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9月3日電(通訊員 馬姚姚 攝影 李丹) 9月1日晚,清華大學第35期團校師生與部分水利系退休教師共聚一堂,線上線下聯動,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回信精神。曾參與密雲水庫建設的水利系退休教師王君連(1954屆校友)、張超(1960屆校友),校團委書記張婷,離退休處副處長袁麗麗,水利系退休教師沈言琍,校團委黨支部全體教師以及第35期暑期團校全體學員參加此次學習活動。校團委書記張婷主持會議。
會上,大家一同學習了總書記回信全文,並就回信精神和密雲水庫建設歷史展開熱烈的討論交流。
暑期團校部分師生與老教師合影
今年是密雲水庫建成60周年。1958年,受周恩來總理委託,清華大學與水利電力部合作成立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時任清華水利系教授張光鬥任院長兼總工程師,負責密雲水庫設計。在他與眾多教師的帶領下,1958屆水利系畢業生聯合其他年級學生骨幹「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完成了水庫整體的規劃設計。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20餘萬軍民夜以繼日地奮戰在建設一線,憑藉著人力與土法,一年攔洪,兩年建庫,為密雲水庫落成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
60多年前的工業機械化水平遠不及當下,20萬人用雙手和推車跬步相積搭建起了密雲水庫。回憶起當時的設計細節,水利系退休教師王君連說:「我們當時只能住在地窩子裡。冬天燒煤要花很長時間,白天也忙著顧不上,晚上就只能穿著皮帽子、毛衣毛褲、大衣睡覺。」
密雲水庫建造參與者、清華大學水利系退休教師王君連發言
水利系退休教師張超認為,時隔半個多世紀,再去回憶當時的那段艱苦歲月,意義不在於重複苦難,而在於精神傳承。「只有畢業設計『真刀真槍幹』,才能有生產責任感。毛主席曾說『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沒有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都會失去分量。」他說。
密雲水庫建造參與者、清華大學水利系退休教師張超發言
將社會實踐與理論學習、勞動教育結合一直是清華的傳統。今年清華大學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主題是「青春報家國,奮進正當時」。清華大學校團委書記張婷表示:「青年一代清華學子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更應該傳承國家精神、清華精神,將所擔負的使命落實到實踐中。」
老一輩水利人「真刀真槍」做畢業設計,新一代水利學子也正在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開拓海外實踐,引領成才報國。水利系團委書記向致謙分享了院系目前社會實踐工作開展情況,在多年的推動堅持下,水利系已經形成了「大一進行專業認知,大二參與行業調研,大三引領品牌項目,大四和研究生指導實踐」的寒暑假實踐模式格局。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團委書記韓昊慶介紹了「鄉村振興工作站」項目和貫穿其中的勞動教育精神的傳承。「工作站積極推動建築學院學生將畢業設計與鄉村服務相結合,鍛鍊同學們的真功夫,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責任感。未來工作站還將建設勞動教育服務平臺,進一步健全評價制度,成為學生了解國情鄉情的重要場所。」
除了現場參與交流的團校師生外,還有不少師生通過在分會場或遠程觀看直播的形式,共同參與了此次學習活動。活動結束後,暑期團校成員紛紛發表學習感悟。
第35期暑期團校師生共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
社科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劉充:
我是密雲人,身邊有很多親友奮戰在守護密雲水庫一線,從小就在水庫周邊積極組織和參與環保社會實踐。可以說,密雲水庫讓我在進入清華前就與60年前的學長學姐們結下了緣分。清華人和密雲人的雙重身份告訴我,要格外珍惜60年來的建設成果和守護成果,像做畢業設計一樣踐行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的理念!
電機系2017級本科生趙博元:
鴻泥雪爪,歲月無聲。60年前,水利系的學長們篳路藍縷,共同完成了密雲水庫的設計任務。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雲水庫的鄉親們回信精神,切實感受到了流淌在清華人血脈中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不懼艱險、勇挑重擔的精神。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我也將積極發揮自己專業所長,用愛發電,用心築夢,繼續與電機系同學發起的公益實踐項目「夢之網」的團隊夥伴們一道,為偏遠地區小學搭建光伏微電網,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真正把專業學習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經管學院2017級本科生冉詩睿:
習總書記的回信讓我欽佩於密雲水庫的長遠設計,幾位老師的發言更讓我深切領悟到「勞動」與「教育」的辯證關係。今年暑假,經管學院的「清春聯播」支隊在吉林、黑龍江、北京和陝西四地進行助農直播,得到《人民日報》的報導,為學院踐行勞動教育打開了新思路。作為經管學院團委負責實踐工作的副書記,如何幫助支隊做好實踐總結工作、擴大實踐影響力,引導更多的同學為祖國發展作貢獻,是我需要進一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計算機系2017級本科生趙博文:
在物資匱乏、技術落後的年代,前輩們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奇蹟。60年後,在科技迅猛發展、國家繁榮富強的今天,面對產業界的諸多艱難挑戰,我們是否還能夠將密雲水庫建設的精神遷移到當今的科研攻關工作當中,是否還能滿懷勇氣,用艱苦奮鬥的精神在『卡脖子』的領域中不斷鑽研並取得突破?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清華人深入思考的問題。
水利系2017級本科生王東民:
從進入清華水利系學習開始,我不斷聽到關於密雲水庫的「傳奇」,而今天終於有幸見到了這個「傳奇」的兩位締造者。在談及密雲水庫時,張超學長和王君連學長的聲音都更加洪亮,讓我仿佛能直接看到這兩位老水利建設者深藏內心的自豪。兩位老人談到的那些有趣的小故事已經成了難以複製的經歷,工程建設時那些難啃的「硬骨頭」更是鑄就了清華水利人的風骨。願兩位老人身體健康,願新一代清華水利人豪邁接過清華水利、中國水利的大旗!
供稿:校團委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