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的結構想必大家已經很了解,除了車架之外,其實最主要的就是剎車系統和傳動系統。那麼,下面我們就通過喜德盛環湖賽紀念版公路車來認識一下傳動系統。
傳動系統包括:大盤、鏈條、變速把手、前變速器、後變速器、飛輪、花鼓以及變速線。
傳動系統各部位的功能
大盤分為單盤,兩盤與三盤,這與車種的選擇及變速器的搭配有關。以公路車來說,通常使用的為2盤,而山地車則為單盤或三盤。不同的大盤尺寸是為了讓自行車能適應不一樣的地形。越多的盤數,表示面對不同地形所能搭配的齒比選擇可以更多元,所以山地車會選擇三盤這樣的搭配是以為在爬坡時可以更輕鬆,而在平路時卻又可以有一定的速度。基本上對大盤的主要認知是:
越大的大齒盤踩踏感越重,但速度較快;越小的小齒盤踩踏感越輕,但速度較慢。
經由腳踩踏帶動大盤,透過與齒盤、飛輪的尺目相配合,將力量傳遞帶至花鼓,近二年帶動輪子使自行車得以前進。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變速把手大致可分為4種:
1.旋轉式變速把手(Twist Shifter):在單價比較不高的車種上,如摺疊車、淑女車、童車等。
2.指撥式變速把手(Trigger Shifter):又稱為按壓式變速把手,每個品牌的按壓方式都不同,有Push-Push、Push-Pull 跟 2-Way release 三種方式。
3.彎把變速把手(Dual Control Lever):公路車剎變把,細分可分為:機械變速把手、油壓剎車機械變速把手、電子變速把手、油壓剎車電子變速把手。
4.尾塞式變速把手(Bar-end Shifter):安裝在手把的尾端即可,現在除了鐵三車及TT車,像是旅行車或是雪地車這類長時間在外、需要方便變速的車種也有安裝此類變速把手。
前變速器,負責控制大盤在大齒片或小齒片。依據車架的類型不同,分為 Dual Pull 及 Down Pull 兩種拉線方式。前變速器的作動原理:拉線帶動四連杆的移動達到變速的效果。
後變速器一句不同的規格,有著不用的齒容量及能支援的最大齒數。後變速器的佐棟原理同前變速器:拉線帶動四連杆的移動達到變速的效果。
飛輪也就是大家所謂的變速基準,因為速別就是一句總共有幾種搭配的選擇。也因為大家通常會問,這是11速還是10速。這是因為前面的大盤大家選擇的盤數不一定是相同的,因此騎友們通常是以飛輪有幾盤來判斷這是幾速的車。越小的小吃篇踩踏起來越重,但速度較快,較適合高速騎乘。越大的大齒片踩踏起來越輕,但速度較慢,較適合爬坡。
花鼓是輪圈的軸心,安裝上飛輪後透過鏈條帶動軸心旋轉,達到前進的目的。公路車的花鼓及山地車的花鼓總高度不同。
變速線就是連結變速把手與前變速器的橋梁,好的線材會讓變速手感更順滑,因而變速更順暢!一般來說,線的材質有鍍鋅線&白鐵。依據不同的變速線等級及不同的表面處理,會讓線的本體有著不一樣的光滑程度。
【本文部分節選自 自行車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