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在美國地位如何?華裔美國人如何挺過了長期制度化的歧視?在21世紀,作為一名華裔美國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李漪蓮,曾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博士學位,現任明尼蘇達大學移民史研究中心主任。
她是美國重要的移民和亞裔美國歷史學家,被評為25位「在學術界和其他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女性」之一。其新書《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以亞裔歷史為切入點,為我們理解美國當今的經濟發展,和未來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方式。
談到亞裔美國史,李漪蓮教授從她的家庭故事開始,講述了亞裔美國人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過程。
以下整理自李漪蓮教授訪談全文
略有刪減
紮根
19世紀中葉,加州發現了金礦,全世界的人蜂擁而至開始淘金,這其中就有李漪蓮高高曾祖父。她的高高曾祖父是否從淘金潮中獲得財富,現在很難確定,但是後來他在紐約唐人街擁有了兩家商鋪,主要跟做跟中國有關的出口貿易。這兩家商鋪是紐約最早的由華人建立的商業機構。
這是她高高曾祖父的身份證件。它是李漪蓮教授在做研究的時候,在美國國家檔案館裡發現的。這是當時政府強制要求他們填寫的一份表格,用來登記你的身份、從事的工作,並且要求兩位白種人來證明資料的真實性。
另外令人驚訝的是,這份檔案全部是用英語來籤署的,可想而知,她的祖輩肯定是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學習語言。李漪蓮的祖輩雖然在美國建立了自己的事業,但是與中國依然保持著緊密的聯繫,祖輩們的妻子和孩子們也留在了中國。
在美國的45年中,李漪蓮的高高曾祖父曾三次回到中國,最後退休的時候,他還是選擇回到家鄉——中國珠三角地區的一個小村莊來頤養天年。
高高曾祖父的人生其實被美國和中國分割開的過程,他將這種模式又傳給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李漪蓮的高曾祖父。高曾祖父延續了他父親的人生模式,把妻子和孩子留在中國,自己遠赴美國繼承事業,並把事業從紐約拓展到了費城。
祖輩連續三代都延續了這種模式,直到李漪蓮曾祖母的父親這一代,才把妻子和孩子都帶往美國定居。在這幾代人生活的歷史時期,美國推出了第一部針對歧視外國人的法案《排華法》。
這個法案禁止所有的勞工來到美國,只允許商人、學生、外交人員來到美國。李漪蓮的家人是屬於商人類別的,所以當他們經過了嚴格的填表流程之後,可以帶著妻子孩子來到美國。李漪蓮的祖母的父親帶著自己的兒子和侄子去了美國,而作為女兒的祖母卻被留在了廣州。
這件事情對於李漪蓮家族來說,一直是一個疑惑——為什麼當時要把她的祖母留在中國。也許是因為當時的法律非常嚴苛,也可能是因為他們認為帶著男孩子去美國更合適。
祖母當時是非常的傷心,她被迫和自己的家庭分離。李漪蓮祖母的經歷,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因為美國當時要求只有教師、學生、旅行者等才能進入美國國境,而19世紀20年代的中國,又很少的女性能參與類似的工作,因此她們進入美國的機會被大大的限制。
這是李漪蓮教授的祖父開的一家餐廳
不過,李漪蓮的祖母后來還是來到了美國,是因為她嫁給了李漪蓮的祖父,她的祖父當時在美國紐約擁有一家餐館。後來二人共同經營餐飲事業,其中有一家餐館的名字叫『新政餐廳』,名字源於羅斯福新政。
20世紀30年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李漪蓮這個家族終於在美國紮根了,他們變成了一個新的群體——華裔美國人。
李漪蓮教授的家族故事,其實也是千千萬萬華裔美國人故事的濃縮,它代表了從中國、日本、菲律賓等國家的亞洲人遷往美國的故事。
1960年,美國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華裔,而現在,超過了百分之六。在老一代的移民和新移民群體中找相似點,並不是那麼容易,媒體也經常討論在這個大時間跨度背景下,新老移民究竟會有哪些相似性,這也是《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這本書想要闡釋的問題。
排斥
這副漫畫,是1881年發表一家舊金山的報紙媒體上的一副漫畫。這副漫畫典型的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對華裔的態度:美國社會認為華裔對他們來說是威脅,不僅是經濟上的威脅,也是種族上的威脅。
下面這張插畫,裡面的女主人公叫阿芳妹,是1834年第一個被帶到美國的華裔女性。我們無從考據,這位女性前往美國是自願的還是被強制帶去的,只能查到她是被兩位美國商人帶到美國的。
這兩位美國商人從中國進口家具等商品然後在美國售賣,他們認為如果把中國女性跟家具等放在一起進行展覽,那麼能吸引更多的客戶來購買商品。
阿芳妹並沒有受到尊重的對待,她像奴隸一樣被限制在房間裡,人們付錢來參觀她。她被要求在房間裡走來走去進行展示,而且她是裹了小腳的,所以行動起來並不是那麼的便利。因此當時的觀眾大都帶著好奇心而不是尊重心去看待阿芳妹的。
其他的到美國的華裔大多是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去的苦力。1869年,他們參與建設了美國第一條橫跨全國的鐵路,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這條鐵路是無法完成的。
這些勞工做最困難做危險的工作,然而他們得到的薪水和白人勞工相比,少了很多。和之前的那些歧視相比,更為制度化的更為正式的歧視是《排華法》的推出,它正式地提出禁止華人的到來。
下面是1882年的一副海報圖,圖中描述的是一個美國人一腳踢開了華人的場景。
這副海報意在傳達了美國人不需要華人勞工。在當時,這張插圖經常被貼在洗衣店傳播,因為當時的華人勞工的打工地經常是洗衣店和餐館。所以它想表達的意思是如果美國人不使用這些有華人的洗衣店,那華人勞工們就不會再來美國。
《排華法》推出的時候,恰逢中國最艱難的時刻,內戰、饑荒、高額的關稅等是中國人的生活非常艱難。所以很多的中國人,尤其是廣東一帶的,依然決定去美國,尋求一個生存的機會。
當時美國苛刻的排華移民法案與大批湧入美國的中國移民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矛盾與衝突 。衝突最激烈的地方在當時舊金山附近的天使島,天使島上有一座移民站,想要移民美國的華人,都要在這裡接受『淨化』。
當時中國移民在這個移民站會遭遇到羞辱性的對待,比如會讓他們在公開的場地赤身裸體的接受醫生的檢查。
而且華人在這裡會接受各種嚴苛的提問,這個提問的過程非常的漫長,有的時候是兩三天,有的時候甚至是一周。
有些問題非常簡單,比如只是問問你的名字和家庭,但有些問題卻非常的刁鑽,比如他們甚至會問這些華人的鄰居家養了幾隻雞,然後把答案跟同一批來的同個地區的華人的答案進行比對,如果答案不符,則會被拒絕入境。
即使通過了上述的這些考驗,這些移民者仍然會被關押一段時間。遭遇了這種不公正的對待,很多移民者會感到傷心和憤怒,有些人甚至會在移民站的牆壁上刻詩文來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
所有二戰前來到美國的各個國家的移民,都面臨同樣的限制。比如說當時有美國議員提出日裔移民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威脅。當時美國反對外來移民的情緒,是屬於對黃種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的恐慌和仇恨的全球性浪潮的一部分。
1921年出版了一本書《有色人種崛起的浪潮》,這本書的觀點是有色人種會因為歐美國家的國門打開而崛起,最終會佔領歐洲和美國。反對浪潮的巔峰是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和日本進入了戰爭狀態。
所有的居住在美國西岸的日裔,被美國政府強制驅趕出加州,被關進了建立在不適合人類居住的炎熱或者嚴寒地帶的集中營中,一直到到戰爭結束。
面臨這種情況,有的日裔參軍,向美國政府表達自己的忠誠,而有的日裔卻向美國憲法提出挑戰,下圖的這位日裔就是後者。
他在律師的幫助下,一直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這位日裔認為隔離法案並不合法,剝奪了他作為美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但是最高法院最終駁回了他的起訴,法院表示在戰爭期間,即使是普通的美國公民也要遵從。
在美國的亞裔歷史,不但與美國的歷史相關,與美國社會相關,同時也與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關係相關。
現今
隨著60年代的公民運動,關於種族主義的一些法律被認為是非法的,詹森總統籤定的新法案廢除了傳統的歷史上的歧視,對新一代的世界移民開放了美國的窗口。
在新法案通過之後,去往美國的移民來源國更加豐富,不僅是像中日這些東亞國家,印度、菲律賓等國的亞裔美國人也在不斷增長,而且一些印度裔的美國人,在美國的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
華裔移民,在亞裔移民群體中一直佔據著最大的比例,數據顯示,從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間,華裔移民每10年就會增長一倍。當今在美國留學的留學生中,中國留學生人數佔據第一,同時中國也是美國投資移民的第一大來源國。
現在美國的華裔群體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是這並不能說亞裔移民的前景一片光明,因為亞裔現在面臨的不平等情況依然很多,這種不平等不僅存在於亞裔移民群體的內部,同時還存在於亞裔移民和其他的少數族裔之間。
移民問題一直是中國和美國社會的討論熱點,變幻的國際環境都會影響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生存環境和狀態。當下亞裔美國人面對的歷史和現實,可以啟示我們去認識美國社會對當代移民提供的限制和機會。
在《亞裔美國的創生:一部歷史》中,大家將看到更詳細的,關於亞裔移民、美國社會和全球化的歷史。透過移民史的稜鏡,本書也對美國自由、平等等價值的做出了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