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成敗在眼光
▓ 王增陵
我曾提出石界有「四大家族」一說,即商家、藏家、賞家、玩家;且認為,藏家境界在分享,賞家要務在創新,玩家重點在組合。有石友看過這組賞石系列文章後,問我:「那麼,商家呢?」
我答:「商家成敗在眼光!」
無論石農、石販、石商,石頭在他們手裡,就是商品,就是買賣。事關生計,不容閃失。錯買了,賣不出去;錯賣了,喪失良機。都屬於「走眼」,都蒙受損失。所以,眼光對於石商,至關重要。
當然,生意能不能做大,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做人,比如勤奮,比如機遇,比如渠道,等等。但是,眼光好壞,卻是決定性的。
一線的石農,受文化和見識的制約,眼光一般不高。很多名石,追根溯源,都是當初以極低的價格,從石農手中流出的。
雨花石《皖南民居》
金陵賞石大家駱嘉剛先生,藏有一塊雨花石《皖南民居》(上圖)。這是塊粗石,體形略圓,個頭較大。畫面上,黛瓦、粉牆、曲徑、迴廊,一組皖南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地蜿蜒在碧青的山坡上。濃綠的底色上方,有一塊扇形的淺黃,就像初升的朝陽,把陽光投射到皖南的山村。色彩明快,格調古樸。此石1999年在首屆南京雨花石藝術節上,被評為「十佳"雨花石。2004年,我和伍世發先生代表南京市觀賞石協會,參加第三屆柳州國際奇石節,《皖南民居》獲金獎。據說,此石是石販花幾元錢,從石農手上得的;石販又以幾百元賣給石友。幾經輾轉,駱嘉剛先生以4500元(相當於當時兩個月工資)從一藏家手中購得。獲獎後,有藏家出5萬元收購,被駱嘉剛先生婉拒了。
我的鎮宅之寶《靈犀》
我的鎮宅之寶《靈犀》,是2002年夏天,在安徽靈璧縣九鼎鎮李寨村一石農家發現的。石農也沒當個好東西,隨意丟在牆角下。所以,開價也不高。買回來配好座後,就放在清涼山中華奇石館內展出。2003年首屆南京奇石藝術節上,《靈犀》獲金獎。2005年,北京一藏家在中華奇石館看中《靈犀》,出5萬元欲購,被我拒絕了。
五彩壽桃
上圖是南京雨花石協會會長戴康樂先生的藏品《五彩壽桃》,也是在石農的廢石堆中淘來的。
石販是指從石農手頭收石,轉手販賣給石商和藏家玩家者。石販路子比石農寬,見識比石農多,眼光也比石農好。我在採寫《金陵石痴錄》時,南京不少雨花石大家,都向我推薦儀徵的石販王立兵,說南京雨花石界的不少名石,都是從王立兵手上流出來的。我採訪王立兵,發現此人果然有故事,有眼光。於是,石販王立兵,也走進了《金陵石痴錄》。
王立兵在販石生涯中有兩大發明,一是發現「顆子石",可以挑出單賣。以前雨花石都是論斤論堆賣,他把出挑的雨花石挑出,稱之為「顆子石",單賣。這在雨花石交易中,是個飛躍。一是敢於「撂價」。遇到好石頭,石主惜售,他就撂個高價,對石主說:「有超過這個價的,你儘管賣給他。」結果是,往往沒有一個買主出價會高於他的撂價。好石頭就歸到他手上了。
王立兵收藏的雨花石《喜蛋》
雨花名石《足球》
藏石大家喬秀蘭女士收藏的雨花名石《足球》,就是王立兵轉讓給她的。
石商是指開店賣石者。他們從石農石販手中收石,賣給藏家玩家。石商有實力,有渠道,有眼光,有魄力;看準了,敢出高價,賣出時,拿捏到位。石商是奇石經營領域的關鍵力量。
南京雨花石經營中最著名的石商,無疑是鮑連發,石友們稱之為老鮑。老鮑起步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做雨花石生意了。老鮑有實力,肯出高價,一顆雨花石上萬元的高價,就是他創造的。石農石販把他稱之為「財神」。老鮑有眼光,很多雨花名石,出自老鮑之手。老鮑名聲大,渠道也就多。臺商、大佬都從他手上拿石,生意越做越大。
王立兵說,他曾得過一塊圓形雨花石,中間是一團金黃色。他起名《蛋黃》,以300元(當時也算高價)賣給老鮑。老鮑請高手另起一名一一《月是故鄉明》,以7萬元賣給一位臺商。臺商還感激不盡。石販石商,一塊石頭,高下立判!
在金陵雨花石界,老鮑大名鼎鼎,故事多多。可惜前幾年已經去世,我未能採訪到他。老鮑缺席《金陵石痴錄》,是為一憾。
有的商家兼作玩家,不僅眼光好,動手能力也強,組合石玩出創意,創造出更多的商機。
戈壁石組合《獨坐碧臺》
上海滬太路奇石市場內,有位石商叫王太林,開間店鋪賣石頭。我很喜歡的一個藏品《獨坐碧臺》(上圖),就是十幾年前,在他店裡購得的。臺是碧玉,濃翠欲滴;人為瑪瑙,巧色奪目。身邊的魚簍圓潤透明,蓋子鮮紅,更為出彩。這組戈壁石組合,不僅顏色豐富多彩,其所營造的怡然獨處的氛圍,更是令人神往。這是他的作品。因為談得投契,他以不高的價格,轉讓給我了。他說,他最喜歡趕石展,到地攤上挑統貨,自己創作。有一次,他花3元錢,從統貨堆裡挑出一個瑪瑙人物小石,也就寸把長,又花5元錢買了塊戈壁碧玉,組合成《米芾拜石》,結果,被一位顧客以一萬元買走了。
對於石商而言,眼光就是資本,眼光就是商機,眼光就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因素!
王增陵近影
王增陵,祖籍福建永定,生於江蘇南京。插隊老知青,資深媒體人,奇石愛好者。著有《人生處處有風景——王增陵隨筆集》《奇石雅記》《金陵石痴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