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話:19世紀華裔如何爭取公民權利?美國華人生活有多難?

2021-01-12 搞史人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現「淘金熱」,當時清朝正處於晚清時期,國家戰火連連,於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清朝人懷著「淘金」的夢想,遠離家鄉,赴美謀生,成了最早一批移民美國的華人。然而,這些華人在美國的生活非常艱難,處處受到排擠。即使如此,少數華人為確保華人在美國的平等利益做了很多努力,甚至影響了19世紀美國的法律。

在19世紀的美國,華人移民還通過改變他們的衣著、飲食習慣和社會習俗,以適應美國生活。一些華人與白人、美國原住民、墨西哥人、夏威夷原住民、非裔美國人婦女結婚,並在允許的情況下融入當地的非華人社區。他們甚至皈依基督教,取了英文名字,還有一小部分華人移民即使在受到排擠,卻成功地歸化為美國公民。但華人成為美國人,也有賴於他們利用美國的平等價值觀反對歧視,並利用美國司法體制試圖推翻歧視性法律。

圖1:19世紀美國華裔示意圖

19世紀美國華裔如何受到不公平的教育?

1884年,取英文名為「瑪麗」的華裔女子和丈夫約瑟夫·泰普試圖在舊金山的春谷學校(Spring Valley School)給他們的女兒瑪米(Mamie)註冊。根據加州教育法規,允許學校將"骯髒、有陋習,或有傳染性疾病的兒童"排除在外,學校官員和舊金山學校董事會拒絕了他們的申請。學校董事會將所有華人孩子描述為危險人物或患病者,並利用這一法規來維持在公立學校實行嚴格的種族隔離政策。

華人泰普一家發動了一場爭取獲得平等教育機會的法律戰。在一封寫給董事會的抗議信中,瑪麗·泰普寫道:

"我注意到你們將會尋找各種藉口,以將我的孩子排斥在公立學校之外。難道生為華人是一種恥辱嗎?難道不是上帝創造了我們所有人嗎!!!正義何在!難道你們將我的孩子排斥在校門之外不正是因為她是華人的後裔嗎?"

泰普一家最終起訴了舊金山學校董事會,並認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瑪米雖然是華裔,但是有權享受每一個美國人與生俱來的免費教育。舊金山一名高級法院法官同意了這一說法,但舊金山學校董事會拒絕讓瑪米與白人一起上學,而是在中國城地區建立了一所獨立的華人小學。

雖然這並不是泰普一家所樂見的結果,但在1885年4月學校開學時,瑪米和她的弟弟弗蘭克(Frank)是最初兩名出現在學校課堂上的華裔學生。泰普一家對法律的挑戰,確保了華人兒童在美國有接受公共教育的權利。

圖3:19世紀美國華裔示意圖

19世紀華裔黃金德如何維護在美華裔的公民權利?

1898年,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斷,確認了所有出生在美國者的出生公民權的憲法地位。黃金德(Wong Kim Ark)是土生土長的華裔美國公民,他是一名廚師,也是土生土長的舊金山人。1894年24歲時,他在訪問中國後返回加州。

令他驚訝的是,他被拒絕重新進入美國。美國海關負責移民處理的官員約翰·懷斯(John Wise)聲稱,他雖然出生於美國,但並不是一個美國公民,因為他的父母都是中國公民,在美國的種族歧視之下,他們沒有資格獲得美國公民身份。懷斯自稱是"積極反對華人移民"的人,試圖儘可能廣泛地利用排斥法,將第二代華裔美國人也包括在內。懷斯命令黃金德"返回"中國。

圖4:19世紀美國訴黃金德案示意圖

美籍華裔黃金德和他的律師用人身保護令對這一認定提出質疑。他聲稱,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他有權根據他作為美國公民的身份重新進入美國。法院的問題是:美國是如何確定公民身份?根據出生地還是血統?加州北部地區法院為黃金德做出了裁決,但美國律師對這一判決提出上訴。

1897年3月,美國最高法院就此案進行了辯論。在法官霍勒斯·格雷的多數意見中,法院裁定華裔黃金德勝訴。美國訴華裔黃金德案表明,無論何種種族,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都是美國公民,都有權享有公民的所有權利。

圖5:華裔王清福餘生都在為美國華裔爭

19世紀華裔王清福如何爭取平等的公民權利?

其他在美國的華人,像作家兼活動家王清福也利用公共領域挑戰美國的種族歧視。1847年出生的王清福,在20歲時跟著一名美國女傳教士來到美國,該傳教士同其後來的丈夫一道,在中國照顧家道中落的王清福。王清福進入華盛頓特區和賓夕法尼亞州的學校學習,此後返回中國結婚成家。但當他開始批評清政府時,他被驅逐出中國,並於1873年返回美國。

第二年,他歸化為密西根州大急流城的美國公民。王清福在美國各地發表了有關中國和美國華人的演講。隨著19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排擠華裔熱潮的發展,他為華人社區進行了辯護,攻擊反華領導人丹尼斯·科爾尼,並在紐約創辦了第一家華文報紙——《華裔美國人報》。

圖6:王清福創辦的華裔報紙示意圖

在接下來的10年裡,王清福在1892年成立了"華人平等權利聯盟"(Chinese Equal Rights League),並持續反對排擠華裔的美國法律。他明確地表達正義的聲音,王清福的平等權利聯盟在1892年上訴中說:"我們宣稱與所有其他族群具有同樣的男子漢氣概,根據共同人性和美國自由的原則,我們認為我們的男子漢氣概應當被承認。"在1898年去世之前,王清福一直在為華裔爭取平等的公民權利。

儘管1898年最高法院確認了所有在美國出生的人無論種族皆享有出生公民權的權利,但黃金德仍然被視為一個不平等的美國公民。就像所有的華人移民和華裔美國人一樣,他不得不一直帶著這種身份證件(1914年)來證明自己在美國的合法居住身份。 華人在美國爭取平等之時,也在為一個強大的中華民族而奮鬥。

圖7:19世紀列強侵略清朝示意圖

19世紀美國華人的生活到底有多難?

19世紀後期,歐洲和美洲列強繼續以不平等的條約和領土擴張欺凌清朝。晚清朝朝廷因軟弱而無力反抗,導致晚清在世界上處於弱勢地位,同時導致華人在國外的弱勢地位。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主張改革,從傳統的帝國體制調整到徹底的革命,再到以共和國取清帝國而代之。由於他們的顛覆性觀點,改革者和革命者在國內被禁,便到國外爭取財政和政治上對其事業的支持。他們找到了熱情的擁護者。

但"拯救"中國和挑戰美國的歧視並不容易。不平等繼續影響著華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在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家通過研究美國華人社區發現:華人移民和華裔美國公民遭受著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和"心理恐懼",其原因是:"在排斥和種族歧視的條件下,華人並沒有家的歸屬感"。

由於在美國不受歡迎,也沒有成為完全的美國公民,許多華人移民繼續把自己視為這個國家的旅居者,是賺了錢後就可以離開的地方。正如一位芝加哥洗衣店老闆所解釋的:"我沒有其他的希望,只能賺錢,然後返回中國。留在這裡有什麼用呢?在這裡你無法成為美國人。"

圖8:19世紀美國排擠華裔示意圖

在美國社會中成長起來並已適應美國社會文化的第二代華裔美國人中,受到歧視的感覺也很強烈,他們渴望在追求教育、職業,以及美國社會和政治生活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其美國公民的潛力。但在更大的社會裡,種族主義將其中的諸多夢想摧毀。歧視限制了工作機會,無論他們去到哪裡,社會隔離都如影隨行。對許多華裔美國女性來說,成為美國人尤其意味著違背父母所期望的傳統性別角色。

許多人還發現,他們的公民身份幾乎沒有保護他們免受歧視。在1913年和1923年,美國政治家們在國會提交法案,旨在剝奪有中國血統者的公民權。

《1924年移民法》明確排除"不符合公民身份的外國人",目標所指包括所有亞洲人;1922年的《凱布爾法》(Cable Act)規定取消那些嫁給"沒有資格獲得公民身份"的婦女的公民身份,這條法律的主要受害者是那些嫁給亞洲男性移民的美國亞裔女性。一旦一個女人失去了她的公民身份,她擁有的財產、選舉權和自由旅行的權利也隨即被取消。這項法律直到1931年才得以改變。

圖9:美國移民示意圖

總之,在整個19世紀,華裔美國人失去了對美國的欽佩之情,同時也對疏離感感到沮喪。一名華人向採訪者解釋說:"我覺得我更像美國人而非中國人。我是一個出生在美國的美國公民,擁有所有權利,然而,美國像對待外國人一樣對待我。"另一人注意到:"我以為我是美國人,但美國並不想要我。在很多方面,美國都不認為我是美國人。此外,我發現針對我們的種族偏見無處不在。我們是名義上的美國公民,而非實際上的美國公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華裔美國人才開始覺得自己是美國社會的一部分,才真正擁有了平等的美國公民等權利。

相關焦點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對於在美國的華裔,有人說,華裔的地位還沒有黑人高,有人說,華裔的歡迎程度和印度人相差甚遠,還有人說,華裔正在逐步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社會地位,但是華裔在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存現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在19世紀中後期,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跨越太平洋來到加州,建立了美國西部最早的商業性漁場,並把加州大片的沼澤變為可耕種的農田,推動了加州的經濟發展,加州的工廠還招收了大批中國工人,高效地生產了眾多輕工業消費品。很少有美國人知道,151年前,上萬名來自中國的勞工冒著生命危險建設了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
  • 美國華人概況: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世紀80年代 的《排華法案》,20世紀30年代前後猖獗一時的種族主義迫害,對不少人是記憶猶新的。如今已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的社會文化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其少數民族的境況比起半世紀或一世紀以前來也同樣有了很大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就一個現代文明社會來說,仍是很不夠的。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少數民族眾多,種族混雜。本文僅就美國華人境況的歷史變遷概括地作一探討。
  • 李永 | 舊金山華人爭取平等教育權利的抗爭(1860-1947)
    舊金山是華人進入美國的第一站,也是當時美國第一大華埠。19世紀末至二戰前,美國華人大多居住在加州,尤其是舊金山,由於人數眾多所以當局針對華人實施的隔離教育也最具代表性。當時,加州議會和舊金山教育委員會對華人做出了先排斥後隔離的教育政策,導致華人在公立學校體系遭受歧視待遇,為此華人克服重重障礙,為子女爭取平等教育權做出了種種努力。
  • 美國北卡首位華裔市議員顧泓彬:華人在美地位靠爭取
    美國北卡首位華裔市議員顧泓彬:華人在美地位靠爭取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這場運動取得了勝利,校方基本滿足了學生提出的要求,在美國最早建立少數族裔研究院(系)。這讓華裔(亞裔)青年備受鼓舞,他們尋找新的社會變革運動「試驗場」。(三)唐人街居民惡劣的生存境況觸發了華裔青年改變現狀的「使命感」華裔青年把目光投向唐人街,發現那裡的底層民眾遭受種族和階級雙重剝削,生活非常困頓。
  • 今天,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意味著什麼?
    華人在美國地位如何?華裔美國人如何挺過了長期制度化的歧視?在21世紀,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漪蓮,曾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博士學位,現任明尼蘇達大學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美國重要的移民和亞裔美國歷史學家,被評為25位「在學術界和其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之一。
  • 華裔對美國大選的選擇
    美國華人對此次大選的熱情是空前的。原因有四:中國國勢空前強大,中美關係大勢良好,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隨之提高;華裔人口增多,入美國籍者大增,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票源;近些年來華裔參政有成就,鼓舞了華裔的政治熱情,也增強了各族裔對華裔參政的信任和歡迎程度;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和經濟衰退、物價高漲,使華裔和其他族裔一樣,渴望美國政局改變。
  • 華人、華僑或者華裔,應該如何區分?到底哪個才是中國公民
    導語: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的孩子會被送往國外進行留學鍍金,因為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獲得更大更厚實的磚,同時希望他們的未來不會變得灰色。於是就會有很多中國人在海外,他們就會有不一樣的身份,有些人成為了華人,有些人成為了華僑,而有些人是華裔,那如何區分華人、華僑、華裔呢?哪一個才是真正的中國人?一、華人在中國,人們自稱「炎黃子孫」,也自稱為「華夏兒女」,華人、華僑、華裔中的華在古羌語中是「英雄」的意思。
  • 華人在美國過得如何? 調查顯示62%華裔有自己的房子
    央廣網北京5月15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華人在美國究竟過得怎樣?最新的調查數據又給出了怎樣的佐證?經濟地位與社會認可度呈現怎樣的特點?    美國華人的生活狀況到底怎麼樣?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 80年代美國華人參政熱潮,她是第一位華裔女法官,為華人權益奔走
    在80年代以來美國華人的參政熱潮中,華裔女性成為一支相當活躍的力量,湧觀出許多優秀人才,她們當中有部長、大使、州務卿、市長、市議員、局長,也有法官、律師等,可謂群芳爭豔。第一位華裔女法官郭麗蓮就是其中的一位傑出代表。
  • 美國華人的「蝸居生活」,一家五口住狹小房間,生活拮据充滿心酸
    不過在美國國家稅務局8日公布的數據中,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中,共有2909人放棄了美國公民的神風,超過了去年一整年的數據,也是有記錄以來,美國放棄公民身份的單季最高值。為何會選擇放棄美國公民身份?看看當地華人的蝸居生活,或許就不意外了值得一提的是,放棄美國公民是不可撤回的,並且需要繳納2350美元的費用,那麼為何會突然有這麼多人選擇放棄美國公民身份呢?
  • 美國聖地牙哥華裔菁英在各行各業表現傑出
    華聲報訊:華人在美國聖地牙哥定居的歲月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華裔在當地各行各業的成就令人不敢小覷。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華裔在聖地牙哥政壇的作為,不輸具有人口優勢的西語裔。依然健在的當地第三代華裔譚卓儀可算是華人從政的先驅,他曾先後當選聖地牙哥市議員、加州眾議員,並一度代理聖地牙哥市長。        譚卓儀之後,幾十年間有中國香港籍的財務女專家譚以勒與美國出生的少壯派譚健偉出馬角逐過公職,但均告失利。
  • 美國黑人議員口出狂言:「華人不需要錢」,為何無人替華裔發聲?
    但美國種族歧視的又一個重災區,對華裔的歧視卻悄然潛伏在歷史的陰影后面,在這次暴動中,被打、被劫的華裔不計其數,更有黑人議員裡迪克說:「華裔不需要錢!」這很奇怪,為什麼華裔沒有人為他們說話?黑人議員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為華裔發聲,美國歷史上唯一一部針對特定種族群體的種族歧視法是專門為華裔而制定的,自製定之日起就將華裔打上美國低等公民的標籤。在美國,許多其他種族對華裔的態度就是「移動錢包」和到處撒氣的出氣筒。
  • 鄺麗莎:寫20世紀美國華人傷痛
    鄺麗莎不記得自己究竟多少次回應這個問題,但是她強調,「我在洛杉磯有400個親戚,最多12個長得像我這樣金髮碧眼,其餘全是華人模樣。」因為鄧文迪投資,李冰冰、全智賢、鄔君梅主演的第一部女書電影《雪花與秘扇》拍攝,華裔作家鄺麗莎(Lisa See)走進大陸讀者視線。她是一位在美國本土大受讀者追捧、作品多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的小說家。
  • 華裔在美國150年:回顧華人在美創業之甘苦今昔
    美國華人概況: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華裔屬於最早移民美國的族裔之一,華人大批移民美國的歷史至今橫跨了一個半世紀。這150年的歷史見證了華裔移民在新大陸頑強求生、艱辛創業,尋求新生活的不懈努力。
  • 19世紀美國的政治遺產:從反奴隸制鬥爭到「黑命攸關」
    內戰帶來的一些基本問題今天仍在辯論之中——誰是公民;誰應有權投票;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之間有什麼聯繫;如何清除奴隸制給美國社會留下的遺產;這些隨著四百萬奴隸的解放而成為爭議不休的問題。我們至今仍在應對美國種族奴役的長期後果。您有很多關於美國內戰及重建時期的著作。能否請您為讀者簡要描述或總結一下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遺產?
  • 回望與自塑:華裔美國作家的小說創作
    在華裔美國文學史上,最先對華人形象進行積極塑造的作家是伊迪絲·伊頓,筆名水仙花。她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有很多白人作家在創作華人故事,但塑造的多是迎合白人讀者閱讀期待的扭曲的華人形象。而水仙花在作品中真實、客觀地描寫了北美華人移民的生活,塑造了許多正面、積極的形象。其短篇小說集《春鬱太太及其他作品》揭開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序幕。
  • 美國移民不願承認華裔身份 丟棄中文和華人傳統
    「不願讓別人認出我是華裔」  本報特約撰稿 白文靜  老丁和我認識很多年了,他早在10多年前移民美國,從餐廳跑堂幹到經理,最後在北加州灣區開起了屬於自己的、有200多個餐位的高級餐廳。他的別墅在灣區「高尚住宅區」,上下三層,前後有花園,顯得既舒適又雅致。
  • 在美國投票選總統的華裔
    長期以來,美國華裔都面臨著「竹子天花板」(註:指亞裔在美國職場中存在的一種無形的升職障礙)的桎梏,並受困於缺乏政治參與熱情的刻板印象,而當下,或許改變正在發生。越來越多的華裔,特別是年輕一代認識到,公民參與既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