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兩代人的和解,別讓孩子活成你的樣子

2020-09-05 雪育說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總告訴自己,不要讓自己活成母親的樣子,自己要活的更精彩。可是,當我們成為母親,卻希望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活成自己的樣子。

每一個孩子對於父母來說都是上天賜予的小天使,父母愛孩子勝過愛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希望他們能更優秀,更幸福,希望他們不要像自己一樣。因此,很多父母為了杜絕孩子重複自己的命運,為了讓孩子活出自己沒有活出的精彩,給予了孩子很高的期望,對孩子採取了否定性的態度去鞭策孩子,最後反倒導致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們的命運似乎並沒有和自己期望的一樣,如期而至。



但是很多父母卻沒有意識到一點,總在口口聲聲中說著&34;這句話,這簡單的一句話中充滿了威脅和恐嚇,甚至可以說是架在孩子脖子上的一把血淋淋的隱形的刀。

電影《喜福會》講述了四位母親均從困苦中走出來,歷經了人生中的磨練和困苦,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都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重複自己的悲劇,於是,她們離開故土,遠赴美國定居安家、生子,希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四位女兒卻在無形中都走了和自己母親極其相似的道路,並且和母親的關係都像琴弦一樣,時時刻刻在緊繃著。



解析電影

電影中的第一對母女是林多母女,林多因為家境貧困被媽媽賣給富人做童養媳,由於肚子遲遲未動靜,婆婆把所有的責任歸結於她,最後忍受不了婆婆的刻薄謾罵和詆毀,最後用計糊弄了迷信的婆婆逃出了丈夫一家來到美國。林多的女兒在母親的強勢教育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甚至找男朋友也只是為了討母親歡心。



第二對是鶯鶯母女。鶯鶯年少時認識了一位翩翩公子,結婚後卻發現丈夫是個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的花花公子,甚至還把風塵女子帶到家裡,在經歷了丈夫的多次背叛和侮辱後,在浴缸裡溺死了自己的兒子。在抑鬱多年後逐漸意識正常,嫁給了一位愛她的男子,但是鶯鶯的女兒卻因為在童年時期因為母親長期抑鬱,極度缺乏愛,這直接影響到了女兒和丈夫的相處。



第三對是安美母女。安美母親被大惡人強暴而被整個家族歧視,走投無路成為四姨太,最後不堪受辱也為了讓安美過上新的生活最後選擇自殺。安美的女兒則嫁給了一位富家子弟,她的討好型人格卻使她的丈夫對其厭倦。

第四對母女是阿梅母女,阿梅的媽媽迫於逃亡的艱苦和戰亂的貧窮,選擇丟棄了自己的孩子。因此到美國後,她把她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第三個女兒身上,希望這個女兒會有所成就。



這四對母女其實有極為相似之處,都是因為自己心中一直有一個受傷的小孩,那小孩有著各種各樣的匱乏,於是四位母親都把這些匱乏投射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她們都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養育自己的孩子,看上去她們對孩子的付出的確很多,但是這卻只是她們自己需要的,並不是孩子需要的。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覺察,不斷成長。

電影中的四位女兒其實一直是沒有被母親真正看見的,這些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父母滿足自我的工具,和這樣的父母在一起,其實很累。似乎在空氣中一樣,她們看不見自己的孩子,更看不見孩子的真正需求,往往孩子需要的是可口的蘋果,可是母親卻在傾其所有買了一車香蕉。

可喜的是,電影的後半部,我們似乎也看到了希望之光,看到了兩代人和解的可能,那麼如何和解呢?就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覺察,不斷成長。


1:經常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和孩子經常溝通不僅僅是開啟你的說話模式,更為重要的是要開啟&34;的模式,鼓勵孩子敞開心扉,真實的去表達自己,不要急於否定孩子,請認真去傾聽。或許他不願意去上輔導班只是因為覺得自己有學好的可能,或許他這次考試不好只是因為身體不舒服而已,或許你費盡心思想讓他學習的畫畫他並不感興趣。父母的理想沒有實現,只是自己無能,千萬不要讓孩子去實現你的夢想,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夢想和喜好。


2:不要把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也要成長。

不要局限自己的目光,你的生活不僅僅有孩子,請不要把目光都放在孩子身上,關注一下自己,自己也需要成長。目光換一個地方,你也會看見陽光溫暖,世界晴朗,萬物可愛。當孩子有一天問自己問題的時候,我們做到的是侃侃而談而不是躲躲閃閃。如若自己不成長,即使再用力,也很難給到孩子真正想要的東西。小樹的成長不僅需要大樹的呵護,更需要大樹的理解。



很多孩子總在說&34;可是作為父母,卻沒有看到孩子因為在實現自己的夢想而丟棄了自己的理想,卻依舊在撐著。

作為父母真的也要學會成長,而不要把期望單單壓在孩子身上,王爾德曾說過&34;雖然有點偏激,但是卻是意味深長。


END.

我是雪兒,一枚老師和寶媽,關注我一起探討育兒知識,一起成長,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喜福會》——希望你能從中發現「Joy and luck」
    《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剛剛失去母親的君是一場送別聚會的主角,她即將離開美國,遠渡重洋去中國尋找自己同母異父的雙胞胎姐姐這些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作為移民二代,自幼接受的是美國文化。中國式「鋪天蓋地」的母愛讓她們無法喘息。母親的想法和行為在她們看來即荒唐又可笑,於是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產生了很深的矛盾。而異質文化的碰撞在造成兩代人交流障礙的同時也通過融合達成了母女的和解。
  • 《喜福會》:母愛,是一場永恆的辜負
    如果此刻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和我一樣內心有了一絲觸動與悔恨,我推薦你看看這本當代美國華裔暢銷女作家譚恩美的成名作——《喜福會》。這本出版於1989年的《喜福會》一經出版就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藝術地表現了四個美國華人家庭母女兩代人之間的故事,書寫出獨特的中國式母女深情、掙扎與遺憾……01
  • 對不起,活成了你討厭的樣子
    「對不起活成了你討厭的樣子」「餵~請幫我連接五年前的我」……「你好呀,五年前的我,很抱歉打擾到你,你休息了,我是五年後那個糟糕的你,我是來跟你道歉的,我...活成了你最討厭的樣子了...五年後的你真的好差勁
  • 孩子終將活成我們嘴裡描述的樣子
    印象中,好像家長們數落孩子的套路都是一致的。先痛斥孩子不懂事,不好好讀書,還給老師添麻煩,接下來必然搬出別人家的孩子來,企圖為自家孩子樹立榜樣,再之後,就是那句相信你我都聽過,甚至可能也說過的,萬千家長的口頭禪:你怎麼這麼笨啊?我怎麼就生了你這樣沒出息的東西?此時,你可以明確地看到,他家孩子嘴角微挑,滿臉的鄙夷不屑。這招激將法看來並不能奏效。
  • 看懂俞飛鴻,別忽略她21歲時的代表作,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喜福會
    實際上俞飛鴻應該說是年少成名,八歲開始就參與影視劇的拍攝,大三就接拍了好萊塢華人導演王穎的《喜福會》,大學畢業後順利留在北京電影學院任教,可以一年後她就選擇赴美留學。看懂俞飛鴻,別忽略她21歲時的代表作,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喜福會》。
  • 82年生的金智英:你要在愛情裡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樣子
    但是,外人不知道的是,金智英在丈夫眼裡,是無條件支持他的決定的妻子,在婆婆面前是愛護丈夫又勤快懂事的媳婦,在孩子面前是無所不能又堅強好脾氣的媽媽,可是,她唯獨不是她自己。(一)在婚姻裡,你要活成自己想活成的樣子。
  • 《喜福會》告訴你,美國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是如何重新構建的?
    自出版以來,美國著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便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小說通過講述美國出生的女兒與其移民母親之間衝突與和諧的故事,探究了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危機與重建的主題。作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小說中的女兒們雖然生就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但其思想行為已經完全美國化了。
  • 最終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情緒穩定」,別讓孩子成為下一個的你
    所以當若干年後,成年的你和自己小孩在類似場景時,你不知不覺也會沿用當年父母管教你的方式來對待她,儘管當時的你是討厭這種壓迫式的管教的。這個場景碰到了你潛意識中冰山下巨大山體中的一角,觸發了埋藏已久的潛意識,讓你在原始腦的支配下做出同樣的反應。所以衝動之下,你和當年的父輩一樣,做出了同樣你不恥的舉動,變成了你討厭的人的樣子。
  • 北大狀元的抗抑鬱史:別讓孩子活成」盜版「的你
    我媽是家庭婦女,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她把剩下的人生都託付給了我,因此尤其嚴格。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初二期末我退步了,只考了年級 18 名,於是那個寒假她每天凌晨 6 點喊我起來學習。我不想起,她哭著罵我:你這個德行還考什麼高中啊?你現在已經廢了你不覺得嗎?接著一天沒和我說話。
  • 我活成了她的樣子
    伸好我自己的被子之後,我就上了一次小便,天有點冷,我穿的很少,看見映在樓上牆上的我的影子,我竟然想起了母親走路佝僂著後背,蹣跚緩慢的樣子,此時的我竟然像極了她。 人到中年四十歲的我,在此刻,竟然這樣想起了母親一顰一笑的樣子,我發現我很多時候竟然是母親的翻版。性格,說話的聲音,哈哈大笑的爽朗的笑聲,以及我忍不住罵孩子的口頭禪都如出一轍。
  • 電影鑑賞:從《喜福會》看中美文化衝突,長知識了!
    電影《喜福會》是根據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小說改編而成,小說中四位母親和她們的四個女兒之間的相互衝突和相互融合的心靈歷程,揭示了母女兩代人所代表的中國文化和美國精神之間的衝突。  小說《喜福會》 是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成名作,該書一經發表就在美國掀起了熱潮.不僅是因為它向美國人展示了來自神秘東方的傳統中國文化,更因為它用四對母女間的感情衝突淋漓盡致地演繹出了中美文化衝突,本文將從母女之間的矛盾體現的衝突;中國式的謙虛與美國式的直爽之間的衝突;中美夫妻關係體現的衝突三個方面分析《喜福會》存在的文化衝突。
  • 人到中年,終於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可張大哥只是想多跑幾單多掙點錢,早點給老婆換個大一點的房子,給孩子上個好點的學校。是的啊,二十年前的他最討厭的人,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油膩、禿頭、活得像鹹魚一樣的中年男人了。沒想到二十年後,他就成了這個樣子。
  • 徹底放下對孩子控制,讓他活成想要的樣子,而不是我要求的樣子
    在家庭當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要總是給孩子傳遞愛的分辨,愛的控制,我們需要孩子成長,需要自己成長,需要改變,需要給孩子自由,需要讓孩子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尊重他自然成長的規律。我們每個人的出生,再告訴他人要活成什麼樣的樣子。
  • 同樣是80後寶媽,唐嫣與穎兒活成了兩代人,兩人的差距一目了然
    仿佛完全沒有生過孩子一樣。同樣是80後寶媽,唐嫣與穎兒活成了兩代人但是情況也並非總是如此,比如都是80後寶媽,女明星穎兒>生完孩子後不久就去上了節目,在節目中臉色很憔悴,並且透露自己僅僅坐了9天月子,就復工。
  • 《喜福會》:娓娓道來的辛酸苦辣,旅美華裔家庭,經歷過什麼?
    電影《喜福會》 以回憶的方式,講述四位母親各自的艱辛過往。她們在過去的苦難經歷既充滿戲劇性,卻又是舊中國小人物們的日常。展現出四對女兒與母親,母親與祖母的衝突和面對殘酷現實的苦苦相依,感人至深而又引人深思。改編自旅美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喜福會》,電影在1993年上映,由王穎導演,周採芹、溫明娜、俞飛鴻、鄔君梅等人主演。
  • 不要讓孩子活成你的影子
    下午的課堂上,我看到了一位非常疼孫輩的奶奶,時不時闖進課堂幫孫子擦汗、餵水、提褲子……老師跟這位孩子發指令的時候,孩子在回應,眼睛卻不對視,有點潛意識跟意識分離,這樣的孩子在家是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幫辦型的孩子。
  • 同樣是80後寶媽,趙麗穎與穎兒活成了兩代人,差距一目了然
    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耊跤蟴稿牝咯骿挄賫廼餢冧棐鐿烿擝駗腒肢澼攓疇晉幰癏輾喚險碬碄鞗眮汶桀愾斠惼疰功鼢朞鎛仺壊膷譏鰓絚蟉蜽同樣是80後寶媽,趙麗穎與穎兒活成了兩代人,差距一目了然作為85後,趙麗穎如今也三十多歲了,不過產後復工的她給人感覺依舊少年
  • 同為80後寶媽,麥迪娜和穎兒活成了兩代人,產後寶媽要善待自己
    不管你是普通人,還是明星,都會如此。同樣是80後寶媽,麥迪娜和穎兒卻活成了兩代人可別看兩個人都是80後新晉寶媽,但是,兩個人的生活卻完全不一樣,狀態也完全不同。明明比麥迪娜小一歲的穎兒,卻遠比麥迪娜要憔悴得多。
  • 多少父母活成了自己當初討厭的樣子?其實孩子需要的是多一點信任
    相信這肯定不是個例,想像一下那種被支配的恐懼:你正在寫作業,冷不防攝像對講裡面傳來一句「怎麼又在開小差!」,「作業寫完了?又想看電視!」。如果換作是你,你會怎麼想?這不,就此事網上進行了投票,大部分人是反對意見,認為不可取、侵犯隱私。當然也有小部分人覺得事出好心,情有可原。
  • 孩子打架,父母約架:有多少父母,竟活成了孩子的樣子
    可是媽媽不僅不買,還說孩子穿的鞋底高,孩子根本沒有達到要求。車上的其它人都紛紛對這位媽媽表示不滿,此時的孩子站在一邊急得哭了起來。他央求媽媽給他買張票,可是媽媽卻說:「你有病吧,你還是孩子,買什麼票。」這時站在一邊的一位老爺爺看不下去了,主動幫孩子買了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