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麗莎:寫20世紀美國華人傷痛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從《花網》、《內部》、《龍骨》,到備受評論界推崇的回憶錄《在金山上》,以及後來的《雪花與秘扇》,鄺麗莎的故事有一個統一的主角——華人。

「大家總會質疑我的白人長相!」鄺麗莎不記得自己究竟多少次回應這個問題,但是她強調,「我在洛杉磯有400個親戚,最多12個長得像我這樣金髮碧眼,其餘全是華人模樣。」

因為鄧文迪投資,李冰冰、全智賢、鄔君梅主演的第一部女書電影《雪花與秘扇》拍攝,華裔作家鄺麗莎(Lisa See)走進大陸讀者視線。她是一位在美國本土大受讀者追捧、作品多次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的小說家。從《花網》、《內部》、《龍骨》,到備受評論界推崇的回憶錄《在金山上》,以及後來的《雪花與秘扇》,鄺麗莎的故事有一個統一的主角——華人。

「有許多的理由驅使我寫作關於中國的故事。比如個人的興趣,對我的家庭為何還在延續華人的傳統的好奇,還有對自我的探索等等。顯然,擁有一部分華人血統對我影響重大,這一點或許讀者無法理解。」她說。

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鄺麗莎正出發做一次短途旅行。她2005年的作品《上海女孩》今年11月出版了簡體中文版,她說自己「十分榮幸」。這本當年由蘭登書屋推出、連續11周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的小說,封面是兩個月份牌女孩的如花笑靨。

鄺麗莎在旅途中完成了《時代周報》的訪談,又仔細閱讀了兩遍才回復。在這封字斟句酌的回信裡她這樣寫道:「中國太美了!她的文化是如此豐富而深刻,即使是中國人又有多少真正理解?全世界都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我在盡我所能通過故事,而不是學術論文讓世界閱讀中國。通過小說我們觸摸真實的人以及共享的生存環境。通過對中國獨特的描述,我想要找尋普世價值,這是我的興趣所在。」

那麼,《上海女孩》想告訴世界一個怎樣的中國?

月份牌女孩的殘酷現實

時代周報:你為什麼會寫作《上海女孩》這個故事?

鄺麗莎:《上海女孩》是關於兩姐妹的故事。她們(珍珠和梅)在1937年離開上海,通過包辦婚姻到了洛杉磯。許多作家會因為一二件事的驅使寫作一本書,但這一次至少有七點引發了我的寫作。首先我對上世紀30年代的「東方巴黎」上海十分感興趣。它是一個多樣化而摩登的城市,巨大的財富和極端的貧窮在這裡兼容並包。可以說,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見證了這個十裡洋場的聲色犬馬。然後是日本的襲擊。從抗日戰爭到內戰,再到後來解放,可以說從1937年起直到文革結束,上海遭受了巨大的創傷。但是你看,現如今她再一次成了中國最主要的城市之一,或者可以說它已經是世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了。我痴迷於一切未曾改變之前的每一刻。

第二點是我從20多歲起開始收集月份牌,已經很多年了。這些所謂的「美女」,她們為商業藝術家做模特,可以算是摩登上海最摩登的人。可是除了月份牌裡美麗而迷人的生活之外,我更想要發掘這些女人的真實生活。第三點,我想寫寫那些通過包辦婚姻到美國來的華人婦女,我的家族裡就有許多包辦婚姻,我對這些婦女的不幸遭遇有深刻的感觸。第四點是我想通過一個女性的視角寫天使島移民站,那是許多華人移民的必經之地。另外我想寫洛杉磯的「中國城」,那是一個短命的旅遊之地。第六是「坦白運動」,我覺得如果現在不寫—至少還有親歷者活著,我可以採訪—那麼或許我將永遠沒機會寫了。

最後一點關於姐妹親情。在我們有生之年,姐妹關係可以算最長的關係。你的姐妹了解你幾乎全部的生活,她與你同在,支持你,愛你,但同樣也是這個姐妹,清楚知道用什麼方式可以將你一刀斃命。

時代周報:寫作這樣一個具有深刻歷史背景的小說,你具體做了哪些前期的準備?

鄺麗莎:我總是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在真正坐下來寫作前,我會花一段時間想一想這個故事。那麼,五到八年前我有了這個故事的構思,然後做了一點材料的收集,這算是前期的準備嗎?還是我花費完整的兩年用來收集材料算是前期準備?或者更甚,是我整個人生?因為我將我關於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全部所知都投入了小說的創作中。

我的確做了大量研究。針對《上海女孩》,我特地去了一趟中國。同時,我還在天使島未對公眾開放前,就以參與豪華團的方式對這個地方進行了考察。我採訪了家族中的許多人,還有一些家族外但是經歷過天使島問詢的華人;我採訪了在洛杉磯「中國城」內開商店和咖啡店的人,這些老人已經所剩無幾了,大部分我採訪到的人都已經八九十歲,有時我也通過採訪他們的子女了解情況;參閱1978年口述歷史項目,我獲得了關於75位洛杉磯華人移民第一手材料,這些人大部分已經去世,但是這些材料卻告訴我許多細節,所以可以說,許多人將他們一生的故事講給我聽。我記得一位婦女,是中國傳教士孤兒院裡的一個孤兒,步行了1000公裡,只為了躲避日本兵。我用了很多關於這個婦女的真實細節來描寫《上海女孩》中珍珠和梅的經歷。而珍珠和梅通過漁船從香港到美國的故事,來源於我們家族的一位朋友吳太太。

新作的題材有關「大躍進」

時代周報:很少有小說涉及到美國上世紀50年代的「坦白運動」,《上海女孩》中談到了,並且佔了很大篇幅。你為什麼要寫這段歷史?你又如何讓謹慎、小心的華人來談論對他們來說至今仍然避諱的「紙兒子」的身份?

鄺麗莎:始於1956年的「坦白運動」直到1965年才結束,它是美國政府針對非法進入美國的華人所發起的一項運動,這些華人被稱為「紙兒子」。從1882年排華法開始實施到1943年排華法取消,由於美國限制華人入境,華人不得不採取一些非正常的方式移民。有人冒險偷關進入美國,更多人用假身份或購買假證件冒認美國國籍申請入境。1906年的舊金山大地震,火災燒毀了移民局的全部檔案,一些華人趁機冒稱是在美國出生,領得美籍證件。在法官確定了土生兒孫國籍權利之後,又產生另一種冒籍手段。美籍華人從中國探親回來,就向移民局報告生了孩子(通常是男孩)。這樣製造了一個移民空額。幾年後,居美華人可以轉讓或出售這些空額及有關口供資料,讓其他華人冒籍入境。既然是冒籍申請移民,就必須改姓移民紙上的姓,因此出現了所謂的「紙兒子」。

這個運動中,美國政府要求華人「坦白」他們的「紙兒子」身份,並鼓勵人們揭發家族中其他成員的假身份。不僅如此,人們還被要求揭發鄰居、商業聯合會或者其他任何有可能是共產黨的人。作為交換,他們可以獲得一個美國公民的身份。

這個運動至今對許多人而言還很羞恥。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被美國政府懷疑,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曾經「坦白」過。在我採訪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可以在一個家庭裡同時發生,一個人對我說:「很多人自殺了,很多人自殺!我們不願意回憶這些事,因為太痛苦了。」另一人對我說:「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子女知道這段經歷。」然後他補充說:「我們還沒有死,所以我們還不安全!」

時代周報:《上海女孩》結尾,兩姐妹的女兒喬伊離家出走,去了1957年的「紅色中國」。你為什麼做這樣的安排?

鄺麗莎:喬伊是理想化的。那是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她對那裡發生的一切感到興奮。她同時經歷了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她的父親被「坦白運動」的探子認定為「紙兒子」並被指控為共產黨後自殺了。對我而言,她離開那個對其家族如此殘忍的國家,來到與她血緣相親的中國是十分自然的。這是她理想化的一點,而作為一個在洛杉磯出生、長大的幼稚女孩在1957年進入僅僅與她血緣相親的中國,這一點其實更為理想化。對於《上海女孩》,這是一個結局;對我而言,這是另一個開始。

時代周報:這是一個開放的結局,你會寫《上海女孩》的續篇,講講喬伊後來的故事嗎?

鄺麗莎:這正是我剛剛完成的新小說,它的名字叫做《喬伊的夢想》。我說它是另一個開始,因為在《喬伊的夢想》裡,我有機會寫這一段西方社會鮮為人知的中國歷史。喬伊在1957年回到中國,她的母親珍珠為了找尋她,尾隨而至。你肯定清楚,他們回到中國的年代正好是大躍進時期。所以這是一個關於母親和女兒在特殊時期對彼此的所作所為的故事,關於大饑荒(我使用了一部分最近由中國政府公布的關於大饑荒的材料),關於家和家鄉的意念,關於藝術,以及刻板印象、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對那個年代中國的誤解。

不了解華裔作家抄襲,但決不能原諒

時代周報:你筆下的中國,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印象,你是否了解當下的中國?

鄺麗莎:儘管我最近的作品都是歷史小說,我也寫過一些神秘系列小說叫《紅色公主之謎》,它們是發生在1996年到2003年期間的中國故事。中國在這些年裡變化驚人。我將這些謎團比喻為「中國速寫」,這些作品並沒有在中國出版。儘管我儘可能了解歷史和時間的各個細節,關於某某陷入了愛情或者生了孩子這些故事情節,的確出自我的想像。

我了解當下的中國嗎?有人了解嗎?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這也是它生動、有趣的原因之一。

時代周報:據了解,不少北美的華裔作家都寫類似的題材,比如100多年前的華人血淚史。近來中國內地有傳聞,他們中的一些人因為寫作題材相近而互相抄襲,主要是利用將英文小說翻譯成中文到國內發行這樣的方式,比如2009年的張翎作品《金山》和Denise Chong早年的作品《姨太太的孩子》之間就被指出相似的爭議。據你了解,這屬實嗎?

鄺麗莎:事實上在北美並沒有很多華裔作家。我寫這些故事是因為我在寫作關於我們家族的歷史。大部分華人(或者他們的父母)移民到美國更晚一些,對100年前的歷史知之甚少,所以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現象。

很抱歉我沒有聽說過張翎的《金山》。我有一本《姨太太的孩子》,但是說實話我也沒讀過這本書。所以對於這兩本小說之間的抄襲爭議我無法評價。但我要說的是,我目前已經發現三本小說大面積抄襲我的《在金山上》。我樂意嗎?絕對不會!無論任何理由,抄襲是絕不能原諒的行為!任何抄襲他人作品的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

相關焦點

  • 《海外華人寫蘭州國際書法展》亮相美國丹佛
    中新網蘭州1月30日電 (鍾欣)1月下旬,《海外華人寫蘭州國際書法展》活動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大丹佛都會區世紀城(CentennialCity)舉行。  2018年,由蘭州市委宣傳部、中新社甘肅分社共同主辦,面向海外華僑華人、港澳臺同胞、赴外國留學生、國內暫住的華僑華人,徵集到全球華人華僑書法愛好者的百幅書法和繪畫佳品,並評選出了「和蘭州相關」的優秀作品。《海外華人寫蘭州國際書法展》在美國丹佛活動的展覽廳一角。
  • 美國史話:19世紀華裔如何爭取公民權利?美國華人生活有多難?
    184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出現「淘金熱」,當時清朝正處於晚清時期,國家戰火連連,於是從那時候開始,很多清朝人懷著「淘金」的夢想,遠離家鄉,赴美謀生,成了最早一批移民美國的華人。然而,這些華人在美國的生活非常艱難,處處受到排擠。即使如此,少數華人為確保華人在美國的平等利益做了很多努力,甚至影響了19世紀美國的法律。
  • 20世紀初的舊金山黑死病事件:白人的傲慢,華人的災難
    在20世紀初期,被傳播到了美國的舊金山地區,美國政府高度重視這次鼠疫的傳染病,在出現第一位死亡病例之時美國政府便加強對其病症的治療。所以美國這次鼠疫並沒有像先前歐洲鼠疫那樣,把美國鼠疫的死亡率降到了相當低的程度。美國鼠疫後人從這次舊金山的鼠疫中,美國政府對於救治患者的情況就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救治情況如出一轍,這其中有著極為鮮明種族歧視。
  • 回望與自塑:華裔美國作家的小說創作
    在華裔美國文學史上,最先對華人形象進行積極塑造的作家是伊迪絲·伊頓,筆名水仙花。她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有很多白人作家在創作華人故事,但塑造的多是迎合白人讀者閱讀期待的扭曲的華人形象。而水仙花在作品中真實、客觀地描寫了北美華人移民的生活,塑造了許多正面、積極的形象。其短篇小說集《春鬱太太及其他作品》揭開了華裔美國文學的序幕。
  • 大型鐵路華工紀錄片《尋找·道釘記憶》美國首映
    大型鐵路華工紀錄片《尋找·道釘記憶》美國首映 2015-08-23 14:47:44  美國聯邦眾議員趙美心、中國駐洛杉磯副總領事王雷、加州眾議員周本立等兩國政要,中央太平洋鐵路華工後裔代表及南加州著名僑領黃金泉等各界人士出席儀式。  1865年,近12000名華工來到美國,參與了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建設,幫助美國完成了歷史的跨越。但鐵路華工的巨大貢獻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被忽視和埋沒。
  • 19世紀美國人抽大煙所在都有,卻甩鍋給當地的華人
    有意思的是,美國人在那個時期,卻把抽大煙的鍋甩給當地的華人。在資本的邏輯裡,鴉片可以貿易,而林則徐很清楚,鴉片「惟吸食既久,則食必應時,謂之上癮,廢時失業,相依為命。」,「鴉片貿易」,「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這一點,美國人不清楚嗎?
  • 金山路遙:百年華人移民美國史
    唐人街經常遭到洗劫和焚燒,1871年,一夥洛杉磯的白人一夜間殺死20多名華人。  《排華法案》頒布對華人的遷入影響極大,移居美國的華人人數從19世紀70年代高潮的123200人減少到19世紀90年代的14800人。在20世紀30年代減少到不足5000人,達到歷史的最低點。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其宗旨是爭取美國亞裔社群享有自決的權力,口號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紅衛兵黨」在唐人街設立了兩個「為人民服務」的項目,分別是兒童免費早餐和午餐。他們還組織參與了很多為華人爭平等權利、謀福利的請願和運動,如阻止拆除岡州古廟、發放傳單阻止大資本家和開發商拆毀國際旅館、抗議當局關閉華人社區肺醫療中心等等。
  • 為什麼美國社會對華人的歧視依然存在?
    在19世紀中後期,成千上萬的中國勞工跨越太平洋來到加州,建立了美國西部最早的商業性漁場,並把加州大片的沼澤變為可耕種的農田,推動了加州的經濟發展,加州的工廠還招收了大批中國工人,高效地生產了眾多輕工業消費品。很少有美國人知道,151年前,上萬名來自中國的勞工冒著生命危險建設了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的鐵路。
  • 美國華人概況:為美國經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19世紀80年代 的《排華法案》,20世紀30年代前後猖獗一時的種族主義迫害,對不少人是記憶猶新的。如今已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的社會文化面貌有了很大的變化,其少數民族的境況比起半世紀或一世紀以前來也同樣有了很大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就一個現代文明社會來說,仍是很不夠的。美國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少數民族眾多,種族混雜。本文僅就美國華人境況的歷史變遷概括地作一探討。
  • 美國華人博物館大火,在美華人200多年歷史記憶付之一炬
    就在今年除夕的前一晚,位於紐約曼哈頓華人區的美國華人博物館研究中心突發大火,大火燒了一天一夜,熊熊烈火幾乎吞噬了整棟大樓。美國華人博物館是大紐約地區第一個也是唯一專門保留和展現在美華人的歷史、傳統、文化以及豐富經歷的博物館,館藏豐富,是專門展示華裔美國人歷史的博物館,收藏了可追溯到19世紀的近8.5萬件藏品,全方位地講述了中國移民到美國後的奮鬥史。
  • 堂鬥:19-20世紀紐約唐人街的械鬥與火併
    華人移民美國的浪潮始於19世紀40年代,主要是為了躲避戰亂和謀求生計。但是,美國從未真心歡迎這些背井離鄉之人,白人認為他們搶走了自己的工作,官員、法官和警察將他們當做罪犯,將唐人街視為罪惡之淵,政客為撈取政治資本、迎合民粹心理,貶低侮辱華人。最終,美國國會1882年通過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
  • 他寫偷情,寫雞零狗碎,寫半個世紀的美國歷史
    看似寫這麼一個人的生活,家長裡短,雞零狗碎,偷情、通姦等等,其實把美國半個世紀它所經歷的重大問題全部寫出來了,比如麥卡錫主義,1960年代性解放運動,還有後來的越南戰爭、種族衝突危機、阿波羅登月計劃、嬉皮士運動、吸毒、石油危機、中產階級興起、福利社會問題、全球化的問題,不僅僅對美國,對整個世界產生影響和震蕩的事件,都在哈利、兔子一家的故事裡。
  • 在「種族平等」的美國,華人卻被這樣歧視
    現在,這則消息已經引起了美華人的瘋狂轉發,亞裔學生也是備受鼓舞。由於在2015年美國教育部否決了這項對哈佛的投訴,所以這次司法部啟動調查以平亞裔長期以來的不滿,足以可稱之為歷史事件,這一次在美亞裔長年鬥爭的結果令人期待。
  • 在美國爾灣,病毒給華人社區帶來的疏離
    爾灣,一座在旅遊雜誌「全美最適宜居住城市」中排名第二的小城,華人佔總人口比例的12%。而我所在的小區是三年前新建的,居住者大多為新移民,華人佔比高達20%以上。小區裡有一所目前師生近800人的小學,我二年級的女兒和學前班的兒子就在此就讀。
  • 陳星橋:美國的華人佛教與華人眼中的美國(節選)
    對於中國來說,美國剛好在地球的另一端,我們的中午,相當於他們的半夜。雖然兩國遠隔重洋,但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無論是我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還是中美長期冷戰,我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開放,美國因素或隱或顯,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反過來看,中國因素也會對美國產生重要影響。
  • 華人佔比超20%,溫哥華為什麼有這麼多華人?
    整個大溫哥華地區(溫哥華市及其周邊市鎮組成的都市圈)的華裔人口達到了50萬左右,佔總人口逾20%。而大溫地區中的列治文市,華人比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0%。可以說走在街上一眼望去,無時無刻都能看到熟悉的黃種人面孔。
  • 細數華人「混的最好」的十大美國城市
    美國的華裔人口主要來自四個地區,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佔據主導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的華人移民多來自廣東和香港。20世紀50年代,大量中國臺灣民眾移居美國。與此同時,東南亞各國被稱之為「華裔猶太人」的中國血統民眾移民美國後也構成美國華人社區的一部分。
  • 美舊金山展出華人姓氏燈籠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
    ,香港藝術家劉小康以華人姓氏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作品「歲歲平安」揭幕,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及中國農曆新年。中新社記者 劉丹 攝   中新社舊金山1月30日電 (記者 劉丹)1月30日下午,農曆雞年正月初三,美國舊金山市政府廣場,香港藝術家劉小康根據華人姓氏及英文翻譯製作的裝置藝術展覽「歲歲平安」揭幕,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及中國農曆新年。  夜幕降臨,6座4.25米至6米高的巨型花瓶形狀竹製燈籠,與市政府廣場的燈光交相輝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