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告訴你,美國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是如何重新構建的?

2020-12-12 英語名師王樹振

自出版以來,美國著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便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小說通過講述美國出生的女兒與其移民母親之間衝突與和諧的故事,探究了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危機與重建的主題。

作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小說中的女兒們雖然生就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但其思想行為已經完全美國化了。她們的思想觀念與她們母親的迥然不同,母女關係因而充滿了矛盾與衝突。而她們不得不在兩種文化之間掙扎,因為她們既不認同母親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又不被美國社會的主流文化所認同——她們雖然生為美國公民,但她們依然被白人視為「他者」,結果遭遇了巨大的身份危機。起初她們排斥母親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但是要走出身份危機並構建新的身份,中國傳統文化的不可或缺促使她們最終實現了與母親的和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

一、種族歧視和文化衝突下的身份危機

儘管華裔第二代移民已經相當程度上被美國化,但他們仍因自身種族和文化的烙印而被主流社會視為「他者」而遭到歧視。例如當羅絲見到未來的婆婆喬丹太太時,喬丹太太向她耐心地解釋為什麼泰德不能娶她。她一再提醒羅絲,泰德想成為一名醫生,他的妻子必須符合一定的社會期望,而她又暗示越南戰爭如何不得人心。在她看來,羅絲與泰德的結合肯定會危及到其兒子的前程。通過提及越南戰爭,喬丹太太暗示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亞洲人在美國白人心目中的形象都是不光彩的。

薩義德認為「自我身份的建構牽涉到與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構,而且總是牽涉到對與『我們』不同的特質的不斷闡釋和再闡釋。」 [1](P426)而喬丹太太的態度說明在美國白人心目中,華人同其他有色種族一樣,都是不同於他們自身的「他者」,其種族與文化都是低劣的。

小說中的女兒們為避免被主流社會視為「他者」而極力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為達到目的,她們不惜摒棄自己的種族和文化身份。然而她們的努力註定是徒勞的,因為她們在白人眼中的「他者」身份註定了她們被歧視的命運。同時,女兒們對自己種族文化身份的棄絕,直接導致了與母親關係的緊張。因為母親急於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給她們,而她們卻十分推崇美國的文化模式。這就必然導致母女之間的衝突,而這種衝突正是兩種異質文化碰撞的表現。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家長在家庭中擁有絕對的權力。作為母親……有安排女兒生活的權力,而女兒則有義務服從。」 [2](P36) 然而,在美國主流價值觀念下成長起來的女兒,自然無法容忍母親這種觀念。例如晶妹的母親為讓女兒學習鋼琴,每周都為鋼琴老師打掃房間,並為女兒買來鋼琴。然而,晶妹卻不了解母親,認為自己有權利不學鋼琴。為了制止母親「愚蠢的驕傲」,她甚至故意在才藝展示中敗北。隨後,當母親讓她繼續練鋼琴時,她毫不退讓地喊道:「你喜歡的那種女兒,我永遠也不當……我不希望做你的女兒,我希望你不是我的媽媽。」 [3](P145- 146)

儘管小說中的女兒們對美國主流文化盲目推崇,對中國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但她們卻無法改變自己的血統,因而免不了淪為邊緣化的「他者」,於是陷入了空前的身份危機之中。

二、母女關係的和解與新身份的構建

儘管小說中的母女關係一度非常緊張,但最終都實現了和解。這種和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母女雙方共同的努力。

首先,母親必須努力跨越文化的鴻溝,打破對過去的沉默,消除女兒對她們的成見。這是母女所必需的,對女兒的身份構建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她們要構建的新身份,需要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例如韋弗利一直不屑於聽母親林冬講述過去的事,這讓林冬很擔心。她堅持要讓女兒「必須明白實際情況,她如何到達美國,如何結婚,如何失去了中國人的面孔,為什麼變成了那樣。」 [3](P296)

同時,和解過程也離不開女兒們的參與。當感情與生活因身份危機陷入困頓的時候,女兒們終於意識到,要走出身份危機並構建新身份,母親所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例如韋弗利長大後,當發現自己新身份的構建缺少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時,她就開始有意識地彌合與母親的隔閡了。小說中,當韋弗利和她的美國未婚夫準備去中國度蜜月時,其未婚夫提出了邀請林冬一起去的建議,她對此深表贊同:「我們三個,拋開分歧後,在飛機上加強合作,並排坐,升降,從西方到達東方。」 [3](P206)

一旦母女實現了和解,女兒就很快找到自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位置並構建起新的身份。這在晶妹的故事中得到了印證。小說最後,晶妹帶著母親的遺願來到中國,與同母異父的兩個姐姐相見,期間她意識到自己作為華裔移民的特殊身份。與小說中其他的女兒一樣,晶妹與母親曾經相當疏遠。儘管很久以來,她忽略了母親的故事所蘊含的意義和母親固守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但當她與姐姐們相見,並告訴她們母親的故事時,她實現了與母親的和解。此次中國之行,為晶妹與母親的和解提供了契機,也為她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條件。而這次中國之行還代表兩種文化的融合,這為晶妹構建新的身份奠定了基礎。

小說中女兒們新身份的構建,是隨著母女關係的和解進行的。而這一和解過程,既是女兒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也是中美文化從碰撞到融合的過程。在女兒身上,我們「既看到中美兩種文化的矛盾和對立,又看到兩種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4](P91)而兩種文化的融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混合體,而華裔移民第二代的新身份就在這種混合體中構建起來,「正是在這種「閾限的(interstitial)有限空間內文化上的差異實現了某種結合,所產生的結果便是對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想像性『建構』。」[5](P40)就這樣,作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小說中的女兒們最終在霍米·巴巴的「閾限空間」裡構建了自己的新身份。

三、結語

譚恩美在《喜福會》中「探討了文化多樣性和美籍華人的族裔身份等概念,為全球化背景下的種族和文化交流觀念的轉變和多元文化信息的傳遞樹立了榜樣。」 [6](P173)小說中的女兒們在母女關係和解的過程中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並在母親的幫助下,最終走出了身份危機,構建了自己的新身份。而藉助後殖民主義的「他者」與「閾限空間」理論來研究跨文化、種族和代溝語境下新生代移民的身份危機和構建問題,則為我們研究譚恩美其他小說提供了可供參照的新的批評模式。

參考書目:

[1]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1.

[2] Sun Y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Joy Luck Club from Post-colonial Perspective. M.A. Thesi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2006.

[3] 譚恩美.《喜福會》[M].田青(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

[4] 程愛民,張瑞華.中美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對《喜福會》的文化解讀[J].國外文學,2001(3).

[5] 王寧.霍米巴巴和他的後殖民批評理論[J].《南方文壇》,2002(6).

[6] Zhang Qiong. Ambivalence & Ambiguity: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Beyond Politics and Ethnography [M]. Shanghai: Fudan Unversity Press, 2005.

作者:王樹振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趕緊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美國華裔移民的文化認同
    人是群居的動物,需要有認同感才能有歸屬感有安全感,是安身立命的後盾,孔老夫子也說﹕「吾從眾」,而文化認同始終是維繫社會秩序的黏合劑,黏合起相同的價值觀念,相似的理想,過的才是有夢想的未來,華裔美國人卻遇上了認同的困境。  黃皮膚黑頭髮雖是美國生美國長,有一位女士被選為陪審團法官竟然對她說:「你英文講得很好。」
  • 《喜福會》:娓娓道來的辛酸苦辣,旅美華裔家庭,經歷過什麼?
    電影《喜福會》 以回憶的方式,講述四位母親各自的艱辛過往。她們在過去的苦難經歷既充滿戲劇性,卻又是舊中國小人物們的日常。展現出四對女兒與母親,母親與祖母的衝突和面對殘酷現實的苦苦相依,感人至深而又引人深思。改編自旅美華裔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喜福會》,電影在1993年上映,由王穎導演,周採芹、溫明娜、俞飛鴻、鄔君梅等人主演。
  • 《喜福會》——希望你能從中發現「Joy and luck」
    《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剛剛失去母親的君是一場送別聚會的主角,她即將離開美國,遠渡重洋去中國尋找自己同母異父的雙胞胎姐姐這些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孩子作為移民二代,自幼接受的是美國文化。中國式「鋪天蓋地」的母愛讓她們無法喘息。母親的想法和行為在她們看來即荒唐又可笑,於是雙方各執己見,互不相讓,產生了很深的矛盾。而異質文化的碰撞在造成兩代人交流障礙的同時也通過融合達成了母女的和解。
  • 美國史話:19世紀華裔如何爭取公民權利?美國華人生活有多難?
    黃金德(Wong Kim Ark)是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公民,他是一名廚師,也是土生土長的舊金山人。1894年24歲時,他在訪問中國後返回加州。令他驚訝的是,他被拒絕重新進入美國。美國海關負責移民處理的官員約翰·懷斯(John Wise)聲稱,他雖然出生於美國,但並不是一個美國公民,因為他的父母都是中國公民,在美國的種族歧視之下,他們沒有資格獲得美國公民身份。
  • 回望與自塑:華裔美國作家的小說創作
    華裔美國文學創作是觀照當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而獨特的視角。華裔美國作家具有雙重文化身份和視野,他們生長於中美兩國文化土壤之中,具有更強烈的文化感受力。他們選擇以華裔身份進行寫作,大量運用東方元素,以中美文化的碰撞與交流為主題。與美國本土作家相比,華裔作家隨父輩移民,但中國文化卻深入其血脈,因而他們對中國有著更直觀的感受、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真摯的情感。
  • 澳洲華裔移民二代:遊走於兩種文化的「邊緣人」?
    在移民國家澳大利亞,不論哪一代移民都置身於不同文化與價值觀碰撞中。對於移民第二代來說,他們可能比自己的父母經歷更多身份認同上的迷茫與掙扎。 「還是想和相同背景的朋友玩」
  • 美國移民不願承認華裔身份 丟棄中文和華人傳統
    「不願讓別人認出我是華裔」  本報特約撰稿 白文靜  老丁和我認識很多年了,他早在10多年前移民美國,從餐廳跑堂幹到經理,最後在北加州灣區開起了屬於自己的、有200多個餐位的高級餐廳。他的別墅在灣區「高尚住宅區」,上下三層,前後有花園,顯得既舒適又雅致。
  • 徵服歐美文壇的80後華裔女作家《無聲告白》中文版面世
    橫掃歐美所有榜單,成為真正躋身美國主流文壇的華裔作家事實上,近年來,儘管如嚴歌苓、哈金等華裔作家在歐美文壇屢有斬獲,但真正做到「融入」美國文壇,仍然極其困難。早年的華裔作家剛移民美國,遭遇文化隔閡之外,還遇到了語言的難題,無法用英文流暢寫作可能是當時最大的困境。
  • 史丹福大學華裔學生用藝術探討身份認同
    中國僑網11月1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你不要穿黃色衣服,因為這會負面地顯現東亞人的膚色。」童年時母親提出的這個建議,一直記在史丹福大學華裔學生楊馥儀(Jessica Yeung)的心裡。不過,在史丹福大學近日舉辦的「逆轉:第六屆本科生評審年度展覽」上,她則希望通過藝術作品展示她對自我身份的認同。這張名叫「你不能穿黃色?」(You can't wear yellow?)的作品,是楊馥儀在2018年秋天製作了一系列名叫「對身份和自我的探索」(An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and the Self)的自我肖像攝影作品之一。
  • 《別告訴她》:好萊塢亞裔電影,不過是梨園中的一曲歌劇
    另外一邊則是開化的美國人,美國人尊重個體,明白錢不是萬能的,想要拒絕過分沒有邊際感的社交卻依舊保持著禮貌,並且永遠追求夢想。在餐桌上,女主角媽媽這麼對親戚說:「說不定你兒子去了美國,也不想賺錢了。」無獨有偶,《摘金奇緣》中,「惡婆婆」 埃莉諾告訴追求自由的女主角:「追求個人理想完全是美國的方式,我們這裡永遠都是以孩子和家庭為中心」。
  • 喜福會:究竟經典在哪裡?
    喜福會(The Joy Luck Club)喜福會是華裔美國女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一發表,就被列入《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達9個月。小說描寫了四對母女的故事。母親在舊中國的苦難經歷充滿了東方色彩,迎合了美國廣大讀者渴望了解神秘的古老中國的心理。女兒們作為華裔美國人,行為又反映出美國價值觀。這使得小說具有跨文化主題。作者通過描寫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衝突反映了母體文化與異質文化相遇而生的文化情結——東西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以及華裔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對自我文化身份的艱難求索。
  • 美國華裔ABC自述:迷失在兩個身份之間 用中文找到出路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3日發表題為《中文學校:ABC成長的煩惱》的署名文章,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近畢業生林嘉燕講述了自己作為華裔從小在美國學習中文的故事。文章摘編如下:大學第一堂中文課,老師問了一個讓我念念不忘的問題:「告訴我,華裔在美國受歧視嗎?」
  • 喜福會:一部真正的女性影片,性別歧視的悲傷之作!
    1993年,正值青蔥年華的俞飛鴻,出演了這部好萊塢電影《喜福會》,這是一部探討美籍華裔女性和她們的海外華人母親之間關係的美國電影,由旅美華裔導演王穎執導,溫明娜、趙家玲、勞倫·湯姆、富田譚玲、弗蘭絲·阮、翹徵、盧燕和周採芹聯袂主演,連第四代導演吳天明也有幸客串了一把,足見影片整體的強大,影片改編自譚恩美1989年小說,由譚恩美和羅納德·巴斯共同創作劇本。
  • 專訪|《離岸人》作者麗薩·康:移民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失落
    出生在紐約皇后區的華裔作家麗薩·康(Lisa Ko)是美國移民二代,她目睹了父輩的艱辛,也因成長於異質文化中而感到疏離和困惑。近年來,因為川普的上臺,美國移民們的處境變得更為艱難。她將父輩的夢想與辛酸、二代移民的歸屬與困惑以及新移民的遭遇,糅合在其首部小說《離岸人》中,勾勒出一幕新「中國人在紐約」。
  • 在美國投票選總統的華裔
    隨著2020年美國大選創下了自1900年以來最高的投票率(66.8%),以及拜登和川普分別成為美國歷史上獲得普選票數第一和第二的總統候選人,兩人無比接近的得票率也讓美國社會的分化暴露無遺。 這種分化同樣存在於華裔族群內部。
  • 美國華裔「香蕉人」的尷尬:中國人不羨慕,美國人卻歧視
    它指的是那些在國外長大的華人小孩,雖然外表和中國人無異,但內心早已美國化,所謂「外黃內白」。後來這個概念範圍又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於美國,甚至擴展到整個海外,泛指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除了外表,他們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已經與外國人無翼。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和祖國認同感,已經和我們沒有了什麼關係。
  • 兩代人之間的對話 -華裔青年成長的煩惱
    我們這第一代移民是犧牲的一代,我們的希望是通過我們的努力能換來我們的後代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但我們很少意識到我們的孩子,即使是在美國本土出生的,在其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一些其他美國孩子所沒有的壓力和挑戰。去年夏天,因為車禍,我失去了風華正茂的兒子。為了記念兒子短暫的一生,我們成立了李佳信慈善基金,希望能幫助像佳信一樣第一代的亞裔移民孩子。
  • 從「傅滿洲」到《別告訴她》,好萊塢「看懂」中國人了嗎?
    也是在這一時期,一部名為《喜福會》的電影同樣在好萊塢的「華人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該片由美籍華人導演王穎執導,通過展現四對母女間的代溝和隔閡衝突,反映了第一代移民和第二代移民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艱難求索的故事。
  • 呂洲翔:中國移民在愛爾蘭——身份認同與社會融合
    他們大多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通過技術移民持工作籤證來到愛爾蘭,有的是來自香港、馬來西亞和其他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第一代華人移民,有的是來自英國或歐洲大陸的第二代華人移民。他們通常在公共和私營部門從事薪酬待遇較好的工作,擁有相對較高的社會和經濟地位。 上世紀九十年代,愛爾蘭經濟的快速增長催生了第二波中國移民潮。
  • 《喜福會》中的苦與樂
    《喜福會》中的苦與樂  《喜福會》是美國著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解放前夕從中國大陸移居美國的四位女性與她們在美國出生的女兒之間的感情衝撞、生活波折。全書分別從母親和女兒兩個話語角度來表現中國傳統婦女和年輕的華裔在強烈的文化衝突中理解彼此尋找自我的心理歷程。出身於東西方兩種完全不同文化的母親和女兒就像站在不同山頭上的兩個人,魯莽地探出身子用石子猛砸對方,卻沒意識到腳下那危險的裂痕已將彼此的心隔得很遠。隨著時間的濃霧漸漸散去,各自漸漸看清了對方生命裡所遭受的苦難和成長,或握手言和,或把靈魂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