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戰片作為警匪片的一個分支,以間諜特工為主角,往往涉及的是情報交換、深入虎穴的故事情節,這種離我們日常生活相距甚遠的故事總是能讓不少觀眾充滿好奇。相信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一提到諜戰片,最先想到的就是007系列、碟中諜系列等等,這些片中的間諜特工一個個都身手矯健、才思過人,上能飛簷走壁,下能雙槍掃街。那麼下面我就推薦幾部口碑不錯的諜戰片:1.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故事發生在冷戰時期,當時英國情報機構「圓場」和蘇聯情報機構「中心」針鋒相對。蘇方在英方情報機構高層人員中安插了一名高級間諜來獲取情報,不久後,英方起了疑心,想要抓出內鬼,懷疑對象共五人,分別取名為:鍋匠、裁縫、士兵、窮人和乞丐。為了挖出內鬼,英國情報機構的領導者策劃了一場行動,但是行動最後失敗,不僅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還導致領導者「老總」被迫退位。原本是懷疑對象之一的「乞丐」喬治·史邁利在獲得信任後開始著手繼續調查,抓出內鬼。這部電影裡,沒有什麼驚險刺激的場景,沒有槍林彈雨的血腥,也沒有能文能武身手不凡的角色設定,它有的是線索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英國演員獨有的英倫氣質。很多人說看一遍會雲裡霧裡,要反覆看很多遍才能真的理解劇情和人物關係,我想是的,而且這也是一部值得看上很多遍的電影。另外,這部電影有著強大的演員陣容:加裡奧德曼、科林費斯、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湯姆哈迪,四位顏值高演技好的男神在這部電影裡集結,單是衝著這群主演,就十分值得一看。分享完國外的電影後,來說一說國內的幾部口碑不錯的諜戰劇。2. 《風箏》「風箏」是劇中重慶軍統王牌特工鄭耀先的代號,他以狡黠機智和心狠手辣聞名。解放前,老陸說:「風箏」必須像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心臟,要在最危急的時刻發揮作用,帶著這樣一份使命,「風箏」在國民黨組織內長期潛伏。在三十多年的情報員生涯中,他經歷了被敵人追殺,經歷了妻離子散,到最後一無所有。他或許一開始就明白:情報員本身就意味著犧牲。如果說這是一部諜戰劇,我更覺得他像是一部鄭耀先的人物傳記。鄭耀先在軍統期間是令人聞風喪膽的軍統六哥,為了掩飾自己的身份,他需要處處小心謹慎。同志犧牲,他必須控制住自己內心的痛苦,表面雲淡風輕。無論是從看守所逃亡,還是解放後無法被組織承認身份而成為具有歷史嫌疑的反革命分子、現行反革命右派,到最後不被自己的兒子承認,鄭耀先的一生是堅定的信仰和不屈的奮鬥鋪就的。他始終堅定地相信組織,始終忠於組織,始終無二心地接受組織的安排。這種義無反顧或許是我們常人無法理解也永遠無法去體驗的,但他的犧牲恰恰是他身為特務的價值,也是他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從這些特工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何為信仰,何為信仰的力量。這部電視劇,體現的是身為特工的不容易,因為在這部電視劇裡,他們卑微,他們被當做工具,他們身而為人卻沒有人的尊嚴。無論是在軍統還是在解放後,他們一直遭受著不公平的對待。即便是犧牲,也坦然接受。或許間諜這樣的的身份,一旦背負,就意味著義無反顧、無法回頭。3. 《面具》《面具》是以中共在哈爾濱解放初期的反特行動為故事背景的,1948年底,在哈爾濱潛伏了十年的軍統特務李春秋(祖峰 飾)被組織召喚,要求他製造炸彈,協助配合「黑虎計劃」。潛伏了十年的李春秋擁有著平凡又幸福的生活,在接到任務後,他不願拋棄妻子,開始想盡辦法逃脫組織的控制。在這期間,李春秋除了要應付昔日的搭檔,還要忍受著現在的同事的懷疑和試探,內外交困的李春秋生活在重重的壓力之下。這部電視劇討論了關於信仰的抉擇、家庭的責任以及情感的歸屬。在很多綜藝節目裡,評定一個演員的演技喜歡用「哭一個」來測驗,似乎只有那些劇情衝突激烈、情緒爆發的片段才能顯現出一個演員的水平。但其實不是,好的演員是在平淡的劇情裡也能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祖峰,是《建黨偉業》裡的學生領袖鄧中夏,是《浮城謎事》裡的警察童明松,是《黃金時代》裡的東北作家羅烽,是《北平無戰事》裡的中共地下黨崔中石,也是《歡樂頌》裡的奇點。我印象裡的祖峰是一個溫文爾雅、低調的人。有人說祖峰是演什麼像什麼,這一次,他是軍統潛伏特務李春秋——表面上斯文儒雅、專業水平高的法醫,而且他還會做炸彈。李春秋這個角色是狡猾有心計的,但角色的複雜並沒難倒祖峰,反而在他的演繹之下,這個角色變得有血有肉,細膩而有層次。他捨不得妻兒,在去執行任務之前他問:「我可以帶家裡人一起走嗎」「幹完了還回來嗎」。在頂著身份暴露的壓力時,他想過要帶家人離開。而相應的換來的缺失上司逼迫他和妻子離婚的安排。兒子在後面追著他,他坐在車上捂嘴哭泣。一個男人的脆弱和無奈,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推薦這部劇的原因,或者說是這部劇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視角的轉變」。以往的諜戰劇的視角都是我黨的特工,為了信仰和使命,去完成任務,是主動和自願的;但在這部劇中,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表現軍統特務的生活和內心,這些特務都是被動和無奈的,也順理成章的讓故事最終發展成為李春秋從軍統特務棄暗投明轉變成共產黨這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