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裔ABC自述:迷失在兩個身份之間 用中文找到出路

2020-12-1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2月11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3日發表題為《中文學校:ABC成長的煩惱》的署名文章,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新近畢業生林嘉燕講述了自己作為華裔從小在美國學習中文的故事。文章摘編如下:

大學第一堂中文課,老師問了一個讓我念念不忘的問題:「告訴我,華裔在美國受歧視嗎?」

在我們這個都是ABC(即美國出生的華人)學生的課堂上,大家差不多都搖頭否認。

老師笑了,「我知道你們從小就學到美國是個平等的地方。當你是一位學生時這可能是真的,但一到畢業開始工作,你就會發現還是受歧視。所以你必須學中文,以便人家欺負你的時候還有另一半身份可以給你支撐。這樣你才有了一個完整的身份。」

這位老師第一天就敢說這麼嚴肅的話,我們都吃驚了。當時我上大二,感覺老師解釋的情況離我很遙遠。

跟中文的關係一直是我生活中最複雜的關係。我的父母1983年從北京移民到加州灣區,1993年我在加州出生。

我正式學了八年中文,也可以說非正式地在家裡學了二十幾年中文,但每個時段我的情緒都不一樣。

我的第一個中文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起,每天老師都會帶我們讀一篇課文,然後練習寫字。這家學校都是華裔學生,是一個小社交圈,來自不同小學的孩子會形成小團體,我們也會按父母的來源分幫結派。

華裔孩子第一個語言通常是中文,可一旦開始上學說英文,就會把英語當成主要語言。

差不多九歲時,我因為參加課外活動變得忙碌起來,中文學習只好換到周末,每星期天上兩小時課。

那是每一位華裔孩子的恐懼:周日坐在教室裡,想到其他朋友正在家玩,感覺非常難過。而且那時我已經可以通過少年樂隊這類活動認識朋友,中文學校變成了書呆子周末沒事幹才去的地方。

更關鍵的是,我當時認為學中文沒有意義:父母這麼努力移民到美國,想要我在美國成功,為什麼又要讓我倒退學中文呢?

但我仍然先後上了兩個中文學校,其中一個是灣區最認真的中文學校。學校共分十個年級,我小學六年級時進了這裡的七年級中文班,班上有初中生、高中生,還有一位小學三年級的學霸。

在這裡,我們七年級背唐詩,八年級學成語和《論語》,九年級是寫作班,十年級學毛筆字。這些項目其他中文學校都沒有。

然而在年幼的我看來,中國背景對我生活在美國總是弊大於利。13歲時,我徹底放棄了周末中文課。

沒想到幾年後,美國的大學理事會決定創建一個中文的大學入學考試(SAT)和大學預修課程考試(AP)。2008年我上高一,我的高中開始提供中文班。

但我仍然沒有去學,這個新加的中文項目招致了意外的反感。

當時,ABC中只有少部分人參加這個項目,有的華裔想不費力得A才選了這門課——他們以後打算學理科。華裔孩子當時已經有了一個不好的名聲,為了進好大學什麼都願意做。

這一切使我更加拒絕中國文化。而且這時候最大的壓力來自整個華裔學生群體:你的行為越像你的母國,就越受欺負。我們好像爭著誰最「美國化」。

離家上大學讓一切突然安靜了下來。我上的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只在過節時候回家,這讓我終於可以丟下老家的華人圈子,獲得了多年渴望的釋放。

但一年後,我看到了同學寫的一篇發生在上海的短故事,感覺開始發生了變化。故事裡寫道:這是一座急速現代化的都市,混亂中充滿了生機,這裡有摩天大廈和穿著西裝的銀行家,也有民工和藏匿於街景一隅的寺廟。

以前,我從沒有把中文課本裡的中國當成一個立體的地方。可當我從一個外人的角度去看中國,竟發現自己對故事中的繁雜街景和快速現代化很有興趣,不敢相信這跟課本裡描述的是同一個國家。

於是幾天後,我給我媽打了一個電話,「下學期要報名中文課」。

新學期到來,經過一個分班測驗,我被分到大三的華裔班。此時距離我13歲放棄中文,已經間隔了七年。

大二第一天早上,我走進這個中文課教室,每個人都覺得有點奇怪,因為周圍只有ABC。課堂上老師關於我們小時候周末中文課的一席話活躍了氣氛,同學們發現彼此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關係:我們背後都攢了一套共同的中文學習經歷。

大學的課文都是關於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典型文化差異,比如中國人不喜歡欠債,但美國人喜歡用信用卡,感覺信用分數高的人更可靠;或者許多美國人以為唐人街是中國的小模型,但實際上它更類似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

課上討論的話題也很雜,比如:你會按中國的習俗贍養父母,還是分開住?你把成功還是高興作為生活目的?你畢業後想追求什麼事業,父母支持不支持?

設計課程的老師明白,中文在第二代孩子生活中不只是一個語言,它還關係到一個人的身份認同。

一直到今天,我總會想起媽媽說的:「你有一天會感謝我」。曾經我並不理解,但現在終於看清,那些學習給了我一個技能組合,使我全面發展。

我曾經很努力地拒絕中國文化,但長大後投入了中文學習,最後還把專業改成比較文學,研究美國和中國文化。同時我也能理解一些華裔孩子不願把童年浪費在沒興趣的活動上。他們找到了其他愛好,也都沒有錯。華裔想在美國成功、幸福,確實可以一點中文不需要,哪怕它會越來越有用。

我還記得中文班老師說過一句話:「華裔的命運是最複雜的,因為你活著活著會發現,你又不是美國人,又不是中國人。」在這個邏輯下,我們迷失在兩個身份之間,找不到路,而學中文的目的是我們為了救自己。

但我寧肯想,現在把中文學好,我就具備了兩個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只是從美國人的角度去考慮,也從中國人的角度想。之前我很倔強地主張美國價值觀,現在我願意考慮不一樣的想法,至少爭取理解它。

這些收穫我每天都在感謝。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作者(第三排最左)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的中文課上。(圖片來源:美國《紐約時報》網站)

相關焦點

  • 美國華裔學霸戲稱:中文才是我的第二外語
    華裔美國人,這個聽起來很是熟悉親近的群體,卻往往是我們最缺乏了解的,出生在美國並且長大的華人真實的生活情況是怎樣的。他們的身份、教育、朋友圈、語言、經濟、家庭、包括和父母的關係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青年的自述吧!
  • 美國移民不願承認華裔身份 丟棄中文和華人傳統
    老丁認為,華人都很勤儉、很善於理財和攢錢,一些收入遠比華人要高的美國人一輩子都住著租來的房子,而華人卻往往在奮鬥幾年或十幾年後就住上了屬於自己的獨立屋。據統計,華裔是美國擁有住房比率最高的族裔,也是就業率最高的一族。  「在美國就是這樣,想幹就有活,爭取就有機會。」
  • 小時候堅定拒絕中文學習的ABC,長大後感謝媽媽強迫她學中文
    比方說,如果你拍照時候用手指做一個V字形,或者梳兩個辮子上學,其他的孩子就會笑話你。(初中七年級的時候,我跟媽媽到中國旅遊,剪了一個當時在亞洲很流行的髮型,我回家哭了,因為怕被其他同學欺負,那整個學期都把頭髮梳成辮子以免人家看見)我們好像爭著誰最「美國化」。回頭看,當時有很大的誤解,因為華裔孩子學中文實際上也是很不容易的,考過AP考試應該表揚才對,而不是看不起。
  • 華裔美國申辦身份證籤中文名遭拒 必須籤英文!
    海外網4月17日電 日前,有華裔民眾前往美國加州車管局申辦身份證,被要求籤字一欄必須籤英文,對此大為不滿。14日,加州車管局表示按法規需證人陪同,即可在身份證或駕照申請書上使用中文籤名。
  • 徵服歐美文壇的80後華裔女作家《無聲告白》中文版面世
    橫掃歐美所有榜單,成為真正躋身美國主流文壇的華裔作家事實上,近年來,儘管如嚴歌苓、哈金等華裔作家在歐美文壇屢有斬獲,但真正做到「融入」美國文壇,仍然極其困難。早年的華裔作家剛移民美國,遭遇文化隔閡之外,還遇到了語言的難題,無法用英文流暢寫作可能是當時最大的困境。
  • 美國教育專家:華裔二代學中文貴在堅持
    許雅寧(講話者)指出,華裔二代學習中文,貴在堅持。(美國《世界日報》/記者陳小寧 攝 )   中國僑網6月11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許雅寧,當地時間9日於該校舉辦「培養雙語兒童」講座,指出不少華裔家長對在英語環境成長的孩子學習中文有誤解,易急於求成。
  • 《喜福會》告訴你,美國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是如何重新構建的?
    自出版以來,美國著名華裔作家譚恩美的小說《喜福會》便引起了評論界的廣泛關注。小說通過講述美國出生的女兒與其移民母親之間衝突與和諧的故事,探究了華裔移民第二代的身份危機與重建的主題。作為華裔移民第二代,小說中的女兒們雖然生就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但其思想行為已經完全美國化了。
  •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華裔,過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 ?
    關於身份如果有人問起,我會回答我是亞裔美國人,如果繼續追問,我會答是華裔。很少人會回答「華裔美國人」。很少人這麼說,所以我覺得這個詞念起來怪怪的。也很少人會回答「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倒是常用這個詞形容我來著。我和朋友們認為我們是亞裔美國人主要是因為所受的教育。
  • 從麥卡錫時代到亞裔崛起:一個華裔作家未完成的美國夢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1952年,謝漢蘭(Helen Zia)出生在一個不能隨便說中文的家庭。對她那生長在戰亂年代的父母來說,美國新澤西州的小城紐瓦克似乎終於帶來了安寧和穩定,但麥卡錫主義的陰雲和由來已久的排華氛圍仍讓他們不得不保持警惕。謝漢蘭的父親禁止妻子用中文對孩子們說話,以免惹上麻煩。當他們全家出門購物或吃飯時,常會引起旁人的圍觀,仿佛是馬戲團裡的珍禽異獸。
  • 「我是誰」身份認同中掙扎 美華人著書畫說ABC心路(組圖)
    中新網12月1日電據美國《世界周刊》報導,美國36歲的華裔漫畫家楊謹倫,一手執教鞭,一手拿畫筆,以描畫在美國出生的華裔青少年成長之痛的自傳體繪畫小說《美生華人》(AmericanBornChinese)成名,書中借美國版《西遊記》訴說華人移民及其下一代的困境,描述ABC在華人傳統文化與美國社會之間的衝突
  • 歐陽靖《abc》
    專輯名稱:abc歌手姓名:Jin/歐陽靖唱片公司:Raptivism另外《Speak Can't Read》則自嘲了自己會聽會講就是不會看中文!整張專輯的節奏都很輕鬆,很生活化,聽了令人感覺爽快!但是歐陽靖所寫的第一首單曲《學中文》(Learn Chinese)不僅強調自己身為華裔的種族特色,而且公開以自己的文化背景為豪。歐陽靖在他寫的歌中唱道:「每次讓他們騷擾到我要爆炸/火車本來就應該給我們免費乘坐/現在的鐵路當初不就是靠我們建的?」 歐陽靖表示:「我不是要說華人比黑人、拉丁人、猶太人受到更多歧視,我只想說出每天所碰到的異族成見。
  • 華裔作家的困惑:應該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
    用中文,還是用英語寫作?這是今日中國作家必須面對的選擇嗎?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引燃了世界對中國主題英語小說的巨大興趣,並使得多位以英語寫作的中國作家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功。比起絕大多數用中文寫作,再將作品交由譯者翻譯的作家們來說,少數英文原創作家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得到了海外市場更多的承認。
  • 兩代人之間的對話 -華裔青年成長的煩惱
    上帝讓我們從佳信成長的經歷中,看到了亞裔第一代移民孩子(特別是男孩)存在的一些共同問題和需要。 上星期六,一月三十日晚,借用馬裡蘭中華聖經教會,佳信基金舉辦了第一個社區服務活動,」兩代人之間的對話」座談會。我們邀請了第一代移民父母及孩子的代表,一起探討一些鮮為討論的話題:社會對華裔孩子的偏見,華裔孩子對自己身份認同的迷茫,以及華裔家庭中親子之間的關係問題。
  • 港媒:語言戰——美國如何迷失於中文翻譯
    香港《南華早報》10月24日文章,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升級,兩國鷹派都認同一件事:美國對中國的了解迷失於翻譯中。雙方互指對方濫用或不當使用模稜兩可的中文。一些北京官員指責美國有人操縱中文意思的細微差別,影響美國公眾輿論和決策以推進美國利益。美國鷹派則更苛刻地把中國人用於溝通的言辭與取代美國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密謀聯繫起來。
  • 谷歌前女工程師自述:在亞裔美國人的身份下長大是種怎樣的體驗
    谷歌前女工程師自述:在亞裔美國人的身份下長大是種怎樣的體驗 2020-01-25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史丹福大學華裔學生用藝術探討身份認同
    中國僑網11月15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你不要穿黃色衣服,因為這會負面地顯現東亞人的膚色。」童年時母親提出的這個建議,一直記在史丹福大學華裔學生楊馥儀(Jessica Yeung)的心裡。不過,在史丹福大學近日舉辦的「逆轉:第六屆本科生評審年度展覽」上,她則希望通過藝術作品展示她對自我身份的認同。這張名叫「你不能穿黃色?」(You can't wear yellow?)的作品,是楊馥儀在2018年秋天製作了一系列名叫「對身份和自我的探索」(An Exploration of Identity and the Self)的自我肖像攝影作品之一。
  • 一個美國華裔家的娃真實體驗一家中文網課後,徹底驚呆了......
    撰寫 Xin| 排版 Kevin| 校對 Mary海外華人總是屬於最重視教育的群體,無論是去了哪個國家,然而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對比起希望「洗掉」自己華裔身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老一代華裔移民來說
  • 一個美國華裔家的娃真實體驗一家中文網課後,徹底驚呆了.....
    撰寫 Xin| 排版 Kevin| 校對 Mary海外華人總是屬於最重視教育的群體,無論是去了哪個國家,然而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對比起希望「洗掉」自己華裔身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老一代華裔移民來說
  • 美國爾灣市政府提供中文信息服務 服務華裔居民
    爾灣警局亞裔警員便民信息臺(僑報記者尚穎攝)海外網12月29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導,隨著爾灣的中國移民人口的快速增長,爾灣市政府的官方網站上已經有了中文信息服務,爾灣市警局也招收會講中文的警員,或者提供中文翻譯、中文信息等服務。
  • 美國大學理事會專家就AP中文考試與華裔交流
    華聲報巴沙迪那消息:即將於2006年開設的中文大學先修課程(AP)是許多華裔關心的議題。美國大學理事會顧問齊德立與美國大學理事會中文AP考試發展委員會主席白建華日前針對AP中文考試範圍、師資培訓等議題,與華裔人士進行了交流。  白建華表示,目前AP中文課程已進入發展試題階段,預計2006年5月可完成第一套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