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追憶「天眼」之父南仁東

2020-12-16 中國科學院

  最懂「天眼」的人,走了。

  24載,8000多個日夜,為了追逐夢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9月25日,「天眼」落成啟用一周年。可在10天前,他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天眼」所在的大窩凼,星空似乎為之黯淡。

  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蒼穹。一個人的夢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夠穿越一生。

  「痴」:為「天眼」穿越一生

  「『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後20多年的人生。」

  許多個萬籟寂靜的夜晚,南仁東曾仰望星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茫茫宇宙中我們真是孤獨的嗎?

  探索未知的宇宙——這個藏在無數人心底的夢,他用一生去追尋。

  八字鬍,牛仔褲,個子不高,嗓音渾厚。手往褲兜裡一插,精神頭十足的南仁東總是「特別有氣場」。

  尋找外星生命,在別人眼中「當不得真」,這位世界知名的天文學家,電腦裡卻存了好幾個G的資料,能把專業人士說得著了迷。

  2年前,已經70歲的南仁東查出肺癌,動了第一次手術。家人讓他住到郊區一個小院,養花遛狗,靜養身體。

  他的學生、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蘇彥去看他。一個秋日裡,陽光很好,院子裡花正盛開,蘇彥寬慰他,終於可以過清閒日子了。往日裡健談的南仁東卻呆坐著不吱聲,過了半晌,才說了一句:「像坐牢一樣。」

  自從建中國「天眼」的念頭從心裡長出來,南仁東就像上了弦一樣。

  24年前,日本東京,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大會。科學家們提出,在全球電波環境繼續惡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電望遠鏡,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訊息。

  南仁東坐不住了,一把推開同事房間的門:我們也建一個吧!

  他如饑似渴地了解國際上的研究動態。

  南仁東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級別的科研條件和薪水。

  可他說:我得回國。

  選址,論證,立項,建設。哪一步都不易。

  有人告訴他,貴州的喀斯特窪地多,能選出性價比最高的「天眼」臺址,南仁東跳上了從北京到貴州的火車。綠皮火車咣當咣當開了近50個小時,一趟一趟坐著,車輪不覺間滾過了10年。

  1994年到2005年,南仁東走遍了貴州大山裡的上百個窩凼。亂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裡,不少地方連路都沒有,只能從石頭縫間的灌木叢中,深一腳、淺一腳地挪過去。

  時任貴州平塘縣副縣長的王佐培,負責聯絡望遠鏡選址,第一次見到這個「天文學家」,詫異他太能吃苦。

  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掛在山腰間,要是抓不住石頭和樹枝,一不留神就摔下去了。王佐培說:「他的眼睛裡充滿興奮,像發現了新大陸。」

  1998年夏天,南仁東下窩凼時,偏偏怕什麼來什麼,瓢潑大雨從天而降。因為親眼見過窩凼裡的泥石流,山洪裹著砂石,連人帶樹都能一起衝走。南仁東往嘴裡塞了救心丸,連滾帶爬回到埡口。

  「天眼」之艱,不只有選址。

  這是一個涉及領域極其寬泛的大科學工程,天文學、力學、機械、結構、電子學、測量與控制、巖土……從紙面設計到建造運行,有著十萬八千裡的距離。

  「天眼」之難,還有工程預算。

  有那麼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推銷員」,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天眼」項目。

  「天眼」成了南仁東傾注心血的孩子。

  他不再有時間打牌、唱歌,甚至東北人的「嘮嗑」也扔了。他說話越來越開門見山,沒事找他「嘮嗑」的人,片刻就會被打發走。

  審核「天眼」方案時,不懂巖土工程的南仁東,用了1個月時間埋頭學習,對每一張圖紙都仔細審核、反覆計算。

  即使到了70歲,他還在往工地上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邢成輝,曾在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後撞見南仁東。為了一個地鉚項目的誤差,南仁東放下筷子就跑去工地,生怕技術人員的測量出了問題。

  一個當初沒有多少人看好的夢想,最終成為一個國家的驕傲。

  「天眼」,看似一口「大鍋」,卻是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到百億光年外的電磁信號。

  「20多年來他只做這一件事。」南仁東病逝消息傳來,國家天文臺臺長嚴俊把自己關在屋裡哭了一場:「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後20多年的人生。

  「狂」:做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

  「對他而言,中國需要這樣一個望遠鏡,他扛起這個責任,就有了一種使命感。」

  狂者進取。

  「天眼」曾是一個大膽到有些突兀的計劃。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米。

  與美國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鳳凰」計劃相比,口徑500米的中國「天眼」,可將類太陽星巡視目標擴大至少5倍。

  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不僅是研究天文學,還將叩問人類、自然和宇宙亙古之謎。在不少人看來,這難道不是「空中樓閣」嗎?

  中國為什麼不能做?南仁東放出「狂」言。

  他骨子裡不服輸。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開會時,他就會拿著一口不算地道的英語跟歐美同行爭辯,從天文專業到國際形勢,有時候爭得面紅耳赤,完了又摟著肩膀一塊兒去喝啤酒。

  多年以後,他還經常用他那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說一個比喻:當年哥倫布建造巨大船隊,得到的回報是滿船金銀香料和新大陸;但哥倫布計劃出海的時候,伊莎貝拉女王不知道,哥倫布也不知道,未來會發現一片新大陸。

  這是他念茲在茲的星空夢——中國「天眼」,FAST,這個縮寫也正是「快」的意思。

  「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國際同行這樣評價。

  「對他而言,中國需要這樣一個望遠鏡,他扛起這個責任,就有了一種使命感。」「天眼」工程副經理張蜀新與南仁東的接觸越多,就越理解他。

  「天眼」是一個龐大系統工程,每個領域,專家都會提各種意見,南仁東必須做出決策。

  沒有哪個環節能「忽悠」他。這位「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同樣也是一個「戰術型的老工人」。每個細節,南仁東都要百分百肯定的結果,如果沒有解決,就一直盯著,任何瑕疵在他那裡都過不了關。

  工程伊始,要建一個水窖。施工方送來設計圖紙,他迅速標出幾處錯誤打了回去。施工方驚訝極了:這個搞天文的科學家怎麼還懂土建?

  一位外國天文雜誌的記者採訪他,他竟然給對方講起了美學。

  「天眼」總工藝師王啟明說,科學要求精度,精度越高性能越好;可對工程建設來說,精度提高一點,施工難度可能成倍增加。南仁東要在兩者之間求得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外人送他的天才「帽子」,南仁東敬謝不敏。他有一次跟張蜀新說:「你以為我是天生什麼都懂嗎?其實我每天都在學。」的確,在張蜀新記憶裡,南仁東沒有節假日的概念,每天都在琢磨各種事情。

  2010年,因為索網的疲勞問題,「天眼」經歷了一場災難性的風險。65歲的南仁東寢食不安,天天在現場與技術人員溝通。工藝、材料,「天眼」的要求是現有國家標準的20倍以上,哪有現成技術可以依賴。南仁東親自上陣,日夜奮戰,700多天,經歷近百次失敗,方才化險為夷。

  因為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他一直在跟自己較勁。

  「野」--永遠保持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慾望

  「科學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幹,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南仁東的性格裡有股子「野勁」,想幹的事一定要幹成。

  2014年,「天眼」反射面單元即將吊裝,年近七旬的南仁東堅持自己第一個上,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

  這個試驗需要用簡易裝置把人吊起來,送到6米高的試驗節點盤。在高空中無落腳之地,全程需手動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來。

  從高空下來,南仁東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但他發現試驗中的幾個問題。

  「他喜歡冒險。沒有這種敢為人先的勁頭,是不可能幹成『天眼』項目的。」嚴俊說。

  「天眼」現場有6個支撐鐵塔,每個建好時,南仁東總是「第一個爬上去的人」。幾十米高的圈梁建好了,他也要第一個走上去,甚至在圈梁上奔跑,開心得像個孩子。

  如果把創造的衝動和探索的欲望比作「野」,南仁東無疑是「野」的。

  在他看來,「天眼」建設不是由經濟利益驅動,而是「來自人類的創造衝動和探索欲望」。他也時常告訴學生,科學探索不能太功利,只要去幹,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南仁東其實打小就「野」。他是學霸,當年吉林省的高考理科狀元,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工作10年後,因為喜歡仰望蒼穹,就「率性」報考了中科院讀研究生,從此在天文領域「一發不可收拾」。

  他的涉獵之廣泛,學識之淵博,在單位是出了名的。曾有一個年輕人來參加人才招聘會,一進來就說自己外語學的是俄語。南仁東就用俄語問了他幾個問題,小夥子愣住了,改口說自己還會日語。南仁東又用日語問了一個問題,讓小夥子目瞪口呆了半天。

  即使是年輕時代在吉林通化無線電廠的那段艱苦歲月,南仁東也能苦中作樂,「野」出一番風採。

  工廠開模具,他學會了衝壓、鈑金、熱處理、電鍍等「粗活」。土建、水利,他也樣樣都學。他甚至帶領這個國企工廠的技術員與吉林大學合作,生產出我國第一代電子計算器。

  20多年前,南仁東去荷蘭訪問,坐火車橫穿西伯利亞,經蘇聯、東歐等國家。沒想到,路途遙遠,旅途還未過半,盤纏就不夠了。

  繪畫達到專業水準的南仁東,用最後剩的一點錢到當地商店買了紙、筆,在路邊擺攤給人家畫素描人像,居然掙了一筆盤纏,順利到達荷蘭。

  「真」--他仿佛是大山裡的「村民」

  這位外貌粗獷的科學家,對待世界卻有著一顆柔軟的心。

  面容滄桑、皮膚黝黑,夏天穿著T恤、大褲衩。這位外貌粗獷的科學家,對待世界卻有著一顆柔軟的心。

  大窩凼附近所有的山頭,南仁東都爬過。在工地現場,他經常饒有興致地跟學生們介紹,這裡原來是什麼樣,哪裡有水井、哪裡種著什麼樹,凼底原來住著哪幾戶人家。仿佛他自己曾是這裡的「村民」。

  「天眼」饋源支撐塔施工期間,南仁東得知施工工人都來自雲南的貧困山區,家裡都非常艱難,便悄悄打電話給「天眼」工程現場工程師雷政,請他了解工人們的身高、腰圍等情況。

  當南仁東第二次來到工地時,隨身帶了一個大箱子。當晚他叫上雷政提著箱子一起去了工人的宿舍,打開箱子,都是為工人們量身買的T恤、休閒褲和鞋子。

  南仁東說:「這是我跟老伴去市場挑的,很便宜,大夥別嫌棄……」回來路上,南仁東對雷政說,「他們都太不容易了。」

  第一次去大窩凼,爬到埡口的時候,南仁東遇到了放學的孩子們。單薄的衣衫、可愛的笑容,觸動了南仁東的心。

  回到北京,南仁東就給縣上幹部張智勇寄來一封信。「打開信封,裡面裝著500元,南老師囑託我,把錢給卡羅小學最貧困的孩子。他連著寄了四五年,資助了七八個學生。」張智勇說。

  在學生們的眼中,南仁東就像是一個既嚴厲又和藹的父親。

  2013年,南仁東和他的助理姜鵬經常從北京跑到柳州做實驗,有時幾個月一連跑五六趟,目的是解決一個十年都未解決的難題。後來,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

  「我太高興了,以致有些得意忘形了,當我第三次說『我太高興了』時,他猛澆了我一盆冷水:高興什麼?你什麼時候看到我開心過?我評上研究員也才高興了兩分鐘。實際上,他是告訴我,作為科學工作者,一定要保持冷靜。」姜鵬說。

  即使在「天眼」工程竣工時,大家紛紛向南仁東表示祝賀,他依然很平靜地說,大望遠鏡十分複雜,調試要達到最好的成效還有很長一段路。

  2017年4月底,南仁東的病情加重,進入人生倒計時階段。

  正在醫院做一個腳部小手術的甘恆謙,突然在病房見到了拎著慰問品來看望自己的老師南仁東夫婦,這讓他既驚訝又感動。

  「我這個小病從來沒有告訴南老師,他來醫院前也沒有打電話給我。他自己都病重成那樣了,卻還來看望我這個受小傷的學生。」甘恆謙內疚地說,醫院的這次見面,竟成為師生兩人的永別。

  知識淵博、勇於發表觀點的南仁東在國際上有許多「鐵哥們」。每次見面,都是緊緊握手擁抱。有一個老科學家,在去世之前,還專門坐著輪椅飛到中國來看望南仁東。

  不是院士,也沒拿過什麼大獎,但南仁東把一切看淡。一如病逝後,他的家屬給國家天文臺轉達的他的遺願: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儀式。

  「天眼」,就是他留下的遺產。

  還有幾句詩,他寫給自己,和這個世界:

  「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

  召喚我們踏過平庸,

  進入它無垠的廣袤。」

相關焦點

  • 追憶「天眼」之父南仁東: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
    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追憶「天眼」之父南仁東最懂「天眼」的人,走了。「痴」:為「天眼」穿越一生「『天眼』項目就像為南仁東而生,也燃燒了他最後20多年的人生。」許多個萬籟寂靜的夜晚,南仁東曾仰望星空: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茫茫宇宙中我們真是孤獨的嗎?探索未知的宇宙——這個藏在無數人心底的夢,他用一生去追尋。八字鬍,牛仔褲,個子不高,嗓音渾厚。
  • 進入無垠廣袤的人生
    南仁東的性格裡有股子「野勁」,想幹的事一定要幹成。 2014年,「天眼」反射面單元即將吊裝,年近七旬的南仁東堅持自己第一個上,親自進行「小飛人」載人試驗。 這個試驗需要用簡易裝置把人吊起來,送到6米高的試驗節點盤。在高空中無落腳之地,全程需手動操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摔下來。 從高空下來,南仁東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但他發現試驗中的幾個問題。
  • 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仰望蒼穹 氣沖斗牛
    十多年啦,這一段時間足以讓一個孩子長大,足以讓一個成人老去,而南仁東,用這一段時間找到了FAST的家。」   這是《仰望蒼穹——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這本書當中的一段話,讀到這裡,眼淚不由自主。我的上高一的孩子,他在晚自習結束後回家拿到這本書,第二天一早,他跟我說:「媽媽,我連夜一口氣讀完了,中國太需要南仁東精神了,這本書值得一看再看。」
  • 「中國天眼」將對全球科學界開放,緬懷「天眼之父」南仁東
    「中國天眼」於2020年1月11日正式開放運行。在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主導建設之初,即確立了「中國天眼」將按國際慣例逐步開放的原則,以更好地發揮其科學效能,促進重大科學成果產出,為全人類探索和認識宇宙作出貢獻。
  • 【紅色夜讀(7)】共和國榮光|南仁東:夢圓「天眼」 魂歸宇宙
    我們穿過喧囂的白晝,沉入深邃的夜晚;傾聽夜的呼吸,思考人生的意義。「花椒小築」開展「紅色夜讀」欄目,讓我們身邊優秀的小花椒們在每一個靜謐的夜晚為您講述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歡迎收聽今晚的花椒小築紅色夜讀欄目,我是今天的主播郭磊,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是共和國榮光——南仁東:夢圓「天眼」魂歸宇宙。
  • 燃盡生命,只為點亮「中國天眼」 !CCTV-1今天20:00檔,《故事裡的中國》走近「天眼之父」南仁東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500米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將於2021年4月1日正式對全球科學界開放徵集來自全球科學家的觀測申請此消息一經發布便有無數人想起那位為中國人打開一扇宇宙之窗的「追星人」—— 「天眼之父」南仁東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不到30
  • 看臺人語|杜安:紮根黔中沃土,跨越寰宇星辰·原創話劇《天眼之魂...
    被譽為「中國天眼」的FAST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仁東紮根貴州山區,20年如一日,為FAST項目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南仁東先生傾盡心血鑄就國之重器,為中國的天文事業奉獻畢生精力。遺憾的是,2017年9月15日,南仁東因肺癌突然惡化,搶救無效逝世。
  • 南仁東塑像在母校遼源五中揭幕
    9月15日,「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時代楷模」「改革先鋒」「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南仁東的塑像揭幕儀式在市第五中學舉行。市委副書記韓陽,紹興市委常委、副市長欒國棟,浙江紹興三花控股集團總裁辦主任周思鵬、市教育局領導、南仁東先生親屬代表、市五中師生代表參加儀式。
  • 南仁東塑像在母校遼源五中落成
    9月15日,「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時代楷模」「改革先鋒」「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南仁東的塑像揭幕儀式在遼源市第五中學舉行。遼源市委副書記韓陽,紹興市委常委、副市長欒國棟,浙江紹興三花控股集團總裁辦主任周思鵬、市教育局領導、南仁東先生親屬代表、市五中師生代表參加儀式。
  • 南仁東塑像在母校遼源五中揭幕
    9月15日,「中國天眼」的主要發起者和奠基人,「時代楷模」「改革先鋒」「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南仁東的塑像揭幕儀式在市第五中學舉行
  • 盤點中國十大之父,你知道幾位?
    在小學課本上我們就了解過,詹天佑是我國第一個主持設計、修建我國第一條鐵路的人,在當時修建京張鐵路的時候,有很多實際困難令外國人都束手難測,而詹天佑設計的「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鐵路,向世界證明了中國,詹天佑不僅是中國鐵路之父也是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 「中國天眼」之父走了,留下最美的科學風景
    時至今日,張海燕仍難以接受南仁東離世的事實。她總以為還能再見到那個「似乎無所不知、愛抽菸、嘴硬心軟」的老爺子,還能聽到南仁東在隔壁辦公室喊自己的名字。但這一次,他真的「走」了。  9月15日,南仁東的生命戛然而止,享年72歲。
  • 天文學者陳學雷:沉痛悼念並追憶FAST總工程師南仁東老師
    天文學者陳學雷:沉痛悼念並追憶FAST總工程師南仁東老師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陳學雷 2017-09-18 17:44
  • 宇宙廣袤無垠,但到底有多大呢?科學家:你可能會驚掉下巴
    宇宙廣袤無垠,但到底有多大呢?科學家:你可能會驚掉下巴說到宇宙,我們先想到的就會廣袤無垠。與整個宇宙比起來,我們就像是渺小的塵埃,體會著宇宙的偉大。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小孩子對宇宙充滿期待,但是大人只會將他們的話當做是一個玩笑。
  • 「南仁東」班來了!這所西部高校成立天文系
    提到「中國天眼」你一定會想起一個人,他就是南仁東。FAST被譽為「中國天眼」,是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南仁東先生就是FAST工程的發起者及奠基人,20多年嘔心瀝血,為國人打開了一個「天眼」。
  • ——FAST之父
    南仁東北築鳥巢迎聖火、南修窩凼(dàng)落星辰南仁東,「FAST之父」,在他的帶領下建成了這座位於貴州的世界級天文望遠鏡他是「天眼」的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開始的幾年時間,南仁東成了一名 " 推銷員 ",大會小會、中國外國,逢人就推銷自己的大望遠鏡項目。" 我開始拍全世界的馬屁,讓全世界來支持我們。" 他一度這樣自嘲。他走的每一步都關乎項目的成敗,所以他的付出有時甚至讓學生們覺得 " 太過努力了 "。
  • 「巨鍋」橫空出世,被國際譽為「中國天眼」,它1秒鐘耗多少電?
    中國的"天眼"之父南仁東在凝聚他畢生心血的天眼工程竣工落成的那一天奮筆寫下了這十四個大字。雖然天眼這個大傢伙工作起來耗電量十分的驚人,但與其在天文、航天、國防安全等領域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
  • 平塘:中國天眼 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群眾遊行活動中,中國天眼造型在「創新驅動」和「多彩貴州」方陣中兩次出現在螢屏,激發國人愛國主義熱情。國慶長假,訪客們慕名來到平塘縣天文小鎮,一睹「中國天眼」的雄姿,親身感受祖國的科技魅力。
  • 「中國天眼」FAST都有哪些特長?有哪些任務?會發現些什麼呢?
    天眼FAST不僅是世界上第一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更是我國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沒有外國人的幫助,我國自主建設起世界第一靈敏度的射電望遠鏡,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他就是尊敬的天眼之父、天文學家——南仁東!南仁東最高靈敏度究竟靈敏了多少呢?
  • 【新華網】「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新華網】「中國天眼」與世界共「見」未來 2021-01-08 新華網 郭爽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天眼」還向全球工程界貢獻了大科學工程的中國經驗和創新實踐:4450個反射單元構成的反射面;6根鋼索控制的30噸饋源艙;500米的尺度上測量角度精確到8角秒;超高耐疲勞鋼索在200萬次循環加載條件下可達500MPa應力幅,國際上尚無先例……「天眼」非凡,凝聚著中國人的智慧和汗水,更體現著中國的決心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