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之路,了解一下!

2021-01-15 央視網

脫貧前的花垣縣十八洞村一處民居。攝於2013年1月。新華社發

現在的花垣縣十八洞村一處民居。攝於2019年9月。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攝

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領取產業收益金。攝於2019年1月。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花垣縣十八洞村擺起長龍宴歡慶苗年。攝於2019年1月。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攝

脫貧前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進村道路。攝於2011年12月。新華社發

現在的花垣縣十八洞村及其進村道路。攝於2019年9月。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攝

  十八洞村位於湖南湘西花垣縣,是武陵山區腹地一個苗族聚居村,因村裡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這裡雖然山奇水秀,景色怡人,但因為交通閉塞,處於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群眾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2013年,全村225戶939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7%。

  201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這裡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使這裡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歷程中具有「地標」性意義的地方。5年多來,十八洞村在上級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銳意進取、積極探索,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之路。

  ■苗歌唱變遷

  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動人的苗歌把苗寨人的生產勞作、生活習俗、喜怒哀樂描繪得惟妙惟肖。在過去貧困的日子裡,十八洞村傳唱的更多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不通公路水和電,手捧金碗莫奈何。」現如今,脫貧攻堅使苗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十八洞村的苗歌又唱出了生活的甜美和喜悅:「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

  踏著苗歌美妙的旋律,我們真切感受了這個小山村今昔兩重天的時代變遷。

  從村口以參天大樹為造型的迎賓拱門出發,通村道路已變成水泥道。走進村子,房前屋後都鋪著平整乾淨的青石板,風格一致的苗族民居修葺一新,黃泥竹篾散發著自然的芬香。屋裡都經過了改水、改廚、改浴、改廁,廚房清潔,廁所乾淨,家家喝上放心水,戶戶用上安全電。村裡有了郵局、銀行,還建起農家書屋和詩社。村民們感慨:「看看現在條件這麼好,真不敢想像以前那種道路坑窪泥濘、屋子破舊矮小、廁所透風漏雨、豬仔就睡在床鋪下的日子。」

  坐下來拉家常,熱情好客的苗寨人算開了帳:土地流轉,每年有流轉金;水廠開工,上班的每月拿工資;鄉村旅遊勢頭很好,農家樂生意火爆……每家每戶都有多條增收渠道,口袋裡票子明顯多起來。2016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13元,實現整村脫貧;2018年,這個數字又增加到12128元,是5年前的7.3倍,原來幾乎空白的村集體收入每年也有了50餘萬元。收入增多了,生活條件自然改善。從前苗歌裡唱:「三溝兩岔窮旮旯,紅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現在則是火塘上長年掛著臘肉,新鮮時令水果家家有。男男女女衣著一新,許多人平常都打扮得如同節日一般。

  這幾年村民感覺最大的變化,是村裡旅遊經濟發展起來了,每天遊人如織,人氣越來越旺,目前日均接待2000人以上。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稱為「大姐」的石拔專老人家是村裡有名的「網紅打卡地」,每天去的人最多。開民宿的村民楊秀富遺憾地說,只可惜自家房間太少,人一多就住不下。

  過去,因為村裡太窮,小夥子在外面談朋友都不願把姑娘往回帶,生怕嚇跑了人家。正如苗歌裡唱的:「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溝深路難走,嫁去後悔一輩子。」2013年,村裡35歲到55歲的單身漢就有39名。如今,已有30人脫貧又「脫單」,媳婦全是外村人,不少人家還抱上了娃娃。

  十八洞村的日子好起來了,知名度也越來越高。近年來,該村先後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稱號。電影《十八洞村》在全國熱映後,這個小山村更是聲名遠播。村民們講,過去出門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十八洞村人,現在都以十八洞村為榮,一說十八洞村就感覺腰板很硬、底氣很足、精神很好。

  ■寫好精準篇

  作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的首倡之地,十八洞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讓「精準」二字在這裡落地生根。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十八洞村認識到,精準扶貧首先就要把真貧識別出來,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為防止出現「窮人落榜,富人上榜」,村裡建立規範化、程序化的識別機制,明確「九不評」標準,嚴格實行「戶主申請、群眾評議、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的「七步法」,確保規則公平、程序規範。為避免閉門搞識別產生「優親厚友」的嫌疑,村裡將評定貧困戶的權力交給群眾,實行全程民主評議、民主監督。由此識別出的136戶533人,經公示大家都沒有意見。村民們說,雖然大家對貧困的看法和感覺不一樣,但是標準明確了、程序規範了,就算評不上自己也心服口服。

  精準發展特色產業。十八洞村的幹部群眾清晰地記得,習近平總書記在院壩裡同大家座談時,希望大家「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村裡人均耕地只有0.83畝,並且地塊零碎分散,無法規模利用,他們就轉變思路搞「飛地經濟」,在縣農業科技園異地流轉土地1000畝,村民以產業幫扶資金和自籌資金入股,集中種植優質獼猴桃,2018年獲得收益88.5萬元,預計未來會穩步增長。十八洞的山泉水甘洌潔淨,富含礦物元素,他們就利用資源入股,與企業合作建成十八洞山泉水廠,村集體每年可獲得保底分紅50萬元。十八洞村自然風光秀麗、山林資源豐富、苗族文化保存完好,但這些資源長期開發利用不足,他們就圍繞發展鄉村旅遊這條主線,按照農旅一體化的思路整合資源,著力打造「旅遊+」產業體系:成立農旅農民專業合作社,根據鄉村旅遊需要流轉村民土地,統一規劃開發;成立旅遊開發公司,打包開發全村旅遊資源、管理旅遊產業;大力發展苗繡、黃桃、油茶、蜂蜜等民族工藝和綠色環保產業,為鄉村旅遊增色。「抱團」發展帶來了規模效應,2018年全村共接待遊客3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300餘萬元,同時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的發展。他們還因戶施策,通過組織外出學習、開展技術培訓、進行市場對接等方式,使家家戶戶根據自身實際找到了致富門路:廚藝好的,開飯店;有多餘房子的,辦民宿;會說普通話的姑娘小夥,當起了導遊;老年人就是在家門口擺山貨攤,也有一些收入。

  精準激發內生動力。過去,一些貧困戶抱有等靠要思想,對通過自己奮鬥過上好日子不敢信、不敢想,更不敢幹。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深刻認識到,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根,必須把村民的精氣神真正提起來。他們通過換屆,把講政治、有文化、能力強、群眾信任的能人選出來,建強村兩委,發揮班子引領作用。十八洞村是合併村,為避免村合心不合,他們就舉辦籃球賽、文藝晚會,組織苗歌會、趕秋節、過苗年、鵲橋會等文體活動,把村民的心往一塊攏、情往一處聚。他們注重發揮典型帶動作用,開辦道德講堂,評選表彰「最美脫貧攻堅群眾典型」,激發群眾爭當先進的熱情。他們創新推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對每個村民當年的行為表現進行量化評比,並以戶為單位確定星級、張榜公示。村民說:「星級化管理這招真絕,當典型還是拖後腿都貼到了家門口,誰想排後面啊!」如今,十八洞村個個精神煥發,人人信心滿滿,不僅致富決心大、幹事勁頭足,而且對村裡的事務也更熱心了。5年來,對於村裡各種公共建設,村民累計自願投工投勞3000餘個工日。曾經在會場吵著要錢要物的龍先蘭,現在成了村裡的養蜂大戶,帶動本村12戶人家養蜂致富。

  ■深山盼夢圓

  「雨露陽光,潤我家鄉,飲水思源,自立自強。」這是十八洞村新修訂村規民約的開篇語。十八洞村的脫貧實踐充分說明,只要有志氣、有信心、有幹勁,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爬不上去的坡。

  如今,脫貧後的十八洞村民,對我們黨、對習近平總書記充滿了樸實真摯的感恩,對未來致富奔小康的前景充滿了美好憧憬和強烈期盼。總書記親切看望過的75歲村民龍德成,如今最大的願望就是入黨。她說:「今天的好日子都是黨給的,看到有人來我家堂屋入黨宣誓,我感覺這支隊伍特別光榮。」已經開了兩家農家樂的村民楊超文,談到打算目標更遠大:「我以後要開農家樂連鎖加盟店,不管開到哪裡,味道必須是『十八洞』的。」苗族漢子施六金則想把自家房屋讓出一部分來,給苗族製作手工銀飾的匠人使用。他說:「這個房子位置好,我想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家把苗族文化傳承下去。」

  駐村工作隊隊長石登高告訴我們,脫貧只是致富奔小康的第一步,十八洞村在各方面還有不小差距,接下來一定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擼起袖子加油幹,做好鄉村振興大文章,瞄準建設「中國最美鄉村」的願景,全力打造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升級版」,組織全村幹部群眾向著全面小康闊步前進。

  (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相關焦點

  • 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把黨員課堂搬到扶貧一線
    日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黨委組織黨員在花垣縣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調研現場。紅網時刻新聞11月20日訊(通訊員 莫華 陳強 記者 吳公然)用黨課錘鍊黨性,以信仰築牢初心。為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強農興農歷史使命,日前,湖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學院黨委組織黨員,在花垣縣開展了「情系精準扶貧、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活動,並邀請兩個駐村第一書記為全院師生黨員上了兩堂情系精準扶貧的特殊黨課。學院黨委一行首先來到花垣縣麻慄場鎮望高村看望了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參觀了村就業扶貧車間-—塑料加工廠,並在望高村新村部進行了調研交流。
  • 腦袋「富」幹勁足 湖南十八洞村不斷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脫貧奔小康
    《精準扶貧》紀念郵票--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國際在線報導(記者王洹星、堯遙):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重中之重。不久前,中國郵政發行了《精準扶貧》紀念郵票一套六枚。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脫貧樣本
    她解釋說,以前的十八洞村,上個廁所,都要抓牢身邊的東西,否則會擔心滾落到山下或掉進廁所。貧窮「引來」總書記十八洞村被廣為人知,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的一次考察。2013年11月,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 以民為圓心、精準扶貧為半徑,共繪最大同心圓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沿著狹窄山路輾轉來到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調研,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這給湖南的脫貧攻堅指出了一條清晰路徑。民有所呼,施政所向。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下,在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呼聲下,一條以民為圓心,精準扶貧為半徑的精準、特色、可持續發展的脫貧畫卷在人民的生活中徐徐展開。
  • 金風送爽十八洞——「精準扶貧」的花垣實踐(圖)
    在施齊文家,習近平向兩位老人仔細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聽說養了豬,他問道:『自己吃還是賣了?』他走進兩位老人睡覺的小木房,揭開米倉蓋子察看,還走進豬圈看老人家裡養的兩頭豬。」    「習近平在低保戶施成富家院子裡和村幹部、村民代表等座談。從水、路、電到教育、醫療,他一一詢問。他說,我今天來,目的很明確,就是看望湖南少數民族鄉親們。
  • 石大姐這五年丨打開相冊聽石大姐講故事 看十八洞村舊貌展新顏
    星辰在線11月9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黃超)11月6日,星辰全媒體記者和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石拔山、楊超文完成了一次視頻連線,回顧了石拔山大姐這五年來生活的大變化。通過她的所見、所聽、所感,展現「精準扶貧」理念提出的這五年裡村裡的新變化。
  • 中新網|全國近百家媒體湘西探尋「精準扶貧」首倡地的脫貧密碼
    編輯:周澤中]字體:【大 中 小】 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65.66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1.5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下降至0.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7個深度貧困縣2019年全部脫貧摘帽……作為「精準扶貧」重要論述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用七年時間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 賽飛奇為湖南十八洞村架起「安全屏障」
    日前,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電網用上了來自深圳的物聯網預警系統。   經過近3個月的籌劃施工,5月30日,深圳賽飛奇電氣火災智能預警系統成功落戶十八洞村並全面運行。該系統信息採集端聯網聯線,入村入戶,其監控實現可視化,可大屏集中展示。也可實現移動化,數據上手機,安全動態盡在「掌」中。
  • 深圳賽飛奇公司為十八洞村捐贈電氣火災智能預警系統設備
    新湖南客戶端5月16日訊(卜佳良 石 潤)今天上午,深圳市賽飛奇光子技術有限公司為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捐贈電氣火災智能預警系統設備,提升十八洞村預防電氣火災的能力,助力精準扶貧。捐贈儀式上,深圳市賽飛奇光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盧衛兵向十八洞村捐贈價值105萬元電氣火災智能預警系統設備,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龍書伍代表十八洞村接受捐贈。預警設備將在5月底前完成全部設備安裝、試運行。
  • 黃金有價「葉」無價——「精準扶貧十大區域公共品牌」十八洞黃金茶
    這裡是精準扶貧的「首倡地」,一年一變樣,三年大變樣,從不通路、不通水到徹底摘去「貧困帽」。然而,脫貧難,穩定脫貧成果難上加難。對於花垣縣這個苗族人口佔比77.3%的深度貧困縣來說,走出「貧困」後的出路在哪裡?
  • 返鄉女大學生成十八洞村「網紅」:回到苗寨是我的歸宿
    而湘西十八洞村,也因施林嬌等幾位90後大學生的回鄉,而更有生機與活力。24歲的施林嬌是地地道道的苗家女孩,從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的苗寨裡長大,是十八洞村第一代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坎坷溫婉含蓄,愛笑;笑容中帶著羞澀與純真。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準扶貧」。久困於貧的湘西人民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以決然之勢向千年貧困發起了轟轟烈烈的總攻。 坐擁豐富的文化資源,湘西州委、州政府審時度勢,立足實際情況,充分發揮優勢,把文化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助力各族同胞脫貧致富。
  • 湖南農大信科學院赴湘西開展特色主題黨日活動
    近日,湖南農業大學信息與智能科學技術學院赴湘西開展特色主題黨日活動。紅網時刻12月19日訊(通訊員 李威 喻誠 記者 吳公然)近日,湖南農業大學信息與智能科學技術學院組織了一次特殊主題黨日活動,實地探訪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深切感受新時代脫貧攻堅實踐樣本,同時,赴學校對口幫扶點花垣縣麻慄場鎮望高村走訪並看望慰問困難群眾。
  •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課題成果在京發布
    研討會上,2017精準扶貧典型經驗課題成果發布,10家地方政府、10家企業分別獲得 「2017精準扶貧10佳典型經驗」。依託一張網——「中國社會扶貧網」,通過社會愛心人士與貧困人口註冊信息全覆蓋,社會扶貧力量與專業扶貧人才的資源全整合,精準對接了社會扶貧力量與貧困戶脫貧需求;搭建「一個聯盟」——「株洲社會扶貧聯盟」,通過發揮聯盟會員單位這個關鍵少數的作用,帶動全社會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共同投身社會扶貧之中;組建「一支基金」——「株洲市產業扶貧投資基金」,促使有效集聚資金流入,確保市場產業資金精準到位,通過產業發展激活了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主動力
  • 「扶貧三部曲」首發之作《從十八洞出發》定檔湖南衛視...
    臨近跨年,湖南衛視將重磅推出跨年大事件——「扶貧三部曲」: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電視版、電視劇《江山如此多嬌》。 其中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大型電視專題片《從十八洞出發》是三部曲的首發之作,已定檔湖南衛視730時段首播!
  • 湘西花垣縣紀委監委:扶貧監督的「孤獨行者」
    「看樣子又要到12點才能整理好,我們再堅持一下,明天早上把問題及時轉辦到相關單位,督促他們整改落實。」兩人邊上樓邊講。顯然,他們是下鄉督查剛回來,看樣子又得加班。其中一人就是花垣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室主任龍勝伍。
  • 十八洞村:意外的很不錯,反映了農村生活的現狀
    我們看到十八洞村外在的壯闊,也感受到它內裡的貧瘠和人心的空虛。插秧種水稻,一輩子守著莊稼地,此生最愛與土為生,老一輩農民在此中充實,也在此中受挫。人們無法在貧窮中安然無恙。成為貧困戶的楊家,在外人眼裡受盡好處,可自己心裡憋屈著,不想被人評頭論足。精準扶貧政策下,大學生村幹部和有經驗的知識分子進鄉扶農,可好多人都抱著不想在偏遠山村被埋沒的心態,只想得到提拔。
  • 十八洞村來了感謝信:自來水入戶了,村寨變美了……
    十八洞村村民用上了自來水。紅網時刻11月7日訊(記者 李慧芳)「自來水入戶了,村寨變美了,產業變大了,遊客增多了,人氣變旺了,群眾變富了……」這是日前湖南省水利廳收到的一封來自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支兩委代表全體村民的感謝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