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元的馬拉松產業:一年上千場賽事 三四線城市加入

2021-01-07 新浪財經

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爭搶千億馬拉松經濟:一年上千場賽事,三四線城市加入

馬拉松旺季的幾乎每一個周末,上海資深跑者劉帆(化名)都飛奔在馬拉松的賽道上,迄今他已完成了60多場全程馬拉松。

9月8日太原、9月30日柏林、10月6日布魯塞爾、10月13日鄭州、10月27日成都、11月3日紐約、11月16日天門、11月17日上海、11月23日嘉興、12月1日千島湖,以及接下來12月8日廣州、12月15日深圳、12月22日東莞……

第一財經記者感嘆於他的繁忙。「每年都會有這麼『神經質』的一段時間」,劉帆說,其實像他這樣馬不停蹄的跑者在跑步圈裡還不少。

算上即將到來的三場,今年劉帆將完成23場全馬。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年跑步總支出約12萬元,其中4場國外賽事總開銷(吃住行等)約8萬元。

正是許許多多跟劉帆一樣跑者的熱情參與,催生了一個上千億元的大市場。一些三四線城市也加入到這一風潮中。

快速發展的馬拉松產業

從1981年北京馬拉松開始,經過39年的發展,中國馬拉松產業日益壯大,尤其是2014年之後,更是進入快速擴張階段。

2019國際田聯路跑會議上發布的《中國路跑運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境內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規模賽事(800人以上路跑賽事、300人以上越野賽事)共計1581場,累計參賽人次583萬。

上千場賽事、幾百萬人次的參與者,贊助商投資、報名費等收入,基於比賽所產生的主場館租賃和酒店住宿,出售賽事轉播權所帶來的媒體收入,以及外延出的涵蓋「吃、住、行、遊、購、娛」等文旅消費,拉動了數百億元的馬拉松經濟。

《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馬拉松年度消費總額達178億元,全年賽事帶動的總消費額達到288億元,年度產業總產出達746億元。

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超越5000美元時,會進入以馬拉松為代表的全民路跑體育消費周期,這在歐美稱為「馬拉松賽事現象」。2011年,中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2018年人均GDP已超過9500美元,而2011年之後也正是中國馬拉松賽事從一年只有幾十場到上千場迅速增長的時期。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7中國高淨值人群健康指數白皮書》顯示,超六成富豪有「亞健康」症狀,而64%的高淨值人群,選擇將「跑步」作為自己改善自身健康的方式。

馬拉松賽事過熱了嗎?溫州大學教授、知名體育學者易劍東說,整體上不存在過熱,美國一年舉辦3000場以上。

已完成84場全馬的資深跑者、黑子馬拉松訓練營創始人張連雲的看法有些不一樣,他認為確實存在過熱的現象,因為有的城市,地域比較小、交通不便,並不具備舉辦馬拉松的條件,可是,看著周邊的城市都在舉辦,不乏跟風的舉動。相信馬拉松之風也會優勝劣汰,相當一部分賽事會被淘汰。

馬拉松已經成為一座城市的名片,政府都很重視,是否「過熱」與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及特色(比如旅遊資源)息息相關。

劉帆的看法是,馬拉松真正熱起來不過四年光陰,過熱還談不上,兩極分化趨勢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大型精品賽事一票難求,僧多粥少。一線城市爆滿,部分三四線城市門庭冷落車馬稀。

城市因「馬」而更精彩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12月1日這一天,中國從南到北就有多場馬拉松同時在舉行,包括澳門、深圳寶安、廣西南寧、雲南昆明、浙江桐鄉、湖北鄂州、江蘇丹陽、浙江千島湖等。吸引更多愛好者來跑馬,擴大城市影響力,帶動相關消費,這無疑是相當多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城市孜孜以求的。

《報告》稱,伴隨路跑運動的推廣和普及,賽事的城市覆蓋率不斷擴大。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有285個地級城市舉辦了規模路跑賽事,路跑運動在中國城市的覆蓋率達到85.33%。

湖北鹹寧市也是一座地級市,距離武漢約100公裡,乘高鐵只需24分鐘。鹹寧馬拉松今年已經是第四屆,鹹寧市體育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孫金波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們在首屆馬拉松籌辦之時,就志在打造以溫泉為主題的特色賽事,希望以舉辦馬拉松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鹹寧,展示鹹寧綠色經濟發展成果,通過這個窗口展示鹹寧的城市魅力和特色。

孫金波表示,由於賽事的口碑,每年參與鹹寧馬拉松的運動員逐漸增加,從第一屆的1萬人(包括全馬、半馬、微馬),到今年的1.66萬人,已成為了鹹寧市市民的一個重要節日,給鹹寧這座城市帶來了健康運動的元素,每當清晨和晚上參加運動鍛鍊的人變得更多了,很好地推動了全民健身的熱潮。

11月24日,上海跑者常婧在鹹寧賽道上獲得了自己的PB(PersonalBest,個人最佳成績)3小時51分29秒,名列全馬女子組第33名,人生中首次因為跑馬拉松獲得300元獎金。她開心地說:「最初因為鹹寧籍校友的熱情推薦才報名鹹馬,沒想到鹹寧是我的福地,明年還會再去。」

跑馬旺季,撞車的賽事不勝枚舉,究竟選擇哪個城市參加呢?張連雲說,在報名前,通常會看賽事的執行公司和賽事所在的城市。

他說,印象最好的必須是武漢,一是在那裡上了四年大學,二是武漢馬拉松是好的執行公司與鼎力支持的政府的完美結合,已經連續跑了四屆,希望能夠連續跑十年。

跟很多跑者的想法一樣,劉帆會以跑步的名義去不同的城市旅遊。賽事選擇主要以賽事口碑、組織規模、城市情懷等為標準。

會不會因為一場馬,愛上一座城?劉帆稱,當然會,比如波士頓、廈門。他說,城市人文、美食美景、與友同樂等,都可以成為你喜歡一座城市的理由。

廈門馬拉松良好的口碑也為這座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2018年廈馬為廈門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總計1.16億元,帶動經濟效益約為1.75億元,綜合經濟效益為2.91億元。

孫金波也告訴第一財經,鹹馬賽事舉辦的周末,市區內的酒店房間早早地都預訂完了,溫泉景區也都爆滿,很好地刺激了鹹寧旅遊行業的消費。據不完全統計,舉辦鹹馬賽事的周末,直接拉動鹹寧市的經濟消費約2000萬元。

奔跑經濟不停息

如何更好地發展馬拉松經濟?國家體育總局去年聯合多個部委出臺《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鼓勵馬拉松產業的消費創新、賽事特色和產業融合。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出現具有相當實力和影響力的十大品牌賽事運營公司和10家品牌馬拉松運動產業技術服務裝備商;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800人以上規模)達到1900場,中國田徑協會認證賽事達到350場,各類路跑賽事參賽人數超過1000萬人次。

易劍東也是一名馬拉松愛好者,去年4月揚州半馬以來,他已經跑了17場全馬、11場半馬,據他觀察,與國外頂級賽事相比,中國馬拉松賽事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報名體系不科學、安保成本過高、賽道設計不合理、跑者服務不規範、酒店接待能力不足、城市服務不配套等。

劉帆認為,目前國內很多賽事在服務水平、補給、完賽服務等細節方面其實都優於國外賽事,但在跑步文化方面還有一定差距。比如,國外賽事特別是「六大」(即波士頓、倫敦、柏林、芝加哥、紐約、東京馬拉松)嚴肅跑者居多,追求挑戰自我,賽事氛圍特別棒,商業市場化運作更明顯。

張連雲則表示,國內很多賽事,比如武漢、北京、無錫等馬拉松,並不比波士頓馬拉松的組織差,甚至比它們更好。和六大比較明顯的差距是,我們的只有形式,展示的裝備數量少、款式少。作為管理者,不應該把金牌賽事等作為目標,而應該把馬拉松的宣傳普及、馬拉松帶給城市的收益以及普通人的改變等作為常年宣傳的目標,真正讓馬拉松成為城市的名片,而不是只在賽事前後熱那麼幾天。

馬拉松跑者與日俱增,缺乏科學訓練、盲目追求成績等導致傷病的不在少數。張連雲表示,馬拉松參與者的營養、恢復、訓練等,需要更多專業人員的參與,這一塊目前比較稀缺。他給新手們的忠告是:當世界都在追求PB和速度的時候,不妨放慢腳步,想想自己出發的目標。

劉帆則建議跑者還是要以健康為目的,科學訓練,對42.195公裡的全馬存有敬畏之心。鍛鍊身體挑戰自我的同時,讓跑步成為生活的調味劑,而不是全部。

易劍東對第一財經表示,馬拉松產業規模會越來越大,因為我們線下生活門檻最低的就是馬拉松,而且中年中產人群提升健康質量的需求迫切,再加上城市提升品牌等需求,必定大力提高馬拉松賽事數量、逐步完賽賽事服務,從而帶來產業規模的持續增長。

張連雲對第一財經表示,中國馬拉松產業目前還在摸索階段,很多方面的管理還不是很規範,還需要引導和驅動,未來的市場很大,也很有潛力。「紐約馬拉松,一周就能淨掙一億美元,相信國內的北馬和上馬,在三五年的時間內,也能迎頭趕上。國內的馬拉松產業,不缺錢,缺的是策劃和營銷策略。」

「未來中國馬拉松經濟大有可為,但會高度分化。」劉帆說。

相關焦點

  • 中國馬拉松開始賺錢了嗎?小賽事難盈利還是現狀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出了一篇題為《「馬拉松熱」虛火當降》的評論文,認為中國馬拉松市場從主辦方到參賽者再到城市管理者都需要重新思考;而新華社同樣發文指出,「馬拉松熱」背後的商業模式,有待進一步規範。 然而,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的註冊賽事可能超過500場,而到2020年甚至將達到800場馬拉松。
  • 2000元買一張參賽「門票」,北馬熱背後預示千億元的消費大市場將...
    馬拉松的紅火,讓無數贊助商、賽事運營商、選手經紀公司踴躍入場,希望能夠在這場商機中突圍。有機構預計,到2020年我國馬拉松賽事數量將超過800場,參賽人數有望突破1000萬人次,將由此催生出上千億元的消費市場。
  • 數十萬人線上跑漢馬重馬、賽事機構發起線上馬拉松……
    接下來,由新華網體育、咕咚聯合全國60餘家馬拉松賽事機構和組委會發起的「線上賽」,也將在4月18日起跑。在體育總局發文暫不恢復馬拉松等體育賽事活動、提倡線上健身的大背景下,把賽道搬到線上,成為馬拉松賽事在特殊時期的替代方式。那麼隨著時間的推進,它能否豐富跑者的參賽體驗,甚至成為一種新的賽事方式?
  • 三大賽事一天聯袂上演:中國馬拉松初冬回暖,但不盲目跟風
    三座城市裡的三場馬拉松賽,共有29000餘人參與。此外,29日在重慶、昆明等地還有多場不同規模的跑步賽事舉行。因新冠疫情蟄伏許久的中國馬拉松,正在這初冬時節悄然復甦回暖。圖片主辦方提供隨著疫情防控態勢逐漸轉好,國內的馬拉松賽事逐步開始恢復,並且在11月迎來賽事舉辦的高峰,每個周末都有幾場不同規模的賽事鳴槍。29日,上海、成都、南京三地的三場「重量級」比賽聯袂上演,累計29000餘人的參賽規模在疫情出現以來可謂空前。其中上海馬拉松參賽規模為9000人,南京馬拉松和成都馬拉松設計規模都是10000人。
  • 華潤怡寶去年助力79城市176場馬拉松
    以馬拉松賽事飲水服務商華潤怡寶為例,去年全年贊助馬拉松多達176場,幾乎平均每兩天就有1場,最高峰時同一天多達11場!從2015年起,在國內馬拉松賽道上頻頻現身,贊助37個城市60場馬拉松賽事全程補給後,這家為上百萬跑友提供跑馬必備飲水的服務商——華潤怡寶,幾乎成為馬拉松飲用水的代名詞。
  • 一座城市的體育脈動:品牌賽事烙上「泰州印記」
    「泰鐵」體育產業峰會賽事吸引包括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和日本等8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名選手,他們齊聚溱湖之畔共饗「泰鐵」盛宴。二十年磨一劍。作為地級泰州市建立20年來舉辦的最大規模、最具影響的國際性戶外體育賽事,「泰鐵」再次賦予這座城市激情與榮耀。
  • 持續助跑頭部馬拉松賽事,Keep的底氣與目標
    但綜合安全等因素考慮,廣馬各項目規定的總限定參賽名額為3萬人,總中籤機率不超過30%——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樣低的中籤率,也說明了廣馬的受歡迎程度,馬拉松賽事的品牌價值可見一斑。為了讓更多路跑愛好者加入到這「奔跑的狂歡」中,本次馬拉松賽事官方獨家合作App——Keep,特推出訓練營和馬拉松線上賽的活動,以線上線下同跑的方式,增強各地跑友的參與感。
  • 一年52周敗家娘們共參加38場馬拉松賽事不是在比賽就是在比賽路上
    2019這一年,哲姐有些小任性,也有些小瘋狂,緣於熱愛,所以執著。一年52周,哲姐共參加38場賽事,34場全馬,2場越山向海人車接力賽,2場半馬,其中有23場官兔領跑員。共遊走了32個城市,境外去了日本東京;英國倫敦;美國波特蘭、尤金、舊金山、洛杉磯。一路走來,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們。
  • 全國至少開跑42場馬拉松 爆發式增長「跑友」夠用嗎?
    瘋狂的馬拉松一天賽事趕上過去一年,「跑友」夠用嗎?中國跑步發展了近十年,從2008北京奧運會之後的萌芽啟動,到2013年賽事突破兩位數,到2016年突破3位數,到現在每年上千場比賽,背後是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體育賽事產業瘋長的印記。
  • 第三屆新泰國際馬拉松線上賽即日起開始報名
    第三屆新泰國際馬拉松線上賽即日起開始報名
  • 晉級「銀牌賽事」 2019徐州國際馬拉松賽3月24日開跑
    中國江蘇網3月14日訊(記者 呂翔 張揚)13日下午,記者從徐州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三屆徐州國際馬拉松賽將於3月24日在徐州雲龍湖畔鳴槍開跑,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18個省(市)的2.2萬名跑友報名參賽,賽事規模超前兩屆。
  • 廣西體育產業瞄準千億目標
    12月12日,在桂林舉行的體育強國建設論壇上,自治區體育局局長李澤在發言時表示,廣西正構建「一核四區」的體育產業發展格局,培育發展七大綠色生態運動產業,努力將體育產業打造成千億元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 中國路跑界盛會「跑遍中國」線上馬拉松系列賽在京啟動
    日前,中國路跑界盛會「跑遍中國」線上馬拉松系列賽在京啟動,雙奧體育成為「跑遍中國」線上馬拉松系列賽官方合作服務機構。匯聚正能量,激揚中國夢。雙奧體育將以激情雙奧、初心之旅、小康路上、鄉村振興、愛衛同行、戰勝疫情、綠水青山、飲水思源、助力冬奧、獻禮百年等10大文化主題跑遍中國點亮幸福生活。
  • 世界最大規模的馬拉松賽事是如何煉成的?
    據統計,僅在2015年,在美國所舉辦的跑步賽事比賽數量就達到了48594場,每年跑步賽事在2000場次以上就有加利福尼亞、佛羅裡達、喬治亞、紐約、俄亥俄、賓夕法尼亞和德克薩斯等7個州。這其中,作為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之一的紐約馬拉松自然也是美國標誌性的路跑賽事。
  • 一年8萬人比賽「爬樓梯」,他如何把垂直馬拉松做成小而美?
    「垂馬體育系」賽事的超級亮點,是上賽季及新賽季均在中國最具標誌性的摩天大樓舉辦賽事,包括上海的上海中心(632米)、深圳的平安國際金融中心(599米)以及廣州的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539.2米)。這同時意味著,垂馬體育系賽事進駐了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中三座城市的最高地標。垂直馬拉松的一大魅力,在於用奔跑的方式登上城市地標的制高點。
  • 2020煙臺馬拉松賽(線上)9月26日開跑 獎牌美「炸」
    今天上午,「2020煙臺馬拉松賽(線上)」新聞發布會,在萬科翡翠長安都會藝術中心舉行。作為煙臺今年最隆重的體育賽事,在這個特殊的2020,煙馬究竟有何吸引之處?從獎牌設計到獎品種類,從互動活動到報名啟動,本次發布會都一一揭曉。
  • 馬拉松產業重啟:無朋自遠方來也要樂乎
    而實際上,無論各地、各組委會做出怎樣的姿態,最終,第40屆北京馬拉松舉辦與否,才是2020年僅剩的第四季度中國大型馬拉松賽事的消息樹。 從這個意義上說,第40屆北京馬拉松能否在2020年如期舉行,甚至關係到中國馬拉松產業的走向。
  • 商業氛圍濃厚的中國馬拉松賽事
    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每一年至少舉辦百餘場馬拉松比賽,幾乎每一座大中城市都力推自己城市冠名的馬拉松比賽,還有一些特色景區或者紀念地也頻繁舉辦馬拉松比賽。每一場比賽,都提前爭取贊助商,邀請職業跑者參賽,規劃路線,招募志願者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 美年大健康與中國田徑協會籤約 服務全國馬拉松賽事
    此次合作將充分調動美年大健康布局全國200餘座城市的高品質醫療資源和急救資源。雙方將協力共進,提升馬拉松運動參與者的健康預防意識,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為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提供更加堅實的醫療保障。
  • 數字告訴你2017中國馬拉松有多火
    全年賽事1102場產業規模700億  數據顯示,截止2017年底,全國舉辦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路跑賽事800人以上規模,越野跑賽事300人以上規模)達1102場,參賽人次近500萬。其中,中國田徑協會認證的A類賽事223場,B類賽事33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