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酣暢淋漓地大汗過後,你是否感覺身體被掏空,格外疲憊睏乏?夏季即將到來,面對炎炎烈日,我們該如何看待出汗這件事兒呢?
正方觀點:出汗調節體溫,預防中暑,可排毒,可減肥。
反方觀點:出汗會導致脫水;出汗會誘發體臭,讓人倍感尷尬。
正反方觀點看似都有一定道理。從汗液的成分來看,其主要成分是水,可以佔到汗液組成的99%,其餘的部分為氯化鈉、乳酸和尿素。出汗散熱,體重略微減輕都在情理之中,而通過汗液丟失的水分似乎多喝上幾口水就可以搞定。
但在中醫看來,汗液是由津液化生而來,津液是汗液的來源和基礎,在陽氣的氣化作用下,津液從汗孔排出體表。而津液與血液同根同源,二者可以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汗出過度自然會有損津液。心主一身血脈,汗又被成為「心之液」,汗液與心的功能最為密切。《醫宗金鑑》將其歸納為:「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所以在大汗之後不少人會感覺身體發虛,倍感疲勞。反過來當心臟不適,心悸氣短,頭暈目眩時也容易出現大汗淋漓,出虛汗的情況。
如果您比別人更愛出汗,那飲食、運動這兩個方面,在夏天一定要多加留意:
在運動方面,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分時節的盲目運動卻對身體無益。夏季氣溫高,本身就容易出汗,此時若不加控制,甚至進行大強度運動,更會導致汗液的過度流失,傷陰耗氣。因此,夏季運動應選擇相對平緩的項目,如快步走、慢跑、遊泳等,以適量出汗為度,這樣既可以達到鍛鍊效果,又可以避免汗出過度,氣隨汗脫,損傷陰液。
夏季飲食:出汗會帶走水分,因此通過湯羹、豆漿、牛奶、蔬果等富含水分的食材為身體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在夏天至關重要。要評選大眾心目中的夏季佳飲,酸甜可口的烏梅湯一定榜上有名,烏梅酸澀收斂,其煎煮出來的湯汁不但滋味甚佳,還可消食和中,解暑化溼,生津止渴,緩解夏季汗出過度。
還有一些人無論冬夏都比常人愛出汗,那我們就要注意區分,因為多汗也可細分為不同類別,養生調理的方法也各有不同。白天不活動或輕微活動的情況下,汗出不止,中醫稱之為「自汗」。這類人群還會表現為精力差,易疲憊,聲低懶言,容易感冒。
自汗多是由於氣虛所致,中醫講「衛氣虛則多汗」,衛氣運行於脈外,可保衛肌表,抗禦外邢。衛氣不足,肌表腠理疏鬆,自然汗多易出。如見以上症狀,日常飲食宜益氣健脾,多選擇小米、黃豆、雞肉、香菇、豆腐、白扁豆、大棗、龍眼肉、蜂蜜等食材。少吃生蘿蔔、空心菜等耗氣食物。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黨參、人參、黃芪、黨參等補氣藥材,或服用具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的玉屏風散等方劑。
還有一些人多汗發生在睡著之後,睡著出汗,醒來汗止,雖然也是多汗,但與白天出汗不同,這類人的癥結在於「陰虛」,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髮熱、眼睛乾澀、口咽乾燥等特點,在炎熱的夏天陰虛之人尤為難過。
夏天滋陰可以選擇食用百合、銀耳、牛奶、鴨肉、雪梨、蘿蔔、蜂蜜、麥冬、沙參、西洋參等甘寒滋潤,滋陰潤燥的食材。而對於羊肉、蔥姜蒜等熱性辛辣之味則要儘量少吃。
作者介紹:王喆,國家一級公共營養師、執業中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