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西部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

2020-12-14 中國生物技術網

人民政協報導 11月16日至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汪永清率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赴陝西省,就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開展視察。視察團深入延安市、西安市各級各類高校,同13所高校的120多名師生代表、學校負責人面對面交流,隨機旁聽授課,赴中共「七大」會址、梁家河村瞻仰學習,並與陝西省委、省政府交換意見。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

「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進行量化指標考核,教師們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

11月18日下午,視察團與西安多所高校的座談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查顯友提到了他們的改革,引起委員的關注。

現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對教師隊伍中高層次人才的考核包括兩方面:培養的人才的情況以及承擔的本科教學任務情況。查顯友說,「高校教師不一定是全才,有的喜歡做科研,有的更願意教書育人,這樣的人才評價方式可以讓教師們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作用。對於人才評價,我們只講貢獻,不再以論文作為單一指標。」他舉例說,學校有一位電磁計算專業的教師承擔了國家相關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位教師沒有發表論文,依然被學校聘為教授,「我們要探索個性化、以貢獻為主的人才評價方式。」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經驗贏得了委員們的點讚。在委員們看來,要激發高校教師的創新活力,就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人才如何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這是高校教師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重點。

視察團在西安科技大學考察

「很多學校把能拿國家級課題、在國內外頂級學術期刊發表SCI/EI論文的教師看作高素質創新型教師。但是按照這個標準,實際上是將教師們都擠到了一條獨木橋上。」視察團在西安的西京學院考察時,年輕教師褚鵬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高校教師中,有擅長過石橋的,有擅長過鋼橋的,還有擅長過高架橋的,但每個人都不得不去擠獨木橋。」褚鵬認為,能發表SCI論文的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能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發明專利的也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或者沒有論文也沒有專利,但教學效果好、受到學生喜歡的也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改變評價標準,會造就『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大好局面。

為了讓高校教師隊伍「百花齊放」,陝西省正嘗試給高校教師更多「自由」,以及更好的待遇。在與視察團座談時,陝西省副省長方光華說,陝西全面下放省屬高校用人自主權、高校職稱評審權,並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2019年為省屬高校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與2017年相比大幅提高,總體增幅約54%。2020年又再次調整省屬高校績效工資總量,預計與2019年相比增幅約為18%。

但是,評價體系改革要做到不唯論文、不唯帽子,不僅僅是高校自己的事「得發表多少論文,得寫多少專著,國家層面對高校教師的評價標準大概就是如此,僅靠我們自己改變很難。」西京學院校長任芳說。

要發揮好評價的「指揮棒」作用,這是視察中不少高校教師共同的意見。座談中,有教師反映,當前「重教書輕育人,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這與「指揮棒」的導向有一定關係。

「西部高校教育水平從高到低都有,所有的高校都採用同樣的評價體系,恐怕不合適。」談到如何激發高校的創新活力,楊衛常委認為,不能「用一個尺子量所有的東西」,要對西部不同類型的高校、不同的教師隊伍情況制定比較適宜、有特色的評價標準。「在評價的時候,下放一定的自主權非常重要,制定什麼政策都不能『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這樣一刀切必然把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一些『特殊』和『特色』抹殺掉了。」

「我們對高校管的還是太多,活力激發有限,辦法還是老辦法,這個問題需要系統地解決。」談到改革,管培俊委員認為,除了下放自主權,對西部高校教師隊伍建設要給予特殊支持和重點傾斜,通過政策扶持解決短板問題。

在劉偉常委看來,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師隊伍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要科學化,還要「有自信」。「科學化就是實事求是,自信就是你知道幹這個事情的價值和意義在什麼地方。」劉偉認為,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時代前列,而在19世紀西方列強堅船利炮衝擊下,中國的高等教育從起步開始就全盤西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又照搬蘇聯模式,「以前我們要麼沒經驗,要麼很落後,真正開始樹立教育自信是從改革開放才開始。」劉偉說,高校教師隊伍乃至高等教育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不能完全照搬國際經驗,而要更多考慮國情及地域特色,要依據時代發展的實際需求和地方資源稟賦特點來構建,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是採礦專業的老師,我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創新團隊,團隊裡有3位教授,8位副教授,7位講師。學校給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境,給我們的辦公場地、實驗室共將近400平方米。6年多來,學校給了我們團隊大約500萬資金,把實驗室做起來了……」11月18日下午,在與視察團的座談中,西安科技大學青年教師劉浪講述了他的經歷。他說,學校對青年教師的信任與支持是他前進的動力。

西部缺人才,青年人才更缺乏,這是現實。一方面,西部需要國家政策給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如何自己吸引人才、培養優秀青年教師也是一個亟待突破的課題。

在培養青年教師方面,陝西各高校可謂不遺餘力。

11月17日,視察團來到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講起了他們的經驗:「我們每年舉辦四次『絲綢之路青年學者研討會』,每次報名的不下四五千人。我們再從四五千人當中挑選四五百人,給他們提供路費來參加研討會。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人才,就從原來的『求人』變成現在的『挑人』。」

人才吸引來了如何留住?王樹國告訴大家,西安交大與西鹹新區聯合建設了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這是教育部和陝西省政府共同確立的國家級項目,「我們請來的青年學者到創新港一看,有儀器設備,有事業平臺,環境很好,都很感興趣。現在創新港在海外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國外高校的教授都過來考察,他們看了就回去宣傳,說那地方是充滿了創新活力的平臺,值得去!」

座談時,西安交大36歲的教授徐佔伯說,他就是在參加研討會後決定留在西安交大的。徐佔伯以前在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從事博士後工作,現在,他已經在西安交大工作了3年。徐佔伯從事系統工程的理論和研究,他的團隊和上海寶鋼等一些大企業達成合作,還參與了冬奧村的建設,項目做得風生水起。

「學校的人才引進措施做得非常到位。我剛來的時候研究智能建築,需要和信息學科、建築學科、電氣學科等不同學科專業開展合作。在學校和我們學部相關領導支持下,一整棟樓都給了我們做智能電子示範實驗,為我的團隊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徐佔伯說,依託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的國家級科創平臺,他的團隊和陝西省相關方面共同打造了信息物理能源系統的聯合實驗室。「有了這個實驗室,就可以開展很多非常深入的研究,並且把研究的成果植入在自己的實驗平臺進行認證,實現有效的閉環。」徐佔伯告訴視察團。

視察團考察高校實驗室

視察中,委員們了解到,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師佔比60%以上,已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生力軍。委員們建議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強化青年教師引進和培養。

不過,在這方面,陝西有自己的難處。

方光華告訴視察團,雖然縱向比,陝西各高校對教師人才培養特別是青年教師培養已經有了長足進步,但橫向比,尤其跟東部的發達省份比,差距依然很大。陝西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高校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總體仍不強,近年來與東部省份在人才上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甚至還有所擴大。

「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是陝西各高校普遍的渴求,對此,身為西安財經大學校長的方明委員深有體會。他建議加強對西北地區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的政策支持,尤其要提供更多對口支援,幫助西北地區高校建立更多事業平臺,開展更多有針對性的定向博士生培養項目。他說,「我們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過程中,西北地區高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會越來越多,如果不採取更有效的措施,我們和東部、南方一些高校之間的距離可能越拉越大」。

在內蒙古長大的趙進才委員認為,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更值得關注的是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以及寧夏、青海、貴州、廣西等偏遠地區。「當年我讀書的時候,我們內蒙古大學的老師大部分是從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過去的,和留在北大和南開的老師相比,他們的工資收入大概高出15%,因為有地區津貼。那時高校之間也是有差距,但很多方面是可以比較的,現在差距逐漸拉大。」趙進才認為,僅靠地方政府力量很難縮小差距,需要國家層面更多關懷。趙進才建議重視少數民族地區高校書記、校長的培養與調配,同時還要重視競爭性資源的分配,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實驗室等資源以及相關人才計劃也要有所傾斜,「『十四五』時期提高民族地區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應該有相應的政策來配套。」

相關焦點

  •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看西部高校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來源:人民政協網) 02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 「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進行量化指標考核,教師們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查顯友說,「高校教師不一定是全才,有的喜歡做科研,有的更願意教書育人,這樣的人才評價方式可以讓教師們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作用。對於人才評價,我們只講貢獻,不再以論文作為單一指標。」
  •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看西部高校如何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 「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進行量化指標考核,教師們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 11月18日下午,視察團與西安多所高校的座談會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查顯友提到了他們的改革,引起委員的關注。
  • ...也能當教授,西部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委員建議大膽使用優秀青年...
    不發論文也能當教授 「我們對高層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進行量化指標考核,教師們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查顯友說,「高校教師不一定是全才,有的喜歡做科研,有的更願意教書育人,這樣的人才評價方式可以讓教師們找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作用。對於人才評價,我們只講貢獻,不再以論文作為單一指標。」他舉例說,學校有一位電磁計算專業的教師承擔了國家相關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位教師沒有發表論文,依然被學校聘為教授,「我們要探索個性化、以貢獻為主的人才評價方式。」
  • 29歲的中專生成為哈工大博士生導師,不拘一格降人才
    他18歲中專畢業後,為了改變貧困饑寒的命運,深知知識的重要性,用10年的奮鬥成功讀完哈工大博士,並且成功發表機器人領域、自控領域一系列國際性權威論文,也是哈工大自控領域歷史上唯一個獲得國家級百篇優秀論文的博士。
  • 29歲的中專生成為哈工大博士生導師,不拘一格降人才
    為了表彰高會軍的碩果纍纍的「成就」,哈工大決定打破規定,「正所謂不拘一格降人才」,將29歲(虛歲30歲)的高會軍直接由講師提升為哈工大>航空航天學院教授兼博士生導師。「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哈工大不愧為C9級別的高校,在第四輪學科評估當中,哈工大有三個學科全國第一,有8個學科名列A級,實力依然強勁無比。
  • 我勸北大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1983年龔自珍辭官南歸,途中寫下《己亥雜詩》,詩中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可這位老師也很堅持原則,堅決不改。胡適就跑到校務會上去鬧,最終北京大學將張充和錄取才算了結。張允和北京大學這種「不拘一格錄人才」之風,甚至也感染了清華大學。
  • 說好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清北為何拒絕白湘菱?
    消息一出,大家紛紛為白湘菱打抱不平,曾經說好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今卻為何拒絕白湘菱呢?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口號是在蔡元培先生擔任北大校長期間提出的,當時的北大可以說是一片烏煙瘴氣,教師不學無術,學生也巴結奉迎,以便日後自己當官仕途方便。
  • 「衢州醫學百科」柔性引進中醫藥人才 助力西部高校發展
    由於高原缺氧導致內地中醫藥人才赴藏工作不適應,人才流動大,知名人才引進比較困難。在地域環境方面,西部地區由於地理氣候惡劣,生存環境不適宜,自古以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就不能和東部相比。而且東部的優惠政策不斷更新,客觀上加劇了西部中醫藥人才的流失,造成西部中醫藥人才「孔雀東南飛」現象。實現人才共享 需重視柔性引進鑑於西部地區地理環境不利、經濟實力不強的現狀,在中醫藥人才引進方面,首選柔性引進模式。
  •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廣大院士不僅要做科技創新的開拓者,更要做提攜後學的領路人。——《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 打破常規建機制 不拘一格用人才 甘肅214人通過「綠色通道」晉升...
    打破常規建機制 不拘一格用人才甘肅214人通過「綠色通道」晉升高級職稱梁克韜作英文演講(本人供圖)對於酒鋼集團職工梁克韜來說,這是十分厚重的肯定——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14人通過這一政策獲得高級職稱,湧現出省內職稱史上多個第一:酒鋼公司一線技術工人杜均被評為正高級工程師,這是第一個「工人教授」;秦安縣農民靳志強被評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這是第一個「農民教授」;酒泉大禹節水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王浩宇成為我省第一個30歲以下的正高級工程師……為全面釋放人才活力,甘肅省在職稱評審中打破常規,面向省內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才、從國內外引進的高層次人才
  • 26歲的美女博士,被聘為教授引起爭議,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有問題嗎
    一種是對湖南大學不拘一格錄用人才表示讚賞,另一種則是對26歲就獲得教授職位表示質疑。湖南大學作為中部的985院校,本身的實力並不差。在人才聘用上自然也很難跳出這個規則。這次李晟曼作為華中科技大學直博的土博士,被直接聘用自然容易引起爭議。
  • 2020安徽公務員面試模擬題: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城市點讚
    2020安徽公務員面試模擬題: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城市點讚  【熱點背景】  近幾年,各地吸引人才的政策層出不窮,城市與城市之間也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人才爭奪戰」,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近日,知名主播被公示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95後快遞小哥李某某被評定為高層次人才,獲杭州政府百萬元購房補貼等,讓我們既看到了城市對於人才的重視,也看了各大城市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改變。
  • 為西部大開發培養更多的外語人才
    主持過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出版過專著、譯著及教材多部,用中、英文撰寫和發表論文50餘篇。 作為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的外國語高等學府,西安外國語學院在其50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建設了一支水平較高、素質較好的教師隊伍,立足陝西,面向西北,輻射全國,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外語人才。
  • 高校闢謠!不發一篇論文評教授?事情沒有你們想的那麼簡單
    蔣華松。本文圖片 「長江日報」微信號在普遍以論文作為高校職稱評審硬標準的環境下,蔣華松和南京林業大學受到的讚揚和質疑紛至沓來。其實,江西理工大2009年出臺過類似政策,南京理工大2016年也正式推出「不唯論文評職稱」的措施,媒體以「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為主題進行報導,引起廣泛範圍的驚嘆。近日,南京林業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均向長江日報記者表示,「不發一篇論文也能評教授」的理解有誤。
  • 不唯論文!指導學生獲獎、有創新性成果也能晉升教授?這些高校出招
    例如,科技部和教育部《關於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的通知和《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於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監管暫行辦法》等,均明確提出,
  • 沒有論文也能評教授,讓大學老師更安心教書育人
    (新華社記者 程敏/圖)據新華社報導,最近,南京林業大學理學院教師蔣華松沒有一篇「達標」論文卻評上了教授,成為該校憑教學專長晉升教授的第一人。過去,中國高校教師職稱評審的硬條件更注重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衡量標準就是論文,所以論文成為中國高校教師評職稱的硬門檻。為了評上高級職稱,不少高校教師把很多精力都放在發論文上。
  • 大學老師不寫論文也能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原標題:大學老師不寫論文都可以評教授?高校闢謠:在理解上過於片面  東方網8月23日消息:今年3月,南京林業大學出臺職稱評審新政,增設「教學專長型教授」職稱崗位,評審過程不考核論文。3個月後,任教33年的蔣華松成功晉升教授,成為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
  • 124期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詩句必賞
    這兩句詩也包含了這樣的哲理:「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仍有價值和作用,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於觀察者的視角,在於自身的價值和功用。『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也隱喻了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從而形象、貼切地展示了作者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 中大教授李華鍾逝世,曾不拘一格錄初中生讀研
    李華鍾一生耕耘於康樂園,用心傳道授業解惑,20世紀70年代末主導錄取兩位初中畢業生進中大讀研,因「不拘一格錄人才」而被傳為美談。讓人驚嘆的是,這位物理學家對文學也頗有造詣,他把物理現象寫入詩中,還編過一輯《粒子詩抄》。
  • 漢高祖以來文化自信統領不拘一格降人才與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原標題: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漢高祖以來文化自信統領不拘一格降人才與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劉老師赴東莞,參觀了廣東省漢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與部分劉氏宗親進行交流,瞻仰了漢高祖劉邦的紀念塑像。發展中面臨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不用多言,每個人感受不同,但是更多中國人所重新煥發出來的蓬勃自信,用時間的長度去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日子難過是暫時的,只會越來越好,這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