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在旅遊旅居的時候往往是匆匆忙忙、走馬觀花、拍照錄像,用「手機」代替了「眼睛」。
人們仿佛也忘記了旅遊旅居的真正意義,失去了以前旅遊旅居的情懷和意趣。
不管你是在旅遊也罷,旅居也罷,除了眼前的景色。
我們應多了解一些景區的歷史,了解這些景區「境」的元素。讓旅遊旅居變得有品味、有意境、有回味。
在古代,人們的思想還是單一的,沒有旅居旅遊這個概念,只有單一的旅行這個概念。
而人們旅行的地方,更沒有景區這個概念。只有風花雪月的地方,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
直到現在,我國的臺灣省也沒有旅遊旅居的概念,只有觀光的概念。
但是單從概念來說,觀光、旅遊、旅居、旅康差了好幾個層次。
當然,我想說的並不是臺灣省旅遊行業落後,我想說的是,他們保留了原始旅行的概念。
將原始旅遊的概念無限放大,並將農業與旅遊相結合,形成了休閒農業觀光的體系。
在這個體系中,也不缺乏旅居和旅康的影子。這與鄉村旅居的超前概念相匹配。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拋開所有,但從旅遊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小康家庭更願意「追逐」旅行。
而這種旅行其實就是旅居,因為這種旅行是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居住。
讓自己了解大自然的同時放鬆身心,讓自己真正意義上的融入大自然。
我們發現這種旅居方式,其實是古代的旅行方式。
古代的旅行由於交通的落後,大多數只能車馬旅行,不能遠行。
只能找周邊的好的景色居住下來,好好欣賞品味。
在欣賞品味的同時,就正好契合現代旅居的概念,融入大自然的同時,放鬆身心。
讓自己的旅行旅居變得更為充實、豐富、高大上。
當然,古代也會有去遠處遊玩的時候,不過都是順帶去旅行。
比如說:仕旅、軍旅、商旅、遊學、遊方,甚至是皇帝的巡遊,都算旅行。
但這種旅行一般都是發生在有必要事物,需要出門的時候才會發生。
處理完事情後,再去當地景色好的地方好好遊玩。
反觀現在,我們的旅遊旅居行業進步是巨大的,我們會因為旅遊旅居而建造人造景觀,或者開發相對應的景觀。
比如說鄉村旅居就是將鄉村的閒置資源或者未開發的資源利用起來,將鄉村打造成一個休閒的農家旅居場所。
說到了景區開發,那我們就說說現在景區開發的核心是什麼?
現在景區開發的核心,是在追求景色優美的同時更追求「境」的境界。
這種追求更加符合當代人去旅遊旅居的心境,「雖為旅行,更為心遊」。
這裡的「心遊」,是指人們對「境」的追求,是人們對於旅遊旅居認識進步的一種表現。
在追求表面景美的同時更加追求「境」的感悟。
這種「境」感悟,是由心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從景到境,就有了情感的注入。
這種對「境」的體驗,是人們對於人文疊加的追求,是人們對於景區歷史的追求,是人們對於大自然的追求。
想一想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有著別致的景色,與三五知己好友一起遊玩欣賞,談論古今。
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簡單的觀看風景,更包含了每一個旅遊旅居的人,對於這片景色不同的感知和領悟。
景色與境界,景色為小,是表面的,是肉眼可見的,無論你來不來這裡他都在這裡;
而境為大,是心靈的感悟,是自然的交流,是精騖八極、心遊萬仞的。
但反過來說,沒有了景就不可能有境,所以境是以景為基礎。
畢竟古人就有觸景生情一說,境隨景變、心由境變、景境交融。
旅遊觀景,大多數都是外地人,匆匆忙忙,走馬觀花,很難真正體會到其中景的境界。
而當地人就不同了,當地人可以一年四季欣賞到其中的景,春夏秋冬,每一季節的景色都有著不同的意境。
同時本地人每次來的時候,都會帶著不同的心情,體會到不同的境。
看到不同景,遇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邂逅。再次故地重遊,也會有不同的心境。
旅居正是解決了旅遊的這一問題,讓旅居者可以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景色意境,讓自己的心境更上一個檔次。
如果你感覺這個景色體會感悟的差不多了,還可以換下一個景點,繼續觀看不同的風景,體會不同的心境。
我們當下的旅遊方式,很難再靜下心來去欣賞景色,去體會其中的意境。
而旅居正好幫助了我們,讓我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更能欣賞風景背後的哲理、意境以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