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做事講究的是三思而後行,草率地做決定向來在中國人眼裡是不值得提倡的,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思維」。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在《論語》中教導人們要「吾日三省吾身」,因為沒有人能做到所有決定都正確,所以就要不斷的思考與反省,「謀定而後動」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從古至今,無論是一代帝王還是功臣名將,很少有人是因為衝動魯莽而取得成功的,這些成功之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喜歡反省,哪怕是再小的一個決定,他們都會經過深思熟慮,從不輕易決定。當今社會也是如此,一個人是否穩重,是否決定反省的能力,已經漸漸成為了衡量人素質高低的重要指標。
在我國的歷史中,因為深思熟慮而成事的人不在少數,今天我們就來舉一個小例子。宋仁宗時期,石介因為著有《慶曆聖德頌》而聞名,這本書裡面對朝中大臣進行了犀利的評判,尤屬對夏竦的批評最為嚴重。後來石介因罪被免職,不久就病逝了,但是因為孔直溫的謀反讓夏竦抓到了誣陷石介的「好機會」。
當初很多人都傳言說孔直溫是石介的學生,夏竦便趁此機會傳言說石介沒有死,而是逃跑了,並且慫恿皇上進行開棺驗屍,呂許公負責處理此事,他顯然認為石介的這個做法不妥當,因為一旦發現石介是真的去世,開棺後顯然沒有辦法對其家人進行交代。
於是在呂許公的提議之下,使者改變了開棺驗屍的做法,而是選擇了找參加過喪禮之人進行證實的方式,最後的結果也確實是夏竦在誣告石介。好在呂許公沒有像使者一樣衝動,如果真的沒有呂許公這樣的深思熟慮,不僅會對石家後人無法交代,就連皇上的面子也不好往回收。
其實遇到事情多多進行思考,不僅僅是為了別人,更多的是為了成全自己。一個做事穩妥,思慮周全的人,自然是能獲得身邊人尊敬的,這樣的人自然也會迎來更多人的信服。對於自己整個人生的發展來說,整體的影響都是積極向上的,甚至會間接決定你個人對於未來生活的整體態度。
擅於深思熟慮的人總是謹言慎行的,他們對於身邊的人或事不會輕易做下評判,因為很多事情,一旦你決定了,就不再有更改的餘地,人生最缺乏的就是後悔藥了。不魯莽處事,凡事思慮再三才開始的人,往往才是有大智慧的人。這樣的人既不會給自己徒增煩惱,也不會給他人添麻煩。
人生往往比我們想像中的要複雜許多,這就好比在下棋,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局面是時有發生的,只有你儘可能多的去規避錯誤決定,遇到事情多多思考,「謀定而後動」才能保證自己人生的這盤棋有更大獲勝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