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做了父母之後,總認為教育孩子其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可當孩子逐漸慢慢長大才發現,教育孩子是逆水行舟。
例如:剛剛上小學的孩子就開始學會和父母頂嘴、當你叫他自己收拾書桌,整理床鋪的時候,他會說你煩死了、你讓他不要多看電視,好好做功課,他也會說不用你管。這時作為家長也肯定能會為了壓制這種不好的行為,而採取強制措施,但簡單粗暴的進行教育,只會適得其反。
以下這些錯誤的方式家長們有用過嗎?
當孩子開始不聽話有些叛逆時,很多家長乾脆以命令、威脅等控制手段讓孩子乖乖按要求做事。
可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我都是為父母而做」的想法,他們無法理解努力學習、端正行為的意義,長大後也將更容易放縱自己。
要清楚,養育孩子如同雕刻,慢工才能出細活。不要以大人的標準來衡量孩子,不要苛求孩子聽一遍就能記住,耐心教導直到孩子形成好習慣,這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也是家長的職責所在。
家長總是抱著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去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對比,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如別人家的孩子聰明,不如別人家孩子勤奮等等,總之就是比不了別人,在孩子面前一個勁兒的說別人家孩子如何好,來證明自己的孩子有多差,父母這樣的做法,以為是激勵孩子,可往往是最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會讓孩子理解成,父母不愛自己的假象。
說起讓家長頭疼的事,孩子哭鬧一定能排進前三。
但家長們不要忘了,孩子正處於體會情感、學習如何表達情感的階段。他們哭,不僅為了表達情緒,更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得到關心。
如果家長生硬地讓他們別哭,甚至挖苦幾句,孩子會有怎樣的心情?或許有家長想用激將法來讓孩子學會堅強,可又有幾個孩子能讀懂背後的深意?
孩子學不會如何面對、緩解痛苦(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而只學會了裝堅強。此外,他們更不會關懷別人的感受。所以,家長們在說教前一定要換位思考,尊重並關注孩子的感受。
如果讓孩子來評選,那麼嘮叨一定是最讓人反感的教育方式之一,嘮叨這種行為在日常在生活中極為常見,是一種原生態的教育方式,很多沒有經驗的父母,都會用嘮叨來顯示自己教育的能力,總是認為重複就是讓孩子接受的一種方法。其實嘮叨是最沒用的一種教育方式,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會對嘮叨產生厭煩,哪怕明知這個是對的,是為了自己好,也會從心底去拒絕,甚至刻意去作出錯誤的反抗行為。
沒時間管教,或是貪圖方便,有的家長把物質獎勵當做教育孩子的利器。看著孩子的積極表現,這些家長以為可以一勞永逸、皆大歡喜了。
其實,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以為可以一勞永逸、皆大歡喜了。
然而在教育家看來,物質獎勵只方便了家長,卻會害慘孩子:孩子不懂得做某件事的原因和意義,而是將其視為與父母討價還價的籌碼。
此外,孩子「要價」的胃口會越來越大,你的物質獎賞又能堅持多久?因此,家長們從一開始就要謹防這種錯誤做法,杜絕教育沾染上銅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