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某檔綜藝節目的播出,湖南知名女主持人吳昕焦慮式的狂吃保健品畫面上了熱搜。有人粗略統計,她每天要吃下的保健品不止10種!
權健的新聞最近雖不在頭條了,但購買保健食品的熱潮,卻隨著節假日而又起一波。那麼保健品有治療作用嗎?在層出不窮的保健品騙局中,打著「中醫」名號的所謂「產品」尤其受到青睞,有人聽到某保健品含有「中藥材成分」就認為這是既能養生保健又能治療疾病的「中藥保健品」,這種想法正確嗎?
中醫的「保健」基礎是「辨證施治」什麼是保健品?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臨床營養科註冊營養師田芳指出,保健食品是一類特殊的食品,區別於藥品和普通食品,一般具有明確的食用量、食用方法、適宜和不適宜人群。我國保健食品分為營養素補充劑和功能型保健食品, 它們不能治療疾病,更不能替代藥物。
在層出不窮的保健品騙局中,很多都穿著「中醫」的馬甲。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副主任醫師謝吟靈醫生指出,主要原因是人們特別是老年人對祖國醫學存在著諸多誤解。
「首先要明確中醫的『保健』的概念。」謝吟靈醫生說。今天,老年人熱衷的「保健」「養生」都屬於中醫「治未病」理念,但無論是中醫的「治未病」還是「治已病」,也無論採取什麼診療手段,都必須建立在對人的身體狀況準確了解的基礎上,也就是中醫的「辨證施治」。
例如,很多老年人都非常熱衷的泡腳,就不是人人都能泡;在泡腳水中加入中藥材,更是因人而異。
又例如,備受老年人推崇的「藥茶」,同樣的茶,有的人喝了滋補養生,有的人卻越喝越難受。殊不知,這類茶被中醫稱為「茶劑」,在辯證的前提下,才可以用作保健或者治療,而不是每個人都能當茶喝。
所以,把中醫的各種診療手段等同於「養生保健」,認為「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中藥保健品」?不存在!中醫有「藥食同源」理論,老百姓容易有「反正比吃藥安全,吃了能保健」的觀念。謝醫生指出,實際上,早在2000年3月,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了74號文——《關於開展中藥保健品整頓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了撤銷中藥「健」字文號,統一納入藥品管理。2004年1月1起,所有「健」字號藥品都不得在市場上流通。也就是說,所謂的「中藥保健品」從2004年起就已經在我們國家不存在了!
保健品是食品,其包含的所有成分都是食品!中醫有「藥食同源」理論,指的是有些東西既是食物又是藥材,《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專門有《既是食物又是藥材的物品名單》,就是針對「藥食同源」理論的,例如我們熟悉的蜂蜜、枸杞子、花椒、甘草、薏苡仁等。但是,這種既是食品又是藥材的東西,當它加入正規保健品時,生產工藝、製作方法都只能讓它們的性質和作用屬於「食品」,發揮不了藥材治病的作用;而當它們作為藥材使用時,炮製方法、和其他藥材的配伍又讓它發揮藥物的作用。
謝吟靈醫生提醒,不要看到或者聽到某保健品含有「中藥材成分」就認為這是既能養生保健又能治療疾病的「中藥保健品」,任何東西只要其身份是「食品」,就不具備治療作用!而宣稱因含有「名貴中藥材」就能治「三高」「抗癌」的「中藥保健品」,那就是謊言!
保健食品如此「有效」?要警惕田芳營養師提醒,不合規的保健食品常有虛假宣傳,說它能「治療高血壓」、「擺脫糖尿病」、「治癒關節痛」 ,緊緊抓住人們「吃食品、治疾病」的心理。
有人可能會疑惑,我明明看見朋友圈裡小張的媽媽吃了某降糖食品非常有效啊!若是某保健食品如此「有效」,必須要警惕裡面是否非法添加了藥物。
「保健食品基質複雜,配料較多,添加化合物的手段和類型層出不窮,即便是專業檢測機構,也需要不斷更新技術儲備,才能應對檢測需求。」田芳營養師說。
例如:
–宣稱其功能為緩解風溼痛的保健食品,被檢出含有大量解熱鎮痛類化合物;
–降糖類保健食品可能非法添加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降糖藥物;
–聲稱具有消炎止痛功效的保健食品,可能添加抗生素類化合物,容易使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用、濫用抗生素,導致身體產生耐藥性;
–聲稱改善睡眠功能產品可能會非法添加地西泮、硝西泮等鎮靜催眠藥物;
–聲稱抗疲勞、增強/調節免疫的功能性飲品和抗疲勞類保健食品,可能會非法添加那紅地那非、紅地那非、伐地那非等藥物。
「若確診為某種疾病,應以臨床治療為主,而不能寄希望於吃保健品來治療,但可以藉助它來輔助調節人體機能。」田芳營養師說,「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食品是醫用食品,患者可以在醫師建議下選擇合適的醫用食品進行營養補充。」
醫用食品全稱叫做「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可以理解為「更適用於疾病狀態」的食品。當出現進食受限(例如吞咽困難)、消化吸收障礙(例如炎性腸病或腸道手術後)、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例如腫瘤)下,對營養或膳食有特殊需要,就要用到這些專門加工配製的食品,且必須在醫生或臨床營養師指導下食用。
田芳營養師提醒:別老說長輩,現在青年人也很熱衷於購買保健食品:買點青汁通便養顏,熬夜久了吃幾片螺旋藻,外賣吃多了來幾盒減肥酵素……您是否會掉到一個坑裡,就是拿著某款保健食品說明書,來比對自己的「症狀」,於是越看越覺得有必要來一盒。
一般來說,長期飲酒、加班熬夜、膳食不規律、食物品種單調、全素飲食等情況下,營養缺乏的風險很大,如果生活方式調整有難度,那還是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用一些營養素補充劑來補充維生素礦物質,或者用一些功能型保健食品來提高人體機能的。
不要迷信「秘方」「偏方」對於有些人迷信的「秘方」「偏方」,謝吟靈醫生指出,影視劇中的「祖傳秘方」「民間偏方」根本不屬於中醫範疇,有的只是一些民間傳說,而更多的則是藝術虛構。
正規的中醫只有「古方」和「驗方」。每一個時代的合格中醫,對於古方、驗方甚至民間土方都不會照搬照抄,都是繼承、發掘、驗證之後才會使用,到了現代,對於中醫的診療手段、方法、用藥更為規範和嚴格,正規的中醫師是絕對不會隨便採用什麼奇異的、自己「發現」的、故紙堆裡找到的「秘方」「偏方」的。
但凡號稱擁有「秘方」「偏方」的「專家」「權威」,要麼是不學無術的江湖郎中,要麼就是赤裸裸的騙子。
治病和養生,有時會「相衝」不少老人一邊吃藥一邊吃保健品,認為治病養生兩不誤。但其實,當藥物遇見保健品時,兩者的關係可並不像老年人以為的那麼「美好」,有些藥物和保健品會「相衝」,影響藥效,甚至造成危險。謝吟靈醫生提醒:
阿司匹林「不愛」三七,藏紅花。有心腦血管疾病,存在腦梗、心梗高危因素的老年人常會服用阿司匹林、華法林等抗凝藥物,降低血液凝結成血栓的可能。出於對腦梗、心梗的懼怕,不少老年人覺得吃藥還不夠,喜歡服用具有活血化瘀成分的保健品或補品,尤其是含有三七、藏紅花成分的。同時服用抗凝藥物和活血化瘀成分的保健品,存在出血甚至流血不止的隱患,尤其是老年人的血管存在彈性降低、低脆性增大的特點,容易出現牙齦出血、皮膚淤斑、黑便、血尿的現象,嚴重的甚至會有腦出血的危險。所以在服用抗凝劑時,應避免服用含有上述成分的保健品。
過敏患者少吃蛋白粉。蛋白粉不僅備受老年人喜愛,也是子女孝敬父母時最愛買的保健品。但是,市面上的蛋白粉各種各樣,很多人挑選時只憑「進口」「國產」和價格,從不關心成分。有的蛋白粉富含組氨酸,這種成分進入人體後會產生大量的組胺,對過敏體質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能誘發嚴重的過敏反應,即使正在服用抗過敏藥,也會大大影響藥物的療效。
「總之,平時服用藥物的老年人如果要服用保健品,最好先諮詢醫生,了解清楚保健品的成分。即使少量服用,也最好在服用藥物2小時後再吃。」謝吟靈醫生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