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入洞村全貌)
(州委書記葉紅專[右]在十八洞村調研指導精準扶貧工作。)
(州委副書記、州長郭建群[右三]在十八洞村與村民座談,共商扶貧大計。)
(花垣縣委書記羅明[前],縣委副書記、縣長隆立新[右二]在十入洞村調研。)
(十入洞村婦女在繡苗繡)
(德農牧業設在道二鄉紫霞水寨的湘西黃牛家庭養殖點)
專題:《十八洞這一年》
紅網花垣站通訊員 龍艾青 石林榮 潘尚德 張耀成 報導
眼下正是武陵山中最令人陶醉的時節,金風送爽、群山斑斕,秋楓緋霞,溪水飄彩。
10月下旬的一天,我們來到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生氣勃勃的村民,整潔秀美的苗寨,修葺一新的民居,種植養殖的項目,絡繹不絕的遊客……與一年前我們所看到的舊貌,已悄然發生了巨變。
「這些都是精準扶貧政策落實的結果,感謝黨中央、感謝習總書記!」該村黨支部第一支書施金通激情地說道。
牢記囑託,築起脫貧致富夢
十八洞村藏在偏僻幽靜的山谷中,是一個苗族聚居的貧困村,因境內有18個天然溶洞而得名。全村有6個村民小組,225戶939人,人均耕地0.83畝,2013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
據新華社報導,「2013年11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同村幹部和村民座談。」
報導還披露了許多細節:「習近平沿著狹窄山路輾轉來到十八洞村特困戶施齊文家。木屋四壁黝黑,一盞節能燈是唯一『電器』。老人老伴石爬專問:『怎麼稱呼您?』村主任說:『這是總書記。』習近平握住老人的手詢問年紀,聽說老人64歲了,他說:『你是大姐。』」
「『吃得飽嗎?』『有果樹嗎?』『養豬了嗎?』在施齊文家,習近平向兩位老人仔細了解生產生活情況。聽說養了豬,他問道:『自己吃還是賣了?』他走進兩位老人睡覺的小木房,揭開米倉蓋子察看,還走進豬圈看老人家裡養的兩頭豬。」
「習近平在低保戶施成富家院子裡和村幹部、村民代表等座談。從水、路、電到教育、醫療,他一一詢問。他說,我今天來,目的很明確,就是看望湖南少數民族鄉親們。我說了,要看真正少數民族的村子,不要臨時收拾,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真正了解大家的生活狀況。」
在十八洞村視察時,習近平對扶貧攻堅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
……
一夜之間,十八洞這個偏僻的苗寨聞名天下。
「總書記來到我們花垣縣訪貧問苦,並在我縣十八洞村作出了下一步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我們沒有理由不帶頭響應,沒有理由不率先落實!」2013年11月8日,在花垣縣領導幹部傳達學習總書記考察湘西州重要指示精神會議上,縣委書記羅明的講話擲地有聲。
習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各級領導的深切關懷,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十八洞村民決戰貧困、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熱情和幹勁。懷著脫貧致富夢想的十八洞村人,迎來了充滿希望的春天。
先行先試,十八洞村大變樣
深秋的十八洞村,美景如畫,秋色宜人。
「自來水通了,房屋改造了,青石板路通到家門口了,遊客也多了……」這是村民石爬專發自內心的讚嘆。
2013年11月以來,十八洞村幹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到村裡視察作出的重要指示,以戰天鬥地的豪邁氣概,克服艱難險阻,打響了決戰貧困的精準扶貧攻堅戰。
為紮實推進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工作,花垣成立了以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第一副組長,其他相關縣級領導任副組長的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從縣直相關部門抽調熟悉農村工作的5名幹部,組建縣委駐十八洞村扶貧工作隊,指導和幫助該村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經驗。
同時,以村支兩委換屆為契機,優化村班子結構,增強村級組織戰鬥力。大學生村官龔海華、致富帶頭人施進蘭分別當選為新一屆村支書和村主任。縣裡還指派鄉綜治辦主任施金通駐村工作,並擔任村支部第一書記。
精準識別扶貧對象,是開展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但要在全村6個村民小組、225戶農戶中,選出真正的貧困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說,他們駐村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對全村所有農戶的家庭成員情況、聯繫方式、收入來源、產業發展意向等,進行全面細緻的調查摸底,並逐一登記造冊。
在此基礎上,多次召開群眾大會和村支兩委會議,廣泛聽取意見,共同商定適合本村的識別標準及「九個不評」規定。按照「戶主申請、投票識別、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等七道程序,把識別權交給群眾,公正、公開、公平地確定貧困戶。到3月底,十八洞村率全縣之先,精準識別出貧困戶136戶542人,佔全村總人口的57.7%。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幫助村民選擇脫貧項目。
「我今年種了3畝果桑,用人力和土地入股,苗木、肥料由合作社提供。」村民隆興貴對他加入村裡的金惠隆種植專業合作社深感欣喜。他說,合作社採取理事長以資金入股、社員以人力和土地入股的方式,發展社員9戶,今年種植果桑40畝。3年後進入豐產期,畝產可達3000斤,以每斤12元計算,收入達3.6萬餘元,加上每畝桑葉養蠶產值4000元左右,一畝果桑能帶來近4萬元的收入。
金惠隆合作社理事長隆吉龍介紹,結合村情和老百姓意願,十八洞村已建立種植、養殖等專業合作社4個,帶動了193戶農戶入社,拓展了扶貧及村民增收的新渠道。
位於道二鄉的花垣縣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區內一片開闊的土地裡,一車車農家肥被倒入挖好的坑內,這是十八洞村異地開發扶貧產業的一個場景。在現場陪同採訪的村主任施進蘭介紹,十八洞村山多地少,人均不足1畝,且耕地丘塊小,分布散亂。為發展產業,擺脫貧困,村支兩委班子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精心謀劃,創造性地提出了「跳出十八洞建設十八洞產業」的扶貧思路——
依託縣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區,在道二鄉承包土地,建立1000畝高標準獼猴桃基地。同時,探索股份合作扶貧新模式,成立十八洞村獼猴桃開發專業合作社,與縣苗漢子合作社共同組建十八洞果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資本600萬元,由苗漢子出資306萬元,佔51%的股份,十八洞村全體村民集資294萬元,佔49%的股份。
提及預期效益,該公司董事長石志剛說,獼猴桃產果年限為30年,基地5年進入盛果期,年可實現產值2500萬元,直接帶動十八洞村人均增收0.5萬元以上。同時,道二鄉流轉土地的224戶農戶年均收入0.2萬元。基地還可安置勞務用工50人,人均年勞務收入2萬元以上。
今年,該村還種植烤菸318畝、蔬菜41畝、西瓜183畝;發展養豬大戶1戶,存欄母豬35頭、仔豬600頭;培植養羊大戶2戶,存欄山羊168隻;養牛大戶2戶,存欄牛84頭;開發稻田養魚81畝。
同時,組建苗繡專業合作社,引導92名留守婦女開發苗繡,並與吉首金畢果民族服飾公司籤訂銷售訂單,人均實現月收入1500元左右;打造具有苗族特色、山村特點的文化旅遊業,目前以農家樂為形式的休閒遊開始起步;發展勞務輸出,全村有200餘名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均年收入達2萬元以上。
如今的十八洞村民,從這些新興的產業中,嘗到了增收的甜頭。
走進村衛生室,筆者看到村醫劉青書正在給村民施成雲開感冒藥。他說,今年村裡對衛生室進行就地改造,並按要求添置藥品器械,常用藥品均實行零差率銷售。目前,村裡建成標準衛生室2所,百姓小病小痛均可就地及時診斷、治療。
針對相鄰卻路途不近的竹子小學隔年招生、複式教學和排谷美小學設施簡陋的現狀,該村在不撤併原有教學點基礎上,建立教師交流和支教機制,實行村小分級分班教學。同時,對基本教學設施及食堂、廁所、運動場等,進行全面維修改造,解決了孩子們「讀書難」問題。
「農網改造了,用電正常了。」村民楊秀富說,「以前我們用的是鄉裡小水電,在枯水期,還要分單雙日供電,很不方便,加上之前架的是木電桿,很不安全。今年農網改造後,全村家家戶戶用上了安全電、平價電和放心電。」
走進村民施成富家,青石鋪成的院子乾淨整潔,新修的廁所裝修得環保而潔淨;新建的節能灶邊,勤勞的女主人正在為遊客煮飯……這是該村改善人居環境顯現出的新景象。
十八洞村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與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築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的要求,大力推進「五改」、「三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目前,已完成民居改造95戶、改廁10戶、改圈10戶、改浴8戶、改廚28戶;架設供水管道8800米,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新修水渠2000米,鋪設入戶石板道1萬平方米;兩條總長2100米的機耕道及梨子寨主停車場基本建成,5.8公裡的進村公路擴改工程正加緊實施。
「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和各級領導的殷勤關切,振奮精神、艱苦奮鬥,著力把十八洞村打造成全國『精準扶貧』示範村和『中國美麗鄉村』,讓十八洞村民生活『別有洞天』,真正過上好日子。」面對十八洞村的未來,村支書龔海華充滿信心。
以點帶面,精準扶貧顯效應
作為精準扶貧的一面旗幟,十八洞村發生的喜人變化,讓花垣廣大貧困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新希望,更加堅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的信心。
總結十八洞村扶貧工作經驗,花垣縣委書記羅明將其概括為「五個精準」。即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精準發展支柱產業,精準改善居住環境,精準服務民生事業,精準組織扶貧力量。「漫灌」改為精準「滴灌」,以一家一戶的需求精準選擇扶貧政策,讓有限的投入在真正的貧困對象上產生實效。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面對千載難逢的機遇,花垣借鑑十八洞村經驗,在發展中找出路,在創新中求突破,以點連線、以線擴面,全面開展精準扶貧。
精準識別,找準扶貧對象——
按照縣裡出臺的操作程序及「六暫緩、七不進、八優先、九不評」等規定,全縣18個鄉鎮288個村共識別出扶貧對象74682人。並以鄉鎮為單位分類編號、歸檔錄入微機,實現統計指標精準化、統計分類科學化。
該縣扶貧辦負責人告訴筆者,扶貧對象的精準識別,形成了貧困群眾參與規劃決策、參與項目實施、參與村務管理、參與融資發展的扶貧工作模式,激發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為打通扶貧攻堅「最後一公裡」奠定了基礎。
發展產業,增強「造血」能力——
按照「一鄉一品、多村一業、連片開發」思路,立足區域特點和資源優勢,分別在前、中、後地區創建特種養殖、商品蔬菜、湘西黃牛、優質菸葉、特色水果等五大產業扶貧示範工程,帶動了特色農業的穩步發展。
今年,全縣已形成優質稻14萬畝、果類10.8萬畝、菸葉3.2萬畝、商品蔬菜10萬畝、藥材類1.3萬畝、油茶12萬畝的特色種植規模和湘西黃牛1萬頭、西伯利亞鱘魚20萬尾、乳鴿86萬羽、大鯢2.2萬尾、大閘蟹500多畝的特色養殖規模。
以德農牧業、興盛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為依託,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引領貧困戶參與產業開發。全縣已有省、州級龍頭企業15家,今年新建專業合作社44個,農民專合組織總數達199個,促進了「小群體」與「大龍頭」的有效連接和農民脫貧增收能力的提升。
1至9月,該縣實現農業總產值4.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545元,同比增長4.5%和10%。
打造園區,助推扶貧產業升級——
今年4月,花垣縣現代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區正式開工建設,這標誌著該縣調整農業結構、推進扶貧產業升級邁出了更加堅實的一步。
該示範區涵蓋道二鄉等5個鄉鎮27個村,規劃總面積68.5平方公裡,總投資50.7億元。總體布局為「一園一帶七大基地」,即農業科技示範核心園,兄弟河水庫沿岸生態農業休閒觀光帶和畜禽養殖、現代菸草、優質蔬菜、林下經濟、特色果木、優質水稻、特色蠶桑基地。
目前,核心區已完成土地整理5000畝,興修溝渠17.2公裡、機耕道17.8公裡,拉通主幹道3.8公裡;入駐德農牧業等龍頭企業6家,培育專業合作社7家;流轉土地1.2萬畝,建成菸葉基地2500畝、獼猴桃基地1000畝、牧草基地3000畝、蔬菜基地3150畝,藥材及林果基地2400畝。
示範區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有效推動特色農業提速增效,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和強大引擎。
完善設施,改善農村面貌——
「以前,我們村條件差、道路窄,房前屋後糞便成堆,現在水泥路進村,男女老少走路、幹活方便多了。」日前,談及村容村貌發生的變化,吉衛鎮夯來村支書麻興中一臉的燦爛。
今年以來,花垣通過資金整合和項目幫扶,新修農村供水工程25處,解決人飲困難0.63萬人;實施「五小」水利工程650多處,新增旱澇保收面積2322畝;新建農村通暢工程51公裡,全縣96.8%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啟動35個村農網改造工程,完成農房改造600戶;大力實施「花垣變花園大行動」,農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關注民生,促進農村和諧——
完成縣職業教育中心擴改,開辦特色專業9個,在校生達1200人;義務教育、孤殘兒童教育、義務教育寄宿生住宿實現全免費;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營養改善計劃157所,惠及2.2萬名農村學生;完成「雨露計劃」培訓1250餘人,救助貧困大學生776人。新建合格村衛生室30個,「新農合」參合率達99.4%;推進公共文化和信息化服務進農村,農村廣播電視、網際網路覆蓋率分別提高到93%和66%。
創新機制,提升扶貧實效——
在所有建制村建立了幹部駐村制度,並向162個貧困村派駐建整扶貧工作隊,每個隊安排幹部3至5人;落實12名幹部進駐12個重點移民村擔任第一支書,協助開展精準扶貧。
開全省之先河,在全縣18個鄉鎮設立扶貧開發辦公室,分別配備扶貧專幹1至2名。支持9個鄉鎮31個貧困村建立「互助金」組織,入社農戶2586戶,互助金總額達540多萬元,受益人口2.85萬人;完善18個鄉鎮金融機構網點,今年共發放小額貸款9.06億元。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全縣湧現出轉型從事農業開發的工商企業達100多家。
採取「1+1」或「1+N」的模式,實行幹部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全縣138個縣直機關事業單位、18個鄉鎮的3200多名幹部與3300餘貧困戶結成幫聯對子,做到「農戶不脫貧、幫扶不脫鉤」。組織7100多名黨員到社區、農村報到,走訪農(居)民2.9萬餘戶,與貧困戶結成教育實踐對子7800多對……
又是橙黃橘綠時。花垣縣提出,確保到2020年,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爭取在周邊縣市實現率先脫貧、率先發展。
精準扶貧,花垣步履鏗鏘。
(本版文、圖均由花垣縣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