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在心理所上課時聽其他同學說有的學校某個班級發現有ADHD兒童,班裡其他家長聯名要求該名兒童換班。因家裡有一名ADHD兒童,現已12歲,並沒有被同學排斥,現在發展還算良好,遂想把自己孩子親身經歷分享給關注ADHD孩子的人、特別是ADHD孩子的爸媽。
(據傳莫扎特也是ADHD一員)
開始之前,先請大家看個圖。
這張圖是我兒子同學畫的班裡每個孩子的特點,他媽媽發到班級家長群。之後,才發現了我兒子是上面這樣的,為此,那個同學媽媽給我道歉。大意是她發現兒子畫得這張圖很有愛,就分享到班級家長群,後來發現他們兒子給ROBIN(我兒子)畫得是ADHD,覺得非常不禮貌。
我說沒有關係的,因為在他們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我兒子和他們同學都認為ADHD是一個特點,並不是缺陷。她說跟我聊了以後,舒坦多了,因為他兒子就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她覺得特別不禮貌,聽我解釋以後說總算理解他兒子了。
這大概可以說明我兒子的環境,對比引子裡的故事,他是幸運的。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在我國稱為多動症,是兒童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國內外調查發現患病率3%~7%,男女比為4~9:1。部分患兒成年後仍有症狀,明顯影響患者學業、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後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清,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遺傳、神經遞質、神經解剖和神經生理、環境因素、家庭和心理社會因素是目前認為的幾大主要原因(以上信息來自百度百科)。
「多動症」的這個俗稱,讓ADHD兒童有被歧視的傾向。幸運的是我家孩子在一個能包容的環境下成長,現在自己對ADHD情況非常清楚,老師和同學都很喜歡他,非常自信。先說說我家孩子的情況:我家孩子06年底出生。整個孕期非常順利,甚至都沒有出現過嘔吐等症狀,每次檢查也都正常。我自己開車到孩子8個月,一直都做一些孕期運動,孩子順產,生產過程也非常順利。下面說一下孩子的各階段的表現:
0-3歲:一直好動,比如還不會走路時,就搬倒家裡飲水機砸了頭,家裡人認為男孩好動、調皮,只是關注他身體發育情況,並沒有引起重視。
3-6歲:幼兒園分成兩個階段,3-4歲在中式幼兒園,4-6歲在國際幼兒園。
——3-4歲成了當時幼兒園老師的心病,屬於老師的重點看護對象。曾經有一次,幼兒園老師認為家裡人取的名字有問題讓所有的孩子叫他「乖乖」。我認為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壓迫,向老師抗議,那可以不叫乳名,叫大名。後來轉幼兒園以後,碰到另一個孩子家長,對我們說「你家Robin走了以後,我家孩子就成了重點對象」。可想當時孩子在這個幼兒園的環境。但我家孩子從來沒有說不去上幼兒園,只是有一次一起我們路過他們幼兒園的時候,我說,你看你們幼兒園多漂亮。當時孩子就冷冷地說,我不喜歡這個幼兒園。我問為什麼,他也沒有說出所以然,我當時認為孩子也應該都不喜歡幼兒園,也忽略了。當時我自己也想過,很多孩子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拒絕上幼兒園了,為什麼我家孩子沒有?當時的答案是這孩子心也真大,再次忽略。
——國際幼兒園裡的時光開心渡過,孩子對這個幼兒園的評價是,喜歡。為什麼?小朋友淘氣、調皮,老師也不兇。寬鬆的環境下,也出了問題:孩子自己摔到了眼角,當時老師非常緊張,我們認為自己孩子淘氣所致,也沒有對幼兒園提出任何要求。
7-9歲:這個階段孩子就讀於一家中式私立學校,我們孩子在班裡依舊是不守紀律的重點。他一年級的班主任讓他當了體育委員,二年級的班主任充分運用了「同輩壓力」的原則,孩子渡過1、2年級。這期間,孩子的學習沒有問題,除了不遵守紀律以外,上課積極發言、與老師的互動都比較好。
9-12歲:這個階段我們換到了一所雙語學校。剛入學,老師跟我們談,孩子的學習沒有問題(但隨著年級增加,我們認為他的學習還是會有問題),我們需要更多關注他的行為。從我家孩子上課情況來看,可能有ADHD情況,希望家長配合做一些檢查。其他方面,感覺孩子經常做一些譁眾取寵的行為動作。
開始之前介紹孩子爸媽相關背景:媽媽於貴州三線單位長大(不了解三線單位的親可以自行百度一下,是一個非常神奇的環境),成都念的大學和研究生。現在就職於一家股份制銀行總行、坐標北京。自身家庭成長環境屬於散養型。周邊人對我的評價愛運動、愛學習,具有終身成長的潛質和執行力(但是自律的先生不這麼認為),除此之外,脾氣急、情緒控制能力差,自認為關注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之後改進了很多。爸爸於安徽央企下屬單位長大,成都念的大學、法國念的研究生,畢業以後一直在外企工作。自身家庭成長環境屬於密切關注型。孩媽對孩爸的評價:非常自律,情緒控制能力強,心態好。根據目前對ADHD了解,自身認為我家孩子的ADHD的原因來自於遺傳以及家庭教養方式因素:
(一)遺傳。遺傳主要來自於媽媽。由於自身成長的時候,沒有關注過這個問題。隨著自身對ADHD的了解,回顧了自身的成長經歷,認為自己屬於女孩裡面有ADHD的一份子。
(二)家庭教養方式。我們跟爺爺奶奶同住。老人非常認真仔細,因為孩子自身較為調皮,老人更是時刻盯著孩子。孩子的站姿、坐姿等等,孩子玩的時候也盯著喝水、吃點點心之類,沒有給孩子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本人作為媽媽,在孩子4歲之前關注較少、非常慚愧。
(一)家長
1、關注孩子,多看相關書籍。想想有個老師說,養貓養狗、養花養草還要看書查資料,養個孩子哪有這麼輕鬆。這一點我們做得不夠好。其實想想孩子第一個幼兒園這麼不喜歡,還能堅持去,其實也是對周邊人不是很敏感的反應,當時我認為是孩子抗擊打能力強。除了前面提到的表現之外,孩子還有參加各種體育運動的參與性不夠強、做作業拖拉等問題。在體育運動中足球、棒球這樣的團體運動,各種打醬油的感覺。從18年暑假開始遊泳,效果不錯,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飛魚」也是ADHD,所以需要找適合孩子的運動;作業拖拉的現象不多說了,其他孩子也有,但是我們沒有給他一個寬鬆的環境,盯得緊、催得急,這是大忌。
2、接受孩子,接受專業的建議。2015年12月,在他9歲的時候,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們帶他去了新世紀兒童醫院做了檢查,確認大多時候有ADHD症狀,但是在電腦遊戲時非常專注,確認孩子有ADHD,程度中等吧。建議服用擇思達輔助治療。然後根據醫生和老師的建議,一直根據他的體重服用擇思達。這藥每天吃,小的時候特別不願意吃。我們解釋說跟我們吃維生素一樣,但是畢竟是藥片,現在兒子每天當成一個習慣。這一點需要給爸爸點讚,因為開藥劑量有限,每兩個月都需要去醫院,還有定期的評估等等,基本都是爸爸承包。
(二)老師
1、專業老師。這所雙語學校老師給孩子制定了幫扶計劃(特別感激!),每周有一個資深的老師跟孩子交談,讓孩子更了解ADHD,首先,ADHD不是缺陷,只是一個特點。包括:1)介紹了很多名人都是ADHD患者,比如亞伯拉罕。林肯,愛因斯坦以及遊泳名將菲爾普斯等等;2)讓孩子更多了解自己,在執行某個計劃的時候,很多頭緒襲來,這是他們沒法集中注意力的原因;3)ADHD還有很多「特異功能」,比如多任務執行能力;4)關注其他人的表情背後的態度,比如如果周邊有人嘴角向下等表情,並且根據程度的不同,來判斷這個人的態度,已經不高興、甚至生氣了等等(個人本人對於這個還是比較詫異,原來ADHD孩子這個都需要輔導)。
除此之外,學校還給孩子配置了一個「影子老師」,這個老師跟著孩子一起上課,如果發現孩子狀態不好,隨時可以把孩子帶出課堂。一個老師看護3-4個學生,非常負責有愛心。這兩個老師還組織了ADHD同學家長見面會(沒有孩子),讓家長也更多了解ADHD和孩子。
2、正常文化課老師。除了專業老師之外,孩子更多接觸的是文化課老師,幸運的是他們文化課老師也很包容,特別是當時的班主任(用我兒子的話來說,she knows how to handle kids.)。客觀來說,我兒子雖然不攻擊別的孩子,但確實比較會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我兒子說,他小的時候(三年級以上)會像小狗一樣在教室裡爬一圈,然後老師也允許,他說他爬完以後就可以安靜坐下了。這也是我後來才知道的,我當時特別感動,唉,我這親媽要是在場估計都會原地爆炸,但他們老師甚至都沒有跟我說過。
(三)同學
孩子受老師的影響非常大,開篇那個小圖就說明我兒子的同學認為ADHD只是一個特徵,並不是缺陷,這也是我兒子在班上有朋友,也能正常參加課外活動的基礎。
(四)其他
兩個事情想說一下,孩子班車老師特別有愛心,每次都說我家兒子特別好。所以我兒子在班車上的表現也很好。但其實一開始,我兒子在班車上也坐不住,班車老師來自學生安全的壓力很大。後來班車老師跟我商量,說能不能請我兒子協助她管理其他的小同學的名義,增加其對自身的管理。加上我們對乘車安全的引導,才有了較大的轉變。另外就是班車上一個小孩子特別喜歡我兒子,雖然這孩子移民加拿大了,每次回來都還要找我兒子一起玩。我很擔心我兒子在他們家的表現,但感覺表現應該還好,要不然那孩子的家長應該不會這麼樂意、不嫌麻煩接我兒子去玩,而且每次對我們的反饋也非常正面,這也側面說明了正面反饋能讓孩子有更好的表現。
這兩件事,我認為這是正面教養最好的例證。
我兒子小學畢業展覽的作業以ADHD為主題,幫助更多同學了解ADHD,同時也得到了很多同學的幫助。
展板:
展覽的現場情況:
目前來說,ADHD對我兒子的影響在控制範圍內。繼續努力,與大家共勉!
文末彩蛋 - 兒子心中的我
哈哈哈...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