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開始,大陸不斷在東海、南海進行軍事演習,這讓臺灣憂心不已,在其實控的東沙島和太平島上都增加了軍力或增添了武器裝備。而面積為1.8平方公裡的東沙島,常常成為兩岸軍事對峙的溫度計。而每逢國際政治格局變化,或是兩岸關係緊張,臺軍就擔心大陸軍隊會奪取東沙島。今年8月,曾傳出解放軍將在東沙島海域進行「奪島演習」的消息,臺軍可謂人心慌慌。隨後,國臺辦對此進行了回應。
在今年10月28日的國臺辦記者會上,有臺媒記者問道,「解放軍近期在福建和廣東演習,又發生臺灣立榮軍用包機折返事件,解放軍是否要奪下東沙島?」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回應說,你提到的線索很多,但做出的推論是一個假設性問題,「我可以不回答」,不過願意再重申一下基本立場,「我們有決心、有能力挫敗一切臺獨挑釁行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當時,《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分析稱,臺灣輿論這麼敏感,是對臺灣根本無力長期履行對東沙島控制這一實際認知的折射。至於大陸會不會拿下東沙島,這根本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大陸認為這樣做是否有必要的問題,論距離的話,金門、馬祖還更近些。
胡錫進還分析說,他相信大陸不會孤立地拿下一個東沙島,不過,如果臺當局謀獨行動變本加厲,什麼都可能發生,拿下臺灣外島震懾臺當局,也是潛在選項之一。所以說,臺當局需要小心點,夾起尾巴來,否則的話,說不定哪一天,它的某一個外島突然就被解放軍端了。
知名的日本國際關係學者小笠原欣幸不久前在《外交家》期刊上撰文稱,中國大陸不會只使用「懲罰臺灣」的語言或對臺軍事威嚇,它必然是某些行動的先聲,現在必須認真看待大陸的軍事行動。不過,解放軍目前不太可能登陸並佔領臺灣。大陸還有其他選擇,其中之一就是對東沙島施加壓力並直接佔領。
東沙與大陸距離300多公裡,與臺灣及菲律賓各距400多公裡,如果從近幾個月大陸軍機繞臺路線來看,除了少數幾次短暫穿越臺海中線之外,絕大部份都是以偵察機進入臺灣西南海域的防空識別區後,再折返廣東,航線位置大約都在東沙島與臺灣連線的中間地帶。以近3個月多達50-60次的高強度偵察,持續到12月(半個月內有13次)恐怕不只是用作對臺威嚇而已,必然會頻密收集各種相關資訊,包括通訊狀況、雷達反應、衛星訊號與航道測量等等,其作用足可以保障一次迅雷不及掩耳的高效率軍事行動。
目前,東沙島上有機場、房舍等設施,其一些設施還藏於地下,但即使這樣,東沙島依然沒有多強的防禦力,目前島上建有機場跑道,可供各型民航機及C-130運輸機起降,建有500噸艦船之靠泊碼頭,島嶼西方百米有深水航道,易於興建深水碼頭,以現代填海造陸工程,其瀉湖可迅速填平,島嶼東北方可於短期內擴建為現有面積之5倍,可輕易延長跑道或建設南北方向跑道。東沙島可作為臺軍赴南海船隻的停泊補給、醫療救護的中繼點,有其特殊戰略意義。
大陸雖然未實控東沙,但可以「控制」其空域。今年10月15日,臺灣立榮航空一軍用包機飛往東沙途中,負責香港飛航情報區的香港區管中心臨時通知該機返航,稱2.6萬英尺以下「有危險活動」,航班因此返航。之後又受到天氣影響延後,26日補飛。當時,島內有輿論擔心東沙航線將遭解放軍「幹預」,也有媒體稱,這次情況顯現出解放軍「可隨時斷掉臺灣島與東沙的聯繫」。
臺軍為了顯示存在,派了「副參謀總長」李廷盛於10月20日搭乘空軍C-130運輸機前往東沙視察,臺軍還刻意公布了降落在東沙機場的軍機身影,「宣示空軍東沙航線不受影響」。但如果為不受影響,為何立榮包機要返航呢?
而近來,拜登確定當選美國總統,臺灣又開始擔心解放軍會在拜登上任後攻佔東沙島。
而大陸奪取東沙島,確實對大陸的南海戰略有好處,不僅會對美國會起到一定的震撼作用,還會起到教訓臺灣的效果,戰事會時間短、規模小,不至於擴大為高強度衝突,國際上的影響比較容易處理。
此外,還能把廣東沿海的雷達監控前緣向南海推進300多公裡,可以提前反制美軍偵察機對廣東抵近偵察。 近年來,美方偵察機持續不斷的偵察,讓大陸極為惱火,多次派遣戰機前往驅離。如果將監控點設在東沙,可以對美方軍機動態提早因應,予以驅離或對其進行電子幹擾。
不過,解放軍會全面考慮時局的影響,「攻佔東沙島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是否有必要的問題」,而這,將受到時局的左右。(郭宇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