,讓以後的學習更加順利,可是這個基礎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來聽聽北京四大名小之一的史家小學終身名譽校長卓立老師怎麼說。
  • 為十個學生而堅守 GoFun「後備箱圖書館」對話紅星小學校長
    在西安市鄠邑區玉蟬鎮劉家莊村,有這樣一所特殊的小學,1名校長,2位年過半百的老師,4名六年級學生,6名一年級學生,這便是學校所有成員。
  • 阜新一年級「小豆包」上學了
    按照錯時錯峰秋季開學安排,在老生全部返校後,9月3日,市實驗小學等小學正式迎來新一年入學新生——「小豆包」背著書包上「學堂」了。與此同時,我市部分幼兒園同樣迎來了一批「小小豆包」。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入學,學校、託幼機構已提前為他們營造了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 幼兒園大班娃走進一年級 長沙幼小銜接「搶鮮體驗」
    6月6日,長沙市開福區英祥藍天幼兒園156名大班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清水塘第三小學一年級課堂,興致盎然地實地體驗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針對「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和轉折期,開福區相關學前教育機構和小學展開了大量有益的實踐工作,專業悉心地引導娃娃們向一年級快樂邁進。
  • 廣州教育局昨發通知:小學幼兒園上學推遲至8點半
    廣州市教育局昨日通知:從今年9月1日起,廣州市小學上課、幼兒園上學時間調整為上午8時30分。這一時間比孩子們原來的上學時間普遍推遲了45分鐘到一個小時,目的是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睡眠時間。這是廣州首次統一調整小學、幼兒園作息時間,數千所小學、幼兒園的師生和家長的作息和生活將受到影響。
  • 泉州幼兒園、小學正式開學:「汪汪」送祝福 還能收紅包
    昨日,泉州全市幼兒園、小學正式開學上課。孩子們不得不放棄假期賴床的特權,家長們也不得不重新適應接送孩子上下學的緊張節奏,步履匆匆的忙碌之下,是元氣滿滿的開學氣氛。昨日,記者走訪了市區幾所小學,現場感受開學氣氛。有學校在開學式上舉行了新少先隊員入隊儀式,有學校由校長扮演吉祥物給學生發紅包……開學第一天,孩子們在學校裡有著什麼樣的新體驗呢?
  • 2016小學一年級課本改版 不再直接教拼音
    對於這種改變,廣州許多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都表示贊同。「先從孩子們更熟悉的漢字學起,有助於他們更好地適應一年級的學習生活,更加有自信,對語文學習也更有興趣。」新港小學溫麗珍校長說。  文/廣州日報記者劉曉星 實習生張開  近日,記者了解到新版的一年級語文教材與舊版相比,更寬也更長。除了「身材」有變,內容也是讓人耳目一新。  改動主要在哪?
  • 小學生一年級不適應,經常表示不想上學,家長困惑:只能轉學了嗎
    開學將近一個月,仍有一年級新生還不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不想上學。作為老師也理解家長的困惑,但是轉學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我們應該先了解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其實對於大部分適齡兒童來說,上學確實是一件值得憧憬和興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