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鶴齡。(中評社 方敬為攝)
陳水/扁日前與趙少康「破冰對談」,並倡議兩岸和解,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袁鶴齡向中評社分析表示,以談判策略的角度來看,陳、趙兩人是在彼此運用,達到某種目的,研判陳水/扁是想藉此向蔡英文某些做法表達不滿,以鞏固自身在民進黨的地位,同時為仍在政壇內的兒子陳致中爭取更多政治籌碼,叫牌意味濃厚。
袁鶴齡,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學博士、美國俄亥俄大學國際事務碩士、東吳大學政治系學士。現任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中興大學EMBA兼任教授、中華臺商研究學會理事長,曾任臺中科技大學教授兼國際事務長等職。
趙少康10月31日赴臺南拜訪陳水/扁,1994曾一同競爭臺北市長選戰的兩人,上演「世紀大和解」,雙方暢談境內外政治局勢,陳水/扁並特別喊話「兩岸、朝野大和解」,引起關注。
針對陳、趙舉動,袁鶴齡表示,從表層面來看,陳水/扁、趙少康過去在臺北市長選舉是死對頭,兩人在市議會的質詢、答詢攻防也非常激烈,可以在事隔多時之後,破冰對談,代表雙方可以超然態度來看待過去的敵對,對照兩人所提出來的藍綠大和解、兩岸大和解,整體調性都強調平和、包容、尊重,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宣示意義,目標也相當正面,相信無人會提出反對。
只是說,兩人倡議的大和解,該如何落實?袁鶴齡表示,陳、趙皆未再進一步闡述,代表相關論調事實上兩個人也是無解的,所以也只是把問題點出來,但要達到目標則是難以實踐。因為想要和解就是要對方能夠接受彼此的主張、尊重、包容,最後才有可能走向和解。
袁鶴齡說,但現況看來,無論兩岸或是藍綠關係,都是越走越緊繃的情況,甚至失去中間的灰色地帶,兩者之間已沒有一個可互動的橋梁或空間,因此短時間來看,兩岸及朝野都難以達到真正的和解。
既然目標難以落實,陳水/扁現在出面喊話的用意何在?
袁鶴齡分析,就裡層面來看,可以發現到,陳水/扁前幾天也評論了中天換照案,並公開表態,不同意中天新聞臺關臺,這點基本上跟趙少康的立場相同,所以也可能是因為這個關係,促成雙方互動。這是談判技巧的展現,也就是說,趙少康可能透過與陳水/扁彼此之間的和解,彼此達到某種利害目的。
袁鶴齡認為,陳水/扁願意接受趙少康訪問,第一個,當然也是對蔡英文的很多作法不盡認同,包括在統獨的色彩上面,還有其他的政治議題上面,可能扁與蔡的立場不太相同,所以陳水/扁講這些話,基本上也是講給蔡英文聽的。
因為陳水/扁本身也有一些壓力,袁鶴齡指出,例如支持陳水/扁的獨派壓力、兒子陳致中面臨被罷免的壓力,所以這次與趙少康的和解,一方面也是對蔡英文的一種叫牌,就是表達立場與蔡政府不同,向蔡釋出壓力訊號,如果要獲得陳水/扁認同,蔡可能必須提供一些回饋,或是某種利益交換。
也就是說,陳水/扁透過其所擁有的政治實力,希望從蔡政府身上獲取某種好處,袁鶴齡指出,這種交換可能就涉及其子陳致中的罷免案,畢竟陳致中還在政壇上面打拼,又面臨罷免壓力,不管是成是敗,陳水/扁身為父親,提供給兒子更多的政治籌碼,非常合邏輯。
就趙少康的立場而言,當然也是藉由與陳/水/扁會面,達到借力使力的效果,袁鶴齡表示,兩人是私底下見面,事後再透過錄影公開,就代表雙方有某種程度的共識,可能談什麼內容、講什麼話,都已經設定好主題綱要了,這是談判策略典型的相互襯託。
袁鶴齡說,以談判技巧來說,其實談判雙方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替談判的對手,創造某種程度的利器,意思就是說,趙少康跟陳水/扁見面,讓陳水/扁在民進黨內有更穩固地位的效果,同樣道理,陳水/扁也讓趙少康在媒體經營的話語權,有更根深蒂固的基礎。所以趙、陳兩人相互彼此運用,藉此機會抬高彼此在各自領域上的地位,獲得發言權,這是很合理的。
至於陳水/扁的「和解說」,大陸或是蔡政府會不會買單?
袁鶴齡認為,可能性低,可以發現,陳水/扁一直在訪談中強調,其在位期間,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有放軟,提出「四不一沒有」政策等,但是後來中國大陸只是用「觀其行,聽其言」幾個字簡單回應,對陳水/扁的態度相當保守。所以這個議題上,大陸官方沒有發言,畢竟陳水/扁早已沒有政治實權,影響力也愈來越少。
蔡政府的政治態度也不會轉變,因為民進黨政府現在「一黨獨大、勝者全拿」,沒有必要屈就陳水/扁的話語,更無需與之做任何利益交換,畢竟陳水/扁的支持者多屬於「臺獨」基本教義派,這群人在臺灣的政治市場上比例偏低,不構成威脅,從府院系統完全未針對陳水/扁發言予以回應來看,蔡英文不理會的機會較大。
記者:方敬為(臺中)
責編:若若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