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兒子也面臨上幼兒園的問題,於是從幾個月前,我就開始了「考察」工作,除了實地考察,我還專門與很多已經上幼兒園的孩子家長以及孩子進行了交流,並且跟兩個資深幼兒園園長多次深度溝通過。結合實際情況,以下是這將近半年來的一些心得。
這一點必須在一開始講清楚,因為我見了太多的爸爸媽媽,由於工作原因,加上沒有人能幫忙帶孩子,只能早早送孩子上學,有的2歲就送幼兒園了,結果被一些親戚朋友一頓說教,孩子的爸爸媽媽也陷入了焦慮和質疑當中。
我一直覺得,選擇沒有好壞之分,切合家庭實際情況做出選擇後,活在當下,儘可能的將選擇的優勢最大化,這就是好的選擇。
安全感並不是孩子離開父母時不哭就有安全感,這兩者並不是直接相關的。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很難對孩子安全感足不足下結論,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在性格、認知等方面都在快速發展,我們無法將安全感歸因於某一個因素。
安全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更喜歡一種說法,是把安全感稱為「親子溝通的渠道」。孩子哭鬧也是一種溝通方式,比如剛出生的孩子一哭,大人的及時回應就可以給孩子安全感,這個及時回應的過程就是在修築親子溝通的渠道。因此不能籠統的說孩子哭鬧不願意離開父母就是沒有安全感,哭鬧也是在交流,只要和父母溝通,親子交流渠道就是存在的,也說明初步的安全感是有的。
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渠道,功夫在於平時與孩子相處過程中的陪伴、關注和回應。
對於父母來講,永遠不要把送孩子上幼兒園作為「擺脫麻煩」的途徑,送過孩子的家長都深有體會,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半年,麻煩只多不少,分離焦慮、哭鬧、生病都是常態。
剛進入幼兒園階段還在適應期的孩子,是需要父母給孩子更多的愛來幫助他邁向獨立的時候,如果父母一旦表現出想「儘快脫手」的態度,就會出現不耐煩的情況,從而把孩子這些正常的反應無限擴大,覺得孩子怎麼跟其他孩子不一樣?是不是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或者是孩子不正常?
另外,在孩子入園前,家長不要在孩子跟前說什麼「如果你不怎麼樣,我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之類的話,這樣會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是一種威脅,從而厭煩幼兒園。
也不要在孩子跟前過分美化和誇大幼兒園的「好處」,之前有朋友用了「忽悠」的方式,想讓孩子喜歡幼兒園,想去幼兒園,於是告訴孩子,幼兒園有很多動物,有長頸鹿和大猩猩,結果孩子去了之後哭著回來對媽媽講,幼兒園根本沒有長頸鹿和大猩猩,媽媽是個騙子!於是後來的兩周,孩子都不願意去幼兒園了。
最後,父母要注意的是,化解自己的分離焦慮。喬治是我帶大的,在給他選幼兒園的時候,由於還有他兩個好朋友要和他一起上同一個幼兒園,因此他對幼兒園是比較嚮往的,每天都會問我,媽媽,我什麼時候能去幼兒園。剛開始聽到這話,我還有點小小的傷感,還問自己,是不是平時對娃不夠好,娃這麼快就想離開我了。隨後沒幾分鐘我就意識到,這是我自己的分離焦慮情緒,多虧了這兩年除了全職媽媽的身份,還有點其他「營生」,不至於覺得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了。
當孩子表達出不舍,哭鬧時,尤其是媽媽,一定要平靜對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心:雖然難,但是我可以做到的。孩子未必能聽懂父母講的大道理,但是一定能撲捉到父母的情緒。
孩子的社交,進入到能對其他孩子表現出興趣,也更加樂意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搶玩具、掙滑梯、打人等霸道行為,是孩子社交需求的萌芽,引導他們學會解決人際衝突本身就是社交能力的鍛鍊。
跟兩個資深幼兒園園長溝通過,她們一致的觀點是,不要過度迷信所謂的熱門幼兒園,幼兒園並不是越貴越好,硬體設施也不是關鍵因素。在選幼兒園時,只看名頭、熱門、硬體設施,忽視了真正好幼兒園的標準,是很可惜的。
其中,裝扮遊戲和體育活動是很重要的環節。裝扮遊戲不僅能促進孩子的想像力,還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情緒管理能力等。而每天的體育活動也同樣重要,體育活動不僅能讓孩子強身健體,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考察幼兒園的時候,不僅僅要看幼兒園有沒有孩子的圖畫、手工作品、裝扮道具,還要看正在活動的孩子是否有機會一起玩耍,老師是否鼓勵他們相互合作,操場是不是只是為了招生的擺設。
幼兒園理念再好,沒有老師來執行,一切都是徒勞。看老師好不好,主要看老師與孩子的互動如何,之前在考察一個幼兒園時,發現校車上,老師對於吵鬧的孩子進行推搡,上課不專心直接讓牆角扎馬步,這種幼兒園,我是不會選擇的。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學的是一套,回家家庭教育觀又是另外一套,這樣的教育不一致會讓孩子感到迷惑,不知道到底應該如何做,對孩子的發展也是極其不利的。
可以假設一種情景詢問老師,得到答案後,跟自己平時的教育方式相比,是否大致契合。
有朋友在給孩子換了五六所幼兒園之後,最終選擇了一個離家近的幼兒園,畢竟幼兒園得三年,入學早的孩子可能得四年,接送是個持久戰,我有朋友在一家口碑比較好的幼兒園任教,離我家比較遠,她問我要不要送孩子去她們幼兒園,我思考了一下,時間成本、人力成本、生活成本權衡之後,我還是決定就近入園。
蒙臺梭利幼兒園的特色是混齡,並且接下來兩三年之內老師是不變的。目的是為了形成家庭氣氛,通過大孩子幫助小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得到成長。但是蒙臺梭利幼兒園強調最大限度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老師更多的是扮演觀察者的角色。特別活潑好動或者及其內向害羞的孩子並不一定適合這裡。
我有一個朋友兩個孩子都上的是國學幼兒園,一般也叫私塾。我實地考察之後,發現他們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室內教育,其中一個是在一個小區的一樓單元房裡,另一個在一個小區的門面房二樓裡。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幾乎都在室內,沒有操場,只有一個類似家裡客廳那麼大的地方作為活動場地,但是想奔跑幾乎是不能的。其中一個的課程裡,有讀經課,一節課時長1.5個小時,中途讓出來喝三次水。另一個沒有英語課,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在外面補課。
這類幼兒園的好處是課程根據每個孩子的進度來,沒有統一的標準,可能跟學生少有一定的關係,比較注重孩子要參加家務勞動,晚上9點要睡覺,早上7點起床。但是弊端是有的課程時長太久、沒有操場、質量參差不齊。
寫在最後:
基於自身家庭和孩子實際情況,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