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在唐代到底有多麼重要?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

2020-12-19 挖史人

唐代農業生產飛速發展,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孕育出了發達的唐代文明。農業生產的發展,與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使用有密切關係。但是,前人很少研究唐代的耕牛和牛耕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唐代農業的認識。因此,有必要把「牛」和「耕」結合起來,進一步探討耕牛和牛耕在唐代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有助於揭示唐代社會鼎盛局面出現的原因。

耕牛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中國古代,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與國家的興衰密切相關。農業生產的進步發展,與牽引畜力有很大關係。自西漢以來,大牲畜中的牛逐漸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牛的力氣很大,可用於耕地、整地、播種等各個農業生產環節,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生產力。可以說,牛是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依靠,與國計民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歷朝歷代耕牛都受到人們的重視,均視為耕稼之本,衣食之本,關乎國家盛衰存亡。唐代也不例外,上至統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無不重視耕牛。

一、統治階級對耕牛的認識

唐代統治階層出於對農業生產的關注,非常重視耕牛,認為它是耕稼之本。唐朝諸帝,都有不少關於耕牛重要性的議論。他們從維護王朝長治久安的目的出發,為了農業生產的發展,重視耕牛,要求保護耕牛。如唐太宗曾下詔說「牛之為用,耕稼所資,多有宰殺,深乖惻隱。」他認為耕牛作用很大,是農耕最主要的依靠力量,為了保障農業生產,不能宰殺耕牛。唐玄宗也說「牛之為畜,人實有賴,既功施播種,亦力被車輿。自此餘牲,尤可矜憫。」在他看來,人民生活依賴於牛,牛既能耕地播種,又能拉車運輸,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功勞,值得憐憫,不能宰殺。又如宣宗於大中年間下制說「愛念農耕,是資牛力,絕其屠宰,須峻科條。天下諸州屠牛,訪聞近日,都不遵守。自今以後,切宜禁斷,委所在州府長官,並錄事參軍等,嚴加捉栩。」宣宗皇帝認為,農耕依靠的是耕牛,要禁絕宰殺耕牛,需要嚴厲的法律條文。可見,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宣宗皇帝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必須保護耕牛,禁止屠宰耕牛。還有,敬宗皇帝也曾下詔說「農功所切,實在耕牛。疲蛇乏此,理須給賜。宜委度支於東鎮、武、靈、鹽、夏州分市耕牛萬頭,交付京兆尹,均給瓷內貧下百姓。其價以戶部絞絹充。」他也認為農業生產完全靠的是耕牛,百姓缺乏耕牛,應該賜予。耕牛與農業生產、與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為了國家的安定,必須給百姓賜耕牛,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

另外,從唐代帝王的大赦令中也可以看出牛在唐王朝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如唐昭宗《改元天復赦文》:

四月十五日昧爽已前,大闢罪已下,罪無輕重,已發覺未發覺,己結正未結正,繫囚見徒常赦所不原者,鹹赦除之。惟十惡五逆,屠牛鑄錢,合造毒藥,謀故殺人,及持仗行劫,官典犯入已贓,兼以逾濫身名,冒優官秋,及刑獄之內,官吏用情,致成冤濫,不問有贓無贓,並不在原免之限。

每一朝皇帝改元的時候,都要大赦,大多數罪過都可以赦免,但屠牛鑄錢者一般不在赦免之列。可見,在封建君王眼裡,殺牛就是十分嚴重的罪過了,一般是不能赦免的。這體現了牛在封建君主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君王如此,大臣們也重視耕牛,主張保護耕牛。武周時期的監察御史張廷矽說「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資在耕,耕所資在牛牛廢則耕廢,耕廢則食去,食去則民亡,民亡則何恃為君」他從維護君王統治地位的角度出發,認為沒有耕牛,就沒法進行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搞不好,就沒有糧食沒有糧食,人民就沒法生活下去沒有人民,還當什麼君王耕牛直接與人民的生活、國家的安危、君王的統治息息相關,將保護耕牛提高到了國家存亡的高度來考慮。統治階級對耕牛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耕牛在封建社會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它是耕稼之本,人民的衣食之本,耕牛與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密切相關,與國家的穩定密切相關。

民眾對耕牛的認識

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重視耕牛,在處江湖之遠的文人和百姓眼裡,牛同樣很重要,很偉大。牛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耕地拉車,是農民的好幫手。且任勞任怨,只講付出,不圖回報。唐代的文人寫了不少關於牛的詩文,其實反映的都是下層民眾心目中的牛。文學家柳宗元在《牛賦》中說:

若知牛乎牛之為物,魁形巨首。垂耳抱角,毛革疏厚。牟然而鳴,黃鐘滿腹。牴觸隆曦,日耕百畝。往來修直,植乃禾黍。自種自斂,服箱以走。輸入官倉,己不適口。富窮飽飢,功用不有。陷泥撅塊,常在草野。人不慚愧,利滿天下。皮角見用,肩屁莫保。或穿絨滕,或實坦豆。由是觀之,物無逾者。不如贏驢,服逐弩馬。曲意隨勢,不擇處所。不耕不駕,蓉寂自與。騰踏康莊,出入輕舉。喜則齊鼻,怒則奮綁。當道長鳴,聞者驚闢。善識門戶,終身不惕。牛雖有功,於己何益。命有好醜,非若能力。慎勿怨尤,以受多福。

他認為,牛是個大腦袋、彎角、皮毛厚的龐然大物,鳴叫的聲音就像黃鐘大呂一樣宏大。冒著烈日,一天能耕百畝土地,往來耕種的地壟又長又直。種地的時候靠牛,收糧的時候也靠牛,拉著糧食箱子送到官倉,自己不能嘗到一口。使窮的富了,餓的飽了,卻不自居功勞。陷在泥中,踏著土塊,常在野外草間幹活。人用起它來毫不猶豫,但它的功用好與處到處可見。死後,皮和角都被使用了,全身上下的皮毛骨肉沒一點能留下來,有的皮用來穿繩子,有的肉用來當祭品。牛比那些贏牛鴛馬強多了。牛雖然有很大功勞,但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柳宗元的文章,活脫脫描繪出了牛的形象,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耕地靠它,收穫靠它,運輸也靠它,真是農民的好幫手。勞苦功高,卻不求回報。這就是唐人眼中牛的形象。且不管柳宗元寫這篇文章抒發的是什麼思想,單從文章裡我們能看出,牛是農業生產的重要依靠力量各個生產環節都離不開它是農民的好,幫手與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另外,唐朝文學家劉禹錫也有一篇關於牛的文章《嘆牛》:

劉子行其野,有史牽破牛於蹊。偶問焉「何形之瑰軟何足之病軟今敖棘然將安之軟」變攬磨而對雲「瑰其形,飯之至也病其足,役之過也。請為君畢詞焉。我就車以自給,常驅是牛引千鈞,北登太行,南並商嶺,掣以回之,叱以聳之。雖涉淖躋高,毅如蓬而較不債。及今廢矣,顧其足雖傷而膚尚循,以畜豢之則無用,以厄視之則有贏。伊禁焉,莫敢屍也。甫聞邦君饗士,卜剛日矣。是往也,將要售於宰夫。

作者通過一個牽牛老頭兒的話,道出了牛的悲慘經歷,雖然因為餵養得好,長得高大,但幹的活太重,致使它腿瘸了,無用了。被主人驅趕著拉著千斤重的東西,爬太行,登商嶺,一拽就回頭,一吼就前衝,就算是走泥坑爬高坡,車輪下陷很深,車子也不會趴窩。如今腿瘸沒用了,要被賣給屠夫殺掉。這裡雖然沒說牛在農業生產中的功效,但道出了在唐人眼裡,牛任勞任怨,勞苦功高,為主人付出一切,不圖回報,的確是人民生活離不開的東西。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出了許多著名詩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縱觀唐人田園生活的詩歌,都少不了對牛的描寫唐人農耕活動的詩篇,其中也離不了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唐人眼裡,牛是詩情畫意般田園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風景線,牛是農民生活必不可少的夥伴、農家的一份子在農業耕作中,牛更是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農業生產正常進行的保證。唐人田園生活詩歌中有牛的不勝枚舉,如丘為《題農父廬舍》

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閒。溝騰流水處,未耗平蕪間。薄暮飯牛罷,歸來還閉關。

這首詩描寫了如畫般的田園風光,以及農民的田園生活。東風吹綠了湖邊的山,農民們忙起來了溝裡,水邊,到處是耕犁天晚了,收工了,把勞累了一天的牛喂喂,然後關門閉戶。田園風光美妙,但若是除了山、水、人外,沒有長著兩隻角的牛,田園生活就好像就缺了些什麼。農田生活是離不開牛的,牛是農家的一份子。

唐王朝針對耕牛制定的政策法規

正因為耕牛在封建社會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是人們衣食的主要依靠,關乎國家盛衰存亡,唐王朝非常重視耕牛,推出了一系列關於耕牛的政策法令,有力地保護了耕牛,使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一、鼓勵養牛的政策

牛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力量,關係到國計民生,因此,唐朝歷代君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耕牛,對發展養牛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於耕牛的繁殖客觀上對養牛起了鼓勵作用。

(一)不斷發布禁屠令

唐朝初年,高祖即下《斷屠詔》:

有隋失馭,喪亂宏多,民物凋殘,俗化蹄侈。耽嗜之族,競逐旨甘屠宰之家,瓷行劊殺。當豢之畜,靡供餚核之資胎天之群,莫遂蕃滋之性。傷財墮業,職此之拜,效攘穿寄,因茲未息。《禮》曰「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系,庶人無故不食珍。」非惟務在仁愛,蓋亦示之儉約。方域未寧,尤須節制,凋弊之後,宜先蕃育。豈得態彼貪暴,殘珍庶類之生,苟循目前,不為經久之慮。導民之理,有未足乎其關內諸州,宜斷屠殺。庶六畜滋多,而民庶殷贍。詳思厥衷,更為條式。

高祖要求各地不得屠殺牛、羊、犬、泵等畜生,不僅是因為仁愛,而且為了儉約。因為國家草創,生民凋敝「宜先蕃育」要注重蕃息畜產,為的是「六畜滋多」、「民庶殷贍」。這樣一來,就保護了大亂之後少得可憐的耕牛,並且對民間養牛起了鼓勵作用。

(二)祭祀減牲

由於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柱性作用,唐代統治者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在祭祀活動中下達減牲的命令,降低祭祀規格,不用牛牲。這樣一來,保留了大量牛畜,使之用於農業生產。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養牛業的發展。

唐高祖即位之初,就下了《減用牲牢詔》:

國初草創,日不暇給,凡厥禮儀,鮮能盡備。且生人未又,彤弊日多,至補畜產,思致蕃息。祭祀之本,皆以為身,窮極事神,有乖正直。殺牛不如擒祭,明德即是馨香。望古推今,祭神一扮。其祭因丘方澤宗廟以外,並可止用少牢。先用少牢者,宜用特牲。待時和年豐,然後克循常禮。

古代祭祀,牛羊豬三牲叫「太牢」,羊豬叫「少牢」,特牲即一牲。高祖認為,國家草創,生民凋敝,要蕃息畜產,因此不能為了祭祀殺害「農功所切」的牛畜,除了宗廟祭祀以外,一般的祭祀,不用牛,只用羊。這樣一來,對耕牛起到了保護作用,也鼓勵了民間的養牛業。

唐代統治者出於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在祭祀活動中降低祭祀規格,不用牛牲。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牛畜,對發展養牛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於耕牛的繁殖,客觀上對民間養牛起了鼓勵作用。

(三)努力使百姓家家有牛

由於耕牛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耕稼之本,衣食之源,農民須臾離不開它。為了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保持封建農業社會的穩定,唐王朝統治者,致力於使百姓家家有牛,曾多次賜給百姓耕牛,尤其是在兵禍、災荒、瘟疫等大的災難之後,以解決農民缺乏耕牛的問題。

唐肅宗李亨在乾元元年《冊太上皇尊號赦文》中說「自逆賊以來,有匹夫匹婦節義可稱者,並族表其間墓。其流亡戶復業者,委本道使與刺史勾當販給,並與種子犁牛,仍免三年租賦。」這道詔書是在安史之亂期間發出的,為的是使流亡戶回家復業。沒有耕牛農業生產就無法進行,因此肅宗要求地方官賜給農民耕牛種子,免三年賦稅。這大概是唐王朝最早的賜給農民耕牛的命令了。這一舉措對民間養牛業的發展有一定的鼓勵作用,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

安史之亂後,關中地區需要大量耕牛恢復生產,唐德宗下《給百姓耕牛詔》:

諸道節度觀察使所進耕牛,委京兆府勘責有地無牛百姓,量其產業,以所進牛均平給賜。其有田五十畝已下人,不在給限。

唐王朝統治者出於對農業生產的關注,設法採取相應措施,或直接賜給,或買牛賜給,以解決農民缺乏耕牛的問題,使農民家家有牛。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民間養牛的鼓勵。

(四)獎勵牲畜繁殖

唐王朝統治者採取了多種措施以保護耕牛,客觀上對民間養牛是一種鼓勵,促進了民間養牛業的發展。另外,在唐代的官府畜牧業基層管理機構—監牧裡,採取了獎勵牲畜繁殖的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牛業的發展。

《唐六典》卷《諸牧監》載:

凡監枚,草生過分則賞謂馬剩駒一,則賞絹一匹駝、騾之剩倍於馬,驢、牛之剩三,白羊之剩七,投羊之剩十,皆與馬同。共賞物,二分入長,一分入牧子,牧子謂長上專當者。

這是一條獎勵繁殖的規定。馬繁殖超過指標一匹,賞絹一匹駱駝、騾子超生二頭,賞絹一匹驢、牛超生三頭,賞絹一匹。賞物三分之二歸牧長,三分之一歸牧子。這條獎勵牲畜孽生的法令,對官府養牛是很大的鼓勵,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養牛業的發展。

總之,因為牛在農業生產中的支柱性作用,是耕稼之本,衣食之本,是農業生產的基礎力量,關係到國計民生,因此,唐朝歷代君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布禁屠令,祭祀減牲,賜予百姓耕牛,獎勵牲畜繁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牛畜,對發展養牛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利於耕牛的繁殖,客觀上對養牛業起了鼓勵作用。

總結

在唐代,由於統治階級的重視,養牛技術的進步,牛醫水平的發展,耕牛大量繁殖,牛耕大面積普及。一牛一人的牛耕方式已經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最先進的輕巧方便的耕具曲轅犁也開始廣泛使用。這些條件促進了唐代農業生產快速的發展,使土地大片開發出來,糧食生產大為增加封建農業經濟高度發達。

相關焦點

  • 唐代崔道融《田上》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另有《東浮集》9卷,當為入閩後所作。 田上注釋: 雨足高田白,披蓑(suō)半夜耕(gēng)。 春雨已下得很充足了,以致連高處的田裡也存滿了一片白茫茫的水,為了搶種,農民披著蓑衣冒著雨,半夜就來田裡耕作。
  • 12首描寫農耕的古詩,會不會有些許的回憶
    蠶谷行 唐代:杜甫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 男谷女絲行復歌。
  • 明經取士與唐代治《詩》取向是怎樣的?對其發展有何影響?
    導語:明經取士與唐代治《詩》取向是怎樣的?對其發展有何影響?唐代明經科在科舉考試中佔據重要地位,對《詩經》學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明顯。隋唐科舉重視士子的經學才能,明經科是唐代科舉重要的仕進之途,士子參與應試者甚眾。
  • 小蝦米和東方未明:時代在變,武俠精神亙古不變
    這位名叫「東方未明」的年輕人,將以逍遙谷為起點,踏入武林,延續父輩間紛擾繁複的愛恨情仇。   小蝦米的落幕,亦是東方未明的開始  上世紀末,性格不阿的金庸先生仕途屢遭坎坷,機緣巧合下,金庸轉入《新晚報》任職文編,並與梁羽生攜手撰寫武俠小說刊報連載。
  • 詩詞欣賞‖勞動之美,獻給每個努力生活的人
    01《詩經》裡的勞動《詩經》作為最早的詩歌總集,採集民間文學,所以有許多勞動之詩,處處可見勞動的人。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觀刈麥》五月,是耕種好時節,又是收麥季節,哪有得空閒的時候啊~女子擔著菜籃,孩童提著水壺給田裡勞動的人送來,男子腳著地背朝天忙碌著……熱氣燻蒸又烈日炎炎似火燒,但他感覺不到熱,只希望夏日再長一點,他狼吞虎咽地吃了午飯就趕忙勞作。
  • 十首描寫勞動的古詩,耕耘有收穫,勞動結碩果
    我們愛勞動,勞動讓我們更加健壯,勞動使我們懂得分享,勞動令我們對未來有無限嚮往。從鑽木取火開始,勞動點燃永恆,從原始森林起步,讓人類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詩人們喜歡描寫勞動者,讚美他們的善良無私,歌頌他們的強壯體魄。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辛勤勞動換來的豐收果實讓人欣喜。
  • 從小的家庭環境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麼重要
    如題所示:從小的家庭環境到底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麼重要!今天主要來說一說孩子的家庭環境對於成長到底有多麼重要!再我看來是至關重要的。好的家庭的孩子多半是眼界寬見過世面的性格開朗的,可是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多半是自卑的,不愛說話。其實一個人尤其是小的時候才是最重要的時候,因為是小時候比較無助,等他長大了自己都能賺錢了而且自己價值觀人生觀基本形成在改變就很困難了。
  • 唐代文學,明經地位的下降,第二章完結
    大家好,我是劉麗會,今天給大家帶來唐代歷史明經地位的下降,第二章德宗建中元年((780),歸祟敬在《闢雍議》中指出,明經「自艱難已來,取人頗易,考試不求其文義,及第先取於帖經,遂使專門業廢,請益無從,師資禮虧,傳受義絕」。
  • 有一對開明的父母有多麼重要?
    很多不開明的父母,會將孩子當成自己生養的「物件」,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要麼希望孩子能夠替他們實現自己不曾實現的夢想,要麼為孩子規劃生活中的一切,全然不顧孩子本身的意願。殊不知,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生長,會漸漸失去自主能力,在家是父母的傀儡,在單位是領導的傀儡,組建自己的小家之後,也會是愛人的傀儡。終其一生,他們都將無法活出自我。
  • 在唐代要能考中進士,那得要有多厲害啊
    相信我,看完本文後,你一定能領會到出身比較貧寒的孟郊是有多麼的不容易。一、唐代科考考什麼簡單的說在唐代,科考主要分明經和進士兩科!但嚴格來說,唐代科舉分兩大類:制舉和常舉。所謂「制舉」,即由皇帝下詔、以招「非常之才」為目的不定期舉辦的非常規考試。考什麼,怎麼考,完全由朝廷用人的需求所決定。
  • 唐代的女道士不簡單!
    唐代詩人王建的《唐昌觀玉蕊花》一詩云:「女冠夜覓香來處,唯見階前碎玉明。」女冠就是女道士。以致千年之後,有人猜測在開元天寶年間,長安城中有一個以玉真公主為核心的文藝沙龍。 才女派的女道士魚玄機,初名魚幼薇,字蕙蘭,西安人。
  • 平臺到底有多麼重要?進入職場就知道了!
    人往往看不到真實的自己,以為自己了不起,其實離開了平臺才發現啥都不是!所以,平臺到底有多重要呢?大家都看過西遊記,知道有平臺的妖怪都不敢惹,沒平臺的妖怪再厲害都被打死了!遇到困難,隨便去請哪個神仙都在所不辭,甚至有很多神仙隨時恭候,一旦遇到難處,就冒出來搭救。為什麼?是因為和孫悟空關係好嗎?被壓五行山的五百年都沒一個人來看望他,但取經路上一眾神仙都待他就像老朋友,隨喚隨到,幫他助他無不盡心盡力,為什麼?還不是想在西遊取經的功勞薄上記上一筆,還不是因為西遊隊伍、孫悟空的後臺是整個西天佛教。有了這個後臺,孫悟空最終也成了佛!
  • 1988年山西出土唐代國寶,有4根金箍棒那麼沉,專家:橋梁史珍寶
    文/月童1988年山西出土唐代國寶,有4根金箍棒那麼沉,專家:橋梁史珍寶中國古人的智慧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燦爛瑰寶,不論是書畫還是器皿,精美的設計和製作使那些文物一直保留到現在,我們今天在博物館看到的文物後來,橋沒了,牛也沉到了黃河裡,但是在這座橋的附近河流,有人划船路過,船總會受傷,正是因為牛的角劃到了船,人們也納悶,路過這兒的時候,船總是出問題。而且,在枯水季,人們還能摸到牛角,這在一段時間成為了一個謎,當地的人紛紛都想揭開謎底。終於,在縣政府的支持下,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讓這四頭鐵牛浮出水面,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 家庭和睦,到底有多麼重要?
    每當我們看到身邊的親戚朋友,甚至是與我們不相干的路人,一家人有說有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時候,我們都會有被這種幸福所感染的感覺,如果我們的家庭也是如此的話,幸福指數也許會更高。反之如果我們的家庭正因為生活中的各種瑣事整天吵鬧不休,幸福無從談起時,也許我們對現在的生活都會感到厭惡。
  • 今天說說牛頓,牛爵爺到底有多牛
    人類歷史向前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但是沒有精英的開拓,那是不行的,偉大的國家需要偉大的文化,偉大的文化需要偉大的先行者,他們的人生就是一個個傳奇!今天說說牛頓,牛爵爺到底有多牛!牛頓大器早成!他的科學貢獻,都是在26歲前完成的!
  • 「鮑毓明案」持續發酵,再次警示我們:「性教育」到底有多麼重要
    750人。起;7-12歲的有115起;12-14歲的有123起。杭州蕭山,未滿12歲女孩被自己父親的朋友性侵,送來醫院時褲子血跡斑斑,下體撕裂。2017年4月,僅16個月的女嬰被菜市場熟人抱走,實施性侵。青島一個14歲女孩,被自己的繼父性侵長達3年之久,直到女孩懷孕才被人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