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越學越笨,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讓他們失去學習動力

2021-02-08 楓糖媽媽

讀者提問關鍵字:缺乏信心、懶惰、初高中、不愛學習

「你倒是說話啊!」

三年級的時候,每次幫兒子訂正試卷,講錯題的時候,兒子就好像電腦死機了一樣,反應速度奇慢無比,急得我總要語氣不善的催促。更不用說智商突降50%,很簡單的計算也做不出來,有時候我真疑惑:這是不是「上學上傻了」?

其實,兒子不是「上學上傻了」,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讓孩子在學習中就無法得到愉悅感,大腦會自然的迴避那些產生痛苦的行為,孩子會變得更懶、更沒主動性和行動力。

當人類體驗成功時,受A10神經的刺激,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而大量的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這種傾向被稱為「強化學習」。——《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

日本著名腦神經學家菅原道仁在其著作中闡述了「多巴胺」對大腦的作用,並根據多巴胺的分泌機制,提出了「多巴胺控制法」。

什麼是「多巴胺控制法」?

「多巴胺控制法」就是利用大腦對多巴胺的依賴性,通過讓孩子不斷體驗成功、帶動多巴胺的分泌,從而激活其認知、記憶和學習動機水平,不但讓孩子從習得性無助中跳脫出來,還讓孩子的大腦轉變為「主動行動的大腦」。

按照腦神經學家菅原道仁的總結,多巴胺控制法有三個步驟:

1、自我暗示:每天早晚大聲念出「每一天,我的各方面都在不斷變好!」

2、將大目標分解成階段性小目標

3、促進多巴胺分泌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讓一個初高中的羞澀男孩,每天早晚大聲念出傻乎乎的「正向暗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我自己嘗試下來,用這些方法,即使是在「考砸」的情況下,也能啟動孩子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激活孩子的認知、記憶和動機水平。

相關焦點

  • 孩子缺乏學習動力?不是激勵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
    導讀:孩子缺乏學習動力?不是激勵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缺乏學習動力?不是激勵不到位,而是「多巴胺」分泌不足!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越學越迷糊?其實是「多巴胺」分泌不足,這樣做讓孩子愛上學習!
    所以從某種程度來說,孩子沒有對學習的興趣,很可能就是因為多巴胺分泌不足而導致。菅原道仁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如果抱著不情不願的心態,便難以促進快樂物質多巴胺的分泌。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本身就是一種高需求,成就動機所需要的也正是孩子對於學習的這種需求,以此來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而獲得成功。也就是說,成就動機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它能夠去影響到孩子的行為活動以及思維方式。反觀孩子不會去主動學習,就是因為他們自身缺乏「成就動機」。
  • 孩子學習時反應慢,是腦子笨嗎?嘗試提高多巴胺,大腦立刻變靈活
    至於學習時的笨拙狀態,可能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學習,缺少學習動力,所以才表現得特別被動與無奈。而這,本質上是「多巴胺」分泌不足造成的。孩子學習被動,我們可以利用大腦對「多巴胺」的依賴性,讓孩子在學習上多次體驗成功經驗,分泌出更多的「多巴胺」。
  • 不想孩子「越學越笨」,父母請提前告訴他這3句話,別有僥倖心理
    孩子上學以後,很多家長有這樣一個疑慮,就是寶寶學得越多,似乎理解力越來越不好,造成了「越學越笨」的現象,其實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分不開的關係。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壓力,經常否定孩子的所作所為,孩子就會改正錯誤而更加進步,事實結果卻恰恰相反。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
    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一些家長,對教育孩子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顯示,合理促進多巴胺分泌,學習效果更好
    因為相比起電視和遊戲,學習相對來說是枯燥乏味的,無法吸引孩子,也無法調動孩子大腦的開心和興奮,以至於他們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還有一些家長發現,當孩子寫作業不專心的時候,提醒、批評甚至是責罵,短時間會有效果但很快孩子又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有些孩子越罵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更加厭惡,甚至對家長產生了對立違抗情緒。
  •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顯示,用這些方法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學習更高效
    因為相比起電視和遊戲,學習相對來說是枯燥乏味的,無法吸引孩子,也無法調動孩子大腦的開心和興奮,以至於他們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還有一些家長發現,當孩子寫作業不專心的時候,提醒、批評甚至是責罵,短時間會有效果但很快孩子又犯同樣的錯誤,甚至有些孩子越罵越不能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更加厭惡,甚至對家長產生了對立違抗情緒。
  • 兒童的學習不是動力
    其次,他是由兒童大腦中多巴胺分泌不足引起的在他的書《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著名的日本大腦科學家菅原道仁提到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是多巴胺:受大腦中A10神經的刺激,他釋放多巴胺。多巴胺能使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到這種快感,大腦會增強學習行為的興趣,增加相關部位的活動。
  • 巧用大腦多巴胺給予孩子學習驅動力,2個方法讓孩子對學習上癮
    ,家長也可以利用多巴胺分泌原理,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保持心情愉悅,幫助孩子養成專注學習的好習慣。它是我們一切行為的驅動力,如果腦內多巴胺合成受阻,我們會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也不會有動力去嘗試各種事物在了解了大腦多巴胺的作用機制後,如何利用多巴胺來調控孩子的學習驅動力呢?利用反饋機制,增加多巴胺分泌當我們在給孩子「貼標籤」的時候,孩子的情緒往往比較低落,注意力很難集中,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增加孩子的厭學情緒。
  • 保持多巴胺分泌穩定,孩子學習更高效
    ,家長也都清楚,只靠一個勁的跟在孩子後面說「快一點」是沒有用的,越催越慢,逼急了孩子就撂挑子不幹了。、寫作業這件事兒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那麼大腦中的「邊緣系統」和「前額皮質」就會一致投票,讓孩子早早完成作業,甚至進行額外的學習。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90%家長都在用笨方法「教笨」孩子!
    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甚至對學習本身喪失了興趣,他們似乎變「笨」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習得性愚蠢」的概念。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你還在用笨方法教孩子嗎?快來自查~
    孩子最初跟同伴相比顯得出類拔萃。但隨著時間推移,有的孩子身上的光環逐漸消失了,做了這麼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這是為什麼呢?美國幼兒教育家凱茨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習得性愚蠢」的概念。她認為,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他們將對學習產生無助感,喪失自信心,在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一種消極狀態,他人就會覺得孩子「越學越笨」了。而實際上,孩子身上逐漸產生的「笨拙感」,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越學越「笨」的根源之一。
  • 多巴胺低會引起什麼問題?如何科學提高多巴胺的分泌
    多巴胺還在成癮方面扮演一定角色,多巴胺是一種獎勵機制,能夠讓人處於一種即時的滿足狀態,它的快樂是比較易得的,無論是玩遊戲、刷短視頻,還是酒精等都會讓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當多巴胺分泌之後會快速下降,人就會陷入空虛和焦慮的情緒中,想要緩解這種情緒,就會不斷重複之前的行為,不斷重複會導致大腦閾值提高,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分泌讓人愉悅的多巴胺,也就讓人產生依耐性。
  • 孩子心散了,不想學習怎麼辦?不急不逼,給他補充一點多巴胺
    在如此高負荷的狀態下,為了保存實力,大腦只能偷懶,按照已有的經驗來「慣性化」解決問題,而不是主動學習。那麼,面對偷懶的大腦,我們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嗎?當然不是。《學習天性》一書中指出:人們的學習熱情,會受到大腦中一種叫「多巴胺」的物質影響。
  • 影響孩子成績的因素不是智力,而是這個,後悔才看到
    親戚家孩子,智商超群,老師也誇他聰明,就是專注力不夠,上課不認真聽講,寫作業都要寫到11點,並不是作業多,而是他做一會兒玩一會。學習差不是因為笨,而是因為缺少專注力和堅持力。沒有這兩項素質,就不可能有好成績。成人缺少這兩項素質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 孩子不笨,而是家長方法笨!你在用笨方法教孩子嗎,快來自查| 育兒
    她認為,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他們將對學習產生無助感,喪失自信心,在情感、認知和行為方面表現出一種消極狀態,他人就會覺得孩子「越學越笨」了。而實際上,孩子身上逐漸產生的「笨拙感」,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家長錯誤的教育方式,才是孩子越學越「笨」的根源之一。
  • 100分獎勵新衣服:會削弱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要用多巴胺控制法
    雖然剛開始效果不錯,為了得到新衣服,我會變得努力學習,爭取考兩個100分。但慢慢地,我關注的不再是享受學習的樂趣,而是如何獲得新衣服。也就是說,不恰當的獎勵機制,讓我失去了學習積極性。03通過多巴胺控制法,提高孩子的內感報酬,增加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多巴胺控制法分為三個步驟,完成三個步驟為一個周期。通過反覆循環這個周期,使其最終變成孩子的習慣。這種方法也被稱為「多巴胺循環」。
  • 3種方法,巧用孩子大腦多巴胺,讓孩子「上癮」似地愛上學習
    奧爾茲和米爾納發現的大腦中那塊受刺激後可帶來快感的區域,被現在神經科學家稱為「獎勵」系統,它在受到刺激時,可以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遞質。當孩子再次看到或想到這種遊戲時,就想起了遊戲「升級」或「過關」後的快樂,大腦開始分泌多巴胺,促使孩子準備去玩遊戲。這就是上癮。在上癮的過程中,快樂、誘髮帶來快樂的行為的刺激、多巴胺三者缺一不可。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同時也是因為存在惰性的原因,讓孩子不願去面對困難。㈡ 由於孩子大腦內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導致日本著名腦科學家菅原道仁在他所著的《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一書中提及到,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
  •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蔣佩蓉:父母越焦慮 孩子越學不好 2020-05-04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