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認真地看完了這篇文章,覺得答主Andy Johns說得非常好。我相信他真的在用二十年的時間去面對這個痛苦,去細細體會痛苦帶給自己的影響,並不斷嘗試各種轉化痛苦的方法。讀來一陣心酸,又覺得充滿了力量。我想這就是人類讓人景仰的地方:不管身處什麼樣的困境,總能在廢墟中汲取養分,開出屬於自己的花朵。
我自己在這篇文章中被激蕩起了很多共鳴。在這裡轉發,也是收藏。
一個人要多久才能擺脫痛苦?
答主:Andy Johns,前Facebook、Twitter,Quora產品運營經理、Greylock入駐企業家,目前在Wealthfront擔任運營收益總監,幼年喪母。
編譯:小姑娘Estelle & 豆璟 & 曾少
我十歲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今年我29歲,離母親去世將近20年,但我告訴你,喪母之痛依然沒有消除。痛苦的強烈程度會隨著時間改變,你所經歷的痛苦的特徵也會隨之改變,然而,失去所愛的痛苦是永遠不會消失的,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痛苦不是儘快可以結束了的,它是人類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們應該擁抱和接受痛苦,而不是忽略它、或者加速它的進程。正如史蒂芬•賈伯斯說的那樣,「生命本身最偉大的也是唯一的發明可能就是死亡」。死亡是促成人生改變的因素,你應該把痛苦當做促成改變發生所需要的環境。舉個例子,在quora上打開「人類歷史上最吸引人的故事是什麼?」(What are the most gripping stories in human history?)這個問題,去讀一讀Dashrath Majhi的故事吧。在他的妻子去世後,Dashrath Majhi用了22年,獨自一人在附近的那座山上開闢了一條道路,這使得其他村民能夠更加容易獲得所需要的醫療幫助。我確信,每次拿起工具,他都會感到悲傷,,但是,經歷痛苦的磨練,他轉變成了一個人道主義者。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面對痛苦,每個人都要採取這種偉大不朽的方式來回應。但是死亡改變著我們,而痛苦則是促成改變發生所需要的環境。結合我所說的,我會建議你以另一種方式來問這個問題:不要問「我多久可以擺脫痛苦?「,而是應該問:」我何時能準備好經歷痛苦;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可能會經歷些什麼?「。
如果我要描述痛苦的本質,我會用給下列幾個詞語來描述它:周期性、不易覺察但影響深遠、無止盡。
周期性: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痛苦的過程呈周期性。假期呈現的周期性痛苦是最普遍的例子。因為對於許多人來說,假期意味著與所愛的人在一起度過。即使對於那些痛失所愛的人來說,假期也有相同的意味。
當逝者的祭日來臨或者他們的生日臨近的時候,痛苦的周期性也就開始了。痛苦的周期性還存在於更長的時間間隔,這段時間被你人生的重大發展階段所定義。比如,在我10-12歲這段時間裡,我體會到的喪母之痛與我在接近30歲時體驗到的不同。
作為一個孩子,我因為缺乏與母親、與一個能夠理解生死意義的成年人建立成熟的關係的機會,我感到痛苦。因此,我所知道的就是失去所愛的痛苦以及隨之而來的分離焦慮症。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以一種不同的方式體驗了痛苦。當我設想自己有一天有了屬於我自己的家庭,我會想到我是多麼希望她能夠見見我的家庭成員。在我能夠接受母親的建議時,我也會去想她會對已經是成年人的我說些什麼。換句話說,我開始意識到即使她死了,她依然在養育我。當我到達人生中某個重要支點時(比如換工作,買第一套房子,進入一段重要關係),喪母之痛會對我所做的決定產生影響,並且還會在我每次經歷人生重大轉變時繼續發揮作用。
不易察覺但影響深遠:痛苦在開始的時候是最劇烈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悲痛會消退,而痛苦本身可能會暫時離去。然而你經歷到的失去和痛苦在未來會以不易覺察的方式持續影響你定義自己是誰,將要做什麼。在我的例子中,痛苦以成就的方式影響了我。作為孩子,喪母之痛對我來說過於沉重,以至於我無法面對。在那時,我決定把悲痛之情轉化為取得成就的動力,因此,在接下來的19年裡,我盡我所能取得成就。我並沒有故意去實現這種思想上的轉變,轉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我參加的每一項運動都成績不俗;高中畢業時,我績點4.32;大學期間我自己支付學費,並在3.5年之內完成了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業。我開始跑馬拉松,厭倦後,我又嘗試超級馬拉松。近年,我有一份全職工作,但同時我也利用晚上和周末的空餘時間創立了一家在紐西蘭的公司。我賣了這家公司,又開始尋覓更多可做之事。
這些都是有意義的事,我為做這些事感到驕傲!但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這些都是會產生巨大的壓力的事。有時,人需要休息放鬆、少做一點、充分滿足於當下的生活,否則很容易精疲力竭。我花了將近20年才意識到,我做這些事是由於無形中受到了喪母之痛的影響。我一直努力過有意義的生活,因為母親的生命戛然而止,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創造不平凡的生活。10歲時,我的直覺引領我朝著這個方向走,但直到今天我才真正意識到,並通過語言表達了出來。
無止盡:每個有過類似經歷的人都會這樣說,但我還是要再說一遍。失去所愛的痛苦永遠不會消失。這種痛苦只會因為時間和個人努力而變得更可控。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這種痛苦會終極一生不斷消失又不斷重現。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狀態。人們需要與他人建立密切的聯繫,並擁有親密關係。我們為愛而生,不管你將之視為神的禮物又或是生物進化的結果。因此,有愛就必然存在喪失愛的痛苦。這是人類的一種狀態。
對於喪失母親這件事,我經歷過2次強烈的痛苦時期。第一次是我10-12歲時。這次痛苦造成的改變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和兄長們關係更密切,他們至今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學業、運動、社交都很成功,因此我鍾愛高中和大學的美好時光。我為很多大公司工作過,也很幸運能擁有現在這份事業。我四處旅行,還做一些「驚人之舉」,例如在義大利弗洛倫斯跑馬拉松以及最近參加的50英裡超級馬拉松(譯者註:相當於80公裡)。
一年前,我經歷了第二次痛苦期(非常不容易!),但是我積極並建設性地應對這次痛苦,目前已略有成效。我現在獨自居住,體驗著前所未有的舒適。我越來越貼近生活本身,因為我不再有必須一直保持成功的壓力(這會讓自己很疲憊),我感覺我的心智變得成熟,可以約見另一個人並組建屬於我的家庭。我甚至開始評估在事業上我到底想做些什麼,我很驚喜的發現,我希望未來幾年能將更多的時間從工作中轉移到幫助他人上。總之,我在思考我的人生到底想要什麼,而幫助他人是最重要的事之一。這個過程很健康,而這種改變也是在不斷積極面對痛苦的過程產生的。
幾乎可以肯定,我今後會經歷更多次痛苦期,但是我知道,每一次重複,事情都會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低谷後變得更好。因此,我要重申一遍,你應該換一種與提問方式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喪失所愛之痛。不要再想如何快速消除痛苦或如何避免痛苦。喪失之痛總會以某種方式顯現。最好的辦法是,你正視喪失之痛,將它當作健康的過程,改變你的過程,讓你為接下來的生活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轉發自公微:經濟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