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ADHD了嗎?
本文總結性的乾貨比較多,全文4500字左右,閱讀需要十一分鐘左右,可重點看加粗加色文字。
(注意:多動症在兒童、青少年、成人群體中普遍存在。)
01 ADHD是如何產生的?
事實上,大多數精神障礙的病因都是不明確的,所以關於精神障礙的病因,精神病學大多用因素來描述,ADHD也是如此。
關於ADHD病因,生理病理方面的假說主要有神經遞質說、腦發育障礙說。其中ADHD兒童大腦紋狀體多巴胺病變是非常經典的一個理論。
無論是對兒童ADHD[2]還是成年ADHD[3]的研究表明,ADHD是一種高度遺傳家族性的的器質性疾病[4],遺傳率高達70~80%。
關於ADHD的基因:2018年一項關於ADHD大型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表明,常見的遺傳變異大約能解釋30%的多動症遺傳可能性,共有12個位點具有全基因組意義(例如:FOXP2、 DUSP6等基因 )[5]。
極少數情況,環境因素也會導致ADHD[6]或者與基因產生交互作用[7],尤其是一些產前風險因素,孕婦孕期壓力、早產、低出生體重等[8][9][10]。
2008年,一項關於羅馬尼亞被收養者的證據表明,那些從小在孤兒院長大的孩子,患ADHD的比率要比正常家庭長大孩子高得多[6]。
總的來說,ADHD主要是由遺傳導致的,很小一部分ADHD形成可能是由環境導致或基因與環境互動形成的。
02 ADHD是什麼?
多動症的全稱是注意力缺陷多動衝動障礙,英文名稱: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ADHD),《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11](以下簡稱DSM5)把ADHD定性為神經發育障礙,和孤獨症、智力障礙等屬於同一大類疾病。
關於ADHD的分型,目前還存在爭議,DSM5認為ADHD有三種主要表現
第一種是以注意力缺陷為主要表現,一般將這種類型的稱為ADD(這是比較早的一種說法);
第二種以多動衝動為主要表現;
第三種是混合表現——既有注意力缺陷又有多動衝動症狀,一般把這三種統稱為ADHD。
事實上,多動症這個疾病的中文命名很不科學。(叫我們狩獵者吧!我小時候捉魚摸蝦的本事名貫全村)
一是很容易給人造成誤解,認為多動症就是外在行為多動,事實上還有以注意力缺陷為主要表現ADHD,這種類型的ADHD行為不多動,甚至可能看起來無比安靜,但是內心卻在「策馬奔騰」;
二是ADHD(主要是多動衝動型和混合型)進入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後,臨床症狀會發生變化。
隨著大腦(前額葉)發育,外顯的多動行為會逐漸減少,症狀更多的是內心不安、精神多動(大腦極其活躍,像被發動機驅動一直想事情)。
我個人認為這是外在多動的一種內化,患者依然多動只不過轉為精神多動。
03 關於ADHD的症狀
這一塊我分為兩個部分回答,第一個部分是兒童ADHD,第二個部分是青少年&成人ADHD。
兒童ADHD[12]
注意力缺陷型:
無法集中注意力
粗心犯錯
聽講不專心
丟失東西
分心、遺忘
無法完成任務
無組織
多動衝動型:
坐立不安、扭動、難以坐在位子上
在不合適的環境跑動或動作多
話多
無法安靜做遊戲
打斷別人說話
混合型:既有注意力缺陷症狀也有多動衝動症狀。
青少年、成人ADHD[13][14]:
注意力缺陷型症狀:
注意力分散
思考和制定計劃往往很慢
說話離題
從事感興趣或者能夠提供及時滿足的活動會表現「過度集中」
多動、衝動型症狀:
內心不安或躁動話多
大腦無休止的精神活動
「感覺尋求」行為
有損人際關係的衝動
混合型症狀:既有注意力缺陷症狀也有多動衝動症狀。
大家可以看到,隨著兒童ADHD年齡的增長,相應的症狀也會有所變化。
對於注意力缺陷以及多動衝動大家應該很好理解。
但是對於成人ADHD的內心不安和精神多動這方面的特徵大家可能不是很有概念。
關於內心不安,我舉個我個人的例子:我經常會有一種世界末日來臨,大難臨頭的感覺。
以前,不知道ADHD的時候,我就會變得很焦慮,整天提心弔膽。
我之前神經衰弱(現在精神病學沒神經衰弱這說法了)和這個逃不了關係。
因為大腦精神活動過度以及帶來的肌肉緊張,是非常消耗身體能量的(氧氣和葡萄糖)。
所以,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我天天什麼都沒幹,卻哈欠連天,嗜睡,不了解我的同學還以為我吸毒了。
當我全面了解到ADHD這個特徵的時候,內心不安的時候我就會有意識的向幾個朋友交叉印證一下確認一下我現在處境是否樂觀,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
其實這種內心不安,對於創業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能夠讓你有危機感,對競爭對手時刻保持警惕。
但是,如果不安過度的話,必然會犧牲自己的情緒(心理)健康。
關於精神多動,我也舉個我個人的例子:大腦極度活躍,會控制不住的去思考一些事情,就像被一個發動機驅使一樣,有時候頭腦中會充滿各種thoughts(偶爾會有一種要「爆炸」的感覺,滿腦子的思想跳來跳去)。
睡覺的時候(我睡眠淺,很多時候醒來發現大腦還在活動),大腦經常還在自發進行思維活動。
注意,這種思維活動不是做夢的畫面或是幻想,而是真正的在思考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可能並不是我關注的。
譬如說:大腦會突然想起怎麼去學吉他,然後會思考步驟,需要掌握哪些和弦、學習樂理、如何按弦等等,就像我們清醒的時候在思考問題一樣。
所以,我經常發現,我一覺醒過來,可能突然就頓悟了一個道理,明白了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我的同學經常說我為什麼沒那麼努力進步卻那麼大?其實,這都是「大腦」不受控的「功勞」,背後的代價就是犧牲睡眠質量(一種被動反省)。
人在基因面前,是沒有自由意志的。
後來,我了解到,大腦不受控和默認模式(DMN)這個大腦網絡有很大的關係,ADHD群體的這個神經網絡是過度激活的,而這個神經網絡和創造力、走神、做白日夢有很大的關係。
(ADHD的腦熵(大腦各個腦區的連接與互動)以及心理熵(思想、情緒)的值是非常高的,簡而言之大腦內部活動異常混亂,導致心理過程異常混亂。生命以負熵為食,對於所有ADHD群體以及大多數精神障礙群體減熵是必須的,而「正念」則是一把性價比極高的減熵利器。)(從心理「熵」的角度看ADHD)
很多年前,我還不知道命運中饋贈的ADHD,其實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04 關於ADHD的診斷
關於ADHD的診斷,先說結論,和大多數精神障礙診斷一樣,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個特異性的生理指標,可以診斷ADHD[15]。
各個年齡段的ADHD主要通過問診+量表,輔以腦電、近紅外、血液檢測等一些生理指標來診斷。(量表有SNAP—IV,DSM—5 篩查量表等),不同的醫院評估和診斷的工具可能不太一樣。
譬如說:北京大學第六醫院,有一個測事件相關電位的腦電檢查項目(ERP),測的ERP成分是p300,這個成分和注意力、工作記憶等密切相關。
雖然很多ADHD這個腦電成分異常,但是異常不能證明就是ADHD。
因為其他很多精神障礙患者(例如:抑鬱症)P300成分也是異常的,所以這個測腦電項目只是給診斷起一個輔助作用。
DSM5中有一條要求患者必須在12歲以前出現症狀,這給12以前沒有診斷過的ADHDer的確診無疑增加了很多困難。
所以,有些醫生要求成人去診斷ADHD需要有家長陪同,提供發育、成長史資料。
下面兩張圖是DSM5關於ADHD的診斷標準:
總的來說,ADHD的診斷主要是通過患者自述、醫生訪談以及ADHD量表獲得患者症狀學特徵,輔以其他生理指標交叉印證來實現的。
05關於ADHD的治療
這一塊我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塊來回答,先說結論:關於ADHD的治療,研究表明,藥物聯合其他治療方式(心理治療、ADHD教練等)效果是最好的。
藥物治療:
目前關於ADHD的一線藥物治療主要有哌甲酯和安非他命兩種中樞興奮劑藥物。
近年來,對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多動症藥物治療的系統綜述和網絡薈萃分析的研究表明,
兒童和青少年多動症的首選藥物是哌甲酯,成人則是安非他命[15]。
藥物原理目前還不明確,研究者理論假設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神經遞質的再攝取或者增加神經元細胞囊泡中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來發揮作用的。
還有其他非中樞興奮劑藥物,例如:擇思達、胍法辛,可樂定、安非他酮。
中國藥物治療現狀:
1.中國醫生一般只給患者開擇思達和專注達(哌甲酯的一種類型—利他林緩釋劑)兩種治療ADHD的藥物,安非他命等療效比較好的其他一線藥物在國內禁止銷售。
由於ADHD病因的複雜性和個體差異性,很多ADHD患者需要不斷的更換藥物來找到適合自己的藥物和劑量。這一點在國內很難實現,醫生只開擇思達和專注達兩種藥物。而國外光安非他命和哌甲酯藥類藥物就高達8種。
2. 對於兒童adhd藥物治療,醫生的說法是需要長期服藥兩年左右,才有可能達到治療效果。對於成人adhd,藥物只能暫時控制症狀,沒有治療效果。(adhd進入成年期後基本會伴隨一身。對於成人adhd,很少有「治癒」這種說法)
3.治療ADHD的一線藥物,對大約20%的ADHD人群是無效的。
4.由於國內藥物種類有限,所以有很多網友會通過網絡非法購買只有國外(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才能買到的治療ADHD的藥物。
之前就有新聞爆出過,有藥販子在國內非法販賣利他林被冠以販毒罪送進監獄。
這一幕,是不是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上演過?
非藥物治療:
關於兒童ADHD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
感覺統合訓練、腦電生物反饋訓練、行為矯正、正念訓練。
關於青少年、成人ADHD的治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結構化心理教育,認知行為治療(包括正念以及基於正念的認知療法)以及ADHD教練等形式
06 TAU:寫在後面的話
關於成人ADHD,我還要說兩點:
第一:雖然中國沒有研究做過成人ADHD的流行病學調查,但是我按照3%的患病率估計,中國成人ADHD人口是不少於4000萬的。
但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成人ADHD這個疾病的存在,更不用說治療了。這個龐大的成人adhd群體不僅被社會忽視,連患者本身可能都不知道有adhd這個疾病的存在。
第二:即使想去醫院診斷成人ADHD也是困難重重。我目前所了解到的,能夠診斷成人ADHD的醫院,目前國內只有8家左右。
總的來說:
在中國,由於整個社會層面(包括精神科醫生)對ADHD的認識尤其是成人ADHD的認識是普遍不足的,導致兒童、青少年ADHD大多只能在一線城市能夠得到有效的診斷和治療,更不用說成人ADHD了——就診率和確診率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都極其低下。
關於ADHD的診斷和治療——路漫漫其修遠兮,we將上下而求索。
我真誠的希望有更多的成人adhd群體能夠在網絡通過文字、視頻等形式發聲,讓這個看不見的群體逐漸被社會看見,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治療和幫助。
參考資料(點擊滑動查看)
[1] 李凌江、陸林.《精神病學第三版》
[2]Larsson H, Chang Z, D』Onofrio BM, Lichtenstein P. The heritability of clinically
diagnose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cross the lifespan.
Psychol Med (Paris) 2013;1–7.
[3] Faraone SV, Larsson H. Genetic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Mol Psychiatry 2018.
[4]Faraone SV, Perlis RH, Doyle AE, Smoller JW, Goralnick JJ, Holmgren MA, et al.
Molecular genetics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Biol
Psychiatry 2005;57(11):1313–23.
[5]Demontis D, Walters RK, Martin J, Mattheisen M, Als TD, Agerbo E, et al.
Discovery of the first genome-wide significant risk loci for ADHD. Nat Genet
2018 In Press.
[6]Stevens SE, Sonuga-Barke EJ, Kreppner JM, Beckett C, Castle J, Colvert E, et al.
Inattention/overactivity following early severe institutional deprivation:
presentation and associations in early adolescence. J Abnorm Child Psychol
2008;36(3):385–98.
[7]Faraone SV, Biederman J, Monuteaux MC. Toward guidelines for pedigree
selection in genetic studies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Genet
Epidemiol 2000;18(1):1–16.
[8] Botting N, Powls A, Cooke RW, Marlow 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s and other psychiatric outcomes in very low birthweight children at
12 years. JChild PsycholPsychiatry. 1997;38(8):931–41.
[9] Milberger S, Biederman J, Faraone SV, Guite J, Tsuang MT. Pregnancy, delivery
and infancy complication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ssues of gene-environment interaction. Biol Psychiatry 1997;41(1):65–75.
[10] Cohen MJ, Meador KJ, Browning N, May R, Baker GA, Clayton-Smith J, et al.
Fetal antiepileptic drug exposure: adaptive and emotional/behavioral
functioning at age 6years. Epilepsy Behav 2013;29(2):308–15.
[11]《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12]中國《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
[13]Brown TE. ADD/ADHD and impaired executive func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Curr Psychiatry Rep 2008;10(5):407–11.
[14] Barkley R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dults with ADHD: the role of executive
function and self-regulation. J Clin Psychiatry 2010;71(7):e17.
[15]Cortese S, Adamo N, Del Giovane C, Mohr-Jensen C, Hayes AJ, Carucci S,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medications for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Psychiatry 2018;5
(9):7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