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拉松開始賺錢了嗎?小賽事難盈利還是現狀

2020-12-20 騰訊網

「馬拉松熱」在中國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了。

「井噴」背後,是越來越多人跑進馬拉松的事實,也是越來越多賽事公司看到了從跑賽中收穫利益的機會,從而投身跑步市場的現實狀況。

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出了一篇題為《「馬拉松熱」虛火當降》的評論文,認為中國馬拉松市場從主辦方到參賽者再到城市管理者都需要重新思考;而新華社同樣發文指出,「馬拉松熱」背後的商業模式,有待進一步規範。

然而,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的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的註冊賽事可能超過500場,而到2020年甚至將達到800場馬拉松。

一場需要調動眾多城市資源和消耗巨大成本的馬拉松賽事,真的可以賺錢嗎?又是什麼因素在趨勢越來愈多賽事公司進入跑步市場?

「泛體育人群」成了辦賽驅動力

如今,幾乎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那麼一群固定的「曬跑族」。他們每天分享自己的跑步裡程數,分享自己的訓練,以及分享自己的的參賽經歷,甚至分享一些有關跑步的「雞湯」。

而這一群活躍在跑道上和朋友圈裡的「跑步達人」,其實很大一部分屬於「泛體育人群」。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泛體育人群?

「隨著現在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參加體育運動的認同感增強,以及參賽成本降低,越來越多人進入到跑步或者其他大眾體育的領域。」

在一場以娛樂帶動跑步的企鵝派對跑現場,騰訊體育賽事開發及運營中心總監鄧波向澎湃新聞記者解釋了活躍在中國跑圈裡的這一類「泛體育人群」。

「從多年的經驗和數據上來分析,這些人絕大多數並不是職業跑者或者運動員,他們甚至有些人沒有運動的背景。」

在鄧波和其他一些資深賽事公司運營主管看來,這個體育圈裡的新興群體可以被比作油,他們的加入正好讓正在熊熊燃燒的「馬拉松熱」這團火焰燒得更加旺盛。

據中國田協的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參加路跑賽事的總人次再創新高,接近280萬,比2015年增長了130萬,比2011年高出7倍之多。而在這些人中,他們在跑步上的人均花費已經接近4000元。

「如今跑者們足夠強大的消費力支持著他們在跑道上尋找『成就感』,有人願意買單,自然也會有賽事公司願意花精力和成本去創造平臺。」一位多年在江浙一帶組織超長距離路跑賽事的執行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中國確實可以算是進入了學術界經常提及的『馬拉松周期』。」

所謂的「馬拉松周期」,就是指當一個國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後,城市以馬拉松賽事為依託,進入全民路跑的體育消費黃金周期。

值得一提的是,據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人均GDP首次超過5000美元,也是這一年,「跑步熱」逐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之中。

熱鬧不代表賺錢?小賽事難盈利還是現狀

註冊馬拉松賽事呈幾何式增長,各種主題的跑步活動方興未艾,賽事公司在跑道上擁有了更多的「創作空間」,這得益於跑步人群的暴增,也不得不提到國家政策層面上的「幫助」。

2014年,國務院46號文件《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強調城市健身圈之後,田徑協會取消了馬拉松等跑步賽事的審批,改為註冊。這一舉措,不僅簡化了辦賽流程,也降低了舉辦跑步賽事的門檻。

跑步賽事數量激增,在經濟上效益上有最直接的體現。

根據《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2014年馬拉松賽事運營收入為20億元,帶動相關行業收入超過百億元;而2015年,這個數字就達到了300億元。

正是如此巨大的經濟「誘惑」,讓不少賽事公司投身到跑圈之中。據新華社報導,截止2016年底,在中國獲得認證的馬拉松賽事公司已經達到了205家,這個數字是兩三年間的好幾倍。

而這些賽事公司有大致分成三類,一類是類似東浩蘭生和中澳路跑這樣的國有資本;第二類是騰訊體育和智美體育這樣的民營資本;還有一類則是IMG這樣的國外賽事管理公司。

這些公司管理著中國每一年的數百場跑步比賽,但是其中真正能將賽事運營成一個「賺錢」的體育IP,並不是那麼容易。

以國內的一些標誌性馬拉松賽事為例,北京馬拉松從2013年到2015年每年收入3000萬元左右,2016年廣州馬拉松的報名費收入就高達1000萬元左右,而2016年廈門馬拉松的收入也在千萬級別,並且帶動城市經濟效益達到3.25億元。

不過,據原歐迅體育公司副總經理姚振彥透露,這種收入在千萬級別的賽事在國內並不多。而且一場一萬人參加的馬拉松賽運營大概需要700萬元到800萬元,這還不包括電視轉播費用,然後出去人力成本,很多賽事其實只能勉強維持收支平衡。

想盈利,只有找準跑者要什麼

如果按馬拉松的辦賽現狀,大賽事賺大錢、小賽事維持收支平衡、一些主題跑甚至貼錢辦賽,那麼中國跑步市場的未來會是怎樣?

「未來市場肯定會更大。」在鄧波看來,跑步賽事從幾年前的」不賺錢「到現在」開始賺錢「已經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其實跑步市場也有很多區分,有那種專業性賽事比如馬拉松,政府主導就會多一些。也有像企鵝跑這類趣味主題跑,更多的是服務全民,這個空間是非常大的。」

就如鄧波所說,如今的跑步賽事的商業模式主要分為四類,一是贊助商,二是通過報名費和衍生產品換來收入,三是政府「買單」,四是尋求風投。

盈利模式的多元化,讓賽事公司有更多的選擇去「創造」更多的賽事IP,這也是跑步市場依舊充滿巨大潛力的重要因素。

以美國為例,每年有超過一千場馬拉松賽事,如果算上半馬、超馬及其他各種路跑賽事,則差不多有五萬場,而且歐美跑者在跑步上的消費很大一部分是在訓練和飲食上。

而按照中國田協的估計,中國的註冊馬拉松賽事到2020年也就在800場左右,中國跑者的消費主要還是集中在裝備上。

如何在越來越多的馬拉松賽事裡探尋出穩定的盈利模式?對於那些資深的賽事管理者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從跑者的需求出發,通過滿足跑者來擴大賽事的受眾群體,從而吸引到更多的商業關注度。

「跑步賽事已經不僅僅是在跑道上娛樂和互動了,賽事也應該考慮包括會員、音樂、遊戲等各類產品的融入,讓收入更多元化」。

相關焦點

  • 商業氛圍濃厚的中國馬拉松賽事
    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每一年至少舉辦百餘場馬拉松比賽,幾乎每一座大中城市都力推自己城市冠名的馬拉松比賽,還有一些特色景區或者紀念地也頻繁舉辦馬拉松比賽。每一場比賽,都提前爭取贊助商,邀請職業跑者參賽,規劃路線,招募志願者等等,忙得不亦樂乎。
  • 關於中國-東協國際馬拉松賽事的公告
    尊敬的各位跑友:防城港市成功舉辦的三屆中國-東協國際馬拉松已成為中國與東協各國青年體育交流盛會,鑑於目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受疫情影響中國東協各國長跑愛好者無法同臺競技,為切實保障參賽選手和市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繼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經組委會研究決定
  • 三大賽事一天聯袂上演:中國馬拉松初冬回暖,但不盲目跟風
    圖片主辦方提供隨著疫情防控態勢逐漸轉好,國內的馬拉松賽事逐步開始恢復,並且在11月迎來賽事舉辦的高峰,每個周末都有幾場不同規模的賽事鳴槍。29日,上海、成都、南京三地的三場「重量級」比賽聯袂上演,累計29000餘人的參賽規模在疫情出現以來可謂空前。其中上海馬拉松參賽規模為9000人,南京馬拉松和成都馬拉松設計規模都是10000人。
  • 爬樓梯也有馬拉松,如此「虐心」賽事為何徵服中國跑友
    一年國內幾百場的馬拉松賽事是否已讓你感到厭倦?那麼,不如來一場「又高又虐」的垂直馬拉松比賽吧。所謂「垂直馬拉松」其實就是爬樓梯比賽,這是一項對瞬時速度和心肺功能要求極高的運動。而在中國國內,垂直跑也逐漸受到了各年齡層跑友的喜愛。那麼,簡單的爬樓梯為何有那麼大魅力呢?勇闖香港ICC開跑。
  • 世界最大規模的馬拉松賽事是如何煉成的?
    威頓伯格與跑步結緣於她的大學時代,有一次,她和別人打賭在第二天一早去參加一項跑步賽事,結果,她贏得了打賭與比賽。在此之後,威頓伯格將跑步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在聖母大學法學院上學的時候,還是在維吉尼亞州里奇蒙的何威際律師事務所當律師的時候,跑步都是她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律所工作期間(1978年),她甚至還在華盛頓以2小時44分的成績獲得了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冠軍。
  • 聽說過垂直馬拉松嗎?一個爬樓梯比賽能玩出什麼花樣?
    2015年11月,體運通正式成立VMA垂直馬拉松大聯盟,2016年開始推行全國垂直馬拉松賽事聯盟體的模式,目前共加盟21場賽事。2017年11月,體運通又與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籤署《垂直馬拉松賽事推廣協議》,合同期限為4年。
  • 三月馬拉松賽事大盤點:鵝黃柳綠 春風十裡不如你
    3月,國內馬拉松賽事漸入佳境。蟄伏整個冬天的跑友,又雙叒叕開啟了驛動之旅。春風迷人,撩動心弦。結果就是,好幾家知名賽事被撩得亂了方寸,甚至心潮澎湃,亮點很多,槽點也不少。恰似3月的天氣,娃娃的臉,說變就變。3月20日,中國田協召開馬拉松年會,發布了2016馬拉松大數據。
  • 出海記|萬達與WMM合作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將落戶中國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萬達集團·世界馬拉松大滿貫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參考消息網4月26日報導 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將要落戶中國了。4月26日,萬達集團與雅培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WMM)在北京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10年,萬達將在亞太地區舉辦3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其中在中國的一站賽事,將成為首個在發達國家之外舉辦的大滿貫賽事,填補中國馬拉松運動缺乏世界頂級賽事的空白。
  • 志願者報名|2019岱山海岬半程馬拉松暨健康中國馬拉松系列賽事
    2019岱馬全新出發 賽事規模擴大、增設新項目、升級新賽道 總規模3000人: 開設半馬、健康跑、 家庭跑、健康跑項目開跑時間:4月14日(周日)08:00 由於規模擴大 本次我們擬招募600餘名志願者 助力岱馬 助力2019岱山海岬馬拉松,志願者報名已經開啟
  • 美年大健康與中國田徑協會籤約 服務全國馬拉松賽事
    2019年3月26日,中國田徑協會與美年大健康在上海共同舉辦「健康馬拉松,美年伴您跑——中國馬拉松健康醫療合作夥伴」籤約及授牌儀式,標誌著美年大健康正式成為中國馬拉松健康醫療合作夥伴,將為由中國田徑協會在全國範圍內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提供跑者賽前體檢、賽中保障、賽後健康管理的健康醫療服務
  • 全國至少開跑42場馬拉松 爆發式增長「跑友」夠用嗎?
    瘋狂的馬拉松一天賽事趕上過去一年,「跑友」夠用嗎?中國跑步發展了近十年,從2008北京奧運會之後的萌芽啟動,到2013年賽事突破兩位數,到2016年突破3位數,到現在每年上千場比賽,背後是大眾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是體育賽事產業瘋長的印記。
  • 2020武漢馬拉松賽事被取消
    工人日報客戶端訊 11日,武漢馬拉松組委會發布公告稱,不再舉辦2020武漢馬拉松,並對中籤跑友退費事宜予以安排。公告中稱,「為保證武漢馬拉松的良好賽事體驗,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組委會經慎重研究,決定不再舉辦2020年武漢馬拉松」。
  • 上海馬拉松要辦女子賽事:美妝美發、棉花糖巧克力應有盡有
    上海馬拉松也將開啟女性跑步時代。如何才能讓日漸火爆的跑步在中國產生更大的影響?上海馬拉松給出了一個參考答案——發掘更多女性跑者。北京時間10月29日,上海馬拉松主辦方正式宣布,上馬系列賽將加入一名新成員——那就是2018上海國際女子十公裡精英賽。
  • 千億元的馬拉松產業:一年上千場賽事 三四線城市加入
    他粗略算了一下,全年跑步總支出約12萬元,其中4場國外賽事總開銷(吃住行等)約8萬元。正是許許多多跟劉帆一樣跑者的熱情參與,催生了一個上千億元的大市場。一些三四線城市也加入到這一風潮中。快速發展的馬拉松產業從1981年北京馬拉松開始,經過39年的發展,中國馬拉松產業日益壯大,尤其是2014年之後,更是進入快速擴張階段。
  • 中國籃球賽事將分為十個級別 中國籃協擬推出賽事認證體系
    其明確提出,中國籃協將建立中國籃協各類賽事名錄,經中國籃協大數據系統註冊和認證的賽事,中國籃協將錄入賽事名錄,發放「賽事等級認證標識」許可證。《中國籃協賽事認證實施方案》計劃將於2020年開始實施。眾所周知,自2014年國發46號文明確提出「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以來,社會企業辦賽的熱情在很大程度上確實被激發,企業辦賽的數量呈現井噴式爆發。
  • 2019馬拉松賽事日曆(6.28更新)
    特別說明:線上馬拉松成績無效。另外成馬還增設了公益馬拉松、競速輪椅、視障選手等參賽項目。馬拉松報名網正在努力為大家爭取更多賽事的直通名額敬請關注。歡迎各組委會洽談合作 選手招募 | 賽事報導 | 形象設計 | 運營推廣 | 賽事執行 | 招商合作 | 計時服務 | 獎牌參賽服設計製作 | 網站製作 | 衍生品開發 | 裝備銷售代理下面來看一下最全最新的馬拉松賽事日曆
  • 持續助跑頭部馬拉松賽事,Keep的底氣與目標
    同時,也以其獨具特色的訓練營、線上賽獎牌等一系列創新之舉,搭起了馬拉松賽事與路跑愛好者之間的「新橋梁」。為傳統馬拉松賽事注入新活力從2018年起,Keep相繼與武漢馬拉松、蘭州馬拉松、上海馬拉松、北京馬拉松建立獨家合作,北京馬拉松組委會還曾授權Keep App獨家運營 「2018線上北京馬拉松賽」的權益,賽事期間,Keep推出的「趣跑北馬」主題活動、北馬官方線上訓練營、官方線上北京馬拉松賽均收穫用戶積極響應,收到廣泛好評。
  • 「2019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TOP100發布,吉林省這幾項賽事...
    4月7日,「2020中國馬拉松風雲會」舉行了線上發布。會上發布了「2019年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TOP100賽事,榜單由人民體育與人民輿情數據中心連續第五年聯合發布。「2019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在往年榜單的基礎上,對評分指標和分數統計系統進行了優化。
  • 咕咚和Keep,是時候盈利了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公布的《2018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2011年和2012年國內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僅有22場和33場。而到了2018年,已經增長到1581場,直接參與人數583萬。隨之火熱的,還有一大堆運動類APP。
  • 鄂爾多斯馬拉松見面會召開 賽事10大亮點公布
    2016年首屆鄂爾多斯國際馬拉松在賽事運營組織上做了大量創新,獲得參賽選手的一致好評。參賽總人數為12585人,其中市外選手6088人,是內蒙古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馬拉松賽事,並成功獲得了田協銅牌賽事認證,在2016全國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百強排行榜中位列4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