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快,人們的社交的本質正在發生變化。
這和木心先生寫的那首詩歌《從前慢》完全不同,「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是「老司機快上車,沒時間解釋了。」對不對?
以前大家有時間、有耐心了解你,認識你,甚至和你達成共識,成為朋友。現在,同行說利潤、外行說趨勢,幾乎是所有人聊天的固定套路。如果你沒有實力,接不上話茬,沒有合作的渠道,這樣的關係非常脆弱。
這種節奏勢必會影響社交。以下四點可以代表現在的社交特質。
私人定製的社交需求
由於行業越分越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新行業誕生,所以,人們的需求被不斷細分。怎麼講?在物質匱乏時期,能填飽肚子就算不錯了,所以大家的目標和需求相對單一,就是填飽肚子,那大鍋飯就運用而生,誰也別挑,吃的都一樣。
但現在,物質豐富以後,溫飽需求得到滿足以後,人們就開始追求,吃得夠不夠豐富,夠不夠健康,夠不夠美味,上不上檔次,有沒有格調。對吧,所以,各種主題餐廳、特色餐廳、噱頭餐廳,應運而生。
光吃飯就有這麼多維度可讓人挑選,別的也是一樣。因此,當下的社交需求都極具個人特色。你看每個人手機微信裡的群聊就知道了,基本上沒有兩個人的微信群從數量到主題是完全一樣的,對吧?
滿足不同的社交需求成了社交的目的,你能滿足別人什麼社交需求呢?
社交局限性
別管是心理學家喬治·米勒提出的,人的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超過7±2的記憶項目,超過了,人就沒辦法了。還是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在20世紀90年代發現的「150定律」。
由於人類大腦皮層「內存」太小,所以每個人最多只能擁有150名朋友,條件是:一年聯繫至少一次。而一個人一輩子的好友,基本在20人以下。這些結論都指向了社交有限。
雖然這些結論都是以前得出的,但現在也適用。每個人的社交都是非常有限的,誰會給一段沒有什麼實質性用途的社交留有空間呢?
吸引人際的重要因素是:標籤
高質量人脈的基本條件就是:你得有價值。你的標籤是1,人脈是1後面的0。沒有能力和實力打底,認識再多人也是徒勞。
而且比起那些標籤華麗的人而言,你想結識別人也非常困難。
之前有個新聞是,價值千萬的邁巴赫和800多萬勞斯萊斯撞了,結果車主之間非常禮貌,還互換了名片。豪車是車主的標籤,標籤夠硬,相撞也是社交機遇。要是一般人,早就急眼了。
所以,想通過人脈抄近道,走近路,在現在越來越不現實了,唯有通過讀書、實踐努力提升自己,不斷積累能量,你才有機會開著邁巴赫碰勞斯萊斯。
用得動的才是人脈
認識一個人,和他能跟你合作或者幫你,是兩回事。
很多人會跟別人說,「啊,那個誰誰誰,我跟他吃過飯,那個誰誰誰我有他微信。」然後呢?有過合作嗎?未來有合作的可能嗎?有點什麼事,他能幫你嗎?哪怕是幫你說句話這種小事。
如果你認識很多人,或者跟很多人吃過飯,但是到了一些問題上,對方沒有幫你的意願,那你相當於只是收集了一大堆名片而已。
比起侃大山、送節日祝福、吃飯喝酒,「互惠行為」「共贏行為」才是衡量一段人脈是否達成的基本指標。這也是在這個時代該有的人際觀。
不要覺得這個時代越來越現實了,我們裹挾其中,誰也不能倖免。只有適應它,你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
作者:安叔,個體成長探究人、每年讀1000本書的乾貨讀寫人、剽悍晨讀副主編、知乎閱讀大V內容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