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皆有度,過則害之

2021-01-07 禪說國學

古語有云:聰明者,戒太察;剛強者,戒太暴。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人要戒太過於明察,過於明察,人多不喜歡接近;剛強人要戒除過於粗暴,過於剛暴,人多有畏懼之心。難得糊塗。

孔子東遊,來到一個地方感覺腹中飢餓,就對弟子顏回說:「前面有一家飯館,你去討點飯來。」顏回就去飯館,說明來意。

那飯館的主人說:「要飯吃可以啊,不過我有個要求。」顏回忙道:「什麼要求?」主人回答:「我寫一字,你若認識,我就請你們師徒吃飯,若不認識亂棍打出。」

顏回微微一笑:「主人家,我雖不才,可我也跟師傅多年。不說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難?」

主人也微微一笑,說道:「先別誇口,認完再說。」說罷拿筆寫了一「真」字。顏回哈哈大笑,說道:「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顏回無能了,我以為是什麼難認之字,此字我顏回五歲就認識。」

主人微笑問:「此為何字?」顏回回答說:「是認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聲:「哼,無知之徒競敢冒充孔老夫子門生,來人,亂棍打出。」顏回很無奈,只得回來見老師,說了經過。

孔老夫子聽後微微一笑:「看來他是要為師前去不可。」說罷來到店前,說明來意。那店主一樣寫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道:「果是夫子來到,請。」就這樣吃完喝完不出一文錢走了。

顏回迷惑不解,就問孔子:「老師,你不是教我們那字念『真』嗎?什麼時候變『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時候的事是認不得『真』啊!」

孔子在現實的生活中都有「認不得『真』字」的「直八」故事。看來人生一世,聰明也好,糊塗也好,都是輪迴的一個反映。鄭板橋先生的「難得糊塗」更是把這層意思推到了極點,難得糊塗,更是對人生的一種深刻認識。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能清楚地說明「有中無,無中有」,如果不想丟棄有,就得無,同樣得無也就是得有。想兩者都有的話,看來還是平衡最好。從現實生活中說,有多少人凡事做絕?聰明人都會留有餘地。

東方朔在《客難》詩云:「禮儀之不衍,何恤人之言。故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避纊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對別人要求太嚴了,自己就會沒有夥伴。這正是古人眼中與人相處的「中道」。水清當然好,不過水太清則會無魚,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

最清的水因為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生存,也沒有任何隱蔽,魚就無法存活。這也引喻於現實社會,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了。

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善惡,那當然是好的,但過分地明察秋亳,對別人要求太過於苛刻,就變成對人責備求全的嚴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又有誰能受得了並與你為伍呢?

人是沒有十全十美的,也不能完全無過。每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點或缺陷。你自己都並非十全十美,卻希望別人十全十美,這是一種心理很不成熟的表現。

所以,做人不能太過嚴苛,對於小的弱點過失,應該要包容和諒解,並儘量欣賞、鼓勵別人的優點,包容、原諒他人無心或情有可原的小過失,這才是處世待人之道。否則,沒有人願意親近你,使自己落得孤獨無依,自身陷入孤立無援之境,那也是咎由自取。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朋友,有了朋友,你就會覺得天闊地寬,而寬厚是交的朋友的基礎。如果對人要求盡善盡美,則根本不會有朋友遇到困難找不到朋友幫忙,有了煩惱也找不到朋友訴說,感到幸福的時候也找不到朋友分享。

要知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糊塗一點可能會使事情容易辦好,如果事事都認真,那麼人都沒法活了。

聰明的人不要對別人過於明察,而剛強的人對別人則不要過於粗暴,否則,人就會有畏懼之心,甚至做出不好的事情。

人與人之間,更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做人要明理,明理就要先懂得彼此之間的分寸。因為理是規則,應該連接在一起,是保持雙軌運行的;人我之間應該保持多少間距,彼此都要有分寸。

什麼事都要有度。聰明的人不能對人太苛刻,剛強的人不能對人太粗暴,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善果。

相關焦點

  • 凡事皆有度,無度則有毒
    就是說,太過密集的關係,反而會招致不好的結果,你對你的朋友過度的好,可能會越來越疏遠。可能因為這個社會人情淡漠,所以你更加格外珍惜你的朋友。但凡事要有度,凡度必有寸。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非愛行為」,一種以愛為名的行為。
  • 一切皆有定數,凡事不可強求!
    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一切都是因果,一切皆有定數,該我們遇見的人,一定會遇見,該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一定會發生,我們都躲不過,也逃不了。面對命運的安排,面對自己的因果,面對人生的定數,我們要學會接受這一切,更要學會用最好的姿態,去應對這一切。
  • 凡事要有度,物極必反!(深度好文)
    人生,講求一個度字,物極必反,水滿則溢,凡事須有度,過猶而不及。 做人要大度,做事要適度;內心要有溫度,眼界要有寬度;目標要有高度,努力要有長度。 刻意追求完美,人累己累;急功近利,欲速則不達。萬事萬物,皆有分寸,把握好分寸,方能運籌帷幄,恰到好處,事半功倍。
  • 凡事要有度,要適可而止過猶則不及
    只有懷平常人之心,不應過於貪慾;凡事要有度,不該自己的東西不要強求自己去拿。平己心,常懷仁愛之心,能做到如此,才能克制欲望的紛擾,排除物慾的雜念,心胸坦蕩地面對未來的生活。很多人總是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並不適合自己的東西上,過度的追求並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只會適得其反將自己拖進深淵。自信過度,可能變得自負;善良過度,就會使惡人變得更加邪惡。
  • 非常傷感的朋友圈句子,凡事皆有極複雜之時,拆得開的,便是智者
    3.幸福有雙翅膀,要把它系住,難中至難。而我的幸福就是空中的風箏,只是那風箏線不在我手中。4.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勇者;凡事皆有極複雜之時,拆得開的,便是智者;凡事皆有極關鍵之時,抓得住的,便是明者;凡事皆有極矛盾之時,看得透的,便是悟者;凡事皆有極重大之時,沉得住的,便是靜者;凡事皆有極寂寞之時,耐得住的,便是逸者。
  • 凡事不能太過,過猶不及
    人生在世,都希望自己能擁有完美人生,也希望自己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完美,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美是可以實現的,只要我們能「止於至善」,凡事不要做過頭,要懂得適可而止,掌握好一個「度」,完美就自然而然實現了。
  • 菜根譚:凡事有度,才是大智慧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這句話意思就是說:那些可口的美味佳餚都是容易傷害腸胃的毒藥,如果只吃五分飽,就不會受到傷害;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情,都是導致身敗名裂的媒介,只享受五分,便不至於事後悔恨。
  • 喬家大院被摘5A: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曾經熱播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喬家大院》等影視劇,也使得喬家大院名聲大噪,遊客紛至沓來,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在第五屆中國(安徽)旅遊品牌節上,喬家大院還榮膺過向遊客推薦的全國十大5A景區品牌榮譽稱號。如今這樣一個標誌性的景點被直接「摘牌」,引發了公眾和諸多媒體的熱議。5A級旅遊景區好不好,值不值得去,大家心中都有一桿秤。
  • 凡事有度,任何事情都可以做,除了不可控危害
    正因此,我們之間總會有無數的爭吵不快。凡事有度,任何事情都可以做,當然,要除了那些違法犯罪,會產生不可控危害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殺人放火、吸毒、賭博等等。這裡的度,包括兩個方面:一、危害可控與否。比如我決定減脂減重,每天運動加控制飲食,但是每天下午總要來些小點心,這是每天最期待最有快感的一件事了。當然,我會控制數量,控制種類,吃的有度。隨時告訴自己:凡事有度,一切皆可以做。
  • 王陽明:人到中年,要明白「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
    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王陽明的成為聖人之前,也曾感嘆過: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人生哪能皆完滿,凡事但求半稱心一、有忙有閒,才是生活在這個快節拍的時期,每個人幾多幾少都有些焦慮
  • 講幾個笑話/「凡事都有個度」的精準控制/自然界本身就有「度」
    2、「凡事都有個度」的精準控制。 他們把這種令人窒息的控制稱之為「凡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胖不能太瘦,不能不玩玩具也不能玩很多玩具,不能不體育鍛鍊但是也不能讓體育鍛鍊影響學習啊。看似很為孩子著想,實質上是基於成人意志而不考慮孩子感受的精準控制。
  • 歷史文化源流丨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敢於直面問題、勇於修正錯誤,是我們黨的顯著特點和優勢。———7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 「販賣溫柔」的治癒系QQ短句:凡事皆有終,而我愛你不止三千遍
    「販賣溫柔」的治癒系QQ短句:凡事皆有終,而我愛你不止三千遍 凡事皆有終,而我愛你不止三千遍。
  • 人生有度,三思而行,痛而莫恨
    人活一世,萬事講究一個「度」字。常言道: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其中之度,即是分寸。世間萬物,皆有分寸。比如月有陰晴圓缺,四季規律輪迴,如此分寸,恰到好處。所以做人,更應該懂得分寸。與人交談,要有一定的技巧,萬萬不可把直爽當作口無遮攔的藉口。別拿性子直、說話直、為理由當眾揭他人傷疤,揭他人之短。不分場合,不顧他人感受的說話方式,最容易讓別人難以下臺,長期以往,必遭人恨。所以,說話一定要有分寸。
  • 「天使掉落人間」的溫柔說說:凡事皆有終,而我愛你不止三千遍
    「天使掉落人間」的溫柔說說:凡事皆有終,而我愛你不止三千遍 凡事皆有終,而我愛你不止三千遍。
  • 佛教 世間萬事並皆為空,世間萬物不思酬害!一切隨緣,忍辱自在!
    可見法本無過,錯在迷人啊!本來我們如來正教是沒有頓漸之別的。記住!這是六祖慧能大師在《法寶壇經》裡親口宣說的: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頓。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我們如來正教無量佛法均是一心妙法,無量法門均是不二法門。
  • 凡事有度,於人於己,才是最好的
    而作為生活中的平凡人,凡事有度,於人於己,才是最好的。我認識的一個阿姨就是這樣,她叫李寧,非常乾淨利落的一個老太太。我是她女兒的同學,因為她家離學校很近,一到周末,同學就邀請我去她家中。那時候李寧阿姨總會給我做一桌子好吃的,但是她家有個不成文的規矩,無論幾個人吃飯,都要多擺一副碗筷。後來我聽同學說起,那是給她父親的。
  • 可以終生追求的境界:凡事有度,分寸在心
    來源:詩詞天地 人生在世,無論做人還是處事都需要把握一個"度"字。 該吃吃,該睡睡,該笑笑,該哭就哭一場,哭完了重新來過,這才是生活。 生活中有很多煩惱,是自已較著勁過不去。 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凡事不必斤斤計較,胸懷大度,路才會越走越寬。
  • 凡事謝恩
    要住在主裡面,除了需要不住的禱告,也需要凡事謝恩。在希臘原文裡,「凡事謝恩」這詞沒有「恩」的意思。中文所以翻成「凡事謝恩」,是因為照中文嚴格的定義說,「感謝」乃是及物動詞,後面必須有受詞;若沒有受詞,就沒有交待。因這緣故,翻譯聖經的人只好在後面加個「恩」字。這一加,就使人在經歷上害了意。
  • 凡事都有因果,這四種話不能說,害人害己
    說話是一門學問,說好了,可以幫助人,說不好,會害了別人。其實,「害人就是害自己」,一個人做了什麼,說了什麼,冥冥之中又會回到你自己身上。凡事都有因果,以下這四種話不能說,害人害己。1、炫耀自己的話,不要說。一個人,越是炫耀什麼,越會失去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