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與惡為伍,也是一種惡

2021-03-02 日行一善共修平臺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雪夢誦讀美文

「日行一善,一年行300善,積善成德,改變命運!各位慈悲的善友同修,大家早上好!一個班級裡,老師會很喜歡學習好的學生。但是,如果這個老師也能和顏悅色的教導成績差的學生,那麼便可稱得上有師德了。

常言道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者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甦醒;師者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有師德不是索取,不是交換,而是付出,是給予。

盤珪禪師德行高遠,備受大家尊崇。

有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因為行竊被人抓住,眾人紛紛要求將這個學生逐出師門,但是盤珪禪師並沒有那樣做,他用自己的寬厚仁慈之心原諒了那個學生。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竟然又因為偷竊而被抓住,眾人認為他積習難改,要求對他重罰,但盤珪禪師依然沒有聽從眾人的意見,還是沒有處罰他。禪師座下的其他學生不服,他們聯名上書,表示如果禪師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集體離開。


盤珪禪師看了眾學生的聯名上書,把他們都叫了過來,說:「你們都能夠明辨是非,這讓我感到欣慰。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你們認為我教得不對,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那偷竊者,也是我的學生,他接連犯錯誤,說明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教他,又有誰能來教他呢?難道就讓他永遠偷竊下去嗎?那是我的失職,也是這世間的損失。所以,即使你們都離開我了,我也不能讓他離開,因為他需要我的教誨,比你們之中的任何人都需要。」

那位偷竊者聽了盤珪禪師的話,感動的熱淚盈眶,心靈因此而得到了淨化,從此以後再也不偷別人的東西了。

不願與作惡者為伍,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想法。可是,如果徹底拋棄這作惡者,讓他隨波逐流、自暴自棄,不也是一種惡嗎?


盤珪禪師正是明白這個道理,才不去拋棄那犯了錯的學生。可見,他是一個好人,同時也是一個好的老師,他不會放棄一個失足者,更不會放棄一個還沒教好的學生。這份師德,堪稱罕見。

很多人都沒有盤珪禪師這份德,在事業遇阻的時候,總是覺得別人負累了自己,因此想要放棄自己本該有的責任,逃離出去。那樣是不合適的,也是不遵守職業道德的。

要像盤珪禪師那般,明了學生還不能明辨是非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教好他,而不是覺得他做惡就放棄他。有這份對待職業的心,自然能夠將自己的職業做成。

我們今天的早課暫時告一段落,明天早課我們繼續學習星雲大師的開示「你可曾將考驗視為了刁難?」,我們不見不散!記得踐行「日行一善」,還要在本文底部留言區與眾善友同修交流學習心得哦!

*主播:雪夢:電臺主播,自由撰稿人。用聲音溫暖你的耳朵,用文字溫暖你的心靈。喜馬拉雅FM:雪夢的悅讀時光

⊙編輯:日行一善共修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侵權必究

↓↓↓ 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往期精彩】   

相關焦點

  • 有一種惡,叫「不聽話就扎你」
    大多數時候,善與惡兩股力量,同時在我們心底存在。對正義和真善美的信仰使我們發揚善、壓抑惡。少數情況下,善與惡的天平失衡,靈魂墮入惡的深淵。更少數情況下,靈魂中的「惡」變成了一種攻擊性,試圖帶給別人傷害。
  • 「自我治療」親善而遠惡——建立正確的善惡觀念
    有的人心思意念偏惡,有的人心思意念偏善。沒有哪一個人的心思意念是與別人的心思意念完全相同的,即使再像的兩個人他們的心思意念總是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就是親善而遠惡——建立正確的善惡觀念。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究竟是什麼?
    不是惡的事,告訴孩子怎麼做不會產生壞的影響,孩子就會不做影響別人的事,也不會養成壞的習慣。如果把孩子的事與惡聯繫在一起,不是惡的的惡會經由大人讓孩子積攢惡的情緒。惡的情緒積攢到一定程度有無法想像的破壞力,危害力。惡是排除在教育之外的,惡也是大人們製造孩子不是惡的惡行為的惡行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但也是因為這個弟弟,她被未婚夫的媽媽輕視,自己的未婚夫也慢慢顯露出自己的本性。她取消了婚約,哪怕知道了死刑犯家屬的身份,思悅依然堅持讓大芝在自己的店裡,店面被人扔雞蛋,而砸他們的卻是死者的家屬們。本應無辜的受害者們,此時卻成了施暴者。就算李曉明被槍決,但一切都沒有結束,當眾人不再關注這個事件,誰來幫助被害人的家屬,又怎麼防止下一個李曉明的出現。
  • 河合隼雄《孩子與惡:惡與創造》:人們無意中製造了「惡」孩子
    可惜他個性與姐姐弟弟不同,不乖,不聽話,成為了他和母親的對抗點。成年後他回憶說:「從來都是一聲斷喝:你是長子。簡直被整得不成人樣。怎麼辦怎麼辦?真是夠嗆,每天都痛苦不堪。」他被逼得用割手腕、吃安眠藥、吞香菸,來跟母親對抗。他的這種對抗,被貼上惡孩子的標籤是很多人的做法。違背母親的意願,與母親對抗,有誰會贊同呢。
  • 《無聲》:惡是惡的反芻,你解不開誰也抹不走
    在她眼中,正常人的世界更可怕,她情願留下來被同樣殘障的「朋友」不斷強暴,縱然作惡,他們始終都是跟自己活在同一個圈子裡,他們才是「朋友」。儘管不是《寂靜之地》(A Quiet Place)這一類恐怖科幻片,但《無聲》本身還是呈現了一種寫實而詭異的恐怖氛圍。
  • 賴清德堅持選到底 喊話蔡英文:勿與惡為伍
    中國臺灣網4月26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前臺灣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賴清德25日爆料,他跟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蔡賴會」,黨內協調小組只會逼退他,不談初選程序,他怒批此舉有失民主。賴清德26日中午開直播,他強調參選不是只有輸贏,他也喊話蔡英文,擔任領導人要有無私的特質,不能與惡為伍。
  • 以善制惡,生活中的冷漠和善良不是惡的起源
    毫無底線的善並不是惡,老子曾說:「善者,吾善之;惡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面對善的人,我以善良對他;面對惡的人,我也以善良對他,以使人人向善。可見,用善制惡是王道,只有用善良才能感化邪惡,如果我們始終堅持善,用善回報惡,用善去啟發惡者內心的良知,那麼,我們不僅堅持了自己的善,而且,還有機會挽救另一個人。有些人認為,毫無底線的善是最大的惡。我覺得這很牽強,也很可笑!
  • 交通事故後豬肉遭哄搶,5人被刑拘,群體之惡也是惡
    聚眾哄搶不僅是一種道德感缺失的體現,更是一種侵犯他人所有權的違法之舉。但這樣失德又違法的行為,卻屢禁不止,是為何呢?很多村民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都較為薄弱,但普遍的「心裡迷失」可能是導致這種現象頻發的關鍵誘因。當物品呈現一種散落無章的狀態時,就很容易使其的產權產生一種模糊感,減少「順手牽羊」的心理阻力,即使所有人就在眼前。
  • 荀子「性惡說」與西方「人性惡」有何區別?
    荀子的「性惡說」 並非是反道德,而是認為這是一種利己之心, 同時從惡中能產生「善」。君子運用謀略疏導他的種種欲望, 使其進入積極地渠道,即所謂的「化性起偽」。 荀子從法家思想中認識到,制定禮儀法度的原因是人性之惡。缺乏教育的人是不了解如何為「善」的,需要用法律來規範他們的言行。荀子說:「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良是天性,也是美德!
    那些大奸大惡之徒 ,並不是生下來就是為非作歹的惡人,他們之所以為惡,定是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或是遭受了很大的刺激。只不過這類人,沒有加以適當的引導,隨產生扭曲變態的心理,一條道走到黑,最後步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聖人說的話,總是有道理的。要想喚起人們的善良心態,就得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
  • 如何用善良對待「惡」?
    在當今日新月異的時代,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律並用,應是對待「惡」的最佳的良方。人善要骨子裡都有的一種真善,而不是表相上的言語上的偽善。首先自己要善良,自己都做不到善良,就沒有資格指責別人惡。人世間的善與惡是對立的,善始於心,始於行動。
  •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種社會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揚善抑惡」?告訴你,善不是揚出來的,靠揚善也抑不了惡;惡不是抑出來的,是懲出來的。善良不重要,重要的是懲不懲惡,惡被懲了,善自然就揚了。即「懲惡揚善」!其次,在一個非法治社會。什麼叫非法治?就是惡人不能得到相應的懲罰制度。這種制度下,善良不具備壓制邪惡的實力,相反還被邪惡壓制。
  • 賴清德堅稱參選到底 喊話蔡英文:當領導人要無私 勿與惡為伍
    中國臺灣網4月26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前臺灣行政管理機構負責人賴清德25日爆料,他跟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蔡賴會」,黨內協調小組只會逼退他,不談初選程序,他怒批此舉有失民主。賴清德26日中午開直播,他強調參選不是只有輸贏,他也喊話蔡英文,擔任領導人要有無私的特質,不能與惡為伍。
  • 平庸之惡的根源在哪裡
    平庸之惡,英文為The Banality of Evil,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這一概念幫助去除了人們對「惡」的神秘感。它讓人們看到,這樣的惡是平庸的,是不思考,不思考人,不思考社會,可以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不識數、不知道、不靠譜,林林總總的怪現狀體現的是一種平庸之惡。在平時只是不給力,但是關鍵時刻真是耽誤事,甚至傷士氣。
  • 殘忍之為首惡——讀《平常的惡》| 好奇心日報年度圖書推薦
    《平常的惡》討論了五種「惡」,從第 1 到第 5 章,每章討論一種,它們分別是:殘忍、虛偽、勢利、背叛和厭世。五種「惡」,其實程度不一:有些是純粹的惡,有些則不那麼惡。這裡先談在我看來不那麼純粹的三種惡:虛偽、勢利、背叛;然後再談純粹的惡——殘忍,以及與之相關的惡:厭世。虛偽很常見。
  • 性本惡?
    《三字經》秉承了孟子的觀點,孟子認為「人之性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會像下流一樣;人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往下流的。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仁、義、禮、智四種,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出發點是向善論。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 金鋒:「惡」的充要條件是什麼?
    升級也是不斷試錯,所以也會不成功。即便成功了,也還是要不斷繼續升級,經常學會清零重來。所以,進步有時也是逼迫下的自衛。說一個人蠻不講理,意思是態度粗暴,不講道理,這還不算惡。如果不講道理到「放刁」,就有點「撒潑」的意味了。假如「撒潑」到耍賴,到無理取鬧,這就接近痞子了,而痞子離流氓更近。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的界限如此清晰嗎?
    臺灣中的一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關注,豆瓣給出了9.4的高分,也許是因為劇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紮根,改編自臺灣的「小燈泡事件」,具有社會問題的真實性和代表性。為了使疼痛麻痺,她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宋喬安為了引起關注,忽視事件的真實性,想控制輿論方向,謀取私利,在她的作品中也是邪惡的。那麼,她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加害者」殺人犯中的李曉明在《我們與惡的距離》戲中在電影院隨意開槍殺人,造成9死21傷,表面上看,他無疑是個惡棍。然而他患有感覺障礙,即精神分裂症,所有的犯罪行為都不能被他的主觀意識所控制,誰能說他是善是惡?
  • 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詩篇卷一 棄惡從善必蒙福1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5因此當審判的時候,惡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義人的會中也是如此。6因為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不仁慈的人。某些時候,即使我們釋出善意,也常常得不到合理的對待,因為人並非絕對的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