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號晚上,習奧夜話瀛臺,6:30開始在中南海瀛臺散步,原定90分鐘的宴會持續近2個小時,原定30分鐘的茶敘持續近1個小時,夜裡11點多他倆才揮手告別。在這一計入雙方歷史的一刻,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在日常溝通、策劃工作中學習。
(1) 瀛臺選址,對等中彰顯深意
在策劃中,地址選擇最能體現活動的目的,這次相會更是多方考慮的集中體現:
首先,對等。
2013年6月歐巴馬在安納伯格莊園與習近平會晤,這次的會晤既為營造類似氛圍而定,充分滿足歐巴馬在悠閒莊園進行坦誠而富有成果交流的期待。
其次,環境。
瀛臺四面臨水,襯以亭臺樓閣,配上霧霾中的「APEC藍」,在彰顯環境優美中,展示中國環境!
然後,喻今。
瀛臺建於明朝,是清朝皇帝批文、避暑和宴客的地方。康熙曾經在這裡研究制定平定內亂、收復臺灣的國家方略;乾隆曾題寫「瀛臺」,表示這裡是得一日之清閒的地方;光緒在這搞百日維新,失敗後被慈禧太后關在這裡。
散步時,這些瀛臺的歷史變遷。就會形成潛移默化的三種意思,既包含中國道路來之不易,又包含今日清閒的深意,還包含中國對領土有個不斷的血脈相連。
結果:讓奧先生既領悟到中美改革歷史的相似,又理解了中國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進道路。
(2) 溝通話題,閒中精選
任何溝通都是一種博弈!無論戀愛、家庭,還是國際風雲。
這雖是一場不打領帶的散步,也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溝通。因為大家都很忙。所以話題看似隨意,其實都是精選而切中要害,目的更明確:和而不同!
中美國情各異,歷史文化、發展道路、發展階段不同,在新階段更應該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聚同化異,這樣才能共面未來、避免誤判。為達到這個目標話題就從三方面展開:
新常態:解讀中國經濟新常態,直面現狀。所謂新常態,就是按科學發展理念,注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可持續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超高速增長。據測算,要實現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每年7%的增速就夠了。
民主:破解中美高端思想層面難題。告訴對方,我們民主的核心。也就是講究的民主未必僅僅體現在「一人一票」直選上。我們在追求民意方面,不僅不比西方國家少,甚至還要更多。西方某個政黨往往是某個階層或某個方面的代表,而我們必須代表全體人民。為此,我們要有廣泛的民主協商過程,而且要几上幾下。
主權:擺明主權觀點,這是中國歷來的核心。中國文明從一開始就重視「大一統」。中國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國家是第一位的。中國歷史多次證明,只要中國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國家就能夠強盛、安寧、穩定,人民就會幸福安康。一旦國家混亂,就會陷入分裂。老百姓的災難最慘重。
從這些話題,看似娓娓道來,卻在其中體現著綿裡裹鐵的意志、勇氣、擔當。
最終得到歐巴馬理解的描述:「我更加理解中國人民為何珍惜國家統一和穩定。美國支持中國改革開放,無意遏制或圍堵中國,因為這樣做不符合美國的利益。美方願意同中方坦誠溝通對話,增進相互了解,相互借鑑經驗,有效管控分歧,避免誤解和誤判。中國是美國的合作夥伴。在多極化時代,美方歡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願意同中方加強交流合作,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共同促進亞太和世界和平與安全。」
看,和而不同。
這就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要素的體現。
(3) 氣氛渲染,潛移默化中融匯雙方
營造輕鬆氣氛,潛移默化中達成共識,這是策劃溝通最高境界,也是政治加水平的水準體現之一。
中南海漫步,不光歐巴馬沒想到,全世界都沒想到,這是西方眼中神秘的地方。所以歐巴馬看著哪都新鮮。散步的時候說:我也在白宮散步,但是沒有瀛臺這麼大圈。就連他的官方攝影師皮特,跟了美國好幾任總統了。聊起天來,他說從來沒想到會走到中南海這麼核心的地方。天很涼,他凍得一直抽鼻涕,就是捨不得到屋裡去。
從涵元殿前合影皓月當空,到香扆殿憑欄遠眺,又到迎薰亭茶敘。一路步行,此刻最容易牽動情感,加上本就充滿故事地方,而故事在深夜暢談又最渲染氣氛,所以到11點握手話別。
奧先生用了非常動情的一句話概括:今晚,我這輩子最全面、深入了解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執政理念以及您的思想。
短短五小時,學習一輩子!
幾代領導人頭疼民主話題達到了和而不同的理解,頗為棘手的領土戰略得到了和而不同的理解,充滿變數的改革經濟得到了和而不用的溝通,根本性的問題在歷史故事中坦誠交流,在潛移默化中共融。
我們無法親臨現場,但是可以從現場報導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