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搖號,旨在均衡教育,國家這個政策,我舉雙手贊成。在9月1日的文章中,我已經提出這個論調,並分析了天津三個區的教育資源、公立校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可點擊下面連結閱讀)
今天,我想從學校、課外培訓機構、家長以及學生,這四個方面來談談,在均衡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如何做,才能適應搖號的趨勢,才能做到依然挺立潮頭,順勢而為。
第一部分 學校——教育的主體,因材施教
學校,教育的主體。一個孩子,每天在學校,學習時間,長達八小時,每周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還多。義務教育階段的九年裡,孩子在學校度過的時間,已經是在家庭中的幾倍。孩子去學校的目的,就是學習,是接受教育。那麼,作為學校,是需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任的。孩子雖然是未成年人,但個體化差異也已經日趨明顯,每一個孩子——或者說是每一名學生,在學習上,表現出的個體差異,是非常明顯的。例如,有的孩子上課聽講認真,有的孩子就是有點愛說話;有的孩子特別愛學語文,有的孩子只喜歡數學題;有的孩子主科都很好,可是運動細胞幾乎為零;有的孩子擅長美術音樂和舞蹈,但主科也用功學了,可是成績就是一般。所有的孩子,在學習上,方法、能力、效果不盡相同,所以,如果考試只是以分數來衡量,這就有失公允。但是,偏偏考試(這裡指的是中考)又是要看分數的,那怎麼辦?我想,國家其實已經在很努力的解決這個問題——提倡素質教育,增加考試科目——自2022年起,天津市中考的體育進行改革,增加球類,分數也有30分滿分變為40分,中考筆試項目也增加了歷史和政治。很多家長學生都認為,這是考試變相增加難度,其實這是國家在為均衡教育做努力,考查項目變多,每一個學生可以展示的機會就更多,就有可能發揮他的所長。這不失為一件好事。
而目前,學校要做的,其實也是一樣的——因材施教。材不是教材,不是照本宣科,材是棟梁之才,誰是棟梁,就是我們的學生呀。每個人都是未來的棟梁,學校要做的不是埋沒人才,而是發現人才。學校的角色,不是聚攏所有學生,照本宣科依葫蘆畫瓢,而是伯樂,要善於發現所有學生的閃光點。
當然,這樣說太泛泛了,實際來講就是:不要單單只講分數,或者只是抓學習留一堆寫也寫不完的作業,要多啟迪孩子們的智慧,讓孩子自己他對於發現基礎學科的興趣點。比如,多多舉辦興趣數學班或是講座,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每個年級可以開展故事大賽,看誰能寫出最精彩的故事,培養學生的文學意識。全校舉行英語歌曲演唱大賽,既可以激發孩子們熱愛英語,也能陶冶情操,一舉兩得。
類似如上吧,但不限於此,我想學校的辦法肯定比我能想到的要多。只要記住:因材施教,而不是揠苗助長。
第二部分 培訓機構——停止販賣焦慮
培訓機構自2000年後如星星之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滿布全國。眼下,如果你聽說哪個學生不上個課外班,仿佛這孩子或者家長就是怪人了。課外班,固然是學習知識的一條捷徑,但是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課外機構真的是把家長的焦慮利用到了極致。每年臨近小考、中考、高考前,鋪天蓋地的什麼「押題班」、「衝刺班」、「點睛班」,你不報一個吧,這心裡總覺得也有點不踏實。不單是大考前,常規的學期內,他們也有新招。快期中了,來個「期中複習」,不過最近一年我發現,機構已經按捺不住,不能「熬」到期中在販賣他們新炮製的焦慮了。月考,是他們要爭奪的新戰場。什麼「拿下月考很重要」、「第一次月考就是檢驗實力的時候」,焦慮由期中提前到了月考,那麼機構的錢包又能更早的被填滿了。過度的焦慮,消費的時間家長們脆弱的神經,什麼時候「啪」一下,那根神經斷了,機構們也就可以洗洗睡了。
常規學期是很重要,月考很重要,期中考試也很重要,但是學習是長久的事情是積累是量變引起質變,怎麼可能是一次衝刺一場講座就能醍醐灌頂一蹴而就的呢。
培訓機構,是課內教育的有益補充,教育是長久的過程,所以也請各大教培機構,停止販賣焦慮,拿出誠意,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第三部分 家長——把「學習」這件事還給孩子
有一種家長叫「中國式」家長,這種家長在我看來就一種特質——什麼都想替孩子做——吃飯上廁所睡覺除外。在這類家長眼裡,孩子的事是頭等大事,而這頭等大事裡最大的就是學習。不管自己是啥學歷,也不管自己上學時有沒有好的方法,就一心期望孩子能考個「至少985,最差211,清華北大不嫌高」。然後,為了這個也不知道是否實際的願望,就給孩子上了很多枷鎖:校內,規定孩子必須次次門門考第一;校外,小學開始學ao數,打競賽,把周末所有的休息時間都用來上課外班。(培訓機構的那些焦慮找到了販賣的溫床)很多的知識,為了能讓孩子學會,家長們自己先學一遍;數學難題,家長會做;語文作文,家長會寫;英語演講稿,家長操辦。我覺得,這樣的家長,再參加一次高考,沒準真能考上985呢[打臉]
如果,天隨人願,孩子被高壓教育成了才也就罷了——當然,多半這樣的教育是毀譽參半的。可是如果事與願違,孩子在高壓高強度高密度的家庭教育下,並沒有如家長所願,又或者是說家長在付出了時間精力後發現,自己的孩子只是平凡普通的我們中的一員,那麼,又當如何呢?
所以,請把學習這件事情,還給孩子。是孩子學習,不是家長學習。是孩子考試,不是您。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學習。
第四部分 學生——認清自己的責任
我並不提倡成績至上,我只是想說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身上要背負的責任和義務。學生,你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學習,無可厚非。學累了,可以玩會兒遊戲。但要適可而止,不能玩物喪志、因噎廢食。你說,我就是不愛學習,好呀,那你去工作,放眼社會,你說你會幹什麼?那麼小的孩子,體力活你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腦力活你是會編程還是能同聲傳譯?學習,是一件只要付出努力,就能看到回報的事情。這樣的好事,在步入社會後,太罕見了。社會中,就算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能看到成正比的回報。
網絡上,對於如何學習,已經說得太多。我想說,端正思想,才能真正進入學習狀態。而端正思想的首要前提,就是認清現狀,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兒童,必須學習,這是作為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這篇文章,可能有點太過現實,有些話說出來並不好聽。但是好聽的東西只能粉飾太平,卻不能觸及靈魂。時代在變,政策也在變。教育的均衡是好事,但如果我們對自身沒有清醒的定位,明確的目標,好事也會變壞事。無論你是學校、機構、家長、學生,都能看到自身的長處與短板,迎接著時代的變化,做出最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決策和行動。
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好好學習,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