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王義偉/文時勢造英雄,疫情造時中。
一場疫情,臺灣製造出了一個抗疫英雄,現任臺灣衛生健康部門主管兼抗疫總指揮官陳時中。由於「時中」與「時鐘」同音,所以臺灣媒體發明了一個新詞「順時中」,意思是說抗疫這件頭等大事,要像錶針的走向一樣,跟著、順著陳時中的步調走,不要「逆時中」。時至今日,陳時中在臺灣政壇已經是神一樣的存在,每一言、每一行都影響巨大。
最近幾天,陳時中最聳人聽聞的發言,就是不用大陸疫苗。根據他的說法,本月18日,臺灣已與國際平臺COVID-19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籤約,購買疫苗給臺灣民眾使用。10月份就會給付訂金,但確定不會購買大陸製造的疫苗。
陳時中此言一出,震驚臺灣社會。臺灣媒體掐指一算,壞了,目前全球範圍內,只有9種新冠疫苗進入第三期,其中4種是大陸研發,1種為俄羅斯研發,另外4種為歐美研發,但其中3種需在零下80度環境中超低溫運送,臺灣現階段並無運送能力。也就是說,臺灣只能夠鎖定一種歐美疫苗,頂多加上俄羅斯的疫苗,難度相當高。
另一方面,9月18日臺灣與COVAX籤約時,已經有156個國家和地區與該平臺籤約,預估還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加入,這又增加了臺灣獲得疫苗的難度。
綜上,拒絕大陸疫苗的結果,正如臺灣媒體預測的那樣,到最後臺灣可能根本拿不到疫苗。海峽兩岸媒體輿論普遍的結論是,這一回,陳時中的話說過頭了。
利用疫情操作「反中」,對於陳時中而言,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根據筆者的粗略歸納,從疫情爆發至今,蔡英文當局在破壞兩岸交流、加深兩岸敵意方面,已經發出了「六連擊」。
第一擊,口罩禁令。疫情爆發初期,臺灣方面就緊急發布禁令,嚴謹口罩出口,民眾出境隨身攜帶的數量也受到限制。這一波口罩禁令,明顯就是針對大陸的。
第二擊,拒絕臺胞。疫情爆發後,滯留湖北、武漢的臺胞如何返臺,出人意料地成為兩岸爭執的焦點。一邊是大陸的飛機隨時待命,一邊是臺灣方面反覆阻撓,一邊是武漢臺胞向蔡英文當局反覆懇求,網上甚至出現了臺胞的孩子寫給蔡英文求救信,語氣甚是卑微。結果,本來是十幾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滯留湖北、武漢的臺胞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撤退完畢。
第三擊,拒絕小明。小明是一位兩岸婚姻的孩子,因為暫時沒有取得臺灣身份而被拒絕入臺。這個案子太經典,「小明」由此成為兩岸婚姻孩子的代名詞。這件事情,對兩岸婚姻家庭造成嚴重創傷。
第四擊,拒絕陸生。疫情緩解之後,在臺灣就學的大陸學生希望回到臺灣繼續學業,被拒絕,為此,國臺辦發言人好幾次發出呼籲,臺灣方面置之不理。
第五擊,拒絕海峽論壇。這中間最大的新聞就是國民黨本來計劃由王金平帶隊參加海峽論壇,最後關頭又取消。表面上看,是兩岸的媒體交流出了點狀況,但真正的原因還是臺灣方面的威脅與阻撓。不但如此,已經參加海峽論壇的臺胞,其中有幾位因為發言不符合蔡英文的口味,臺灣方面已經揚言將要進行調查。
第六擊,拒絕大陸國慶晚會。這是最新的新聞,臺灣歌手歐陽娜娜要在大陸的國慶中秋晚會上演唱《我的祖國》,臺灣方面已經揚言,準備開罰。
以上六連擊,深深地傷害了兩岸關係,陳時中作為蔡英文當局的先鋒大將,在這中間「居功至偉」。
當然,以上六連擊加在一起,也不如陳時中不用大陸疫苗這「第七擊」來得猛烈,因為這是直接關係到臺灣民眾健康、生命的大事。
根據臺灣媒體的介紹,第一波,臺灣大約有1358萬人需要注射新冠疫苗。
1358萬人次的疫苗,不過大陸的一個零頭而已。
但對臺灣而言,如果真的拒絕大陸疫苗,然後再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搶全球平均值,談何容易!
在筆者看來,兩岸民意確實沒有以前那麼熱絡了,但具體到疫苗,民意也沒有冷到大陸人不願意給、臺灣人寧死不用的地步。
希望陳時中只是說說而已。
如果未來有一天,大陸的疫苗真的用在了臺灣民眾身上,也希望陳時中有勇氣接受這樣的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