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中國人都有了更多地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想法,隨之而來的是旅遊、旅行、旅居概念湧現出來,搞得大家神神秘秘,雲山霧罩。有的說是一樣的,有的說意思差不多,有的說查了些資料更糊塗了。其實,三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最大的區別就在後面的「遊、行、居」三個字上面。旅居好理解一些,較難區別的就是旅遊和旅行,下面我們來分別解讀交流。
一、 旅遊與旅行的區別
有人認為別故弄玄虛、假裝斯文了,旅遊與旅行就是一回事。你也別武斷,其實旅遊與旅行有著本質的區別,區別在以下方面:
一是旅遊通常是約上幾個同伴,跟著攻略走,隨著路牌走,奔著景點去,導遊、攻略介紹啥就看啥,更多的是覽風景、觀日出、看表演,有人調侃是「上車睡覺,下車撒尿,景點拍照,回家啥都不知道」。旅行一般獨行或與知己同行,跟著感覺走,隨著心態走,不在乎目的地,更多是自己去了解風土人情,發現人文自然的美。如果總結就是「不急不躁,走讀細考,奇思妙想,回家一路的感悟還在縈繞」。
二是旅遊重在「遊」字,是一種休閒,追求的是行的順利、住的舒適、看的景美,玩的開心,一遇不如意就心情大壞,遊心全無;旅行重在"行"字,是一種體驗,不在意多少快慢,看重的是遇到多少新奇、破解多少挑戰,把旅途中的一切不如意都當做難得的人生體驗,隨遇而安。
三是旅遊只帶了雙腳和眼睛,是去享受,放飛心情,走馬觀花,在乎看了多少景點,就像逛超市,生活用品一應俱全,一次買夠。旅行是帶著靈魂和夢想,是去感受,放飛心靈,細品慢嚼,在乎的是發現的驚喜和流浪的心情,就像是品味一杯美酒,甘醇回味。
四是旅遊一般時間不長,大多利用節假日,行程不遠,跟團居多,住的是賓館酒店或小旅館,不自己做飯,不會落下到當地特色、免稅商場購物,回來帶一大堆特產或旅遊紀念品。旅行一般時間較長,大多利用假期或空閒時段,行程較遠,住酒店、公寓或者帳篷、睡袋都不挑剔,會自已做飯,不會忘了去當地農貿市場、大街小巷看看當地人怎樣的生活,帶回的是資料、素材、感悟和文化分享。
二、對旅居的理解
旅居的模式多樣,不同條件、不同目的、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群體的旅居,無論是外在形式表現,還是內在追求都會不一樣。共同點有三點:一是在外地(包括國外)租房或購房居住且時間較長,一般三個月以上,多則可達數年或數十年;二是至少沒有長期或終身居住的打算,是暫時性的居住;三是以參與者的心態融入當地生活,與當地老百姓生活狀態相同或相近。旅居也是唯一一種可以把旅遊、旅行、旅居三者結合起來的出行方式。旅居的模式有以下四種:
一是品讀旅居。含兩種:一種形式象古代的隱土或辭官仕人那樣,找一個清靜優雅的方,靜下心來,讀書著文,研究人文軍事地理等等。一種因對某地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文物建築等等的喜愛而長時間居住下來,深度觀察、研究、發現,追尋心靈流浪的夢想和自己的精神家園。品讀旅居更象一種長時間的旅行。
二是休閒旅居。也有兩種表現:一種是經濟比較寬裕的群體,在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購房、 建房或租房,利用閒暇時間或每年分階段前住居住一段時間或養病,泡上一壺茶,捧著一部書,或者找人聊聊天,放鬆心情,恢復健康;一種是普通群體有較長一段時間空閒,選擇一個嚮往的地方,租民房或住公寓,養花種菜,遛狗散步,修身養性,同時間斷性前往就近景區景點深度旅遊,享受難得的輕鬆時光。休閒旅居更象一種長時間的旅遊。
三是工作旅居。這個概念比較廣義,一種是海外華僑,在國外定居工作但是中國國籍的人;另一種是長期在外地工作(包括白領、打工族、自由職業)的人,只要是在家以外的異地暫時居住的人都可稱工作旅居;還有一種人的工作性質適合網上完成,找一個喜歡的地方長時間居住下來,把辦公與旅遊旅行結合起來。
四是養老旅居。最適合旅居的其實就是退休群體。退休以後有了大把的時間,經濟上也有一定保障,旅居的需求會增加很多。有的是身體原因,找一個適合養病的氣候環境;有的是因為朋友聚堆尋個熱鬧去處;有的是追求品質生活,靜下心來讀讀書,或深入探究一些感興趣的事物。
說了那麼多,你會問我是什麼看法?如果要我來選擇,那麼我要說旅行是長久以來的心靈呼喚,背起行囊,說走就走,想走多遠走多遠,尋找自己的詩與遠方;旅居是將來的願望,老了以後,每年選擇一個喜愛的地方,讀書品茶,考察人文地理,研究風土人情,滿足那顆不老的好奇心,享受人生的歲月靜好。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人生有著不同的夢想,能夠把旅遊、旅行、旅居結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