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含義

2021-02-23 行政區
提  要:江南地區的歷史研究,近年來已成一門顯學,然以往研究者多從經濟史角度著眼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本文則著重於江南地區歷代王朝體制下的政治地位的探索,以求對江南地區的歷史地位有更全面的認識。

「江南」地區的歷史研究,近年來已成一門顯學,中外學者多有建樹,成果纍纍。但基本上都是從經濟學或社會經濟史角度進行研究,由於研究角度不同,有研究環境變遷的,有研究農業開發的,有研究手工業、商品經濟的,有研究地域社會的,因此「江南」一詞所地域範圍,各家所有不同,但大體上不出長江三角洲地區和寧紹平原範圍。在諸多研究中,有一方面過去有所忽視的,就是「江南」這一地域概念,在歷史上的政治含義,似乎注意得不夠,有一些著作已涉及到明清時期「江南」的社會地位(如徐茂明《江南士紳與江南社會》等),但這種地位的歷史淵源卻很少論及。筆者不揣淺陋,想嘗試談談這個問題。至於所指「江南」所包含的範圍,大致也就是唐宋以來的長江下遊地區吧!

近幾十年考古證明,我國各地文化起源是多源的。但考古和文獻資料也證明,黃河中遊地區最早進入文明社會,最早期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也是我國早期國家夏、商、周形成的地區。江南地區雖然文明起源很早,如河姆渡、良渚文化等,文明也高度發展,但當中原進入階級社會,而這些地區似乎還處於原始狀態。最近良渚文化的新發現,有待進一步研究。這裡比較清楚的歷史是從周朝開始的。

據史籍記載,周太王將王位傳給小兒子季歷,目的是傳給季歷的兒子昌,即後來的文王,季歷的兩個兄長太伯、仲雍知道太王有意傳位給季歷及昌,於是大伯、仲雍「辭行採藥」,跑到數千裡外的荊蠻之地,斷髮紋身,「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從這一歷史事實中,我們可以推測,太伯、仲雍遠離故土,跑到數千裡外的太湖流域,並不是完全不想搞政治,隱匿山林,而明顯是為了避禍。這說明季歷當年恐怕是採用一種非和平手段獲得政權的,太伯、仲雍不走,恐有殺身之禍。後人為了歌頌文王,把這些事都隱匿了。吳越地區自然條件好,資源豐富,只要有了人力,經濟很快發展,於是在春秋時期,吳、越都曾一度強盛,欲爭霸中原,吳地尚武,成了與中原對立的一股政治勢力所在地。

三國吳孫時,據有江東之地,大臣張紘建議定都金陵,因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形勢險要,他說: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金陵),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改金陵為秣陵,秣為馬的食料,明顯有貶意。相傳秦淮河原稱淮水,秦始皇因東南有王氣,曾有意鑿岡而浚之,故曰秦淮河。這些傳說顯然是不可信的,但說明雖然秦統一了六國,當時中原人對吳楚故地一直抱有戒心意識。秦末項羽即起於江東,有八千子弟隨之,這八千子弟出身不清楚,估計是荊吳後裔,說明秦統一後,這裡一直潛伏著一股反中原的勢力。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以東南形勢,而能與天下相權衡者,江南而已。」他認為:「亡秦者,非江東子弟之力不可也。」果然,亡秦者,實為江東項羽,劉邦是從項羽手中取得政權的。

漢初,劉邦平了異姓諸侯之亂後,封同姓諸侯,「患吳、會稽輕悍,無壯王以填之,諸子少,乃立濞於沛為吳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帝召濞相之,謂曰:若狀有反相。心獨悔,業已拜,因拊其背,告曰:漢後五十年東南有亂者,豈若邪?然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反!濞頓首曰:不敢。」劉邦在消滅異姓諸侯後,封同姓諸侯,對其親生兒子怎會有此猜忌之心?蓋由秦末以來,江東子弟驍悍善戰,且有銅鹽之利,經濟實力濃厚,所謂「天下初定,郡國諸侯各務自拊循其民。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盜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且地處偏遠,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為中原王朝鞭長莫及之地,易起問鼎中原之念。不意竟言中,以後吳楚七國之亂,吳王濞為其中實力最強者。《漢書地理志》說:吳越之地,到秦漢時代,「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這就是劉邦「患會稽、吳輕悍」的原因。漢一代對吳越之地始終抱有警誡之心,「夫廣陵在吳越之地,其民精而輕,故誡之曰:`江湖之間,其人輕心,揚州保強,三代之時,迫要使從中國俗服,不大及以政教,以意御之而已。'」說明秦漢以來,東南地區尚武的民風,對遠在西北的中央政權始終存在隱匿的威脅。

六朝時期,江南地區的政治地位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原來為中原屬地,一躍而成與北中國對峙的另一個政治中心。三國孫吳時,東南雖然尚未充分開發,但無疑已成為能與中原抗衡的一大勢力。晉武帝太康三年平吳後,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復。」說明東南地區民間對晉的統一仍存的貳心。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後經東晉南朝,歷數代經營,人口大增,三吳富庶,又有南渡帶來中原文化,以及儒、道、佛思想的影響,逐使揚州(州級)成為與中原王朝對立的政治、文化重地。六朝時期是江南從尚武到崇文重儒的轉變時期。故到了隋代,東南時俗為之大變。「自平陳之後,其俗頗變,尚淳質,好儉約,喪紀婚姻,率漸於禮。」「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其人君子尚禮……而道教隆洽,亦其風氣所尚也。」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興隆,故能長期與中原政權抗衡。開皇九年楊堅平陳,恨極分裂了數百年的東南政權,於是將六朝古都的建康城夷為平地,並將「江南士人,悉播遷入京師」。以後又遭到東南人士強烈的反抗。隨後,對江南經濟嚴加控制,民間「有船長三丈以上,悉括入官」。又派他的兒子楊廣為揚州總管,「鎮江都,每歲一朝」。就是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楊廣遊江南除了享受外,恐怕還有對東南地區監察的任務。最後還是被宇文化及殺死在揚州。

李唐興起之初,東南地方勢力反抗仍甚。南京大學胡阿祥教授指出,唐初平定江南後,改金陵為白下,後改白下為江寧,都有貶義。也反映唐初李氏對江南地區的心態。太宗後國勢漸平,黃河流域再度輝煌。由於中原王朝的強勢,東南地區在政治上無所作為,而文化上漸趨重要地位。唐太宗李世民設文學館、弘文館招徠天下文人學士,而東南文化竟佔很大比例。於是東南文人開始進入了帝國的政治舞臺,胡三省說:「唐太宗以武定禍亂,出入行間與之俱者,皆西北驍武之士。至天下既定,精選弘文學士,日夕與之議論商榷者,皆東南儒生也。」這就是為宋代以後東南文人在政治地位的上升,開了先河。安史亂後,東南地區經濟地位日隆,成為王朝經濟命脈所在。唐後期置揚子院於揚州,管鹽鐵、漕運,即以江北控制江南。五代時期,東南稍安,經濟更為發展。建立在開封的趙宋王朝,經濟上更依賴於東南。宋代江南六路漕糧運至揚州起運,一度在儀徵起運,雖然是賦稅收集,事實上也有對吳越地區政治控制的內涵。

明清以後,東南地區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建立在北方的中央集權王朝就對其更有戒備。元末貧農出身的朱元璋在消滅張士誠、據有江南以後,對這塊經濟發達、文採風流的地區,十分厭惡和疑懼,不僅對江南苛以重賦,對江南士紳嚴厲的打擊和迫害,還迫遷大量蘇州富民於臨濠。洪武年間沈萬三事件,實質上是對東南富豪政治上的重大打擊。據有人考證,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內,蘇州知府竟然換了三十次,而且這三十人中,遭到「左謫」、「坐事去」、「被逮」、「坐贓黥面」、「坐法死」等嚴厲懲罰者就有十四人。他又規定:「浙江、江西、蘇松人毋得住戶部。」(黃波《朱元璋為什麼疾恨江南?》)。由此種種,可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高度專制集權政權,一上來就對南宋以來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市民意識和文化比較發達的江南,天生有一種忌恨。然而社會發展終究是勢不可擋的。明代中葉後,江南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士紳階層地位上升,市民意識加強,其中不少雖有功名卻層次不高,或者根本是個白丁,然其參政意識強烈,輿論影響不可小覷。這種階層的意識潛實質是反專制封建的。故晚明東林學派、復社成員,有的是通過科舉在朝為官,有的則是富商,於是兩者「士商合一」,形成了一股社會勢力,往往與朝廷許多政策對立,或幹預地方事務,東林黨人顧憲成明確說:「天下之是非,自當聽之天下。」這種思想雖然產生於江南士大夫這一階層,但這一階層是根植於江南這一地區的。因此,中央政權連帶這一地區產生先天的忌恨。

滿清入關,最頭痛的是江南士紳階層。故康熙十分關注江南地區的社會情況,蘇州織造李煦就是他派往江南的耳目。他通過李煦除了了解江南揚州、蘇州等地的睛雨、農業收成外,更重要的是要他監視官場,密報民情。並明確指示:「近日聞得南方有許多閒言,無中生有,議論大小事。朕無可以託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摺奏聞才好。此話斷不可叫人知道。若有人知,爾即招禍矣。」(《李煦奏摺》第76頁,中華書局1976年版)並時時詢問「南方安靜否?」(第88頁)尤其關注江南社會的輿論,指示「再密打聽,奏聞眾人議論如何?」(第109頁)與此同時,他對付江南士大夫的策略,則用軟硬種種手段進行鎮壓和籠絡,一方面通過科場案、通海案、哭廟案、奏銷案沉重打擊了江南地區衿紳的勢力,有學者指出,雍正中期的「江南張雲如匪教案」,是因為「江南一帶自清易明以來,始終籠罩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反清復明的遺民情緒。讀書人逃禪隱居,著書諷世;習武人則四處奔走,伺機起事。某種意義上講,`江南案'是順、康以來,清政府鎮壓江南一帶反清復明勢力一系列案件的一個延續」;一方面興博學鴻詞科,以後修《大清一統志》、《四庫全書》,參與者東南士人為多。康熙、乾隆數次下江南,除了關切治河、通運事外,同時也是為了解東南民情。雍正年間大興文字獄的罹禍者、乾嘉時考據學大興而有成就者,均以江南士大夫居多。可見其鎮壓和籠絡江南士大夫階層的政策,確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當政局稍有風吹草動,江南又成為最不安定地區。如晚清對變法、新政,支持者亦以東南人士為多。

滿清政權的建立,是以僅數萬八旗入主中原,最終統治了一個近一千萬平方公裡的疆土、近兩億多人口的大國。其初不免心氣不足,故一直是將晚明以來人本主義思想比較濃厚的江南,視為一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異質地區,對遠在北京的中央來說,這是一個離不開、信不過的地區。在交通、信息技術還處農業社會階段,這也是控制龐大疆域帝國中樞的必然心態。晚清以來,廢科舉,開學堂,興報業,製造社會輿論,江南士紳開始成為一股在野的政治勢力,正如左宗棠所痛詆:「江浙無賴文人,以報館為末路。」總之,在長期中央集權專制政治體制的傳統社會裡,江南地區既是王朝經濟上離不開所依靠的地區,又是十分防範的地區。這就是江南地域概念的政治意義。

我國地域廣大,各地區自然、人文差異很大。自秦始皇大統一帝國建立以後,各地區與中央朝廷的關係也不一樣,有京都畿輔區,有軍事防護區,有基本經濟區(冀朝鼎語),有羈縻統治區等等。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特定的內外不同政治形勢,各區的地位也有變化。中央朝廷對不同地區的關注和統治方法也不盡相同。「江南」地區在我國歷史上有其很特殊的地位。我們今天研究江南地區,研究其經濟發展當然是首要的。但僅僅如此,還不能全面了解江南的歷史。如果能將江南地區在經濟、文化發展過程中,在全國統一局面中的政治地位作進一步考察,可能會對江南地區的歷史地位有更透徹的理解。

來源:《浙江學刊》2010年02期

作者:鄒逸麟

歷史上的江南在哪裡|地圖裡的江南|古代的江南,到底在哪裡|江東還是江南|明清江南地方家族與民間信仰略論——以蘇州、松江為例|錢穆:中國的國都決不可設在江南|江南最後的醉意,藏在浙座老城裡|江南水鄉這麼多,為什麼最具人氣是紹興?

相關焦點

  • 何處是江南?談談歷史上「江南」的地域變遷......
    來源:澎湃新聞作者:安在桃原標題:何處是江南:歷史上「江南」的地域變遷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江南」究竟指哪裡呢?現代認知上的「江南」其實是唐宋人的認知,一般指的是吳語(俗稱「江南話」)區。「江南」概念曾在明清時期又出現過偏差,吳語區意義上的「江南」,其實是晚清時期又兜回來的。「江南」是一個歷史地理的概念,從古到今,它是一個變化的地理概念,起碼一開始和今人認知裡的長三角無關。戰國以前,「江」甚至不是長江的專稱。比如,「吳王起師,軍於江北,越王軍於江南。」
  • 從概念進入歷史與現實:全球化背景下族群與民族的糾結
    顯然, 史達林的民族定義正是產生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中。他認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這也就是說, 無論西方的族群概念與前蘇聯的族群概念有什麼樣的差別, 但在這樣一個問題上, 他們的看法卻大致相似, 即: 族群/ ethnos/ ethnicty 是構建在世系和文化認同基礎上的, 儘管它可能具有共同的地域和經濟聯繫, 它並不以共同的地域和經濟聯繫為存在前提, 它可以跨地域和跨經濟聯繫的。
  • 關中本位與南北的區別江南政治上的江南為什麼會使隋朝衰落?
    在平陳之後不久,文帝在陳的舊領土上建立了八個總管府來統一軍事管理。在這種武力脅迫政策的影響下,隋代江南地方官員大多以嚴懲和嚴厲法律為能力,最終導致了江南地區動亂。在政治大趨勢的歷史背景下,江南政策的調整勢在必行。與隋朝前期的政治南進不同,北傳和南北之前的文化交流已經在進行,並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
  • 歷史與當代、地域與文明的人本實踐——舟山·海上絲綢之路酒店
    海上絲綢之路酒店實景圖 這個項目的設計目標是探索出契合當地氣質風貌和歷史脈絡的會址建築,築一場歷史與當代、地域與文明的人本實踐。,打造出江南、東南亞、中東、地中海四個景觀庭院。
  • 「帝國」概念在西方和中國:歷史淵源和當代爭鳴
    然而,一些西方學者無視西方「帝國」概念的歷史性及其文化獨特性,把「帝國」抽象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國家形態或類型,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世界歷史上豐富多樣並各具特色的大國,冠之以「帝國」之名,造成了「帝國」概念的濫用。但也有部分學者主張各國歷史的特殊性,強調西方「帝國」概念的獨特性,反對將這一概念運用於西方之外。一些學者尤其是西方的清史研究者,將西方含義的「帝國」概念用於中國史,中國學者對此也展開了討論。
  • 「乾隆下江南」的歷史符號學
    一張勉治現任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歷史與藝術史系副教授,師從周錫瑞、高彥頤等美國漢學名家,由於長期在海外求學、執教,且缺少漢譯作品,國內讀者對他還算不上熟悉。兩宋以來,江南一躍成為中國最為富庶的地域,對整個清帝國的影響舉足輕重:「從政治上看,來自江蘇和浙江的漢族士人佔據了九品文官制度中後五位的多數職位。從經濟上看,這兩個省創造了帝國的商業和農業大半財富,向國家供應漕糧,它們上繳的賦稅佔據國家收入的最大份額,更不用說它們所出產的食鹽、絲綢和瓷器等其他重要的商品和奢侈品了。
  • 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
    為此,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三屆學術大會暨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大會文學與歷史學專場召開,大會就「江南文化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價值」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  江南文化的稟賦特質及內在價值  「江南文化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使江南地區後發先至、優勢突出。梳理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文化元素,使之更好服務於當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獨特意義和人文價值。」
  • 專題研究|李劍鳴:文明的概念與文明史研究(上)
    於是,「文明」的概念就具備突出的不確定性,使得對文明史的界定也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對於這樣一個含義多樣、用法混亂的詞,要就其各式各樣的語義做出細緻的考辨,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即便是僅做一點粗略的類型學分析,也能看到文明概念在含義上罕見的複雜性。大致說來,學術界使用的「文明」一詞,在不同的情況下具有不同的學科方面的側重或偏向。
  • 蔣凌楠 :晚清「專制」概念的接受與專制歷史譜系的初構
    而近代政體含義的「專制」新名詞從日本轉口輸入,戊戌前後開始出現在維新報刊中,仍未脫日本人語境。直到梁啓超借用了日語中的「專制」來批評後黨,相應地,康有為卻仍以傳統思路使用「專制」,體現了中日語義相爭的意味。晚清士人在接受「專制政體」概念的過程中,實質包含著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重新認識的過程,這充分表現在漢譯日本歷史教科書對中西專制歷史的論述。
  • 森正夫等 | 比較視野下的社會經濟史研究——中日學者探討地域社會論與鄉族理論
    那時候鄭先生讓我們注意,「鄉族」在碑刻中有各種不同的表述,鄉族在那時候是存在的、活動的一個概念。不過在江南地區的資料中,表現「鄉族」的語言、概念不太多,這個和傅衣凌先生、鄭振滿先生講的還是不一樣。王先生對江南與福建義田的比較研究很有意思,他重視宋代以後的這一歷史現象:為了防止貧富急劇分化,範仲淹在蘇州提倡義田;在此影響下,福建也開始通過宗族,為了撫養族人而設置義田。
  • 明清時期的江南盛景,是被誇大的歷史假象?
    傳統觀點認為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以來,一批中外學者先後對傳統觀點發起了挑戰,他們認為明清時期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並不亞於西方,在工業革命前夕,中國的江南經濟甚至多方面優於英國,而後者是當時西歐最發達的國家。在這批學者看來,中西歷史的大分流並非由社會發展的內部要素導致,而是更多地受外部的、偶然的要素影響。
  • 江南百景圖振興含義解析
    江南百景圖中這款遊戲非常火爆,遊戲中江南百景圖振興是什麼意思呢?
  • 許煜:作為政治概念的宇宙技術
    面對單邊全球化的終結與人類紀(Anthropocene)的到來,我們不得不討論宇宙政治(cosmopolitics)的問題(譯註﹕ cosmos希臘文原意為秩序,亦常依語境譯為宇宙或世界);以上兩個因素互相關聯,並與「宇宙政治」這個概念的兩種不同含義相呼應:宇宙政治作為商業制度,以及作為一種關於自然的政治。
  • 周其仁|房價問題的政治含義
    其中突出的一點,是把房價問題提到政治高度來對待。我認為,房價問題確有政治含義。怎樣處理有政治含義的經濟問題,是轉型經濟要面對的一個挑戰。從歷史經驗來看,尊重經濟規律將有助於處理有政治含義的經濟問題。為什麼房價問題具有政治性?房價是一個經濟問題,但具有很強的政治含義。這裡所說的「政治」,取之孫中山先生的定義:政治是眾人之事。
  • 人人盡說江南好,那煙花三月的江南到底在哪呢?
    如若從歷史學者的角度而言,又該對江南做出何種解釋呢?歷史古往今來,經過幾千年的起伏變化,所以歷史學者眼中的「江南」,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特定地區,在獨特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之中,「江南」的面孔是多變的;在朝代更迭反覆中,江南的概念也逐漸清晰起來。它是一個水鄉湖澤,它也是一處令後人津津樂道的物華寶地。
  • 備課資料 | 蔣凌楠 :晚清「專制」概念的接受與專制歷史譜系的初構
    而近代政體含義的「專制」新名詞從日本轉口輸入,戊戌前後開始出現在維新報刊中,仍未脫日本人語境。直到梁啓超借用了日語中的「專制」來批評後黨,相應地,康有為卻仍以傳統思路使用「專制」,體現了中日語義相爭的意味。晚清士人在接受「專制政體」概念的過程中,實質包含著對中國和世界歷史重新認識的過程,這充分表現在漢譯日本歷史教科書對中西專制歷史的論述。
  • 陳健梅:長安若問江南事——唐代長安城市與文化生活中的江南元素考察
    在此基礎上,妹尾達彥又將長安城置於更長時段的中國歷史轉型期和更大空間的歐亞大陸都市網背景下進行考察,嘗試從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關係、東西方文明的關係,以及唐代在幾百年統治期間的政治影響力的變化等角度,審視具有典型意義的長安城。本文的寫作正是受到了妹尾達彥這一研究旨趣和思路的啟發。
  • 江南,千古繁盛的秘密
    江南,是一個地域稱謂,更是一種文化符號。自泰伯奔吳,黃河流域的先民一路往南,於太湖之畔繁衍生息,並與充滿生命力的越文化逐漸融合。吳越崛起為江南文化的核心地帶,並不斷向周邊開拓交融,這是一種兼收並蓄的文化鍛造過程,使得江南文脈得以千年流淌。
  • 白居易《憶江南》:人人難以割捨的江南情結
    三首《憶江南》,字面雖然寫的是景,但亦讓我們看到白居易為政江南,特別是在治理杭州時的滿意與自豪。體現了白居易為官為民的最大價值。二、江南的歷史淵源當今,現代學者一般將「江南」確定為江蘇、浙江、上海,這成為當今時代的「江南」概念。
  • 悠悠江南 文脈流傳 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交響曲《大江南》震撼上演
    《大江南》在創作上追蹤文脈、傳承文脈、創新文脈,用獨特的音樂元素呈現出一個山水秀美的江南、才華橫溢的江南、榮華富庶的江南、展翅騰飛的江南。他表示,希望今晚的演出能向觀眾們展現出一個不一樣的「江南」,一個氣壯山河的「江南」。「交響曲《大江南》展現了一個發展的江南、跨越的江南、高科技的江南,以及新時代的江南。」第一篇章《千江水月》:千江一色,皎月望其滄滄; 潮奔雲湧,水闊映其蕩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