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總告訴自己,不要讓自己活成母親的樣子,自己要活的更精彩。可是,當我們成為母親,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活成自己的樣子。
每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上天賜予的小天使,父母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希望他們能更優秀,更幸福,希望他們不要像自己一樣。因此,很多父母為了杜絕孩子重複自己的命運,為了讓孩子活出自己沒有活出的精彩,給予了孩子很高的期望,對孩子採取了否定性的態度去鞭策孩子,最後反倒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們的命運似乎並沒有和自己期望的一樣,如期而至。
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一點,總在口口聲聲中說著&34;這句話,這簡單的一句話中充滿了威脅和恐嚇,甚至可以說是架在孩子脖子上的一把血淋淋的隱形的刀。
電影《喜福會》講述了四位母親均從困苦中走出來,歷經了人生中的磨練和困苦,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複自己的悲劇,於是,她們離開故土,遠赴美國定居安家、生子,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四位女兒卻在無形中都走了和自己母親極其相似的道路,並且和母親的關係都像琴弦一樣,時時刻刻在緊繃著。
電影中的第一對母女是林多母女,林多因為家境貧困被媽媽賣給富人做童養媳,由於肚子遲遲未動靜,婆婆把所有的責任歸結於她,最後忍受不了婆婆的刻薄謾罵和詆毀,最後用計糊弄了迷信的婆婆逃出了丈夫一家來到美國。林多的女兒在母親的強勢教育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找男朋友也只是為了討母親歡心。
第二對是鶯鶯母女。鶯鶯年少時認識了一位翩翩公子,結婚後卻發現丈夫是個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的花花公子,甚至還把風塵女子帶到家裡,在經歷了丈夫的多次背叛和侮辱後,在浴缸裡溺死了自己的兒子。在抑鬱多年後逐漸意識正常,嫁給了一位愛她的男子,但是鶯鶯的女兒卻因為在童年時期因為母親長期抑鬱,極度缺乏愛,這直接影響到了女兒和丈夫的相處。
第三對是安美母女。安美母親被大惡人強暴而被整個家族歧視,走投無路成為四姨太,最後不堪受辱也為了讓安美過上新的生活最後選擇自殺。安美的女兒則嫁給了一位富家子弟,她的討好型人格卻使她的丈夫對其厭倦。
第四對母女是阿梅母女,阿梅的媽媽迫於逃亡的艱苦和戰亂的貧窮,選擇丟棄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到美國後,她把她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第三個女兒身上,希望這個女兒會有所成就。
這四對母女其實有極為相似之處,都是因為自己心中一直有一個受傷的小孩,那小孩有著各種各樣的匱乏,於是四位母親都把這些匱乏投射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們都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養育自己的孩子,看上去她們對孩子的付出的確很多,但是這卻只是她們自己需要的,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電影中的四位女兒其實一直是沒有被母親真正看見的,這些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父母滿足自我的工具,和這樣的父母在一起,其實很累。似乎在空氣中一樣,她們看不見自己的孩子,更看不見孩子的真正需求,往往孩子需要的是可口的蘋果,可是母親卻在傾其所有買了一車香蕉。
可喜的是,電影的後半部,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希望之光,看到了兩代人和解的可能,那麼如何和解呢?就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覺察,不斷成長。
1: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和孩子經常溝通不僅僅是開啟你的說話模式,更為重要的是要開啟&34;的模式,鼓勵孩子敞開心扉,真實的去表達自己,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請認真去傾聽。或許他不願意去上輔導班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有學好的可能,或許他這次考試不好只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已,或許你費盡心思想讓他學習的畫畫他並不感興趣。父母的理想沒有實現,只是自己無能,千萬不要讓孩子去實現你的夢想,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夢想和喜好。
2:不要把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也要成長。
不要局限自己的目光,你的生活不僅僅有孩子,請不要把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關注一下自己,自己也需要成長。目光換一個地方,你也會看見陽光溫暖,世界晴朗,萬物可愛。當孩子有一天問自己問題的時候,我們做到的是侃侃而談而不是躲躲閃閃。如若自己不成長,即使再用力,也很難給到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小樹的成長不僅需要大樹的呵護,更需要大樹的理解。
很多孩子總在說&34;可是作為父母,卻沒有看到孩子因為在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丟棄了自己的理想,卻依舊在撐著。
作為父母真的也要學會成長,而不要把期望單單壓在孩子身上,王爾德曾說過&34;雖然有點偏激,但是卻是意味深長。
END.
我是雪兒,一枚老師和寶媽,關注我一起探討育兒知識,一起成長,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