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北的分界處,她以4370米的平均海拔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鎮,擁有「世界第一高城之城」之稱。這裡是西藏自治區南部歷史悠久的繁榮古城,在很多著名的詩詞文章和歌曲中經常出現這座美麗的城鎮。
她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脊的一片開闊灰黃的大壩子上,群山環繞的小鎮,這裡的房屋大都是藏族傳統的石木結構房屋,顯得莊重華麗;每當盛夏綠草茵茵,草原上開滿五顏六色的小花,素有五色草甸之稱,旅行者此時既可以欣賞騎士風採,又能領略民俗風情。
帕裡(Pagri )鎮地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中東部,她是日喀則市邊境重鎮之一,帕裡系藏語音譯豬形山之意,帕意為豬,裡意為山,據《中國地名辭源》:因該地有山,其形如豬而得名;曾譯裴利、裴裡、帕克裡、帕克哩、帕爾宗。
全鎮下轄4個居委會:第一居委會、第二居委會、第三居委會、第四居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地帕裡在卓木拉日雪山(海拔7400米)腳下的帕裡草原上,西南距縣城下司馬鎮50公裡,距離日喀則市區250公裡,總面積425.48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2611人。
據考證早在4000年前,藏族祖先就已在此繁衍生息。公元伊始這裡是象雄古國邊境領地,也因此得到早期開發。後來帕裡鎮屬部落邦國洛昂王邦國,直到屬於吐蕃豪族桂系家族封地,作為其核心地帶得到進一步發展。元明清時已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888年帕裡鎮被英國侵佔開為商埠,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帕裡鎮商業繁榮,至1947年才被我國收復。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在此設帕裡宗。1951年屬日喀則基宗。1954年屬藏基所轄。1960年帕裡宗與亞東辦事處合併改設亞東縣,同年設帕裡鄉,1964年改設帕裡鎮。
這裡是亞東縣南北地形的分界帶,被稱為聖母神山的綽莫拉利峰是喜馬拉雅山脈第七座山峰,素有神女峰之譽。境內有豐富的礦產、野生動、植物及旅遊資源,這裡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均日照2722小時,氣候屬高原氣候,年均氣溫-0.2℃,年降水量380毫米,有豐富的冰雪融水。
帕裡鎮是一個半農半牧鎮,有青稞、豌豆、小麥、油菜籽等農產,有有犛牛、藏系綿羊、山羊等畜產品;盛產蟲草、貝母、雪蓮花等多種天然藥材,所產帕裡手工毛線,在西藏境較為著名。這裡有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裡的帕裡草原,受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影響,成為西藏最為肥沃的草場之一,生長著300多種優良牧草,又以獨特的犛牛而聞名西藏及周邊國家。
帕裡鎮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部,這裡位於我國與不丹邊境,擁有64公裡的邊境線;這裡扼守亞東峽谷,俯瞰孟加拉平原,自古為藏南軍事重鎮,因居於亞東通往腹心地區的咽喉處,交通與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裡交通相對較便利,拉日亞公路過境改善了這裡的交通狀況,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商業貿易市場發展潛力很大,貿易業將是該鎮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多年前帕裡草原上只有幾戶牧民,後來移民從各地到此,由於地處不丹、錫金、印度等國的交界點上,中外貿易自然產生。到二十世紀初已經發展成為西藏的一個宗,西藏地區的大宗對外貿易基本都在此進行,各國商家雲集於此。
帕裡鎮有別樣的高原風光,其中亞東溝與卓木拉日雪山入圍西藏最美的100個景點名單。亞東河藏語名為卓木,意為旋谷或急流的深谷,河流從海拔4700多米的帕裡鎮下行至下亞東鄉南部海拔2800米;植被從高山草甸到高聳的喬木林;兩座山夾著水流湍急的亞東河,兩岸山峰聳立,雲霧籠罩,樹木蔥鬱;山坡綠草如茵,野花爛漫,牛羊成群,風光近似江南,這段長度46公裡的河流又稱亞東溝,帕裡鎮是其起點,亞東縣被譽為西藏江南蓋因於此。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