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意味著什麼?

2020-12-13 中信出版集團

華人在美國地位如何?華裔美國人如何挺過了長期制度化的歧視?在21世紀,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漪蓮,曾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博士學位,現任明尼蘇達大學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

她是美國重要的移民和亞裔美國歷史學家,被評為25位「在學術界和其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之一。其新書《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以亞裔歷史為切入點,為我們理解美國當今的經濟發展,和未來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方式。

談到亞裔美國史,李漪蓮教授從她的家庭故事開始,講述了亞裔美國人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過程。

以下整理自李漪蓮教授訪談全文

略有刪減

紮根

19世紀中葉,加州發現了金礦,全世界的人蜂擁而至開始淘金,這其中就有李漪蓮高高曾祖父。她的高高曾祖父是否從淘金潮中獲得財富,現在很難確定,但是後來他在紐約唐人街擁有了兩家商鋪,主要跟做跟中國有關的出口貿易。這兩家商鋪是紐約最早的由華人建立的商業機構。

這是她高高曾祖父的身份證件。它是李漪蓮教授在做研究的時候,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發現的。這是當時政府強制要求他們填寫的一份表格,用來登記你的身份、從事的工作,並且要求兩位白種人來證明資料的真實性。

另外令人驚訝的是,這份檔案全部是用英語來籤署的,可想而知,她的祖輩肯定是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學習語言。李漪蓮的祖輩雖然在美國建立了自己的事業,但是與中國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繫,祖輩們的妻子和孩子們也留在了中國。

在美國的45年中,李漪蓮的高高曾祖父曾三次回到中國,最後退休的時候,他還是選擇回到家鄉——中國珠三角地區的一個小村莊來頤養天年。

高高曾祖父的人生其實被美國和中國分割開的過程,他將這種模式又傳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李漪蓮的高曾祖父。高曾祖父延續了他父親的人生模式,把妻子和孩子留在中國,自己遠赴美國繼承事業,並把事業從紐約拓展到了費城。

祖輩連續三代都延續了這種模式,直到李漪蓮曾祖母的父親這一代,才把妻子和孩子都帶往美國定居。在這幾代人生活的歷史時期,美國推出了第一部針對歧視外國人的法案《排華法》

這個法案禁止所有的勞工來到美國,只允許商人、學生、外交人員來到美國。李漪蓮的家人是屬於商人類別的,所以當他們經過了嚴格的填表流程之後,可以帶著妻子孩子來到美國。李漪蓮的祖母的父親帶著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去了美國,而作為女兒的祖母卻被留在了廣州。

這件事情對於李漪蓮家族來說,一直是一個疑惑——為什麼當時要把她的祖母留在中國。也許是因為當時的法律非常嚴苛,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帶著男孩子去美國更合適。

祖母當時是非常的傷心,她被迫和自己的家庭分離。李漪蓮祖母的經歷,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因為美國當時要求只有教師、學生、旅行者等才能進入美國國境,而19世紀20年代的中國,又很少的女性能參與類似的工作,因此她們進入美國的機會被大大的限制。

這是李漪蓮教授的祖父開的一家餐廳

不過,李漪蓮的祖母后來還是來到了美國,是因為她嫁給了李漪蓮的祖父,她的祖父當時在美國紐約擁有一家餐館。後來二人共同經營餐飲事業,其中有一家餐館的名字叫『新政餐廳』,名字源於羅斯福新政。

20世紀30年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李漪蓮這個家族終於在美國紮根了,他們變成了一個新的群體——華裔美國人。

李漪蓮教授的家族故事,其實也是千千萬萬華裔美國人故事的濃縮,它代表了從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的亞洲人遷往美國的故事。

1960年,美國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華裔,而現在,超過了百分之六。在老一代的移民和新移民群體中找相似點,並不是那麼容易,媒體也經常討論在這個大時間跨度背景下,新老移民究竟會有哪些相似性,這也是《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這本書想要闡釋的問題。

排斥

這副漫畫,是1881年發表一家舊金山的報紙媒體上的一副漫畫。這副漫畫典型的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對華裔的態度:美國社會認為華裔對他們來說是威脅,不僅是經濟上的威脅,也是種族上的威脅。

下面這張插畫,裡面的女主人公叫阿芳妹,是1834年第一個被帶到美國的華裔女性。我們無從考據,這位女性前往美國是自願的還是被強制帶去的,只能查到她是被兩位美國商人帶到美國的。

這兩位美國商人從中國進口家具等商品然後在美國售賣,他們認為如果把中國女性跟家具等放在一起進行展覽,那麼能吸引更多的客戶來購買商品。

阿芳妹並沒有受到尊重的對待,她像奴隸一樣被限制在房間裡,人們付錢來參觀她。她被要求在房間裡走來走去進行展示,而且她是裹了小腳的,所以行動起來並不是那麼的便利。因此當時的觀眾大都帶著好奇心而不是尊重心去看待阿芳妹的。

其他的到美國的華裔大多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去的苦力。1869年,他們參與建設了美國第一條橫跨全國的鐵路,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這條鐵路是無法完成的。

這些勞工做最困難做危險的工作,然而他們得到的薪水和白人勞工相比,少了很多。和之前的那些歧視相比,更為制度化的更為正式的歧視是《排華法》的推出,它正式地提出禁止華人的到來。

下面是1882年的一副海報圖,圖中描述的是一個美國人一腳踢開了華人的場景。

這副海報意在傳達了美國人不需要華人勞工。在當時,這張插圖經常被貼在洗衣店傳播,因為當時的華人勞工的打工地經常是洗衣店和餐館。所以它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美國人不使用這些有華人的洗衣店,那華人勞工們就不會再來美國。

《排華法》推出的時候,恰逢中國最艱難的時刻,內戰、饑荒、高額的關稅等是中國人的生活非常艱難。所以很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一帶的,依然決定去美國,尋求一個生存的機會。

當時美國苛刻的排華移民法案與大批湧入美國的中國移民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 。衝突最激烈的地方在當時舊金山附近的天使島,天使島上有一座移民站,想要移民美國的華人,都要在這裡接受『淨化』。

當時中國移民在這個移民站會遭遇到羞辱性的對待,比如會讓他們在公開的場地赤身裸體的接受醫生的檢查。

而且華人在這裡會接受各種嚴苛的提問,這個提問的過程非常的漫長,有的時候是兩三天,有的時候甚至是一周。

有些問題非常簡單,比如只是問問你的名字和家庭,但有些問題卻非常的刁鑽,比如他們甚至會問這些華人的鄰居家養了幾隻雞,然後把答案跟同一批來的同個地區的華人的答案進行比對,如果答案不符,則會被拒絕入境。

即使通過了上述的這些考驗,這些移民者仍然會被關押一段時間。遭遇了這種不公正的對待,很多移民者會感到傷心和憤怒,有些人甚至會在移民站的牆壁上刻詩文來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所有二戰前來到美國的各個國家的移民,都面臨同樣的限制。比如說當時有美國議員提出日裔移民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威脅。當時美國反對外來移民的情緒,是屬於對黃種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恐慌和仇恨的全球性浪潮的一部分。

1921年出版了一本書《有色人種崛起的浪潮》,這本書的觀點是有色人種會因為歐美國家的國門打開而崛起,最終會佔領歐洲和美國。反對浪潮的巔峰是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和日本進入了戰爭狀態。

所有的居住在美國西岸的日裔,被美國政府強制驅趕出加州,被關進了建立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炎熱或者嚴寒地帶的集中營中,一直到到戰爭結束。

面臨這種情況,有的日裔參軍,向美國政府表達自己的忠誠,而有的日裔卻向美國憲法提出挑戰,下圖的這位日裔就是後者。

他在律師的幫助下,一直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這位日裔認為隔離法案並不合法,剝奪了他作為美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最高法院最終駁回了他的起訴,法院表示在戰爭期間,即使是普通的美國公民也要遵從。

在美國的亞裔歷史,不但與美國的歷史相關,與美國社會相關,同時也與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相關。

現今

隨著60年代的公民運動,關於種族主義的一些法律被認為是非法的,詹森總統籤定的新法案廢除了傳統的歷史上的歧視,對新一代的世界移民開放了美國的窗口。

在新法案通過之後,去往美國的移民來源國更加豐富,不僅是像中日這些東亞國家,印度、菲律賓等國的亞裔美國人也在不斷增長,而且一些印度裔的美國人,在美國的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華裔移民,在亞裔移民群體中一直佔據著最大的比例,數據顯示,從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華裔移民每10年就會增長一倍。當今在美國留學的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人數佔據第一,同時中國也是美國投資移民的第一大來源國。

現在美國的華裔群體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這並不能說亞裔移民的前景一片光明,因為亞裔現在面臨的不平等情況依然很多,這種不平等不僅存在於亞裔移民群體的內部,同時還存在於亞裔移民和其他的少數族裔之間。

移民問題一直是中國和美國社會的討論熱點,變幻的國際環境都會影響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生存環境和狀態。當下亞裔美國人面對的歷史和現實,可以啟示我們去認識美國社會對當代移民提供的限制和機會。

《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中,大家將看到更詳細的,關於亞裔移民、美國社會和全球化的歷史。透過移民史的稜鏡,本書也對美國自由、平等等價值的做出了新的理解。

相關焦點

  • 美國史話:19世紀華裔如何爭取公民權利?美國華人生活有多難?
    難道不是上帝創造了我們所有人嗎!!!正義何在!難道你們將我的孩子排斥在校門之外不正是因為她是華人的後裔嗎?"泰普一家最終起訴了舊金山學校董事會,並認為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瑪米雖然是華裔,但是有權享受每一個美國人與生俱來的免費教育。舊金山一名高級法院法官同意了這一說法,但舊金山學校董事會拒絕讓瑪米與白人一起上學,而是在中國城地區建立了一所獨立的華人小學。
  • 在美國投票選總統的華裔
    哪怕是我這樣,和美國人組建家庭、在這邊待了大半輩子的人,也時常能體會到種族差異帶來的無形隔閡。就像水和油,你可以臨時把它們攪勻,但最終還是會分開。作為少數族裔,越不去努力融入,就越容易被這個多元社會所孤立。所以,我一直對各種志願活動非常熱心,也會動員華人朋友一起參與。 2020年,我第七次投票選總統,並首次參與基層投票站工作。我非常不喜歡川普。
  • 紀念|W.S.默溫:做一名美國詩人意味著什麼
    紀念|W.S.默溫:做一名美國詩人意味著什麼 W.S.默溫(William Stanley Merwin),1927年9月30日出生於紐約。他出版了五十多本詩集、譯作和散文。
  •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過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
    關於身份如果有人問起,我會回答我是亞裔美國人,如果繼續追問,我會答是華裔。很少人會回答「華裔美國人」。很少人這麼說,所以我覺得這個詞念起來怪怪的。也很少人會回答「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倒是常用這個詞形容我來著。我和朋友們認為我們是亞裔美國人主要是因為所受的教育。
  • 外媒:美國佛羅裡達大學一名華裔博士生上吊自殺
    中新網6月16日電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14日,美國佛羅裡達大學校警表示,該校一名華裔博士候選人在其工作的校園辦公室內上吊自殺。據報導,死者名為陳慧祥,今年30歲,在佛羅裡達大學高效架構智能設計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他於12日被報告失蹤。
  •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
    華裔在美國的地位到底如何?400萬華裔與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對於在美國的華裔,有人說,華裔的地位還沒有黑人高,有人說,華裔的歡迎程度和印度人相差甚遠,還有人說,華裔正在逐步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社會地位,但是華裔在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生存現狀,值得我們深入了解。
  • 美國華裔兒童為武漢獻愛心
    其中幾個回到學校裡上課的華裔小朋友,竟成了不受歡迎的人,被同學舉報,說他們剛從中國回來,屬於從疫區回來的,應該隔離。雖然他們已經從醫生那裡拿到了檢查單,證明沒有受到病毒感染,仍然面對著很大的壓力。華裔小朋友還常常聽到學校裡其他族裔學生議論「China Virus 」(中國病毒),心裡感到很疑惑。  作為一個教師,王早早聽到小朋友和家長的反應,心裡很不是滋味,總覺得應該做些什麼。
  • 沈雨田:在美國追夢的華裔千禧女孩
    他們的青春都在做什麼?今天,我們就為大家帶來美國華裔「千禧寶貝」沈雨田追逐藝術夢想的故事。沈雨田,一位愛好音樂戲劇表演、夢想在百老匯大放異彩的華裔美國女孩,2000年1月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現就讀於全美專業排名第一的密西根大學音樂舞蹈戲劇學院。沈雨田從小就與藝術結緣。
  • 紀念華裔貢獻 三位華裔發起「美國華裔日」提案
    中新網10月8日電據美國僑報網報導,近日,美國國會第39區眾議員羅伊斯(Ed Royce)協同幾位將在11月中競選連任的加州眾議員與華裔政商界人士舉行了一個小型聚會。除為選舉拉票外,此次活動組織者之一、川普亞太裔顧問委員會委員王湉,席間宣布正在加州提案「美國華裔日」。國會眾議員羅伊斯與加州第38區眾議員阿科斯塔(Dante Acosta)、第36區眾議員拉齊(Tom Lackey)4日晚共同參與了由川普亞太裔委員會委員之一王湉舉辦的與華裔居民溝通的活動。
  • 美國華裔兄弟提訴訟 向選舉人團制度發起挑戰
    此案的原告是兩名華裔兄弟:哥哥劉迎曦,紐約大學MBA畢業,從事金融工作;弟弟劉宇曦,紐約卡多索法學院法學博士,是紐約執照律師。被告是美國國會兩黨領袖4人:麥康納、舒默、萊恩、佩洛西。    早在去年12月14日,劉氏華裔兄弟便向國會兩院這4名兩黨領袖提起訴訟,要求他們在國會採取行動,廢除十八世紀奴隸制時代制定的選舉人團制度,實現「一人一票,每票平等」。
  • 從麥卡錫時代到亞裔崛起:一個華裔作家未完成的美國夢
    這個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高材生流離到美國,但他從不願低下驕傲的頭顱。儘管他不肯讓孩子們學太多中文,但他不忘提醒他們:「在歐洲人赤身裸體地住在洞穴裡時,中國人就已經身披絲綢在大都市裡生活了。」他聲稱亞洲人的顱骨容量比其他種族更大,甚至還翻出《大英百科全書》作為證明。他還要孩子們記住,他們完全有權呆在這個國家,因為連接亞洲和美洲的白令路橋意味著他們是美洲原住民的「遠親」。
  • 美國馬裡蘭大學誕生首位華裔校長
    美國馬裡蘭大學誕生首位華裔校長陸道逵出生於上海;將於11月1日就任
  • 劉亦菲稱自己是亞裔而不是華裔,宣布誓效忠美國,你怎麼看?
    例如,3月10日,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了盛大的全球首映儀式。當天,女主角劉亦菲在紅毯上可謂風光無限,一件閃閃發光的長裙完美地展現了她的身材,披著黑色披肩長發,看上去潔白、美麗、迷人,在眾多外國媒體的直拍下,劉亦菲保持了自己的氣質和自信,綻放了東方女性的無限魅力, 當日,劉亦菲接受《Variety》採訪,當被問及花木蘭的座右銘「忠、勇、真」對她意味著什麼?
  • 美國華裔「香蕉人」的尷尬:中國人不羨慕,美國人卻歧視
    有些人可能對香蕉人這樣的一個稱呼感覺到很陌生,其實曾幾何時,香蕉人不僅不是一個貶義詞,而且還深受歡迎。它指的是那些在國外長大的華人小孩,雖然外表和中國人無異,但內心早已美國化,所謂「外黃內白」。後來這個概念範圍又進一步擴大,不再局限於美國,甚至擴展到整個海外,泛指華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除了外表,他們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已經與外國人無翼。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價值觀,和祖國認同感,已經和我們沒有了什麼關係。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看到外國華裔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認為同樣是黑頭髮,黃皮膚似乎有一種自然的接近。
  • SAT「逆境加分」後,華裔炸鍋了,美國人什麼反應?
    他是對的,但為何華裔和美國人炸鍋了?0 1  「逆境加分」是什麼?adversity score 逆境加分,大學理事會稱之為「劣勢」考量,旨在幫助學校實現學生群體多元化,而不必明確看待種族。0 2  對華人有什麼影響?如下圖一所示,根據美國統計局數據顯示,在1967-2017的50年間亞裔的收入中位數在所有種族中一直是最高的。在2017年,亞裔收入的中位數大約為8萬美金,超出平均數2萬,是白人的1.2倍左右,是黑人的2倍。
  • 美國10大華裔科學家:他們是黃皮膚的美國人,卻不再是中國人
    崔琦: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是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美籍華人科學家。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華裔對美國大選的選擇
    美國華人對此次大選的熱情是空前的。原因有四:中國國勢空前強大,中美關係大勢良好,華裔在美國的社會地位隨之提高;華裔人口增多,入美國籍者大增,逐漸成為不可忽視的票源;近些年來華裔參政有成就,鼓舞了華裔的政治熱情,也增強了各族裔對華裔參政的信任和歡迎程度;美國深陷伊拉克戰爭泥潭和經濟衰退、物價高漲,使華裔和其他族裔一樣,渴望美國政局改變。
  • 美國華裔「吹哨人」:「封口」6周後,她終於吹響了那枚哨子
    當地時間3月11日,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已蔓延至全美41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特區,而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是西雅圖所在的華盛頓州。 如今的事態發展令美國疫情最早吹哨人——西雅圖華裔女醫生Helen Chu及其團隊感到沮喪。因為他們花了無數的時間才得以突破監管機構的繁文縟節,去試圖避免一場可能在華盛頓州爆發,並在許多其他地區蔓延的疫情。
  • 美國匹茲堡興起移民浪潮 華裔高學歷人才扎堆(圖)
    在浙大畢業後,兩人一起前往德國居住了幾年,隨後移居美國。  他們花費了時間與空間,輾轉移居匹茲堡市,成為該市第二大移民群體華裔居民的代表。目前該地區的華裔移民群體僅次於印度裔。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區域在中國出生的居民數量將近6700人,隨後不斷上升。  這3名華裔移民也代表著中國人另一種來匹茲堡定居的方式,這個群體的每個人都受過高等教育。
  • 87年後的今天 亞裔美國人的處境真的變好了?
    依照1913年加州所頒布的《外國人土地法》(一條帶有強烈 「種族主義」 色彩的法律,目的是阻止亞裔「侵佔」白種人的工廠與農場),失去「公民權」意味著失去了你的全部財產與生意。而後,Bagai又接連遭受打擊,在他試圖返回印度的時候,美國政府竟建議他申領英國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