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早就打破氏姓之貴賤,人皆慎名,生而有姓氏。而在日本,歷來嚴種姓之別,因此姓氏往往必須由天皇賞賜,朝廷不時加以甄別,以防一般百姓冒姓。
在幕府時代,即武家時期,武士有「苗字帶刀」的特權,所謂的「苗字」就是擁有姓名權,日語詞彙「苗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姓」;而「帶刀」就是眾所周知的日本武士「佩戴雙刀」的特權(喪失武士身份的浪人只能帶一把長刀,地痞流氓有時也帶一把刀而無人敢過問)。
因此明治維新以前的一般日本老百姓如農民從來無姓,也無名,縱然有名也是「諢名」一類的東西,或僅以兄弟排行相稱,如太郎、二郎、三郎……一男、二男、三男等等。
明治以後何以突然允許一般百姓擁有姓氏?日本的一般民眾是在進入明治以後,才有姓名權。何以會有如此變化呢?
首先日本新政府立志改革,建設「文明開化」的近代國家,宣布「萬民平等」以樹立日本人的自立精神,此福澤諭吉等所謂「一人獨立則一國獨立」,老百姓連姓名都沒有就更別談什麼「文明開化」!
其次1869年以後將軍、大名「版籍奉還」,於是土地、人口管理一律收歸明治政府,名義上屬於天皇。但明治新政府在課稅徵役時發現,許多日本人無名無姓,管理起來很麻煩。為了方便戶籍管理和激勵國民,明治政府便於1870年決定,一般老百姓可以擁有姓氏權,可以給自己取姓。
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日本農工商已經奴化,加之習以為常,或是不識字不會取的緣故,竟然響應號召的人並不太多。於是,明治政府不得不於1875年再次下令,要求「凡國民必須有姓氏」,沒有姓的則給他起名起姓,否則受罰。這樣一來普通老百姓才急急忙忙請人取姓,才開始有了姓氏,不過是非常古怪的姓,如田中、田邊、犬養之類。
從日本人的姓氏可以透視日本社會文化。
明治以後日本人古怪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呢?由於許多無姓的農民沒有也無權讀書識字,一時也想不出合適的來,隨便就取一個,或者請識文斷字的人給幫忙取一個,一般是請和尚、戶籍人員等,而這些原先有姓名特權的人由於心理多少有些不平衡,更可能是由於戶籍管理官員在登記戶口姓名時技窮而信口開河,下面這些日本農民的姓氏取的很是隨意。
例如,住家的周圍是稻田的農民就根據「田」的特徵讓他們姓田中、田邊、藤田、吉田,或野中、藤野什麼的;家住河邊的就讓他姓河邊、河本、渡邊,或川上、川口、川端、川崎等;如果住在山腳下,戶籍官就會建議說:「你就姓山本吧」。如此,山上、山中、山下、山口,不一而足。
再如今日本人中姓「松下」、「松本」的,他祖上老家的房子肯定是在一棵大松樹下;
此外,竹本、竹下、竹內、竹中、多木、芝木等也是順此理來命姓的。
從日本人以上姓氏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祖先大多來自農村。
而擁有以下姓氏的日本人,如:東條、南條、北條、九條、十三條等姓,一看也就知道他們的祖先則可能是城市居民(町人),住在或東或西、或南或北的某條(如九、十三條)街上。以居住地為姓氏的古樸方式在中國古代也很流行。
其次是以職業為姓氏。日本人姓「犬養」的,按漢語的意思似乎他們的家族都是「狗養的」,非常的粗俗,為何以此為姓?實際上,「犬養」、「豬飼」姓的祖先可能是養狗、飼豬的。不過,也可能是「犬養」家的先祖本無姓氏,來登記戶口的時候又沒有帶禮物孝敬管理戶籍官員,讓他起一個好聽的姓,戶籍官因此不喜歡他,心理罵他「狗養的」,欺負他沒文化,便在戶籍上也填寫上「犬養」二字。再如「豬口」姓、「豬股」姓、「御手洗」(即廁所的意思)姓等,大概同出一路。在古代社會,為了避免災難往往故意起一個骯髒的名字,這在日本(尤其阿伊努人中)和中國人都有此習慣,但取姓也如此,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如「八月一日」、「四月一日」,我們只能做這樣的推測,可能是小百姓登記戶籍時,報出生日後,因為沒有姓氏,戶籍官就順便把他的生日作為姓氏了;
而「十七女十四男」、「數十萬人」等就無法想像了。硬要加以推測只能是如此,該農民在報人口時,因他家有人「十七女十四男」,此人口數便陰差陽錯地成為他家的姓氏。「數十萬人」的姓氏如何產生就讓讀者自己想像了。
據說日本人的姓氏超過了12萬個。日本人的姓一般由一至五個字組成,其中以複姓(兩個字)居多,字數最少的如「一」和「乙」;最多的達7個字,甚至12個字,如「大身狹屯倉田部」,「藤木太郎喜佑之衛門將時能」和「籠谷懿俯舍仰隸裡小也弘光」。
日本的三大姓是「鈴木」、「佐藤」、「田中」,一如中國的李、王、張。姓「田中」的之所以多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姓的農民多的緣故。
(摘自《日本新華僑報》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