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強國
南仁東(1945年2月-2017年9月15日),男,滿族,群眾,吉林遼源人,中國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曾任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射電天體物理和射電天文技術與方法,負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科學技術工作。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2017年7月,入選為201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東因病逝世,享年72歲。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南仁東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
八字鬍、戴眼鏡、小個頭、一身工服……南仁東的塑像,佇立在貴州大窩凼,凝望著遠方。他的一生與「中國天眼」緊緊連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南仁東被授予「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1993年,懷著回報民族的赤誠和描繪宇宙的初心,活躍在國際天文界的南仁東毅然回國,力主中國獨立建造射電「大望遠鏡」,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學難題。
1995年底,南仁東等人提出利用貴州喀斯特窪地建造球反射面,即「阿雷西博型天線陣」的喀斯特工程概念。當中科院支持項目啟動預研究之後,國外傳來了評說該項目過時的聲音。但南仁東堅信,一臺比剛斬獲諾貝爾獎的阿雷西博更強的望遠鏡,怎麼會過時呢?
2010年8月,工程開工前夕,南仁東得知前期做的所有索網實驗都失敗了。國內頂級的應用於斜拉橋上的鋼索,在「天眼」的鋼索抗疲勞試驗中都斷絲了,這使他萬分焦慮。經過近百次的失敗,南仁東組織攻關,終於研製出強度為500兆帕、抗200萬次拉伸的鋼索,把材料工藝提高到國標的2.5倍。
有人說,天文學是貴族科學,南仁東不以為然。他常說:「我不是一個戰略大師,我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在「中國天眼」預研究階段,他經常帶著學生坐綠皮火車往返於北京和貴州,單程要幾十個小時。就是這樣一個自信的科學家,可以放下身段成了「老工人」,遇到難題和大家一起想辦法,在施工一線與工人交流探討……「中國天眼」工程涉及眾多專業,想要把這些頂尖人才匯聚在一起,實現為國家服務的崇高目標,並不是一件易事。但南老師用自己的才華和人格魅力,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南仁東平時熱愛繪畫和建築藝術。但魂牽夢縈的,是「中國天眼」。在貴州省平塘縣天文小鎮的南仁東先進事跡館內,保存著他手繪的「天眼」饋源支撐塔圖樣和計算方程、英文說明。
在南仁東看來,「中國天眼」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在建設階段,他的德國朋友幫助完成了工程仿真,澳大利亞朋友幫助完成了19波束接收機……他心中的目標,就是為下一代科學家建一臺好用的望遠鏡。
人們永遠忘不了,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落成啟用的那一天,一直帶病工作的南仁東重返貴州大窩凼,見證「天眼」的「開眼」,指導「天眼」的調試……
2017年9月15日,72歲的南仁東永遠閉上了眼睛。2018年10月15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宣布,將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出品:黨員教育管理中心
來源:學習強國
編輯:郭磊 金天 段江濤
責任編輯:段江濤
指導老師:萬雯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