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科技+旅遊」得到了多方力量的廣泛關注,「科技+旅遊」不但改變了人們旅遊決策和旅遊習慣,同時影響著旅遊產品結構與業態,為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動能。
科技+旅遊助推旅遊產業發展模式轉變
找尋美食、景點、酒店、民宿、買菜、買本地特產、套餐美食、預訂門票、看資訊,旅遊惠民卡......在南京市民秦小姐的眼中,「莫愁旅遊」無所不能。作為城市和旅遊充分融合發展的服務平臺,南京全域旅遊總入口「莫愁旅遊」深入挖掘南京人文歷史文化,整合南京經典且具代表性的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打造「最權威、最便利、最實惠」的深耕目的地的旅遊營銷平臺。
布達拉宮的首次直播,1小時內吸引了92萬人次觀看,相當於其一年遊客接待量的60%。
科技支撐是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規律。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旅遊市場本身正在發生變化,給旅遊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契機、新模式和新思維,科技與文化正在成為旅遊業發展的主動能,新的旅遊消費需求正在積聚,而「科技+旅遊」的融合創新成為強大的推進器,為旅遊業走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通過新技術的深度嵌入,不斷完善商業模式,特別是網際網路平臺科技企業,使用科技和大數據力量,驅動文化旅遊產業相互滲透、豐富人們遊覽體驗、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精準服務、進行精細化管理、充分滿足遊客的個性化需求。
政策利好加持 「科技+旅遊」融合力度
11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旅遊消費潛力巨大,確定適應消費升級需求支持「網際網路+旅遊」發展的措施,確定支持建設智慧旅遊景區、鼓勵景區加大線上營銷力度、完善包容審慎監管等方面,「網際網路+旅遊」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11月30日,文化和旅遊部、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深化「網際網路+旅遊」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新階段智慧旅遊的產業數位化和消費場景化的戰略導向,鼓勵各地扶持旅遊創新創業,引導雲旅遊、雲演藝、雲娛樂、雲直播、雲展覽等新業態發展,培育「網絡體驗+消費」新模式。提出「十四五」期末,實施重點旅遊景區和度假區智慧化升級等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加快數位化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大眾日益增長的旅遊消費新需求,也是文化旅遊產業從資源與勞動依託轉向技術與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要通過深化「科技+旅遊」,構建起以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旅遊產業經濟體系,推動我國旅遊業走向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科技+旅遊提振國內旅遊市場
疫情防控期間,預約遊、雲旅遊、無接觸式服務等形式保障了遊客的旅遊體驗。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推出「在家雲遊博物館」項目,不僅讓遊客坐在家中即可看到國寶級文物,還帶動了博物館文創的銷售。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表示,後疫情時代的旅遊業要有新思維、新動能和新模式,要堅持科技創新,升級智慧旅遊,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
疫情也在倒逼旅遊企業尋求新突破,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新階段後,各旅遊集團也在加速推進資源整合和產業升級,把疫情的衝擊變成再出發的契機,紛紛加速數位化轉型和基於新技術的創新布局,通過科技新動能加速商業模式創新和產業格局重構,為文旅行業信心恢復和全面復工復產貢獻了重要力量。
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是國內首座省級文化旅遊融合的數位化綜合體驗展館,也是資源推廣、數字體驗、文創新零售、數字文旅經濟多效合一的平臺,綜合運用人工智慧、混合現實、邊緣計算、大數據、全息成像、動作捕捉、CAVE空間技術,把山西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先進的數位化方式,直觀展示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山西文旅數字體驗館
福建泰寧九龍潭景區,引入了國際光影公園設計的理念,把自然的山水實景和5D全息技術巧妙結合,打造一個可移動的夢幻光影舞臺,投放市場後反映非常火爆,成為遊客和市民的打卡地,也成為福建夜遊經濟的典範。
南京旅遊集團用科技賦能文旅場景,讓演藝更精彩。該集團打造的《南京喜事》是中國首部實景360°全沉浸互動演出,將發生在南京的一樁「喜事」為核心,把百年南京的風光人文韻事融入其中,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絕無僅有的「感官沉浸+入戲沉浸」超沉浸文化體驗,成為南京新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標。
南京喜事
攜程專門開發了智慧景區服務標準,覆蓋了一萬多景區景點,可以在預約的前提下獲得優惠價格、高質量服務。攜程還在全國近百家景區門口設立了取票服務,保證了線下服務和線上服務的結合,便利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旅遊需求。不僅如此,一些特色體驗不斷被開發,衍生了演藝項目、講解、文創周邊等產品,並通過線上智慧平臺連接到更多遊客。
華為與敦煌研究院合作對「讓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進行了創新嘗試,通過釐米級的空間識別技術,對莫高窟進行高精度的掃描和數據採集,複製了一個虛擬莫高窟空間,將敦煌數字壁畫、數字洞窟在華為AR河圖中與真實場景合二為一,讓千年石窟以另外一種方式活起來。
華為AR地圖 數字洞窟
在網際網路和數字經濟背景下,傳統的文化旅遊產業的新科技、新場景應用,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產業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旅遊+科技的核心是要以文化為龍頭,旅遊為承載方式,科技為手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旅遊美好生活的需要。通過相互賦能,不斷的創新,融合形成新產品、新業態、新業務、新模式。加快推動文旅產業的數位化過程對於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可形成有效支撐。最終以科技賦能文化旅遊產業復甦、創新、「蝶變」。
文旅小編Elisa
文/於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