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叢叢 通訊員 曲洪亮
2020年6月14日,崔金順同濟南市歷城區20名支教老師一起,來到了兩省、兩縣交界,群山環繞中的湘西保靖縣毛溝小學。從校長到老師,既教學生又教老師,還是支教團的團長,在這裡,崔金順擁有了「多重身份」。從城市到山村,崔金順說,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是他這一生最大的榮幸和榮光。
兩赴湘西
做一件記憶一生的事
從2018年至今,濟南市歷城區共組織97人次分三批遠赴保靖縣支教,並利用「線上+線下」的形式織就了一張扶貧「網」,搭起了一座支教連心「橋」,將知識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了保靖縣的學子,克服空間距離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今年9月,歷城區教體局開展到湖南湘西支教活動,歷城區小辛小學校長崔金順積極報名,第二次奔赴湘西。在此前2020年6月14日,崔金順作為歷城區2020年第三批赴保靖教育支教服務團的一員,同20名支教教師一起來到了群山環繞中的湘西保靖縣毛溝小學。
在毛溝小學,刻苦的孩子、敬業的老師、艱苦的條件,讓崔金順很受觸動:他當場拿出3000塊錢,為學校師生購買了電扇、微波爐。隨後,又通過朋友圈曬「學校現場」,通過網絡對接了1300多公裡外的「娘家人」。學校領導、師生、家長一起「出場」,2000多顆愛心「隔空對話」,碰撞出了一串串「愛的火花」,達成了一份份「愛的協議」,愛心序幕由此拉開。
新學期,他又懷揣著奉獻湘西的信念,再次來到毛溝小學。面對翹首以盼的師生,他心中暗下決心:「要把這次支教做成一件一生都能值得回憶的事情。」
轉變身份
書寫精準支教的答卷
在湘西短短幾個月的服務期間,崔金順不斷轉變自己的角色,通過自己的「精準」支教,踐行著自己奉獻湘西的信念。
從校長到全科老師是崔金順第一個轉變。崔金順是濟南歷城區小辛小學的校長,但從踏上支教路起,崔金順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做一名到湘西支教的語文教師,而且還是哪裡需要就到哪裡的「萬能語文老師」。
保靖縣毛溝小學是全縣最大的鄉鎮小學,有30多個班,1400多名學生,其中住校生400多名。由於種種原因,師資奇缺。崔金順剛到毛溝小學,就讓他執教四年級數學和音體美。對於一個教了23年的老語文教師,這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
為了儘快適應新的數學教師這個角色,他虛心向毛溝小學的老師請教,向濟南的同行請教。為了教好音、體、美,他還向音體美老師討教。很快,他就適應了一周20節課加晚自習的工作節奏,從一名校長轉變成為一名毛溝小學的全科教師。
秋季開學初,崔金順到了毛溝小學之後,教六年級的語文、音樂、美術、體育。「六年級三班的語文是全校出名的差,是全校所有老師都『敬而遠之』的班級。」崔金順說,六年級四班的美術課已經氣哭了好幾位年輕的女老師。崔金順從行為習慣和學習興趣雙管齊下,很快扭轉了班級的學習風氣,學生精神面貌大有改觀。
在毛溝小學,崔金順從學生的老師轉變到教師的老師。一天,崔金順一走進教室,就發現有幾位教師坐在了學生中間。
原來,毛溝小學年輕老師們,剛剛聽了湖南株洲來的支教老師的語文課,聽說又來了山東省城的校長教六年級的語文,他們就非常好奇,就想比較一下,濟南的老師和株洲老師語文課和他們有什麼異同。
雖然是新教材和新學生,但是憑藉幾十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他用廣博的知識,精妙的問題引導,獨闢蹊徑的文本解讀,向毛溝的老師們展現了何為大語文觀,何為以學定教,何為文本解讀。一堂語文課拉近了他和毛溝小學老師之間的距離。他們共同交流讀書心得,共同研究教學方法,進行同堂異構。他毫無保留地把23年的教學心得傾心傳授給了青年教師,很快成為青年教師的良師益友。
在歷城區2020年第三批赴保靖教育支教服務團,崔金順是校長也是團長。因為支教服務點比較分散,崔金順充分利用支教教師群、小組長群、臨時黨支部群,不斷總結老師們的所思、所想、所感,不斷提升支教服務水平。同時對支教教師特長進行再摸底,看老師們還有什麼特長,在完成支教任務的同時,鼓勵老師們能再提供一些其它更精準的教育教學服務。
通過摸底初步了解到很多老師在舞蹈、鋼琴、科技拓展、籃球、長跑、足球等方面,都取得過非常優異的成績。於是,這些老師除了完成學校安排的工作之外,主動承擔起了支教學校的教練、帶教老師、輔導員、特長生輔導教師工作。
跨越千裡,情撒湘西。崔金順用愛和責任書寫了教育精準扶貧的湘西答卷。他說:「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名黨員,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是這一生最大的榮幸和榮光。」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