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中國匠心企業家峰會組委會
>>繼上期欄目《商學,重在學以致用》,上海近代商業教育在其百餘年的歷史發展中,在近代中國的時空背景下,形成了自身明顯的特色,具有執全國商業教育之牛耳的重要地位,在多方面對全國產生示範性影響。本期欄目聚焦近代企業家劉鴻生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多元經營」是劉鴻生最具特色的經營管理之道,「分而不散」是劉鴻生經營戰略的真諦。
——鑑古知今|壹公裡學院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企業家的劉鴻生,其經營的民族資本企業處於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夾縫中仍能有宏遠發展,主要得益於他出色的經營謀略與管理思想,其中,不可忽視的是劉鴻生的「多元化經營」,這是劉鴻生最具明顯特色的經營管理之道。
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企業自啟蒙以來,就受到外國資本和官僚資本的雙重壓迫和排擠,在夾縫中生存和發展。相較於外國資本企業優厚的基礎和條件,近代企業有太多的不足與缺陷,與之相抗衡無疑於以卵擊石。就在這樣經濟環境惡劣、市場因素急缺的營商空間下,近代企業卻能一步一步得以逐漸發展和壯大,甚至後來從外國人手中搶回市場,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背後一批民族企業家的匠心精神和苦心經營。
劉鴻生(左)
劉鴻生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實業界的一顆耀眼的新星,他憑藉手中的財富和出眾的智慧,搏擊商海,營建了一個個企業王國,經營領域遍布輕重工業、運輸業、商業和金融業,將「火柴大王」、「煤炭大王」、「毛紡大王」、「水泥大王」、「企業大王」等桂冠集於一身,創立了近代中國數一數二的民族企業集團,成為上海灘的「聞人」、「大亨」,就連蔣介石也尊稱他為「鴻生先生」。他的成功與他具有特色的多元經營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Don’t put all eggs in one basket.」 這是劉鴻生極為欣賞的一句美國諺語,意思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他深受啟發,並把這句話作為自己從事實業活動的指導原則。因此劉鴻生從不把寶壓在一個企業上,喜歡各種企業都辦點,實行多元投資。他一生中創辦了蘇州火柴廠(後聯合成立大中華火柴公司)、上海華商水泥、中華碼頭公司、章華毛紡織廠、華豐搪瓷廠、華東煤礦公司、中華企業銀行、新通貿易公司、泰山保險公司、舟山輪船公司等實業,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企業集團。劉鴻生創辦的企業數量如此之多正是他的多元經營思想的具體運用。
多元化經營並非劉鴻生好高騖遠。而是基於他對投資環境深思熟慮的結果,商場猶如戰場,本已變幻多端、生死難測,而舊中國政治,經濟條件的不穩定更深程度加劇了投資的風險。執迷於一個領域,將資金全部投入某一個行業和事業,存在一定的隱患。
商業循環的起伏、市場行情的變化、競爭局勢的演變,都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多元投資的好處在於可調劑盈虧、保持平衡。用劉鴻生的話說:「如果一個企業組織虧損了,其餘的還可賺到大量利潤。總體來看,在收支差額上還會表現出一種贏餘的情況.」如1932 年間,由於淞滬戰爭的影響,毛紡、煤礦、煤球三家企業連續出現虧損,其中 「章華」一家虧損就高達12萬元。幸有水泥、火柴兩業尚還興旺,盈利各達 40多萬元,加上別的盈餘企業,因此在劉氏企業集團的帳面上,仍然出現了 20多萬元的純利潤。多元經營的妙用可見一斑。
先決條件——「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
多元化經營並非隨心所欲,漫天撒網。「謀定而後動」,善於抓住並利用機遇是劉鴻生多元經營戰能夠創造奇蹟的先決條件。他認為作為企業家,「嗅覺要靈,估計要準,一有機會就要緊緊抓住,不可放過。」果敢但不冒失,正是一個成功企業家應具備的素質。每創辦一個企業,劉鴻生首先都要進行調查研究,多方論證。如在創辦上海華商水泥廠前,他就對市場、原料、國際競爭力等作了嚴密的考察分析,因此水泥廠創辦後很快壟斷了上海水泥市場。
劉鴻生成功投資上海沿海地皮的實踐也體現了他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戰後,上海局勢相對穩定,許多外地企業不斷向上海滲透。劉鴻生早已察覺並關注著這一動向,預料到上海的一些有關商辦廠的地皮必然走俏,尤其是沿汀、沿海的地皮勢必是越炒越少,越炒地價越高。基於這一判斷.劉鴻生果斷地做出投資地產的決定。他選準了兩塊:一塊在浦東,一塊在浦西。為投資這兩塊地皮劉鴻生煞費苦心,特別是浦西這一塊,在當時比浦東要冷清得多,而價格卻很昂貴。直到1926年末,劉鴻生耗銀 35萬兩才購置到手,對此許多人不解。然而沒多久,事實便證明了劉鴻生非凡的智謀和遠見。僅過了數月時間,地價便飛漲起來。1928年4月,開灤礦務局為擴大銷售,急需一沿海碼頭,無奈沿海地皮幾乎罄盡,開灤礦務局只好轉而「求助」於劉鴻生。劉鴻牛「慷慨」相助,將浦西這塊地皮以90萬兩的「優惠」價格轉賣給了開灤礦務局。
系統學說認為,企業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由物資、機器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開放系統。它受環境的影響,也影響著環境。它與顧客、競爭對手、供應者、政府及各種機構都有一種動態的相互作用。因此,企業應通過制定目標,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等必要的活動來積極適應環境,從而實現追求的目標。企業實行多元化經營,就是通過擴展經營範圍來避免環境的不利影響或尋找發展機會,以適應外部環境的一種重要戰略。
核心關鍵——「凝而不滯,分而不散 。」
因協作的作用,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結合在一起,能產生大於兩個(或兩個以上)事物簡單加和的效果,即一加一大於二,這就是所謂的協同效應。對劉氏企業集團作一通盤深入分析,可以發現:多元投資僅僅是表象,「分而不散」才是劉鴻生經營戰略的真諦,這正是一個優秀企業家的高明之處。
在劉氏企業集團,零散的企業大都有其內在的統一性、聯繫性,商業、保險、銀行、運輸業是企業集團的第三產業,提供基礎服務;煤球、水泥的主要原料是煤炭,而擁有「煤炭大工」稱號的劉鴻生投資煤球公司、水泥公司就更順理成章;為了穩固煤炭生產並擴大銷售渠道,劉鴻生不僅努力拓大柳江、灤州、新福以及徐州等煤礦基地建設,還大量投資倉儲、碼頭業務。同時,劉氏企業主要集中在上海、蘇州,便於對企業集團的總體規劃、統一管理,劉氏企業集團「形散而神不散」,自成一體,內部形成了一個互相調劑、支持的統一大系統。
隨著經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如何使企業集團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近代企業家劉鴻生的多元經營戰略給了我們眾多啟示,多元化經營不僅要市場靈敏度,及時察覺並把握市場機遇,還要「分而不散」,對每個產業模塊做深度連接,凝聚產業集群優勢,才能形成有機的一個整體,同頻共振實現企業所有業態良性運轉。
2006年,美國《福布斯》雜誌記者,造訪了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的一名學者,希望能夠為中國近代富豪做一個財富榜。學者的回答是:「這個榜單很難做,但如果一定要給實業家們單獨做一個榜單,劉鴻生可以排進前五。」
中國匠心企業家峰會組委會
陪伴民營企業家努力成為
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立體化的
民營生力軍
立足中國 服務全球
以RCEP全域發展信號為契機
中國匠心企業家峰會組委會
——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中國 · 杭州-
廬宴基地-京杭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