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反射的教學內容是學考也作要求的知識點(神經衝動的產生和傳導學考不作要求),對學考生來說屬於較難的知識點。我們教師往往認為這是簡單的教學內容,但是不管你怎麼去教學,學生對這方面的知識始終模糊不清,做題的錯誤率較高,這和教材缺少相關知識作鋪墊有一定的關係,需要專題複習以理清思路和原理。
以下提供的材料是膝反射有關的專題複習資料鋪墊和試題解析。
1.反射弧的組成和作用特點
通常由感受器、傳入神經元、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元和效應器組成,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適宜的刺激,產生的動作電位遵循「有」或「無」原則,不衰減性。
2.膝反射感受器和效應器
膝反射感受器是肌群中的肌梭,是感覺神經末梢,不是肌肉(網上有許多的解析是錯誤的)。效應器是運動神經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體(浙科版教材認為是伸肌)。
3.神經元的種類
按照神經元突起的數目不同,而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三類。膝反射的傳入神經元是假單極神經元(許多學生不了解,需要作一介紹)。
4.中間神經元的特點和作用
在膝反射中,它本身是發生了興奮,但產生的是抑制性遞質,運動神經元沒有興奮(教材用虛線箭頭表示)。
5.關於肌梭的結構
一、按照神經元突起的數目不同,而分為假單極神經元、雙極神經元和多極神經元三類。
1.假單極神經元
由細胞體發出一個突起,在一定距離又分為兩支,其中的一支相當於樹突,另一支相當於軸突。如脊神經節的神經元是假單極神經元。
2.雙極神經元
由細胞體發出兩個突起,一個是樹突,另一個是軸突。如耳蝸神經節的神經元為雙極神經元。
3.多極神經元
二、按照神經元的功能不同,可以分為三類:
1.感覺神經元(傳入神經元)
多為假單極神經元,胞體位於腦、脊神經節內,其周圍突分布到各器官和組織中,末端分支形成感覺神經末梢,可接受內、外環境的刺激,並經中樞突將神經衝動傳向中樞。
2.運動神經元(傳出神經元)
多為多極神經元,胞體位於腦、脊髓和植物神經節內,其長軸突進入各器官或組織中,末端分支形成運動神經末梢,將神經衝動傳給肌細胞或腺細胞以產生效應。
3.中間神經元(聯絡神經元)
肌梭是分布在骨骼肌內的梭形小體。
一、結構
1.梭內肌纖維
肌梭是一種感受肌肉長度變化或牽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裝置,外層為結締組織囊,囊內有6~12根肌纖維,稱為梭內肌纖維,兩端為收縮成分,中間部分是感受裝置。梭內肌纖維的中段肌漿較多,肌原纖維較少,有些肌纖維的細胞核排列成串,有些肌纖維的細胞核聚集在中段而使中段膨大。
2.梭外肌纖維
感覺神經纖維進入肌梭時失去髓鞘,其軸突細支呈環狀包繞梭內肌纖維的兩端。囊外的一般肌纖維稱為梭外肌纖維。肌梭附著在梭外肌纖維上,與肌纖維平行排列。
二、生理作用
肌梭是一種本體感受器,當肌肉受牽拉或主動收縮時,梭內肌纖維的長度發生變化,梭內的感覺神經末梢均受刺激,並將神經衝動傳入中樞產生本體感覺。
主要感受肌纖維的伸縮變化,在調節骨骼肌的活動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分布於抗重力肌,體位變時肌肉受牽拉變長,梭內肌受牽拉,感受裝置敏感性增高,傳出神經發出的衝動增多,到達脊髓後,經傳出神經纖維使肌肉收縮。
試題1:下圖為左側肢體膝反射示意圖,下列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
A.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應器
B.適宜刺激a處,e也會發生兩次相反方向、幅度相同的偏轉
C.膝反射過程中c處的電位會發生變化
D.適宜刺激感受器,在右半球的大腦皮層中央前回產生感覺
答案:C
試題2:如圖為某反射弧的結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反射弧中伸肌既是感受器也是效應器
B.在a處施加合適刺激,在b和c處能測到電位變化
C.從神經元的結構來看,a是神經元的樹突
D.c處施加剌激引起的伸肌收縮不屬於反射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