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2020-09-04 金臺資訊

中國僑聯

一、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一)美國社會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激發了華裔青年的平權意識

「六十年代」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來說,都是個「反叛」和變革的時代。在美國國內,以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和馬爾科姆·X領導的黑人權力運動點燃了各種社會運動的火焰,而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則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國內外的運動遙相呼應,對美國社會的保守主義、種族主義形成巨大的衝擊,也對正處於思想和價值觀塑造關鍵期的華裔青年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喚醒了他們的平權意識。

(二)大學校園內少數族裔學生爭取平權的勝利鼓舞了華裔青年

1968-1969年,一批土生華裔大學生與其他亞裔和少數族裔學生結盟,率先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組成「第三世界解放陣線」,發動罷課、靜坐、遊行、集會演說等抗議活動,向學校當局要求成立「少數族裔研究院」,增設少數族裔歷史課程,制定優惠政策接納有色種族裔學生入學,並僱傭更多少數族裔教職工。這場運動取得了勝利,校方基本滿足了學生提出的要求,在美國最早建立少數族裔研究院(系)。這讓華裔(亞裔)青年備受鼓舞,他們尋找新的社會變革運動「試驗場」。

(三)唐人街居民惡劣的生存境況觸發了華裔青年改變現狀的「使命感」

華裔青年把目光投向唐人街,發現那裡的底層民眾遭受種族和階級雙重剝削,生活非常困頓。當時唐人街居民的生存境況,與非裔美國人貧民窟相差無幾。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住房擁擠、社區衛生環境差、貧困、失業、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公、工作環境惡劣、工資低廉、養老和醫療福利匱乏等。正是唐人街惡劣的狀況促使許多青年華裔回到那裡,力圖以實際的政治行動改變華社面貌。

二、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興衰與轉型

一批受革命思想薰染的華裔青年深入唐人街等亞裔社區,成立了一些帶有「新左派」色彩的團體,為當地底層的華裔及亞裔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包括免費醫療、廉價食物和農產品、免費法律諮詢、為青少年提供無償律師援助和課外輔導、英文學習班、表演話劇放映電影等,還積極發起組織普通勞工舉行示威遊行,爭取華人勞工的正當權益。儘管這些「新左派」團體大多存續時間較短,但他們的變革性行動卻為華社注入了一股嶄新的空氣。

(一)「紅衛兵黨」和「義和拳」:華人民權運動的急先鋒

舊金山的第一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紅衛兵黨」是以黑豹黨為藍本組織起來的,成立於1969年2月。其宗旨是爭取美國亞裔社群享有自決的權力,口號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紅衛兵黨」在唐人街設立了兩個「為人民服務」的項目,分別是兒童免費早餐和午餐。他們還組織參與了很多為華人爭平等權利、謀福利的請願和運動,如阻止拆除岡州古廟、發放傳單阻止大資本家和開發商拆毀國際旅館、抗議當局關閉華人社區肺醫療中心等等。雖然「紅衛兵黨」設立的服務項目為華社底層民眾帶來一定的福利,但是該黨的「革命」和「武裝」鬥爭主張並未獲得華社居民的響應,即便在組織內部也沒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同,這嚴重地制約了「紅衛兵黨」的發展。由於組織內部政治路線上的分歧,「紅衛兵黨」只存在了兩年多,就於1971年7月解散。

紐約,與「紅衛兵黨」類似的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義和拳」亦成立於1969年,主要成員是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的部分亞裔學生,借用清末中國民眾的「扶清滅洋」團體——「義和拳」來命名。該組織在華人社區建立了「赤腳醫生」診所,提供免費的肺結核和鉛中毒檢驗、設立託兒所、並義務教授英語課程等;還創辦了中英雙語報《團結報》 (Getting Together)。可是,與「紅衛兵黨」的遭遇一樣,「義和拳」提出的革命鬥爭口號難以引起普通華人的共鳴。1971年,「義和拳」到美西發展,設立了美西舊金山分部,並於翌年底聯絡華人社區自由進步人士在舊金山唐人街成立了「華人進步會」,逐漸減弱了其激進色彩,不過其維權初衷沒有變。

(二) 紐約亞洲人就業平等會:由「激進」走向「溫和」

成立於1974年的紐約亞洲人就業平等會是由激進團體逐步走向溫和的民權組織及社會服務團體,至今依然存在。「平等會」的主要成員和負責人都是土生華裔(亞裔),如現任紐約市議員的陳倩雯就是該組織的初創人之一。「平等會」力圖廣泛招募華社草根階層加入,用革命思想武裝他們。「平等會」曾與紐約房產開發局進行交涉,要求承建孔子大廈的建築公司履行聯邦政府合約,為華裔建築工人提供培訓和工作崗位。此舉不僅贏得唐人街各階層的聲援,也得到了其他少數族裔團體的支持,聯合組織了長達幾個月的集會抗議活動,最終獲得了勝利。

由於「平等會」核心領導層的亞洲研究小組一心要強化階級鬥爭和共產黨領導的意識,於1979年成立共產主義工人黨。該黨內「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發生激烈的矛盾,70年代末走向分裂。20世紀80年代初,「平等會」收斂了激進鋒芒,接受了美國主流政治的遊戲規則,改走溫和派路線,他們與民主黨內的自由派、改革派、勞工派以及少數族裔均結成盟友,依然努力為華人爭取就業、住房、醫療、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平等權益。

三、結語: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歷史貢獻

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作為亞裔美國人運動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從校園鬥爭轉向唐人街「草根階層」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鬥爭勇氣,努力為整個華人族裔尤其是底層「沉默的大多數」爭取平等權利、謀取福利、贏得社會公正。不過,由於美國政治環境的限制,華人社區居民樂於接受他們的幫助,但對這些團體的「革命思想」都無法理解和認同。到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絕大多數華裔「新左派」組織自行解散,有少數轉型為偏溫和的民權團體,仍然致力於為華人(亞裔)乃至所有的少數族裔爭取平等和公正。

儘管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存續時間很短,但卻留下了重要「遺產」。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些華人民權先鋒無私無畏地鬥爭,並發揮教育和引領的作用,才使得普通華人民眾的維權意識有所提升。他們服務社區的意識也在華社開始薪火相傳,此後社區中的民權團體和專業服務組織日益增多。

(作者李愛慧,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相關焦點

  • 美國史「江湖」中的三大門派|史學|歷史學家|學派|新左派_網易訂閱
    對美國史的研究是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力量逐漸強大並且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  美國史的研究傳統主要在20世紀逐漸形成,其中先後出現了三種研究範式:進步主義史學、共識史學以及新左派史學。    進步主義史學  進步主義史學於20世紀20年代達到全盛,到1945年之後逐漸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比爾德和特納。
  • 新左派代表誰的利益?
    作者身為這場爭論當年的主要親歷者,認為新左派的興起是對世界新自由主義潮流影響下的極端市場化的一種批判,是一種「現代性的反思」的知識,並對當下的部分新左派提出了批判。曠新年認為,要理解20世紀80年代中國所發生的知識和思想轉型,就要看到那並不是一個孤立和偶然的內部事件,而是和整個世界歷史的潮流和事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
  • 趙林:美國新左派運動述評
    在政治方面,到50年代末,在美國政治界肆虐十年之久的麥卡錫主義已成強弩之末,國內對各種非正統思想和活動的壓力日益減輕,政治上的反對派重新抬頭。這種較為寬鬆的政治氛圍為新左派運動提供了條件,而國內日前突出的種族問題和60年代對越戰爭的升級則成為美國新左派運動產生和發展的兩根導火線。新左派運動產生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是青年知識分子對所謂"老左派"的不滿。
  • 20世紀70年代對今日美國影響
    在社會深層,這些危機連同高漲的犯罪率和離婚率,引發了隨之而來的「從信用卡到有線電視,從凱恩斯理論的衰退到比爾·蓋茨的崛起,人們所習以為常的現代化其實完全是七十年代的產物」。美國歷史學家道格拉斯·布萊克寫道,一度被抹殺了的七十年代的痕跡似乎遍及各處,影響著美國的政治、經濟政策、價值觀、文化乃至日常生活。
  • ——海外的臺灣左派運動
    從 2009 年在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保釣文獻會議,到 2011 年在世新大學舉辦的保釣四十周年會議,我們在現場看到的確實主要是一群六、七十歲,頭髮花白,不少已經退休的老留學生、老學人,其中大半還是理工科出身的。這些人雖然已過耳順之年,然而發起言來的情感與氣勢卻都還不輸時下憤青,可以看出這是一場青年運動對參與者一生的衝擊與影響,讓他們在生命的深層還保留著青春狀態。
  • 美國華裔青年攝影師赴南部密西西比州 記錄華人故事
    美國華裔青年攝影師赴南部密西西比州 記錄華人故事 2018-05-兩名美國華裔青年攝影師因此產生了記錄南方華裔居民的想法,在進行了4個月調研後,前往密西西比州,為16位主要人物進行了為期1周的拍攝,近日將精選的55幅作品在紐約曼哈頓華埠展出,展現罕為人知的當地華裔移民故事。  小韓和小龔都成長在亞裔聚集的社區,曾入職科技公司,工作幾年後,為了全職攝影毅然辭職。
  •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祖國上下廣大知識青年響應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號召,積極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從1955年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
  • 張曼玉的導演前夫:左派右派都不是救世主
    法國的親中派是一個相對集中的小團體,主要分布在巴黎的大學裡,尤其是在高師。那時候的法國工人階級青年在想著性自由,也想抽大麻,只有我們在一廂情願地指望他們鬧革命。整個法國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左翼運動派系非常多,用幾句話說不明白。總而言之,當我讀到西蒙·萊斯的那本書時,頓時感覺作者說到我的心坎裡去了。之前自己關於中國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
  • 建國以來春節時尚大盤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六十年代之後就是七十年代,在七十年代,世界形成了美日歐三足鼎立的格局,多極化正式形成。中國也完成了歷史巨變,轉入了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主題語:滿懷革命豪情迎接偉大的70年代對聯:東風浩蕩革命形勢無限好,紅旗招展生產戰線所象新。
  • 魔幻20世紀的邪教與末世論
    前言:20世紀是一個魔幻大時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每個地區都在大洗牌,短短100年間整個國際走向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如今叱吒職場成為消費主力軍的80後90後,我想都不會對20世紀末的國內邪教FLG及首都自焚事件感到陌生。那時的小編也還是個孩子,在電視上看到鋪天蓋地的報導,只覺得震驚、可怕、悲哀、難以置信。
  • 美國史話:19世紀華裔如何爭取公民權利?美國華人生活有多難?
    圖1:19世紀美國華裔示意圖19世紀美國華裔如何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圖3:19世紀美國華裔示意圖19世紀華裔黃金德如何維護在美華裔的公民權利?1898年,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斷,確認了所有出生在美國者的出生公民權的憲法地位。
  • 會議|六八50周年:跨國互通與全球意識下的全球六十年代
    「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的社會運動」,以饗讀者。這一變化對男性新左派分子的典型形象的合理性提出了挑戰,並將女性行動主義納入到現有的新左派歷史敘事中,進一步揭示了不同的女性團體和個人之間的跨國互動,尤其是重新賦予了非西方世界的女性以一種主觀能動性。
  • 今天,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意味著什麼?
    華人在美國地位如何?華裔美國人如何挺過了長期制度化的歧視?在21世紀,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漪蓮,曾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博士學位,現任明尼蘇達大學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她是美國重要的移民和亞裔美國歷史學家,被評為25位「在學術界和其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之一。
  • 任劍濤:解讀「新左派」
    掃描時下中國思想界,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思想格局——激進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的三足鼎立,已經演變為二元對壘:對陣的一方,是做派上顯得十足的道義凜然的新左派。(1)   另一方,則是依據時代要求與學理回應而呢喃言語的自由主義。
  • 拒絕華裔優等生 美華裔申名校為何頻遭不公?
    孫少鋒 韓 諾  據《印度快報》報導,日前,美國亞裔教育聯盟向美國教育部民權辦公室遞交正式信函,要求辦公室對華裔學生趙睿達的維權申訴進行客觀公正的調查。申訴書認為,由於種族原因,哥倫比亞大學和康乃爾大學不公正地拒絕了趙睿達的入學申請。趙睿達各方面表現傑出,卻被常春藤名校拒之門外,甚至未取得進入美國排名前20名的大學的「通行證」。
  • 448百科 下冊 第9章 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運動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1954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員會種族隔離的學校違法,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公民以全面罷乘來反對公車上的黑白隔離措施,1963年華盛頓的林肯紀念館廣場聚集二十五萬名群眾反種族隔離,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發表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為民權運動的高峰,其他參與的著名人物還有麥爾坎
  • 左派和右派究竟是什麼意思?
    自由意志主義學者羅伯特·諾齊克便是強調區分「歷史過程」和「最後結果」兩者的20世紀知名理論家之一。但另一方面,現代自由主義的支持者如約翰·羅爾斯則主張左派的政策也是使用以過程為根基的推論,而一些新保守主義者傾向使用軍事手段建立民主才是屬於最後結果。
  • 盤點20世紀20年代,美國男女理想的美麗標準變化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時尚,幫助人們獲得了自由。經過幾十年的維多利亞時代風格,女性開始變得更加現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他們把自己包裹在緊身胸衣和其他內衣裡,而20世紀20年代的時尚和潮流,卻走向了相反的方向。女性消費者不再強調她們的曲線,而是隱藏它們。沙漏形的身影消失,男孩子式的苗條開始流行。20世紀20年代的髮型和化妝,也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 他見證了美國世紀
    他是左派、自由派,還是保守派?說到底,貝爾是典型的二十世紀美國知識分子。貝爾究竟是何許人?他是左派、自由派,還是保守派?說到底,貝爾是典型的二十世紀美國知識分子,其身世坎坷、左衝右突、上下求索,恰好濃縮了一部從現代到後現代的美國大歷史。他的經歷亦能生動印證:在長達百年的盛衰衍變中,美國人的實用精神,是如何驅使其思想不斷融合、雜交出新的。
  • 左派和右派是什麼意思?
    左派和右派的稱呼最初起源於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在大革命期間的各種立法議會裡,尤其是1791年的法國制憲議會上,溫和派的保王黨人都坐在議場的右邊,而激進的革命黨人都坐在左邊,從此便產生了「左派」、「右派」兩種稱呼。在剛開始,這個政治光譜的定義是以人們對「舊政權」(Ancien Régime)的態度為判斷標準,「右派」也因此代表著支持貴族、或教士利益,而「左派」則代表反對這些階級的利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